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氏渊源(2)

及公37世 章寿发

章氏渊源(2)

及公37世 章寿发

一、龙的传人

      章姓之源,出于炎帝神农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常羊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神农乡),生炎帝,始教天下种谷,故人号曰神农氏。”

相传少典正妃女登,在华山之南的常羊山游玩时,看到一个巨大逼真的石龙,心中惊喜万分,敬之为神龙。后来女登孕而生子,名石年,因石年是其母看到石龙后生的孩子,故称神龙氏。后世把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的事演变为神话传说流传下来,龙的传人之说,源出于此。“龙的传人”,我们章氏当之无愧。

      公元前3217年,石年即位,即为炎帝神龙氏。神龙氏在位150年,部落中有临魁,继位为炎帝二代,帝魁发明农业,成为农业之神,称神农氏。神农氏在位80年,传位于承,为炎帝三代,帝承与弟柱带领部落“烈山泽而焚之”,烧荒山转农耕,因烧山之火猛烈,故炎帝三代称烈山氏,为扩大农作,焚山连绵,故烈山氏又称连山氏。至炎帝九代榆罔,帝榆发明医药,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炎帝晚年,采药到湖南,不幸误尝断肠草中毒身亡,“殁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崩葬于长沙茶乡(即酃县。1994年4月更名为炎陵县)之尾,是曰茶陵(即炎帝陵)。”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即为榆罔的陵墓。

       炎帝执政权520年,其传承挂线为:

       少典 — 石年(炎帝一代,神龙氏,在位150年) — 临魁(炎帝二代,神农氏,在位八十年) — 承(炎帝三代,烈山氏,在位六十年) — 明(炎帝四代,在位四十九年) — 直(炎帝五代,在位四十五年) — 来(炎帝六代,在位四十八年) — 衰(炎帝七代,在位四十三年) — 节莖(炎帝八代) — 榆罔(炎帝九代,在位五十五年,传位戏)、戏 — 器(戏之后,炎帝十代) — 祝融(炎帝十一代,缙云氏)。

       这里的“代”不是具体的一代人,应该是部落的一段历史时期。这里的“氏”既是部落的氏,也可以是具体一个人的氏。

       早在少典以前,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类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使用火。末代炎帝祝融,原名黎。黎发明了新的“击石取火”方法,还教人们如何用火把食物烧熟了吃,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驱除瘴气和蚊虫、防止闹病,以火施化,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们就称他为赤帝。当时,人们认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所以,后人把黎尊为火神,每年秋后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

      黎时期,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在抗击蚩尤的多次战争中,炎帝部落内损严重。此时又与黄帝部落发生冲突,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大战,炎帝部落战败,黎失帝位而被剥夺继承姜姓,代以缙云氏称。

二、炎黄子孙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那时,“姓”表示母系血统,代表正统。“氏”是各部落之间的区分,王公贵族才可以拥有,而平民、奴隶只能有名不可有氏,更不允许有姓。氏可以随封地、居住地的变迁而更改,姓却是至高无上不容更改。

      公元前2697年,农历甲子年,黄帝政权建立,炎帝部落已非正统,自然就失去了“姜”姓,但炎帝毕竟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血管里流的是贵族的血,所以炎帝后裔以缙云氏、共工氏……等所称。炎黄两部落从此结成联盟。

      炎黄两部落结合后由黄帝率领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大战南方蚩尤。由于缙云氏是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火正官。战争中,缙云氏发明了火攻战法,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缙云氏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苍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击败并擒杀其首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赐名“祝融”。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镇守南山(即衡山),并居住在衡山,死后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人们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为“祝融峰”。

       祝融及其后裔在黄帝时期,发明创新造福于人类,治理山水给人民安定,因贡献巨大,多被后人尊为“神”:

