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明家族的崛起

刘怀友

普明家族的崛起

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

 

一、坡刘营的来历

明朝初年,伏牛山区,普降暴雨月余,洪水暴涨山口决裂,洪水泛滥成灾。邓州平原,水盈数尺,一片汪洋。传说塔漫两层,人蹲在城墙上,可以洗手洗脸。洪水过后,村落被毁,家破人亡。据邓州志考,幸存者占百分之十左右。繁荣的古邓州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大片土地荒芜,十里不见炊烟,五里不闻鸡鸣犬吠。这时,洪武帝批阅河南洪灾奏章,降旨从山西移民,补充河南南阳府户籍。吾始祖普明公兄弟五人于洪武二年奉旨由山西迁移河南南阳府,分别在镇邑、邓州、唐县定居落户。单说普明一家来到邓州,决定在城北二十里处扎宅居住。宅为壬山丙向。定名“坡刘”,称谓是前后不着村落,左右不挨邻舍的坡地刘家。后逐步繁衍发展成一个村落,定名为坡刘营。

二、地理位置优越

坡刘(东)北面有名镇杨策店,南有郭关庙村,东临毛营夏集,西临张楼和名镇轩店,楚河贯穿南北,汇入湍河。北边有严陵河,南边有湍河,东北临铁峙岗。此岗源脉仙珠山,离小王集东二里许,贾家穿过严陵河。在河南岸郭道庵处隆起向东南蜿蜒一百余里,经梨园郭、王营、丁侯、杨策店、岗上、岗陈、王岗、张楼岗、郑岗等,止汲滩镇东刘楼入湍河消失,称邓州西岗。严陵河涨水泛滥,因有铁峙岗阻拦,湍河涨水但距离遥远,河水难漫上坡。故坡刘十分安全不怕水患。始祖于黑土坡地扎宅,黑土薄易显露金。地下水资源丰富,营前有长堤横亘,东起岗陈北,西沿小河朱家北面,止大路陈村东,可拦蓄三郎堰活水垦田种谷,旱涝保收。

北面有北堤护卫,北堤东起岗上北边,西至軒店镇东。中间经杨策店南、吴营、程陂村北,大李营村南,刘塚村北,跟南堤遥相呼应。

居住宅舍乃福祥吉地,按地理学说,此地气贯三元,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从此,始祖偕妻管氏及子一家,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普明公谢世后,葬于营西北100米处,墓为癸山丁向。从宏观讲,此墓地枕铁峙岗,朝湍河水,砂水环抱,聚气有情,此墓属福地,主子孙后代人丁兴旺、财帛绵长、粮食充盈、洪福齐天。故普明公一家,经数代繁衍生息,发展成一个大村落——邓北坡刘营。后来后裔子孙又向周围发展,广置田地构筑田庄,子孙相继迁徙,分居田庄创业兴家,有小刘营、芳千庄、岗上、刘道庙、刘堂等50多处,已形成950多户5000多人的村落。

三、两寨旧址考察

到了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官税多如牛毛农民不堪重负,加上河南连年灾荒,饥民遍地,匪盗猖獗,民不聊生。明崇祯十四年李闯义军三次卷入河南,打富济贫。连年征战,邓州出现兵荒马乱的局面,匪盗四起(白天匿迹,夜间抢劫),烧杀抢掠,闹得鸡犬不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这时刘氏家族商议:建寨自卫,防匪防盗(确保临村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保一方平安。决议修建坡刘、小刘两寨。由于小刘西旁小河利寨河蓄水,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族人决定:先小刘后坡刘。

在修寨过程中,刘姓族人男女老幼齐动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物献物,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经苦战三年,小刘寨与清同治二年二月廿三日竣工。定名为忠恕寨,后来刘姓人口壮大,俗称小刘营,在邓北闻名。土寨方圆近两华里寨墙高三丈余,寨河宽两丈九尺,深两丈余,河水充盈,深一丈有余。又筑北、西、南3座寨门,设炮台鹿角,寨内要道设关隘炮楼,土寨森严壁垒,巍巍壮观。因寨东临坡刘不远,未筑东门,设有吊桥,供行人出入和坡刘寨成犄角之势。白天每到太阳压山,四方百姓扶老携幼,拉着牲畜,带着财物进寨避难,寨主组织青壮年持土枪100余支值更护寨,防匪防盗。到第二天天亮,百姓纷纷从四方出寨回家,处事耕作。当时土寨确保一方百姓平安,村寨功用可真不小。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小刘的军事战略要地,为兵家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

小刘寨修成后,紧接修坡刘寨,因为随着王朝更迭,战乱平息,匪患绝迹,政局稳定,国泰民安,社会呈现升平景象,百姓乐业。族人认为修寨已经没有必要,所以坡刘寨只修一半,自行停工。今天两寨的遗址,便是佐证。

四、古堤考

古堤址,是族人在坡刘营南边,修筑东至现铁路二号桥西至芳千庄三郎堰水流拐弯处,后延止小河朱家北大路陈东边。堤渠长五华里,宽十米,引水东流,使渠两侧的旱地变成稻田地。族人受益,从肺腑中迸发一首“打开三郎堰,鸡狗不吃白米饭”的歌谣。坡刘一带变成不是江南,赛如江南的鱼米之乡。

后来,扒祖师庙建张楼学校时,发现用稻草捆扎祖师塑像的形态骨架、挖堤旁凹处,原埋稻草土层变成白垩土,因伸缩性小,人们常取土和泥搪墙,做坯子修“火龙”炕烟,做锅台灶。所以古堤是考证坡刘生态和人文有价值的古文物。

上述历史遗迹,充分佐证了普明后裔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勤奋劳动、不怕艰难险阻,为族人兴旺发达努力拼搏,改造自然环境,为自己生存创造一个新的美好世界。二零零五年冬,三郎堰水利用古堤蓄栏,冬灌麦田、芳千庄南呈出壮丽的汪洋无边的水的世界和生态景观,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再现昔日的景观。北堤是一个护堤功用没有南堤大,其规模也小暂不详细考证。

五、始祖墓碑的文物价值

始祖普明谢世后,葬于坡刘营西北角一百米处的高坡上,墓穴为癸山丁向,枕铁峙岗,朝湍河水。此墓宅坐山雄巍,明堂开阔,案山互应,朝水迂回界明,乃福禄吉地,主丁财两旺。

始祖碑矗立墓前,碑高丈余,正面上方刻“光前裕后”四个大字,碑文略述兄弟五人由山西移徙河南的居住分布情况及普明公业绩,碑左详列家谱卅五代,分先辈十代,后叙五代,新叙二十代三部分合成。碑的背面,上方刻“癸山丁向”四个大字,记坟地占地面积。详列始祖后裔捐资名单及金额数目。此可考证普明后裔搬迁徙居的大略情况。

始祖碑是普明后裔于在清光绪十一年小阳月叩立。其价值可作文物保存。是普明后裔修谱续宗的纲,是刘普明家族的命根子。

一百多年,普明后裔,家喻户晓,子孙代代传承。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