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孙“姓”姓源
孙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较多的姓氏,仅《新唐书——宰相世系》及记有“出自姬姓”、“出自芈姓”、“出自妫姓”三支。
西周初,周武王姬发封他的同母少弟姬封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为候爵。因姬封县被封于康,后又徒封于卫,故史称卫康叔。卫康叔的8世孙卫公姬和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儿子名耳,为卫上卿,食采于戚(在今河南濮阳东北),生儿名乙,定武仲。武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就是孙氏。
春秋初期,楚国郡主蚡冒有个儿子叫蔿章,“生蔿叔伯吕臣,孙蔿贾伯赢生蔿艾猎,即令尹叔敖”。叔敖,蔿氏,字孙叔,一字艾猎,官令尹,史称孙叔敖。他是楚国著名的贤臣,在必之战中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军,还曾兴修水利工程,蓄水灌田。他的孙子以他的字为姓氏,形成又一支孙氏。因楚国祖先季被芈姓,故称此支孙氏“出自芈姓”,又因孙叔敖是期思(今河南淮滨东南)人,故此支孙亦源于河南。
公元672年,陈厉公的儿子完(字敬仲)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4世孙桓子无宇之子书,字子占,任齐国大夫,因为伐莒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因东国的祖先是帝舜的后裔媯满,故此支孙氏出自媯姓
此外,据汉《孙根碑》载,比干在朝歌《河南淇县》被殷纣王杀害后,子孙避难隐姓,有的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改为录姓,因此干是商朝王族,为子孙,故此支孙氏出自子姓又据颜师古说,战国时著名学者荀况的后裔在西汉宣帝时因避宣帝刘询名讳,改为孙氏:一说“孙”,“荀”二字音近,语遂移易。
据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出自姬姓的孙氏,世居汲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如晋代隐士孙登就是汲郡孙氏之后。出自乐安的孙氏,至孙书(即田叔)之孙孙武时因齐国发生内乱,孙武逃到吴国,为将军。孙武的二儿子孙明食采于富春(今浙江富阳)发展繁衍,成为大族。孙明的13世孙孙富,西汉末任太原太守,因遇赤眉军起义,留居太原(今属山西)后有一支徙居清河(今河北)还有一支徙居汝州郏县。孙福的堂祖父孙骐任安邑令,孙骐的小儿子孙厦,东汉时任天水太守,徙居青州(治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镇北),后有一支徙居昌黎(今辽宁义县)以因避难,移居武邑(今属河北)。又据《台湾省通志——人民志——氏族篇》记载,中原孙氏在唐代曾两次向福建遗民,一次是唐高宗时期由河南孙氏族人水固始人陈政、乘员光复植入闽开辟漳州,在那里安家落户:一次是唐僖宗时以有河南孙氏族人随同王朝、王审知入闽,留居福建。另据广东《孙氏族谱》载,唐之前,孙氏世居河南陈留,至晚唐僖宗时,任中书舍人及两浙节度使的孙拙,有子曰孙犁于闽、越、江右之间,以军功封东平侯,遂定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录犁传5世,至承事,迁居福建长汀河田。明永乐中,孙承事后裔孙友松载迁至广东东江上下游紫金县的忠霸公馆背:又11传至孙鼎标,时值明清之际,孙鼎标随钟于先起义抗秦,兵败,族人多离散,其子连昌迁居增城。清康熙中,再迁至香山县用口门 村,二传至孙殿朝,又迁至翠亨村。孙殿朝是孙中山的高祖,他的儿子叫孙恒辉,孙子叫孙敬贤。孙敬贤有三个儿子:长子达成,次子学成,三子观成。达成娶杨夫人生三子:长子德佑,次子德彰,三子德明。德明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据有关资料记载,台湾的孙氏皆来自福建泉州,而泉州孙氏系唐末自光州(治今河南潢州)迁入孙氏不仅在国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海外不少国家也有孙姓华人。
