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封建统治阶级无休止地对人民横征暴敛,终于造成了明末李自起义,南阳盆地再次受到战乱之苦,南阳人口再度锐减。《南召县志》记载:明末,李自成农民义军转战县境,南召人周家礼起兵响应,在与官军长期混战中,人口伤亡不可计数,全县人口仅剩8782人,上述情况表明,到了明末清初,南阳境内变成地广人稀了。为解决田园荒芜、劳力匮乏这一现状,省清政府实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大批人口由山西、陕西、山东等地迁入境内。
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
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
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
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地老家。
卧龙区蒲山镇的槐树湾街,也称古槐镇。据说,明初的洪洞移民来到此处后,种下一棵槐树,到清初时,此槐已长得十分高大壮实。因槐树主干弯曲,人称槐树弯。后来“湾 ”讹写为“湾。清乾隆时兴起逢双日集市,又名槐树湾街称古槐镇。
小脚指甲复形的来历 南阳有句民谣云:“谁的小脚指甲两瓣瓣 ,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 ” 洪洞县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有两幅楹联,一为“举目鸹窝今何在,坐叙桑悻骈甲形”。二是“随时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的后代小脚甲便成了复形。
“打锅牛”的传说 牛氏一们在离开洪洞县时,五兄弟聚集一起商义,分手之后,再见面的机会要少得多的。怎么使后人相聚知道是同宗之人呢?老大把铁锅砸烂,五兄弟各分几块,以后拿此相认,“打锅牛”的传说从此传下来。
第三节
明朝洪洞大槐树处迁民记略
“问我祖先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甚至有只知槐树而不识其祖者。时至今日,洪洞迁民的后裔已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大地 了。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正数荟萃之所”。我国一些历史文献,如《明实录》《明史》、《续文献通考》、《曰知路之余》等书都有明初迁民记载,民间迁民记载更为丰富,晋、冀、鲁、豫、苏、皖、陕、甘等大量的民间牒谱玉墓碑、祠堂碑文也都在洪洞县大槐树处迁民的记载,这些资料说明,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移民,使我国历史上有组织有计划的一项重大决策。这次迁民对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以及尔后我国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明朝政府 以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 措施,增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手工为的发展,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更高的阶段。研究明朝政府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措施,对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大量的资料证明明朝洪洞大槐树处集中移民无疑是历史事实。“正史”有记载,野承肥反映,民间有传说,加之数百个县千百万人民记载的移民历史和“正史”相印。
——孙君惠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