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一)
刘
源明——永河——济乐——岁纪——正坤——长历——德尧——仁宏——廷光——爵南——行矩——复旺——茂清——孔阳——日永——得荣——聚义——刘累
“刘累”传能驯御龙,被夏朝第十三帝孔甲赐为御龙氏(自贡江津本称刘累为“初开基祖”)。刘累之后在商为“豕韦氏”(原祝融后代封在豕韦,被殷武丁灭。以刘累后代代替)。子孙后建古唐国,被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周成王时(陶唐氏之后,祁姓唐人在今山西翼城县南作乱,周公讨平,迁于杜,故称“唐杜氏”。) “杜”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下杜城,后周宣王灭杜,杜伯之子“隰叔”逃往晋国,官拜“士师”,后裔以官名称“士”姓,士师孙“士会”为晋上卿(因食采于随、范、又叫“随会”、“范会”)。晋襄公卒,派士会去秦国迎接晋襄公弟“雍”回晋,后晋变卦又立襄公子,不准雍回晋。士会随雍逃到秦国。晋伐秦,晋人怕士会作乱,诈士会归晋。士会“子恶晋,自为刘氏”。其留秦之子孙便复先祖之姓为刘。据沐川《彭城宗谱》载:刘邦祖父刘荣(仁)、祖母梁氏原居南京镇江府徐州沛县(彭城),生刘显,娶李氏。刘显生一男,因县取名刘沛,即汉高祖刘邦。奉节高雅本称刘荣为“开山鼻祖”。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彭城堂刘氏族谱》奉刘交为分枝之祖。刘交,字游,汉高祖刘邦胞弟。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楚元王、都彭城。彭城,因而被祁姓刘氏推为分枝发脉,兴旺发达之地。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二)
刘累——昌益——刘歆——刘泳——刘淋——刘麓——洪周——刘申——茂高——道山——明亮——刘先——刘坤——案临——智和——刘绘——刘远——砚榜——文贞——刘符——九龄——道总——伯亿——笃庆——楚阳——刘弼——刘勇——建平——刘经——照然——之雄——刘茂——平澴——刘良——世郎——昌允——万忠——刘康——刘福——致禄——夫启——惟纲——宗仁——大化——闵鸿——刘晋——刘黄——鸣申——刘松——文先——柏仲——盛臣——梦清——刘乔——刘丰——刘荣——刘端(显)——刘邦(汉高祖)——刘恒(汉文帝)——刘启(汉景帝)——刘胜(中山靖王)
刘氏族谱汉以前刘氏祖先及迁徙路线记载与《史记·夏本纪》记载基本相同,而族谱内容更丰富。《梁书、刘杳传》引桓谭《新伦》云:“太史《三代世表》旁行邪上,并仿周谱”。《史记·太史公自序》也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说明司马迁作《史记》时,是吸取了当时谱牒学成果的。换言之,《史记·夏本纪》有关刘氏的记载就是来自汉以前刘氏谱牒资料。刘氏后代纂修族谱时也可能再以正史为本。如高雅本序载:“向尝窃取《史记》坊本,考列刘氏之蒂,核自季沛以上,历年逾远”。
(二)发枝彭城,属涿郡总世系
中山靖王刘胜儿子陆城侯刘贞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封涿郡(今河北北京市房山以南,河北易县、清苑以东,安平、河间以北,霸县、任丘以西地区)。祁姓刘氏奉中山靖王为涿郡总世系发脉老祖宗。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三)
刘胜(中山靖王)——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刘哀——刘宪——刘舒——刘谊——刘必——刘达——刘不疑——刘惠——刘雄——刘弘——刘备
二、12种族谱大致分为两类,都自称是刘备后裔。一为刘禅儿子刘瑶之后代;一为刘禪儿子刘谌之后代。
(一)刘备——刘禅——刘瑶之后代
