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仲房序
刘峰(起)
流传:
1、吾刘姓,本于周晉范武子,蓋唐尧之后也。帝尧之子十长号監明,先卒,子式封于刘。其后有
名累者,学擾龙于豢龙氏,事夏孔甲,赐氏御龙。以更豕韋之后,为豕韋氏。商之衰,徒居于唐,
周以唐封叔虞;復徒杜,为唐杜氏。宣王诛杜伯,其子隰叔適晉;隰之孙會,仕晉士师,为士氏。
晉主夏盟,则又为范氏。范武子奔秦,自秦復归于晉其處者,始姓刘----按古雖多有以所封之地因
氏,然刘之为姓,周以前无闻焉。故萬姓统谱,断以为始自武子也。
后分處南北,其南一支,传至汉文信君而始盛。文信君楚之彭城人。厥后如膠之东西,淮之南北,
薜衡、东江、廣蜀、豫章之区,皆为望族。六世祖養氣府君,藏有玉牒一函,始西汉,迄五季,歴
数十余世,遥匕华胄,可考不诬。但以由宋初至南宋,世系未续,是以纂修宗谱,闕而不録。后明
甫、昆玉两府君,曾手録以備观览,终不敢附會。今则并其书失之矣。
宋季我祖諱仁仲者,江西泰和人,宦游湖南潭州刺史,既而改遷邵州,世乱未归。子諱秉彝,由科
目授邵教授,通敏有为。时诸峒苗叛,公奉命往諭,因歷邵西永丰乡大江东,樂其风土,遂家焉。
嗣遷杜石、田心,更名桐木桥,至九世、十世,始分族十有五。由此支分雲礽,莫不各有其源。
今谱一遵六世祖本,教授公以刺史附见,教授履歷中,特表刺史公为第一世,明教授所自出也。至
刺史之兄仁孟、弟仁季二公,占籍武攸新邑,子姓繁衍,衣冠相望,茲不列载者,所以明其为邵陵
隆回刘氏谱也。
明正德十一年丙子
注:(武攸:辖现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新宁县、武冈市、洞口县等地)
2、六世祖養氣府君原版玉牒如下:
乾世-方,鼻祖,京兆人,后周初以战功拜仪同,后事隋文帝,为晋爵公,生子弘基;
坎世-弘基,唐兴有功累封任国公,生子守元、守素;
艮世-守素,生子学、觉;觉喜吟咏好游华山,后未祥,学生子逢年;
逢年生子静,字伯安,明皇时入隐终南山,生子挺之;
挺之生子尚玉;
尚玉生子雪、露;
雪生子雍,字和伯;雍生子范;
范生子志笃;
志笃生子禧、祉;
禧生子士贞;
士贞生子文辿、文远;
辿生子芳,字子芳,当周柴世宗时会赵宋太祖龙飞会萍水间睹陈扶摇自驴背上笑而坠曰:一汴二杭
三闽四广,
芳生子如松、如柏;如松徙筠州之高安,时称义士,生子涣;涣为颖上令,生子二恕、忠;恕生子
璇、玑,璇字义仲,学优于史,官授修史检讨;玑字和仲,有超轶才为文幕。
如柏徙( ),逸于京兆影蛾池渚
3、后富户迁四川宗亲续后与五忠刘发生争执世系如下:
如柏徙( ),逸于京兆影蛾池渚,生子一韐,字仲偃,品以赐进士,官延康殿学士,建炎初赠资
政学士,后谥忠显。
韐生子三,长羽、次翼、三翚;子羽,建炎间为枢密院检详文字历恭议()事,后知镇江府兼沿江
安抚使。
子羽生子三,长璜、次珙、三玠。璜,字智仲,号佩甫,时称武夷人;珙,字仁仲,号义甫,即吾
始祖也;玠,字勇仲,号坚甫,接兄武职,后亦知潭州将官。
我祖珙公,字仁仲,号义甫,其先居闽中崇安,后徙豫章吉州太和,领檄来知潭州前知湖南后知湖
广安抚使历同知枢密院,嘉观文殿大学士太中大夫,改知建康府江南东行营留守卒。子秉彝自邵往
建康迎柩且叨孝,帝呼有司护致其襄始得至邵兴。妣范恭人俱葬黄河冲(今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镇
)。后帝赐谥忠肃公,当前知潭州兼湖南湖广安抚使时,讨平彬盗,及(应命洗洞蛮)?览水色山
光之葱蔚,遂呼子秉彝以官藉入芙蓉岭前、鸿门滩下,协范恭人及下堂伍氏逆人隆水东审鸣观北有
野曰屯兵坪托处焉。
4、
75汉高祖刘邦--76文帝刘恒--77景帝刘启--78长沙定王刘发--79安城侯刘苍--80刘自当--81刘寿光
--82刘育--83刘赐--84刘鲤--85刘贞--86刘禹--87刘嘉--88刘谙矫--89刘乐--90刘万世--91刘光禄
