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序

刘耀伦

湖北省英山县《刘氏宗谱》序
         (2014年5月版)
   
癸巳(公元2013)年春,本人尚在省府部门供职,家乡英山县刘氏长老告知:县人大原副主任刘氏汉文发起,全县刘氏合修《刘氏宗谱》。吾为文明之举欣喜,却也心存些许忐忑:全县刘氏是否同根共藤?若主藤难牵,何以成全史籍确凿而完美之禀赋?
    时至孟夏,族友汉文偕宗成、会理、宗耀、振武来武汉,专此知会、介绍。由此知悉:根据史料查考和现实摸底登记,全县刘氏二十五支,近一万五千人,均为刘氏高祖邦公后裔,亦为近仁公后裔。近仁公,乃邦公三十七世孙。近仁公生隆道、隆德、隆文(隆文歿于唐朝战乱)。隆道公生巨容、巨德;隆德公生孟昭、仲昭。现在英山县二十五支刘氏,虽从不同省份地域先后迁入英山,然,所有人丁均为近仁公之子隆道公、隆德公系下。故,近仁公为英山刘氏共同始祖。迄今,刘氏定居英山历七百余年,四十余世。青山绿水,钟灵毓秀;子子孙孙,绵绵繁衍;农工商贾,军政文教,人才济济,光华耀天。英山滋养刘氏,刘氏参与营建英山。互为依存,水乳亲缘;珠联璧合,气象万千。尤喜当今,全县殷实;刘氏修谱,热忱空前;出资出力,一呼百欢。喜上加喜,尚有本省罗田县、浠水县、蕲春县,安徽省太湖县、岳西县、霍山县、金寨县、江西省九江市等地刘氏宗亲,闻讯主动参与合修。同根同源,同心同愿;天时地利,人和泰安;共修宗谱,势所必然。
据此,本人顾虑冰消,欣然赞同全县刘氏共修宗谱,并不辞重托,为之写序,以报赤诚于万一。
之所以由衷赞成共修宗谱,其根本理由:因应族人渴望,厘清家族世系,明晰繁衍脉络,续载绵延子孙,增进亲情,凝聚合力,承传优良家风,弘扬中华美德,共襄文明昌盛。天下熙熙,当知根蒂;天下攘攘,该知何往。
宗谱,又名家谱、族谱、世谱、通谱,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之史籍。宗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中华民族历史之三大支柱。
三国之前,由于官爵世袭关系,家谱属于帝王之家“专用品”。魏晋以后,逐步开放到一般官宦之家。至明清,家谱逐渐普及到平民百姓之家。
相当长时期,由于交通和通讯条件局限,各姓氏编修家谱,多以村落居住地为范围。分别有堂号。以首字笔划为序举例,如英山刘氏便有:乙照堂、三治堂、太乙堂、汉裔堂、庄尧堂、青藜堂、振世堂、继述堂、敦伦堂、敦本堂、藜照堂、燃藜堂等。为分清长晚,明清时代家谱始用“班辈用字”。“班辈用字”亦称“昭穆”,即由上至下排列次序。通常为四字句或五字句韵文,押韵好记。如英山刘氏敦伦堂,唐代以巨容公(高祖邦公三十九世孙、近仁公嫡孙)为一世祖,班辈用字为:“巨汾汉义元 -省乙五七衡 -念万祖宗正- 贵茂谷传恩”;明代以迁太湖始祖谷宝公为一世祖,班辈用字为:“茂谷祖思道- 凯仕延绍文”;文仕公后,班辈用字继之为:“希光应允- 大正纲常- 敦伦崇信- 学振声扬 -怀仁启祚 -佐善锡祥 -国恩家庆 -万世繁昌”。又如英山刘氏藜照堂,班辈用字为:“天德永中立-才华肇正宗-家声腾凤彩-敬述大前功-教养传基绪-其昌定必隆”。班辈用字从家族始祖开始,一代一代取名用字,均遵循班辈用字顺序。因此,看到或听到对方派名用字即知长晚。岁月流转,时下取名用字严格按照家族班辈用字之旧制日渐淡出。如“声”字班辈者,名字中未必普遍嵌含“声”字。然,不管嵌含班辈用字与否,其辈份位置不容变更,派行不容紊乱。
家谱,家族之生命史。记载该家族来源、迁徙轨迹,包罗生息、繁衍、婚姻、耕读、文化、族规、家训、契约等,历史文化信息详实、丰富。内容主要三部分:一、世系图,即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何时,其父何人,其子何人。二、家谱正文。按世系图先后次序,列载入谱者字号、生年、行次、婚姻、子女、职官、职业;逝者,增载卒日、葬地、山向等。文字数十。德才声望孚众者、业绩贡献优异者,文字酌增。卓拔者,可另立小传。三、附录。诰命、名人序、记、题、跋;世系表、家居村落图;祠图、坟图、碑记;先祖像、家规、家训;具影响力之人物传记等。
家规家训,深刻时代烙印,彰显国家是非观、治国理念、道德取向,与国家法纪、人文理想紧密关联。换言之,家规家训倡导真善美,摈弃假恶丑,敦促家族和睦清正,助推社会文明进步。且看刘氏敦伦堂八修宗谱时之家规家训:忠祖国以尽民德,遵法纪以儆愚顽;守职业以安本份,尚勤俭以便兴家;重科学以求进步,隆学校以拔人才;明尊卑以序长幼,敦孝悌 以重人伦;孝父母以守身志,和妯娌以肃箴规;笃宗盟以昭雍雅,融夫妇以尚平权;务农桑以足衣食,睦邻里以息纷争;兴礼让以厚风俗,讲廉耻以禁非为;训子弟以崇正道,戒奢侈以讲清廉;倡谦恭以警刚愎,树正气以慑淫邪;爱卫生以防疾病,勤锻炼以健身心;防盗贼以免不测,积粮帛以御饥寒;制家规以维风化,明家训以启后昆。