孙姓是一个族大人众、英才辈出的姓氏,在宋人编写的《百家姓》中名列第三,当今是中国第12大姓。先秦至三国时期,孙氏以非凡的军事才能被称兵家大族。春秋时齐国人孙武,以《兵法》十三篇讲吴王阖闾,被人为将,曾率吴军攻破楚国。他的著作《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其及其以前的作战经验,提示了战争的一些重要规律,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历来被称为“兵法”,受到国内外的推崇。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发现《孙子兵法》残简,并由《吴问》等佚文。孙武的孙子孙膑,为战国时兵家,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人,曾与庞涓为魏惠王建军,忌其才能,诳他到魏,处以膑邢(去膝盖骨)。他由齐国使者秘密载回,被齐威王任为军师,曾设计先后大败魏军与桂陵和马陵。所著《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总结了战国中期以前的作战经验,继承和以展了《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名著。1972年在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孙武后裔、三国时富春人孙坚,少为郡县史,曾组织地主武装镇压起义军,后参与当时军阀混战,逐渐拥有大量部队,在率军击刘表时被射死。孙坚之子孙策,收领其父部队千余人,削平当地割)据势力,依靠南北士族,在江东建立了孙氏政权,后遇刺死。孙策的弟弟孙权,继其兄据有江东6郡,曾联合刘备,大败曹操于赤壁,后以大败刘备,于222年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建立国有国,称吴王,229年称帝,历史上也叫孙吴、东吴。吴国占有荆长江中下游,南至福建、两广以及越地北部和中部,共历4帝59年,天280年为晋所灭。此外东汉有宦官孙程,涿郡新城(今河北徐水)人,在安帝死后联合18人用力济阴王称帝(即顺帝)消灭外戚阎氏势力:三国时魏有经济学家,训诂学家孙炎,乐安人,时称“东,周大儒”。晋代,太原中郡(今山西不遥西北)孙工涌现出几位文人学者,他们是西晋文学家孙楚,东晋文学家孙绰、无神论者孙盛。东晋末年,琅邪(治金城,今江苏句容北)人孙恩,因其叔孙泰以天师道结聚徒众被东晋政府所杀,它流亡海岛,继续组织群众,在江南积极矛盾尖锐之时,乘机登陆,攻克会稽,得到当地起义军民的支持,众达数十万,起义历经3年,曾4次登陆,沉重打击了东晋的封建统治。隋末,山东孙氏有两位农民起义首领一位叫孙安祖,是高鸡泊起义的首创者:一位叫孙宣雅,起义于豆子伉,部众发展到10万人,称帝王,曾屡败隋军。唐代,损失由两人任宰相:孙茂道,相高宗:孙渥,相昭宗。还有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散文家孙蕉,音韵学家孙湎,画家孙位。孙思邈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少时因病学医,并博涉经史百家,他总结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收集方药、针灸等内容,著《千金药方》、《千金翼方》,在医学上有较大贡献。孙过庭,陈留(今属河南)人,工正、行、草,尤为草书擅名。今存其所撰《书谱—卷上》,是一部书文并茂的书法理论地利著作。五代时有词人孙光宪。北宋有学者孙爽、孙复,文学家孙洙。元初有善于制甲的孙威、孙拱父子。明代有山东农民起义首领孙吉仆、画家孙克弘,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之际有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曾创制察微镜、夜明镜等70种光学仪器,是我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人,所著《镜史》,在我国光学仪器发展史上起有重大作用:还有学者孙奇逢。清代有抑制豪强、兴修水利的直隶总督孙嘉淦,诗人孙原湘,经学家孙星衍,经学家、文学家孙治让。近现代,孙姓最著名的人物是孙中山,此外还有京剧演员孙菊仙,北洋直系军阀孙传芳,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孙云铸,家蚕育种家孙维世,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孙占元、孙生禄,解放战争中滑动以及人民英雄孙继先。
——孙君惠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