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魏晋

山涛(205─283)

字巨源,晋代吏部尚书。为"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据河南省武陟县大虹桥乡网站资料,大虹桥乡是山涛出生地,不知详否)人。早孤,家贫。虽居高官荣贵,却贞慎俭约,俸禄薪水,散于邻里,时人谓为"璞玉浑金"。武帝时任尚书之职,凡甄拔人物,各有题目,称"山公启事"。  山涛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早前,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锺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山氏名人,惟山涛最为有名,名望、地位、学术和事迹莫出其右者。据<世说新语>载,山涛祖本父曜,山涛之父山曜(宛句令)的姑姑山氏夫人为魏粟邑令张先生张汪之妻。山氏夫人的姑娘张春华为司马懿的正室夫人,后尊为晋宣穆皇后,是司马师、司马昭的亲生母亲。山涛五子:山该、山淳、山允、山谟、山简。山简之子为山遐 ,遐字彦林,为余姚令。

山简(公元253—312年)

字季伦。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乃著名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简因镇守襄阳时饮酒优游而闻名于古今。简初仕为太子舍人,历侍中尚书,领吏部,有建言。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出为镇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今两湖两广一带)诸军事,镇襄阳。当时王威不振,四方动乱,天下分崩。简在镇不理政务,终日饮酒游乐,大醉而归。当时有儿歌一首:“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时时能骑马,倒著白接离。举鞭问葛强,何如并州(今属山西)儿?”年60卒。著名诗人杜审言、李白、孟浩然、王维都有诗提及山简优游酒醉习家池之事。

隋唐

山琮

<隋书>记载曾作<老子传>一部 ,名字与元朝山琮相同.


山 康

唐代高僧,十五岁学佛,遍游四方。相传,他云游睦州时,人们曾看见佛从他口中出来,后赐好广道大师。


宋朝

山行章

保眉州无罗城等处功绩显著。

山说 

登科。

山悰

桂阳王铄侍读。

山褥環

领军畅当骁将。

元朝

山琮

大德三年状元,山东朝城山姓始祖.

明朝

山锡之

苏州人洪武初知县事改创县治及学舍公宇焕然一新至今赖焉。

山青

徐州人涉古今知大义沉毅有勇略为燕山护卫百户永乐初以靖难功累官右军都督佥事。

山云

徐州人永乐中以指挥从征累功陞都督佥事宣德正统元年平蛮将军镇广西累官都督同知卒赠怀远伯谥忠毅。云沉毅不泄用兵如神廉正自持淡然儒素甘苦与卒共之监战人皆出死力及其卒也广西之人皆为立祠岁时祭之。

山秀

仁和人正统中仕睢阳县丞。

山浩

字文渊需阝人天顺中举人敦厚朴茂不尚修饬贫而诵习无间寒暑仕为平阳通判。

山禹

吴县人嘉靖丙午举人任府同知。

 

清朝

山锦霞

陕西西安府人,附生,同治九年选授华州训导(黄县家乘朱笔记载云:现于丁丑春季缙绅载有陕西同州府华州训导系山锦霞西安府方廪生)

----修统谱摘录  原稿为黄县二十世孙承祉敬录括号内为修统谱时摘录

近代

山栋、山梁、山青

民国西康省知名乡绅,四川泸定人(山姓树字辈人)。

当代

山仑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东龙口人(山姓鲁东系第十七世 即广字辈人) 1933年生。

山红红  河南洛阳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   翀   浙江省温州市人  中国歌剧舞剧院青年舞蹈家,生于1969年,1991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剧表演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文化部青联委员,北京市青联委员,首都女艺术家联谊会会员。山翀的博客http://blog.voc.com.cn/sp1/shanchong/