       祝融(缙云氏,火神) — 孔壬(共工氏,水神) — 术器(山神)、勾龙(土地神) — 勾龙生信、噎鸣(时间神) — 信生誇父 — 四岳 — 垂 — 伯夷、伯常、伯益

       术器发明了平整土壤,挖塘蓄水的的农耕方法。

      勾龙在黄帝时代任后土职位,管理四方土地,所以勾龙又叫后土。武则天时,将土地神分而为二:男性的土地公公和女性的后土娘娘。

誇父任日官职位。发明立杆(杖)测影,逐日(即观察日影)以定时节与方位,辨春夏秋冬四时之叙,调整历法,主持春秋季“出日”和“入日”(春分和秋分)的祭礼活动,誇父是远古时代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山海经·海外北经》有“誇父逐日”的神话:“誇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垂助鲧治水。鲧治水使用“堙填”之法,堙填法的创始人便是共工氏垂。《国语·周语》:“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壅防指筑堤使河水不至外决,低的地方用土填高,并逐年加高加厚,当洪水泛滥时,人们可以就近转移至山上居住,防止洪水危害。

……

      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祝融以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炎黄二部互为联姻、融合,结为一体。炎黄两部落的结合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故炎帝与黄帝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有史以来,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被视为华夏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所以,当今世界天下华人都以“炎黄子孙”而自豪。

三、吕氏春秋

      垂使用“堙填”之法助鲧治水,虽有作用,但效果不大,筑堤高达“三仞”,水无归宿。当“洪水滔天”时也会挟裹泥土,把沿途的堤岸田地冲毁。《孟子·万章》:“舜流共工于幽陵,放欢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舜帝即位后,杀了鲧,将共工垂流放于幽陵(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密云县),并起用鲧之子禹治水,命垂长子伯夷为水官,助禹治水。

      伯夷制订“疏川导滞,钟水丰物”的治水方案,把纯粹堵水改为疏、堵并用,顺应水性,疏通河川,开导阻滞,使洪水畅流无阻地由小河归大河,将洪水导入东海。同时还利用一些湖泊,沼泽及低洼地聚积水,起到分洪储流,灌溉农田的作用,取得成功,彻底消除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在黄帝时代,炎帝后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特别是黄帝时代的尧、舜时期,垂、伯夷两代为水官,分别辅鲧、禹治水功高,至伯夷佐大禹治水功成。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姜”姓,并赐氏为“吕”,封为吕侯,封邑吕国(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世代为侯,炎帝子孙得以复兴。经夏、商两代而到吕尚,后人称“姜姓吕氏”时期,世代为吕侯:

伯夷 — 壤 — 发 — …… — 衍 — 远 — 食我 — 臧孙 — (缺二十八代) — 伯陵 — 尚(齐太公) — 伋(齐丁公) — 得(齐乙公)、虎(鄣穆公)

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生于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县)。

      吕尚大半生在穷困潦倒中度过,年老而穷困,终日在江边钓鱼。一日,遇外出狩猎的周文王西伯,两人一见如故,交谈后周文王大悦,说:“自从我的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果真是你啊!我的太公望之久矣。”于是周文王立吕尚为师,号师尚父,拜为上相。又号太公望,“太公望”是指周文王的先祖太公所渴望得到的人才。

       时,天下三分夏、商、周。太公望出谋划策,助文王使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文王崩,周武王即位。太公望继助武王,灭商建周而称王天下。武王分封天下,因吕尚功劳卓著,公元前2697年,武王将齐国分封给吕尚,建都营丘,数代后,迁都临淄(今山东临淄北)。吕尚即为齐太公,因吕尚乃炎帝后裔,故又称姜太公。

      太公治国,按国情风俗,精简礼仪,发展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叛周,周成王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里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开始征伐叛周诸侯,不断扩张齐国领地,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齐太公将齐国收来的附庸国分封给子孙为领地,太公的一个孙子叫吕虎,被封在鄣国(今山东省章丘县),成为鄣国第一代国君,号穆公。吕虎及后裔以国名“鄣”为氏,这就形成了今天章姓的萌芽。从此鄣国世代为齐附庸国,兄弟相称,和睦相处。鄣国自穆公虎至胡公祥,历经十三代:

(穆公) — (靖公) — (康公) — (植公) — (平公) — (厉公) — 伟(太子) — (隐公) — (缪公) — (闵公) — (懿公) — (丁公) — 祥(胡公)、韅

      齐太公的另一个孙子叫吕得,继承齐国,号乙公。乙公得与穆公虎为亲兄弟。乙公传十三代,至齐桓公,齐桓公是齐国的第十五代君主,名小白,号桓公,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其不断扩张领地,吞并各国,称霸中原。又传十七代,公元前379年,齐国为田氏所并,吕氏齐国退出历史,由吕齐转为田齐。

四、章氏崛起

      公元前664年,农历丁巳年,时,齐桓公在位二十二年,小白向鄣国发起攻击。秋七月,胡公祥在护国战争中陈亡。《春秋左传·莊公》:“秋七月,齐人降鄣。”国君身亡,城池失落,鄣国从此被灭。

       韅因兄亡邑,不得已逃离鄣国,至韩、赵、秦三国毗邻地梁州(今陕西汉中东)定居。鄣国和齐国都为齐太公的后裔,鄣国的后人本以国名“鄣”为氏,今国已不复存在,为不忘同宗相残之悲剧、牢记亡国之屈辱,去掉“鄣”字表示疆邑的“阝”,去邑自立“章”氏,谓章韅,为章氏一世,章氏自此崛起。

      自章氏得姓至章及定居浦城的1500多年的历史中,我章氏倔强地生存、顽强地拼搏,终于在历史上争得一席,成为蹉跎风云、推进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

      先有韅公十八世章邯,秦大将,为秦朝的军事支柱。因秦二世胡亥听信奸臣赵高的谗言,欲置章邯于死地。章邯不得已弃秦降楚,归顺项羽,助楚灭秦。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后,封章邯为雍王,驻军雍州(九州之一。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及宁夏、青海各一部),称王于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东南)。公元前205年六月,章邯被刘邦大将韩信用计破城,拔剑自刎。

      章邯之弟章平,秦将军,随兄降楚后,仕楚为上大夫,领兵守大散关。刘邦围攻废丘,章邯命章平支援,章平被韩信大败而被俘。赦后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在豫章生息繁衍,人口集聚增多,形成望族。

      《渡渎章氏宗谱》:“子孙去邑为章,枝叶昌盛,冠盖蝉联……上望武都郡梁州,次望京兆郡雍州,三望豫章郡洪州”皆由此出。

世系:

(武都郡梁州) — 郡 — 黑肩 — 震 — 适 — 昭 — 粉冒 — 赘 — 匡 — 孝伯 — 启 — 子 — 杰 — 骜 — 弟 — 历 — 愍 — 邯(京兆郡雍州)、平(豫章郡洪州)、豨、渠

      又历十九世,至西晋章巖,仕晋上大夫,历兵部尚书,领兵40万收大散关。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因功高而封为河间侯。西晋末,羯人石勒统一了北方,势力日渐强盛,为避石勒锋芒,朝庭东迁,巖公被任命驻守泉州,任泉州刺史。于是举家福建泉州南安定居,为入闽始祖。从此,我们章氏开始了在江南的生息繁衍,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

世系:

(豫章郡洪州) — 直 — 宜 — 竦 — 赣 — 弇、苔敌 — 容成(弇子) — 琦、椅、夫子 — 开(琦子) — (七子)咏年、(八子)长宽 — 谨(咏年子) — 愠 — 憾 — 施 — 伊 — 华 — 教 — 松 — 樵 — 巖(河间郡瀛州)、评、展、长