--92刘殷--93刘焕--94刘筹--95刘汉--96刘麟振--97刘猛(通州刺史)--98世(鼻祖)刘方
第一世祖方公,字升,鼻祖,东魏兴和元年己未(539年)生于京兆,隋大业元年乙丑(605年)病
逝,寿六十七岁,赠上柱国、卢国公。后周初以战功拜仪同,后事隋文帝,为晋爵公,世袭河州刺
史。生子弘仁(字通仁)、弘基。
第二世祖弘基公,隋开皇二年壬寅(582年)生于雍州池阳,唐永徽元年庚戌(650年)病逝,寿六
十九岁,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谥曰襄。葬陕西咸阳昭陵。唐兴有功累封任国公。太宗继位
,亲遇甚隆。贞观九年,召授卫尉卿,改封夔国公,朗州刺史。唐王朝的开国元勋。唐凌烟阁二十
四功臣之一。生子守元(字仁实,袭封夔国公,官至左典戎卫郎将。)、守素。
第三世祖守素公,字仁義。生子学、觉;觉喜吟咏好游华山,后未祥。
第四世祖学公: 生子逢年。
第五世祖逢年公:生子静。
第六世祖静公,字伯安,明皇时入隐终南山,生子挺之。
第七世祖挺之公: 生子尚玉。
第八世祖尚玉公: 生子雪、露。
第九世祖雪公: 生子雍。
第十世祖雍公: 字和伯,生子范。
第十一世祖范公: 生子延。
第十二世祖延公: 字志笃,生子禧、祉。
第十三世祖祉公: 字昌,保州保塞人,后唐为平州刺使、幽蓟垦田使者。生子一审奇,一女配赵敬
为妻,庙号简穆皇后,简穆皇后生下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兄弟后,赵弘殷兄弟就在其娘家长大,所以
赵姓也以其娘家作为赵氏之祖籍。
第十四世祖审奇公:虎牢关使。妣张氏,封清河郡太夫人。生子文质。
第十五世祖文质公:字士彬,生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乙丑岁(公元965年),殁于北宋仁宗
赵祯天圣六年戊辰岁(公元1028年),文质幼时便跟随母亲在皇宫内居住,后受到太宗的重用。生
子:子章、子浚。
第十三世祖禧公: 生子士贞。
第十四世祖士贞公,生子文辿、文远。
第十五世祖文辿公,当周柴世宗时会赵宋太祖龙飞会萍水间睹陈扶摇自驴背上笑而坠曰:一汴二杭
三闽四广。生子芳。
第十六世祖芳公,字子芳,生子如松、如柏。
第十七世祖如松公,徙筠州之高安,时称义士。生子涣。
第十八世祖涣公,字凝之,号西磵居士,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颍上令。生子二恕、忠。
第十九世祖恕公:字道原,一作道源。生于宋仁宗明元年,卒于神宗元丰年。生子璇、玑。
第二十世祖璇公,字义仲,学优于史,官授修史检讨。
第二十世祖玑公,字和仲,有超轶才为文幕。
第十七世祖如柏公,徙长安,逸于京兆影蛾池渚(喜欢到京兆的影蛾池中小岛上玩。)。生子刘渚
。
第十八世祖渚公,字聚之,号百万,总兵将军,生于宋景祐三年丙子(公元1036年)二月初九日。
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戊申(公元1068年)公由永兴军路迁任吉州庐陵郡,宦游太和,始居江右(江西)
吉安府太和县圳壇沙田村田心。配李氏,生子刘壆。
第十九世祖壆公,明春秋仕学正,配周氏,生子三:长子仁孟,字道甫十七郎,襄阳路总同知;次
子仁仲,字义甫二十郎,任潭州刺史;三子仁季,字竒甫二十二郎,号苍松子,明礼经任淮安别驾
陞知州。
长子仁孟,字道甫十七郎,襄阳路总同知。生子二:长秉举生孔茂号道之宗四郎字再兴,后裔住仁
风堆头;次秉寿生孔成号奉之宗七郎字再富,后裔住永州祁阳。
次子仁仲,字义甫二十郎,潭州刺吏(今湖南), 生子秉懿。后裔孙住湖南龙回。
秉懿公,仁仲公之子,字伯良十郎,由科目授邵州教授通敏有为修建明倫堂从祀召伯祠时北江清水九
溪诸洞苗叛,公奉命往治始平道经邵西大江东,乐其风士遂家焉嗣后卜吉杜石田心,更名桐木桥,基址
尚存,葬永丰乡地名鸿门滩,其形呼为狮子望楼台,穴安項下午山子向.妣伍氏:刺赠孺人,生殁均未详
,葬与公同墓. 生二子:1刘再进、2刘再添.
