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清代巡按第一人――刘漪传奇
刘廉海(笑世道人)
济源(清代)巡按第一人 ――刘漪传奇
2018.02.17 笑世道人 阅读 123
忆故人
在河南省济源市老城区,东、西、南、北四条街纵横交错,相互辉映,不同姓氏众百姓混杂而居,世代繁衍。大街小巷鳞次栉比,各具特色。在这其中,“刘胡同”或许并不起眼,却名气十足,不仅因为前些年这里聚集着济源小百货批发市场,生意兴隆,小商贩往来入织。而且还因为在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这里之所以叫“刘胡同”,是因为过去住着的几十家、数百口,都是刘姓子孙,"巡按"后代,一脉相承。
刘胡同刘姓后裔,有的虽然多年移居他乡,迁往外地,但是无论是出仕、经商,或官或民,都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巡按情结",世代难忘却祖上恩泽。他们的先祖就是来自于"古轵国"东轵城,曾经是济源县清代巡按第一人的刘漪——刘巡按。
刘巡按读书求学的地方―大明寺遗址
一、清代承袭明旧制 济源出个刘巡按
唐天宝五年(746年),派官巡按天下风俗黜陟官吏,史称“巡按”。明永乐元(1403)后,以一省为一道,由皇帝亲自指派监察御史分赴各道巡视,考察吏治,此为巡按御史,亦名按台。清初亦有巡按御史,顺治十七年(1660)废止。
巡按御史品级虽低(监察御史为正七品官),但号称代天子巡狩,各省、府、州、县行政长官皆其考察对象,在很多历史影视剧中常会看到,他们多是奉皇帝之命,外出巡视,手握生杀大权,威风八面。每到一地,惩奸除恶,举良扬善,为世人所敬慕,俗称“八府巡按”。只因为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皇帝允许其“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可以自行立断”, 权力之大非比寻常官员。由于其时巡视范围受限于考察官吏吏治,并不完善。
到了清初,御史巡按制度在承袭沿用明朝旧制度基础上正式确立。有资料显示,其时全国设立有十三道,监察御史一百一十三人,他们平时由中央督察院直属管理,履行职能直接对皇帝负责。朝廷对于作为察吏之官的监察官员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不仅在人员的遴选上慎之又慎,严格把关,要求“须学行、政事俱优者”。必须做到严于律己,能“实心任事,品行端正,以为其他众官之表率”。若需选派巡按御史时,须由都察院在各地御史之中推荐两名候选人,然后交由皇帝钦点。
巡按出巡前,原有的随从、家丁不得跟随,不得与家人、亲友联系。书童旧臣一概弃之不用,以避免走漏消息,互相串通,防其徇私舞弊。职责权利如我们历史影视剧中看到的"八府巡按",能够“以小监大”、“以卑督尊”。此时的巡按御史,就是"天子耳目之官,内宣朝廷德意,外察督抚贤否,上考百官善恶,下问万民疾苦,以及封疆安危,兵马强弱,钱粮虚实,刑名直枉,无不稽察所关至重"(参加中华书局影印本(1985)《清世祖实录》卷 83,顺治十一年四月丙戌。)几乎包揽所有领域。巡按出巡前,皇帝要亲自召见,耳提面命,谆谆告诫。这个时期的巡视法规渐趋完善和严谨,对于贪赃枉法官吏的不断举劾,使各地的巡按御史得以在民众中树立了相对正面的形象,拥有良好的声望,。
由于在巡按制度中汉官入选者居多,支配性较为明显,他们将之视为其尚能较自主地发挥作用的最后阵地。而满洲官僚集团,作为征服者,对此难以容忍和接受。为了独享绝对优势,对朝廷巡按制度进行异常猛烈的攻击,无论它曾经对维护和巩固满洲政权做出了多少显著贡献都必欲废之而后快。因此在顺治十七年帝驾崩之后,四辅臣甫一登台,就借故迅速将该制度给予废止。