四川自贡、内江、江津、沐川、犍为、资中、壁山新、旧本、三台、内江、重庆奉节高雅本10种为一类。(从笔者掌握的线索看,重庆江北、湖北嘉鱼当属此类)。自称是刘备——刘禅——刘瑶之后。谱载:“惟见蜀亡……族人皆多受害……至司马炎执政,加封后主为安乐王。扶风邑即今凤翔府蜀西夹道辛瑶公,生次子第四世祖(刘)镇公免祸,乃寝室不安,有远虑,终不存于晋世。晋惠帝元年遁之荆州江夏邑即今湖广,隐居为庶民。传开山祖公图……”。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四)①
刘备——刘禅——刘瑶——刘镇(资中本)或刘乾清——刘文琥——刘俊——刘熹——刘重辉——刘麒——刘振河——刘雅——刘洪举——刘继明——刘若宰——刘大宇——刘冰——刘遐——刘新贤——刘丹——刘光考——刘楚之——刘点——刘友圭——刘袄——刘运隆——刘官位——刘宏谋——刘淅——刘灵——刘曙道——刘成通——刘泉陵——刘枢衡——刘祥
中世祖刘祥子刘天锡唐僖宗时为翰林学士,视察使,因黄巢起义爆发,国人多避乱南迁,刘天锡弃官不做,奉父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今石碧乡)。其后代遂奉刘祥为福建始祖。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五)①
刘祥——刘天锡——刘沐——刘若还——刘向——刘龙图——刘仕——刘参常——刘洪德——刘月清——刘梅平——刘富山——刘福高——刘文平——刘瓒——刘宁远——刘诏——刘宗臣——刘龙——刘开七。
刘开七,福建宁化人。官授广东省潮州府总统,后随官迁至梅州程乡县立业。被奉为由闽入粤的广东始祖。刘开七“捐躯殉节”,御寇而亡,受皇上旌表。其子刘广传任江西赣州府瑞金县正堂,娶妻马、杨氏,生子14人,发枝14房。长房刘巨源、次房刘巨湶,三房刘巨洲、四房刘臣渊、五房刘巨海、六房刘巨浪、七房刘巨波、八房刘巨涟、九房刘巨江、十房刘巨淮、十一房刘巨河、十二房刘巨汉、十三房刘巨浩、十四房刘巨深。约明朝中后期,刘氏族人在江西吉安府城内建刘氏宗祠,奉刘广传为江西始祖,分脉始祖。祠内有其14个儿子的塑像。
刘广传之后支脉繁茂,成为大族,分居江南各省并陆续向四处扩散。如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云南、贵州、四川及山东等地均有刘广传的后代。闽粤这一支刘姓的迁播发展过程,大致反映了历史上自晋代以后刘姓的由北向南播迁的脉络。
另:现今闽粤一带刘氏族谱记载:闽粤一带刘姓是刘备子刘永的后裔。不是刘备——刘禅——刘瑶后裔。刘永是刘备次子。蜀国灭亡后迁居洛阳。据说在晋代永嘉年间,刘永的后人也随西迁居江南。谱前后的记载与四川自贡等10种刘氏族谱记载同。据孙盛《蜀世谱》记载:刘备生刘禅、刘永、刘理。刘禅生七子:“刘璿、刘瑶、刘琮、刘瓒、刘璩、刘谌、刘恂。咸熙元年(264年)正月,钟会作乱于成都,璿为乱兵所害。璿弟瑶、琮、瓒、恂、璩、谌六人,后蜀败谌自杀,余皆内徙。值永嘉大乱(310年),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永和三年(347年)讨李势,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究竟这类族谱是记载的刘永子孙,还是刘禅子刘瑶的子孙,还得依据更多的文献、史料参阅考证。
(二)刘备——刘禅——刘谌之后代
重庆奉节兴隆庙湾刻本,奉节甲高杨坪、吐祥青龙手写新本为一类。自称是刘备——刘禅——刘谌——刘豪之后。谱载:“本支第五刘谌封北地王,夫人焦氏生四子刘俊、彦、英、豪。因父王江山失于司马氏,谌主哭于祖庙,不降于晋,一家身亡,愿尽忠孝而已。惟豪公幼年徙居四川北道宝宁府阆中县张苞家,与张 庠学,业得全其身。自晋朝离乱,散我刘族,只留一脉而传后矣”。谱中均无家墓记载。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四)②