窃以为,家谱至少具备三大功用:记载家族世系源流,谓之血脉流水账不为过;记载家族迁徙发展,谓之社会发展史之血肉不为过;记载家规家训,谓之民间人文精神不为过。
联想现实,有人鲜知祖父,不知曾祖,遑知远祖,可谓“没有谱”也;礼仪之态,孝悌之行,亦是茫然淡然,可谓“不懂谱”也。如此情状,令人唏嘘。有鉴如此,修谱,明谱,乃当务之急,势所必需。修家谱,阅家谱,可知身从何来(出身),人当何为(如何做人)。
家,家族之细胞;家族,国之细胞。溯源拓流,寻根展叶,明晰脉络,传承家风。微观:可序长幼,懂孝悌,善良待人处世。宏观:可辨清浊,忠国家,济赈天下。家和万事兴,家和社会稳。由此可见,修家谱,既能丰富国家史库,又能释放文明正能量,于治国理政大有裨益,作用独特,不可替代,不容小觑。
吾振臂申言:正视家谱,珍视家谱。先祖之老谱,由于历史原因所剩寥寥,不可复得,尤需宝爱。其中重要原始史料,建议不吝财本,扫描复录,璧合于此次新编《刘氏宗谱》。承前启后,慰先祖,惠后人。
史书、家谱记载:吾刘氏肇自陶唐,以封而得姓者。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其处秦不归者复姓为刘氏。自杜伯公以下数十传而至汉高祖邦公,又数十传而至近仁公。其世系载于史册,昭昭可考。刘氏,鼎盛于汉代。西汉,又称前汉,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起,至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代汉止,共历12帝,执政210年。因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在东汉国都洛阳西面,故称西汉。东汉,又称后汉,从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即汉光武帝)称帝起,至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止,共历12帝,执政196年,因国都洛阳在西汉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面,故称东汉。西汉、东汉共历24帝,执政共406年。刘姓历帝之多,历时之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最。是以,民间习惯言:汉代,刘家天下;刘家,高门大户。因望出彭城者多,亦称:彭城世第。彭城,即今江苏省徐州市。
史载:汉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郡丰邑人。秦二世时,为泗上亭长。起兵应陈胜,据沛,称沛公。率兵入咸阳,灭秦,尽除秦苛法。为汉王后,五年灭项羽,称皇帝,建号汉,都于长安。命萧何治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治礼仪。在位十二年,庙号高祖。司马迁云:高祖起布衣,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功最高。
史载:汉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九世孙,其父为南顿县令。王莽末年,随兄起兵,大破王莽军于昆阳,官大司马。经营河北,诛灭王郎。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国号仍为汉,都于洛阳。先后平定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天下。精简官吏,力主集权。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减轻赋税,赈济贫穷,倡节俭,禁侈糜。旦听朝至于日晏,夜则讲经听诵。在位三十三年,谥曰光武,庙号世祖。
至唐代,刘氏声隆者首推巨容公。其时,朝廷诰封巨容公山南东道节度使,称赞:才猷超卓,机智有为。巨容公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乃邦公三十九世孙,近仁公嫡孙也。葬南州岘山(今湖北襄阳南)之首。现今,英山刘氏乙照堂、三治堂、太乙堂、汉裔堂、青藜堂、振世堂、寿福堂、敦伦堂、敦本堂、继述堂、集广堂、燃藜堂等分支人丁乃巨容公后裔。