再进公,秉懿公長子, 号抑之宗二郎,字孔威。生殁未详,葬黄河冲巳山亥向,妣李氏,生殁未详
,葬与公同墓,生一子:刘允远。
再添公,秉懿公次子,号损之宗三郎, 字孔永,贡士。妣冯氏:生殁均未详,合葬地隆家塘, 生一子
:刘允遇。
三子仁季,字竒甫二十二郎,号苍松子,明礼经任淮安府郎,生子秉伦。秉伦号节孝先生,任光平
府知县,葬沙田村龙冲。后裔孙住祁阳.生子四:孔圣(号天之宗一郎,字再传。后裔住永州)、
孔文、孔章、孔诗。
孔文号举之宗五郎,字再旺。南宋绍兴23年癸酉(公元1153年)七月七日辰时生,寿65岁。亡于嘉
定十年丁丑(公元1217年)正月七日酉时葬江西泰和县称口市。配汪氏:妙一妙娘泰和民宋绍兴25
年乙亥(公元1155年)九月十一日午时生,寿64岁,殁于嘉定十二年己卯(公元1219年)九月初九
日亥时,葬太和称新田冲凤凰山。生二子:长存甫、次行甫。
孔章号补之宗六郎,字再发。迁湘始祖,发迹江西吉安泰和县泰和村圳壇沙田,由泰和迁湖南省祁
阳。生于宋朝绍兴二十五年乙亥(公元1155年)十月二十七日子时,于嘉定十七年甲申(公元1224
年)七月十一七日卯时去世,终年七十岁,葬泰和县太和村沙田龙冲甲山庚向,配李氏,生二子一
女:长子明甫、次子魁甫、女刘宇。
孔诗公,号贤之宗八郎,字再贵。人称勝四郎,宋乾道元年乙酉(公元1165年)八月初九申時生,
壽六十一歳,理宗宝庆元年乙酉(公元1225年)正月初三已時歿,葬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坛沙田龍
冲嶺甲庚向。配李氏。后裔住永州祁阳。
渚公至孟、仲、季,世代为官,以官任为籍。孟、仲、季三兄弟各卜居所,各为一方始祖。
(此文 抄自奇户刘国政整理的资料)
此太和彼泰和 泰和地名考证:
汉:东汉末,置西昌县,为庐陵群治。故城在今县城西1.5公里。
三国:吴末,析西昌置东昌县(今吉安县永和镇),属庐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庐陵郡治迁石阳(今吉水县东北10公里),西昌属之。
南北朝: 大宝元年六月,陈霸先驻军西昌南朝陈时,省西昌。
隋:开皇九年(589),复置西昌县。开皇十年,废西昌,并东昌、遂兴(今遂川、万安)、广
兴(今莲花)、永新等地置安丰县。开皇十一年(一说十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更名泰
和县,属吉州。泰和之名始此。
大业八年(612)因安丰治非津要,仍徙至西昌故城,属庐陵郡。
唐:武德五年(622)置南平州,领泰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泰和为州治。武德八年,废
州,并永新、广兴、东昌三县入太和县(改泰和为太),属吉州。
贞观元年(627),吉州属江南道。五年,西昌因兵祸,县治复徙安丰旧治。显庆时,析太和
复置永新县。
开元二十一年(733),吉州属江南西道。
天宝元年(742),泰和属庐陵郡。
乾元三年(760)(一说贞元三年),县治移白下驿西(今实验小学内),属吉州。
五代十国:南唐时(937-943),周矩倡筑槎滩、碉石二陂,灌高行(今禾市)、信实(今螺溪
)两乡田地。
南唐保大元年(943),析太和地置龙泉场,后升为县(今遂川县)。
宋: 熙宁四年(1071),分太和之诚信乡置万安县。
元祐七年(1092),割县境高行乡三堡肃永新县。
德祐元年(1275)二月,文天祥在樟塘募兵抗元,三月,元军攻占县城。七月,文天祥收复太
和。
元: 元贞元年(1295),太和县升为州,属江西行中书省吉安路。
至正十八年(1358)九月,陈友谅军攻占太和。
至正二十五年(1365),常遇春平定太和。
明: 洪武二年(1369),废州,复为泰和县(改太为泰),属江西布政使司吉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