刘备——刘禅——刘谌——刘豪——刘和——刘满——刘春——刘信——刘景——刘实——刘芳——刘吉——刘建——刘基——刘重德——刘今子——刘褒——刘昭——刘节——刘世仲——刘勉——刘国清——刘达——刘藏器——刘知已——刘丰——刘谦
刘豪后代居阆中25世后,太守刘谦迁居涿州。刘谦是西蜀阆中迁涿州始祖,居涿州七世,“不幸被董奴扰攘涿州,我刘氏举家逃难”,“各谋棲址”。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五)②
刘谦(涿州)——刘蒉——刘文德——刘九韶——刘给——刘煦——刘显——刘正麟——刘式。
刘式,授兵部尚书之职,生二子刘轮、刘辙,因“董奴扰攘涿州”,由涿州迁江西府清江县。刘轮治家有法,以和顺忍让传后;刘辙举进士,始为参政后为仆射。共遵父遗命誓不析爨,子孙七世同居,五百余口共食一爨,及至宋朝。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六)②
刘式(江西)——刘辙——刘铨——刘倘 ——刘奉世——刘傑
(南宋)天会七年(1129年)“金兀术扰乱临江、南昌、吉安、我刘氏不胜兵燹之苦”,从刘傑后代分支各地。刘傑,字汾,授兵部尚书之职,娶九室,生子14个,以“汉”字为派。长子刘汉兴,迁江南德兴府陆安州;次子刘汉廷迁河南章德府;三子刘汉胜,授麻城国公;四子刘汉英,五子刘汉宁迁湖南长沙府(后迁宝庆府永州,再迁常德府澧州);六子刘汉明,七子劉漢廣,字用賢,遷江西廣信府弋陽縣,後遷南昌吉安府,再遷瑞州府新昌縣,劉漢廣子孫居瑞州府十三世及大元朝。八子刘汉成迁湖北武昌府;九子刘汉沔迁安陆府。第十子到十四子在江西临安府清江县未迁。
刘氏族谱源流世系(七)②
刘傑——刘汉广——刘道——刘廷羹——刘奋发——刘国秀——刘秀五——刘受一 ——刘仲二
刘仲二,字子杰,元朝时携幼子刘福四从江西迁楚南岳州临湘县楚冲里土门界落业。后子孙散居陕西、四川、南北两广数十余县。
(三)刘备——刘理之后代
据刘氏后裔讲,成都武侯祠台湾刘天注捐赠的《刘氏大宗族谱》记载:台湾桃园县刘氏是刘备子刘理的后代。
三、奉节高雅、自贡、江津一类10种刘氏族谱载明刘备葬地在奉节,“铁墓志”为记。
奉节高雅本载:“太祖刘备字玄德,号汉昭烈帝,终于夔州府白帝城,葬在夔城衙后花园内。是穴熔铸生封其墓,为铁墓志。此存复汉扫除群雄,不容吴魏之鬼太窃盗神器,争我汉之祖也”;自贡本载:“玄德公于四川省而终白帝城,于夔府地城内府官衙门内葬在花园生水铁墓志为记”;江津本载:“世祖公刘备字玄德,谥昭烈,称帝成都,遗址尚存。公终于白帝城,葬于夔府城内府衙门后花园内,生铁封其墓,有花亭为记”;沐川本载:“十世祖刘备字玄德,妣孙氏,寿终葬于四川省白帝城夔府府城官衙,铁永墓志,坟台永远为记,在位三年”。据有人看见,成都武侯祠所藏刘氏族谱同样记载:“刘备葬于夔州府衙后花园,生水封墓,铭铁墓志。”
四、刘氏族谱纂修情况
刘氏族谱最早纂修于何时,不得而知。据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刘氏受姓及汉以前祖先记载,有可能“盖取之谱牒旧闻”,一些专记帝王诸候世系的史籍。据16种刘氏族谱看,最老的族谱是“大宗親汉代流传大族谱”;“总汉代流传总大族全本”(奉节高雅本)。
晋刘镇“传开山祖公图”,“始修族谱,昭穆遗流”。谱载“开山祖公,刘累”。晋惠帝元年(270年),刘镇悄悄逃到荆州江夏邑,根据汉传开山祖公刘累图籍,传汉以前谱谍资料,始修汉代族谱。
宋刘沐“传汉代大族谱”为“重修之祖”。刘沐,宋元丰二年(1079年),“特为重修族谱,汉室族谱之所由传也,公宋朝元丰时人”。
宋以后明万历二年(1574年),刘连成、刘世登(光)“二位领传总汉代总大族谱全本,每年奉祖宗前柏枝油灯资银十二两,谱发各房”。族谱记载明代南京有总大宗祠堂,福建、广东、江西有总大祠堂。刘氏族谱原藏南京总大宗祠,族谱发至福建、广东、江西总大祠堂。
清朝增修族谱频繁。如自贡本清时增修3次。康熙年间由广东入川后,四川刘氏还于乾隆年间与广东刘氏族人共同修订族谱。奉节高雅本清朝增修3次。
盤縣民俗文化指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