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子篇

孙君惠

 治家教子

第一节 

家和日子旺。             国和万事兴。

父子和而家不败,         兄弟和而家不分。

乡党和而争讼息,         夫妇和而家道兴。

夫妻恩爱伴终生,         家庭和睦祖业兴。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日之计在于寅。

一家之计在于和,         一生之计在于勤。

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

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

国危愈觉江山美,世乱从知骨肉亲。

兄弟之亲骨肉亲,打断胳膊连着筋。

打虎还靠亲兄弟,御敌莫若父子兵。

外言虽甜未必真,有患有难还是亲。

父威严,母慈爱,兄宽厚,妹柔情。

长兄当父,老嫂比母。

要的好,老敬小。

若要好,大让小。



  没有姓氏的人,这个地球上有没有?也许有,但他得有个称呼,或叫无名氏,这称谓与“无名氏”便是他的姓氏。姓氏不只是私人的事,亦不只是家庭的事,姓氏是一种,他关系我们的历史与血脉。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我们生命之所由来,从而打开久郁心中的大结:“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肉体、心灵、心理之血脉相承,从而使自己不致于太昧于自己短暂人生。“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是谓“寻根”;“草木祖根,山祖昆仑,江河祖海,”是谓“问祖”。“寻根问祖”不在祈福于先祖,而在明白我们自身:我们与祖先血脉相连,祖先曾经的苦难辉煌,一定会通过这血脉,流传到我们现在。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古代社会的姓氏也曾有高低贵贱之别。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何人之间不能通婚。……家族文化乃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家族文化里,吾人即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有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处世心境,价值观念,更可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之生灭盛衰、之死去活来……。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

历史悠悠,明初的洪洞大槐树老鹳窝大移民已过去六百余年,六百多年前的先祖们奉诏迁移之艰辛,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正是先祖的辛勤和努力,才有后辈的兴旺发达。《木有本根深叶茂,水有源渊源流长;一水之流而万脉,一木之茂而千条》,大槐树老鹳窝移民后裔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国有史,家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移轨迹,家族的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及家约等历史文化的过程。每个家庭都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源,现在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家谱不能在我们这一代在有缺失和断代,没有寻到族源的或是族亲的应加倍努力寻找。希望宗亲们把自己的家族信息整理好,统计好,传出来,方便宗亲之间核对是否同门同宗。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