仲昭公,字仁鉴,号泰明。原籍河南洛阳,唐末举家南迁贵池杏花村。登唐乾符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补贵池令,后调任宜黄县令,浮梁县令。仲昭公,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卒葬江西景德镇骡马桥河西畈。仲昭公,乃邦公三十九世孙,近仁公嫡孙也。现今,英山刘氏藜照堂、庄尧堂分支人丁乃仲昭公后裔。英山,仲昭公属下,堂号较少,后裔却最多。
巨容公长子汾公,字伯临,亦才干非凡,唐节度使,历仕咸通乾符广明景福间,累升特进银青光祿大夫。生于唐武宗会昌四年(公元846年),歿于唐庄宗天祐十八年(公元922年),葬江西弋阳县归仁乡旗鼓岭。墓侧建有宗祠。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刘氏宗谱序》言:巨容公子孙宦游不一,徙居他郡甚多。有居云中、太原、洛阳、晋阳、永兴、始安、羊城、东鲁、蜀郡、楚黄、武昌者;有居新安、婺州、鄂州、星都、彭湖者;有居豫章、建城、汝水、绣谷、饶阳、吉州、信州、芗溪、云锦、云华、芝城者;有居钟陵、鄱阳、建德、丹阳、闽中、铅邑、泾州者,皆出彭城(邦公发祥地)之派也。另有文称:广居九省一百零八县。后裔之多,星罗棋布。
史籍煌煌,长河浩浩。有多少达官显贵,英雄豪杰?有多少俊彦名流,布衣良民?举不胜举。此处,选其要者,示例作证。如此,以远祖之显赫装点今人之光环乎?答曰:非也!旨在证实:高祖世系清晰,后裔繁盛,源流血脉相承;当今乃过去历史之延续,过去历史乃当今之源头。刘氏家族史,实为泱泱中华文明史之一部分,不可分割,不可断裂。
星移斗转,旧貌新颜。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作为今人,已无皇亲国戚与平民百姓之别,更无高贵与低贱之分。人权相等,义务相同,理想相谐,甘苦相共。无论赵钱孙李,无论祖武符刘,每家均为百姓之一姓,每人均为炎黄之传人。家庭和美,家族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国强民富,文明进步,乃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之共同心愿,共同使命。为此做出卓越贡献者,光荣;为此竭尽绵力者,一样可敬。日月星齐放光芒,方可蔚为宇宙间洋洋大观。
合修《刘氏宗谱》,事关过去、现在与将来,事关宗脉传延,继往开来,意义深远,使命荣光,责任重大。同时,工程纷繁浩大,难度不小。需要人力、财力;需要合力、毅力,功力。需要虔诚负责之态度,务实缜密之作风。缺一不可。本届合修,具三大特征:一、面大、点多、人多。不仅涵盖全英山县境三百余村,而且辐射邻县乃至邻省九个地域。全县宗亲二十五支,包括周边邻县与英山有内在关联宗亲九支,近一万五千人丁。二、人才多。务农、务工、从军、从政、从文、从教、从商、从科技等,具有相当级别和相当影响者,达一百余人。三、工程大,工作量大。发起,动员,征询意见,协商,协调,决策,实施等,工作环节多,环环相扣,一个不能松懈脱节。由于外出谋事者众,有时会晤一位人士,达十几次之多。谱委会总长汉文宏观全程把握,关键处事必躬亲。谱委会全体成员,各司其职,竭尽其诚。家骥、理先、广才三位长老,长期坚守谱堂,全身心投入日常谱务。运作中,诸多族人解囊襄助,殚精竭虑,出智出力,不辞劳苦,不计酬报,使得合修工作顺利推进,功不可没!其名单理当收入宗谱附录,铭记永远。谨向发起者、组织者、奉献者、参加者、编撰者致敬、致谢!向所有关心、支持此项工作之贤达致敬、致谢!
此次英山县刘氏合修《刘氏宗谱》,为首创,堪称本地盛举。此举,有利家族亲密,有利乡邻和善,有利地方文明,有利社会进步。政通人和之时,有此作为,利莫大焉!故由衷为之欢欣,为之庆贺。至诚期待:诸君戮力同心,不辱使命,高品位高质量把大事办成,把好事办好,前慰先祖,后泽子孙!
    斯时斯地,感慨颇多。承蒙宗亲族友垂爱,驰笔放言。虽才疏学浅,但力避虚言套语,尽量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言之有用。念先贤之福泽,多日通宵达旦,对史料进行梳理、考证、说明,以便年轻族人悉宗谱,知源流,明事理,担重任。倘有助益,幸甚至哉!疏误处,肯定难免,祈海涵。
是以为序。
 
汉高祖邦公七十七世孙、近仁公四十一世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秘书长
                           
 耀 仑  敬撰
 
               甲午年孟夏  公元2014年5月8日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