      江南巖公之后,更是代代能人辈出:有晋上散大夫章评、中散大夫章展、广平太守章道蓋、中郎将章法尚、南朝陈大将军封邵陵侯君章昭达、岳阳太守章昭裕、司马章乔、大理丞章熠、唐康州刺史章及,还有举世闻名以孝著称的孝标先生章成缅、诗人才子章碣等。

挂线:

(河间郡瀛州) — 道蓋 — 法尚 — 昭达、昭裕 — 乔(昭达子) — 亮功、育功 — 焯、熠、煌(均亮功子)、燧(育功子) — 忠彦(熠子) — 季裴 — 端蒙 — 及

五、发祥浦城

      章及,字鹏之。唐太和年间(827~836年)任康州(今广东肇庆)刺史。可能在归仕后,由泉州府南安县迁居于建安府(今福建南平建瓯)浦城县西村,是为浦城始祖。及公娶妻滕氏,封为梁国夫人。生三子:侑、傑、修,皆显名于时。

      章仔钧(868~941年),及公的孙子,字仲举,号彰艮。自小就学问深湛、才气过人。唐天佑年间(904~907年),驻福州的闽王节度使王审知,礼贤下士,善于用人。仔钧听说后,拟就了“战策”、“攻策”、“守策”三部兵法去投奔王审知。闽王大喜,立即表奏朝廷,请委予重任,朝廷准奏,授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故仔钧公又称太傅公,任西北面行军招讨制置,驻防浦城。特封夫人练嶲为渤海郡君。

      太傅公在浦城城西的西岩山布陈设防。一日,有贼兵突然发起攻击,太傅公一面急忙下令,命全军将士坚守山垒,不得应战;一面派边镐、王建封二将速去建安请援兵接应。七日后,公见贼兵久攻不下,远道而来,疲惫不堪,锐气大减。即下令将士们乘机突发反攻,贼兵溃败逃遁而去。当时天降大雨,连日不断,边、王二将因大雨淹道,无法行路而逗留在将军山后,公以贻误军机欲将二人军法处斩,但内心又不愿将有才干的二将处死,暗中对夫人说:“军法严明,不能明放。不如夫人代我放之。”于是练夫人赠金银于二将,从后门放逃。

        三十年后,太傅公已去世,当时正是五代十国时期,各路诸侯纷纷立国称帝。有个叫王延政的在建州称帝,立国号殷。此时,边、王二人为后唐大将,奉命讨伐。在浦城下当晚,二将带金帛和小白旗潜入城内答谢练夫人救命之恩,并告知第二日攻城后将屠杀全城,让练夫人将小白旗插在门口,可免杀身。夫人说“当初放你二人,只为你等是国家有用之才,非为今日图报。今乱臣谋反称帝,仅三十六人,而全城数百万男女老幼皆无罪也。若定要屠城,老身不愿独生,定当先死。”拒不收金帛白旗。二将被夫人言语感动,攻城后放弃屠城。

      “以一人生死,救全城百姓”这段史话,在浦城的历史上和我们章氏史中都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渡渎章氏宗谱》评述:太傅公贤明,练夫人贤惠,庇荫一方生灵,功德无量,才有子孙昌盛显贵,派衍源远流长。

       太傅公有一十五子七十二孙,存世六十八孙。十五子六十八孙皆列于朝,或文、或武,全在朝中任职,其孙章文谷南唐开宝(970年)状元及第。冠盖簪绂,出入相望,前后不绝,集萃于一门,闽人莫不以此为荣。由此派生的后裔大多因任官而迁居全国各地,今观各地章氏,几乎皆自浦城发祥蕃衍,故天下章氏多以发祥地浦城始祖及公为一世。

挂线:

— 修 — 仔钧 — 仁坦、仁昉、仁燧、仁嵩、仁徹、仁郁、仁政、仁愈、仁鉴、仁肇、仁皦、仁耀、仁佑、仁逊、仁辅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