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洪洞移民与迁居南阳
每年的清明节,山西省洪洞县都要举行大槐树寻根祭祖活动,瞻仰古槐碑亭和那里地大槐树。其中也有不少南阳人。
南阳人为何要到洪洞祭祖?为何把大槐树和老鸹蛋呈“根”和“家”?这里面有一段心酸的历史。
众所周知。南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一度百业兴旺,人中众多。然而到了元末年因历年战争和自然灾害,南阳居民死亡惨重,大批难民逃。其时辖5州13县的南阳府只有692户4293口人,不及现在的一个大村庄,人口濒临灭绝的边缘。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山西等地移民。大规模的移民最早开始于明洪武二年,直至明永乐15年,历时50年。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县当时是山西一个人中稠密之县,因此被列为移民的重点区域之一
洪洞县境内有一个广济寺,寺内有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树。当年,汾河滩上的老鸹,在古槐的树杈间筑巢。密密匝匝,叫声连天,成为当地一大奇观。树下没有移民局,明朝派官员在此集中给外迁人员发放凭照物资,办理有关手续。被迁民众在出发前汇集于这棵槐树周围,倾诉离情,祭奠故土,他们将大槐树及树上的才能鸹窝入于眼而印于脑,当做告别家乡的纪念。因此洪洞县是“家”,大槐树是“根”,在中原等地广为流传。
据《明实录》等史收记载,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大规模移民,明朝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18省(市),498县(市 )其中南阳各市县均有洪洞移民。
当年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南阳后官府规定的是每人给15亩地,2亩菜园。但实际情况是当时南阳肥田沃野,一片连着一片,谁有本事把地开垦出来就算谁的,这一下子移民们可就慌了手脚。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土地就意味着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于是盆地兴起了战地热潮。有的人家,千牛犁沟占地,围着大块地犁上一圈,这块地就算他的了:有的人家在地里栽上木桩,写上名字就算他名下的土地了:还有人家先在一块地周边种,里面地土地待以后再去开垦。
洪洞移民迁入南阳,使各州县的人口得以增长,明洪武二十四年,钱境人口增至1. 48万户9.12万余人。到明朝中期,南阳的官民田地已达18.69万顷,夏税4.3万斗。同时移民们还开发了铜矿、硫铁矿、铅银矿等。随着移民的移入,南阳渐趋繁华。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阳卫指挥使郭云,在元朝土城旧址上将南阳府城改建为砖石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分封其第二十三子唐王于南阳。时年,在城内通育街修建唐王府,建宫室殿堂800余间,府后有石山,俗称王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