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洞寻根记

刘守信

为写家谱九二年到洪洞像别人一样去追了一下“根”。正所谓“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些民谣大江以北祖辈相传、妇幼皆知。时至今日,山西洪洞移民的后裔以遍及全国,而大槐树也就誉延神州了。

如今古大槐树的遗址已成为古大槐树公园了,她坐落在洪洞县城北郊贾村西侧,西邻汾河、东临南同蒲铁路,近几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旅客络绎不绝。

公园的大门古香古色,匾额诗风渲染着民族文化。“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门内照壁正中镶着一个鎏金隶书“根”字,两边是古篆体“饮水思源”。

沿着碎石铺花路,来到一棵大槐树下,此树并非古槐,此园到处都是槐树,树旁的彩陶画墙上,壁画绘出了当时移民的情景。

据洪洞县志记载,明代这里有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寺院的左边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汾河滩的老鹳在古树构巢垒窝,年长日久特别是到了冬季树叶凋落之后,老鹳窝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阳关道从树荫下通过,且寺院内有官方驿站,明初迁民时,官家在这里设驻员,集中移民队伍并发给“凭照川资”。当所迁之民启程时,依依惜别不愿离去,走出好远仍然频频回头,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鹳窝。彩画的远景正是这个内容,画中的近景则刻画了当时迁民办手续等内容。数百年来大槐树和老鹳窝成了迁民后代的故乡标志,有的误将老鹳窝传为当时的村子名称。

明朝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汾水毁坏,为纪念古树一九六一年在汉代古槐树处建了一座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碑亭,亭内竖青石大碑一通,正面刻“古大槐树处”,背面刻着当年移民事略,碑后有两间大屋,屋内陈列百姓牌位。当我看到刘姓时与几位素昧平生之寻“根”者一道跪拜先人,不禁问导游:古槐树难道没有滋生出后代槐树?导游指着几道铁箍的树干说:“古大槐树的二代槐树于一九七四年被大风吹到,是政府拨款整修的,打了水泥座,重新将树干竖了起来”。他指着二代槐树北边的槐树说:“那是三代槐树“,但见槐树枝叶繁茂茁壮成长,笑迎槐乡子孙。”

当问及当时迁民原因,导游说:“元朝末年,黄河连续八年决口,而朝廷连年对外用兵,民怨沸腾,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加之淮河南北各自为王,连年兵乱,朱元璋打败群雄后,统一南北建立明朝。为了保卫北方边疆,群臣奏章朝廷,提出移民、屯田、开荒,其时山西兵乱较少,所以经济繁荣、人口众多,为此朱元璋下令从山西向外地移民。”从洪武三年(即公元一三七 0年)至永乐十四年(即公元一四一六年),明朝曾先后八次将移民在洪洞汉槐树下集中,编成队伍,开拔外迁,据明史记载,迁民主要来自汾州、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府、平阳府这些地区,共五十一个县,而平阳府就辖二十八个,由此看来咱们的祖先很大可能是山西平阳府。

槐树前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四角三门牌坊,即洪洞大槐树原址,上横匾“誉延嘉树、荫庇群生”,横匾两面的诗句:“迁民往事忆当年,柱杖穿云窗夕阳,嘉木扶疏堪纪念,犹留经塔耸巍然,古道青槐倚夕阳,浮屠兀突穿云旁,窝名老鹳相传久,高建丰碑姓字香……”崇敬的心情油然而生,不仅慨叹:好一个嘉木扶疏!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