附:朝城山氏族谱要文选摘

(二十二世孙 郓城山军勇沐手敬录)
朝城始祖墓碑记[1]
山公讳琮字秀石。墓在城西北二十五里,图载县志。御祭碑记“文以经邦、武以戡乱,赞襄朕躬、进退无愆”。公之德业可想见矣。翁仲羊虎俱存。
书额:“山状元墓碑文”。至正年间,状元之孙、御史之后天一公立碑朝邑,后志云残碑磨灭不可读,至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世孙海泩率子侄刷洗细读乃全。
先代积德,累世以农桑为业,书香相继,比因年谷不登徙于他方。
公乃宗之长支也,少聪敏好学,博通古今,为文俊警,时称“笔走珠玑载在名府者必此子也!”大德三年擢进士第,为魁鼎甲状元。时三年官拜通政大夫,出为蔚州等处节度副史。在政有能名,宽猛相济,兵畏民爱。陞未及任前因病而终,享年四十三岁。曾蒙御祭葬于朝城之西北小河以北。自四世祖皆葬于此,茔域计地六十亩。旧欲为石以垂不朽,盖朝之梁良。夫辈曾为碑文,终未暇镌刻。逮之兵火日起,没于煨烬。
公之子若孙或战没疆场,或逋逃于四方,惜为他乡之客。御史之后犹有孙名天一者,复归故里,守祀坟墓而已。因自叹曰:“吾族出仕而灭危者,痛不忍言!然尚知有家,惟此一身以守乡里。念我祖父而荣及于后人践仕路者,不为不多矣!我先公辈每欲为前辈详记德业,予不能悉述其事,孝道惧有所亏。予自童稚之时,平日尚能纪忆,人生虚幻,讵可长保?况今兵军未尽偃息,倘或至于家声废坠,蔑以闻矣!奈身迫窘仅能自给,若之何能及于此?”垂有高公太师者见而谓之曰:“公既孝思不忘,当竭力而为。此乃光吾乡矣!愿早为之图。我辈亦能有助焉。”既谢而退。于是敬叙其事,予寔学荒晚进,自弱冠后已困于兵火,阙于笔砚,略于文章。讵敢承命,必欲扬前修、赞美德,写诸碑以昭来兹。碑文之下所叙世系宗谱磨灭读不清真,不敢妄述。
细看碑上历世题名,自状元讳琮字秀石之祖从河内迁居朝城之西北,祖之讳字碑残不真;状元之父兄弟六人讳字俱残不真。状元兄弟七人惟琮字秀石讳字清真;其兄弟六人讳字俱残不真;状元之子侄十四人俱以大字起名:汶上乃讳大青之后,朝城乃讳大皓之后,家谱未失传于今。其第三讳大成,下载二子,其第四讳大文,其第五讳大纪,其余碑残不真。
朝城宗谱序一
先人有言,吾始祖世传为烈山氏。尚矣!虞夏商周世掌山林之官,然爵土世系亦见于经传而世谱无在。历代遥远,难言之周之盛也。居在河南,周衰而降廼隐于河内焉。在晋有讳涛字巨源者,拜爵吏部、甄别人才而上之朝廷,称曰“山公启事”。晋室既衰,隐于竹林,今河南武陟县坟墓在焉。其子讳简为征南将军、都督荆湘,称为良将。至宋有讳行章者,保障眉州、無羅城等处,功绩显著。
仰溯先居,或河内或冀州等,总之治乱屡更,迁移不一,宋之中衰又迁于朝城。迨元时我先世人材蔚起。世高祖讳琮字秀石,鼎甲天下,内为名卿外为良帅,德业文章碑文志书纪之详矣,无容多聱。独忆公之子若孙拜文爵者八人,膺武职者九人,济济皇路何其盛也!胡乃元祚日替、干戈四起,或忠节于阵、或忠节于守、或忠节于君难、或散居于四方。呜呼痛哉!又何其衰耶!维时朝邑等处兵戈纷纷,几无民,鼎元之长支武翰林镇守汶阳而卜居焉,次支武翰林镇守归德而卜居焉,其他竟不知其所之矣!迨至正年间,兵革稍息,幸有鼎元之孙、御史之后、庠生讳天一者,急归故里,以祀坟墓。比其反也,石坊碑并不知其何以没坏矣,所存者仅有石人羊虎数器而已。乃低徊流连,不禁喟然太息。勉力继述,上纪先绪下题族名,镌石而立焉。
自是历文举以及兴旺二公之后,我高曾支派渐盛,文运复丕振焉。状元墓碑至于明季,石既崩坏,字多磨灭。我王父大人祯寰公文德名于一时,每欲重修而光大之,未几而饥馑告矣,兵火起矣,并历世宗谱而且没于火矣。我清朝安定之后,先大人岁进士星拱公慨然方将修理,乃历三学而卒于任。泩予小子丕承先志,尝欲振厥家声大为修举,光前而裕后焉,乃历试科场而未遂其愿。乃窃思之日月易逝光阴迅速,吾兄弟六人俱振学宫,今之存者只此一身,而且六十有余岁矣。述先垂后之事何得稍缓哉?世代遥远,宗谱屡失,疑信相参者不敢妄传,惟本父兄所记述,耳目所闻见,上叙墓碑之文,下纪宗族之谱,以示后人。窃愿子子孙孙,孝思勿忘修碑、修树木、修家庙、修家谱,世笃忠厚、世济书香、家声丕振,无愧前人,是予之望也夫!是予之望也夫 !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