炎帝的四次迁徙

    炎帝部落在艰难的求生创世纪生涯中经历了四次大的迁徙:第一次,由西羌东进渭水中游;第二次,沿渭河东行抵达黄河流域太行山东麓;第三次,是阪泉战后被迫南迁;第四次,黄帝地位确立后,势力向南方扩展,炎帝族又向南迁徙。这四次迁徙伴随着炎帝从盛世走向衰亡,每一次迁徙都具有历史的转折意义,给先民的生活带来动荡和不安,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炎帝时代为什么进行迁徙,其时社会背景又如何呢?炎帝部落最早生活在甘、青高原的西羌(昆仑山附近),以牧羊为生,为了寻找一个水草丰盛,土地肥沃,更理想的生存环境,他们向东挺进来到渭水中游。这里沃野平川·望无际,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草原、平原植被类型多种多样。“秦地无闲草’’,仅药用植物就有800余种,为原始先民的聚居、生息提供了可靠的地理环境。炎帝在这里不仅发明了农耕,而且还认识了中草药的药用价值。这里山地、高原、平原、沙漠、湖泊,宜耕宜猎,适宜蓄养放牧,炎帝族在这里落户安居下来,逐渐建立了原始部落,成为远近闻名比较强盛的部落。
    炎帝族民在渭水流域自力更生,安居乐业,但后来由于人口繁衍剧增,当地生产资源日减。炎帝部族又刀耕火种,土地肥力递减,广种薄收,先民饥肠辘辘,食不果腹,只好沿渭水东行抵达太行山东麓。太行山附近地旷人稀水草丰盛,炎帝部族好像找到了世外桃源,喜不白胜。在这里造农具,植五谷,建仓库,很快又发展壮大起来。传说还建立了都城,初都陈(河南淮阳县),后迁鲁。《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迁都于曲阜”。清袁了氏在《增补资治通鉴》中说:炎帝曾管辖着南北交趾(今岭南一带),北到幽都(今河北北部),东到场谷(今山东西部),西到三危(今甘肃敦煌一带)的大半个中国。
    炎帝建都后由于政通人和,仁德睦邻,因此不但受到了族内人的敬仰,亦受到其他部族的拥戴,很快取得了天下盟主地位。这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部族继续东进,适逢蚩尤部落开疆拓土,两军争执,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蚩尤族个个“铜头铁额”、“四目六臂”,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炎帝族节节败退,蚩尤打败了炎帝(榆罔)取得了炎帝族的领导权,也称炎帝,居在涿鹿。与炎帝世交的亲缘黄帝部落闻讯慷慨援助,炎黄联军,同仇敌忾,与蚩尤血战于涿鹿,杀死了蚩尤。这次战争激烈残酷,死伤无数,血流漂杵。
    蚩尤失败了,炎黄两部的矛盾又上升出来。《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说:“炎帝欲侵犯诸侯,诸侯都来归属于黄帝。于是黄帝顺应大潮,内修政治,安抚百姓;外抚四夷,整顿军旅。驯服熊、罴、貔、貅、虎等猛兽,征伐不义的炎帝,三度交战,取得阪泉大捷,克服了炎帝,完成了统一大业。”《淮南子·兵略篇》云:“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即炎帝烧荒垦地,破坏了黄帝游牧和狩猎的生存环境,故有“炎帝为火,死于灶”的说法。《淮南子·汜论训》云:“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贾谊《新书》又云:“黄帝引道,而炎帝不听。”至于“引道"是指黄帝提倡君臣父子兄弟的礼仪之道,而炎帝不采纳,于是爆发了战争。这实则是一次战争(阪泉之战)的几种说法,最终原因是二者争夺天下盟主地位。这场战争导致炎黄第二次结盟融合为一体。适时,炎帝部落的部分成员直接与黄帝部落组合,一部分跟随榆罔向南迁徙。
    帝榆罔率领其族裔南迁至长江、汉水流域,把先进的农耕技术、医药发明带到了南方,因而很快受到了当地族民的拥戴,又东山再起,成为江汉人民的部落联盟首领。《礼记·月令》云:“南方日炎天,其帝炎帝。”因此在湖北盛传炎帝的故事,不但有神农架和神农溪的传说,而且还有日照街(古集市)、神农洞的遗址。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