在清初第一次派出御史巡按到最后终结,清廷共向15省区派出巡按御史163人,计197人次。(参见吴建华.清初巡按制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7)。据查证,刘漪乃是当时163人之中唯一的一位济源人士,而且是两度被遴选出巡(山西。江西),故称得上是(清代)济源巡按第一人。
刘家庆老人看到古轵国遗址被毁心疼不已(刘廉海 摄)
二、刘漪原籍东轵城 坐事弃官进县城
刘漪,字迈园,号苏门,明末清初济源县东轵城人士,(生卒年月待考)。大明寺曾经是刘漪少年读书求学,习练笔墨,成就人生的地方。 刘漪于顺治乙酉(1645年)得中科举人第三十七名,顺治丙戌(1646年)科进士二百八十五名,殿试三甲二百三十五名。顺治三年十二月己卯日(1647年)官至广东道监察试御史、御史。(参见《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虽说是官居七品,但资深权重,极具威望,因其德行修为俱佳,“学行,政事俱优”,“实心任事,品行端正,以为其他众官之表率”,顺治四年(1647年11月18日)受皇帝钦点,巡按山西。顺治八年(1651年)再度受命巡按江西。后因故坐事,免官居家,此事后话。
据史料记载:刘漪一生为官清正,杜门谢客,不交权贵,执法严明,爱民如子,嫉恶如仇。任内任外不辱使命,先后疏举节妇、揭报贪腐,为民请命,秉公断案,严惩恶霸,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不仅如此,而且刘漪书法刚劲,文才横溢,品茗游玩之时,也曾有不少文学佳作,但是现多数已失传。济源市思礼卢仝茶园,存有"卢仝故里"碑刻一座,上面"卢仝故里"四个大字遒劲有力,乃是刘巡按(字迈园)亲笔题写,曾有记者朱金中在题为:《一代“茶仙”,故里受冷落 东瀛被尊崇》一文中,讲述了“卢仝碑吓退日本鬼子”的故事,其中不仅有刘巡按仗义题碑的情节,还描述了日本鬼子侵华一路烧杀挘抢,途径卢仝家乡时,目睹刘漪碑刻“卢仝故里”,敬而生畏的故事。
在济源古城东门桥下、蟒河北岸卢仝泉旁,曾有“卢仝泉石”一座,后因河床改道,该石处于河床之中,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北蟒河治理时被挖出,作为文物现存放于济源市济渎庙内。卢仝泉亦称玉川泉,玉泉,卢仝井。在卢仝泉石背面有刘漪石刻题诗一首,(《济源县志》有载)。
题卢仝泉石诗
清.刘迈园(刘漪字迈园―笔者注)
卢仝旧井茫无校, 枕石犹生七碗觉。
水共风清无尽时, 尽归茶谱藏诗窖。
刘漪(字迈园)题诗 卢仝泉石
(网络截图)
抗日战争时期吓退日军的刘漪亲笔题字“卢仝故里”石碑
谈起刘漪—刘巡按,东轵城姓刘的妇孺老幼,无不知晓,村中许多老年人说起刘巡按的趣闻轶事,一个个兴趣盎然,如数家珍。尤其是那些刘姓后裔,无不为因族中出了个巡按而引以为荣。至今老人们在教育孩子时,还经常会搬出刘巡按勤学苦读,聪明善良的故事,绘声绘色的讲给后代听,以此激励子孙勤学苦读,积德行善,为国效力,光耀门庭。
顺治八年,刘巡按辞官革职,将妻携子,举家迁居县城。现在的刘胡同刘姓,基本上全是刘巡按之后代,三百多年来,不同原因移居外地的不在少数。刘胡同,包括过去的"源园"广场一带,相当一部分是当年刘家居所。
刘巡按当年退居之后与济源县衙毗邻而居,尊称"台谏" (见《济源县志》。具有纠弹、举荐,规谏之职的官员)。但已很少参与政事。曾经主撰《济源县志》,共10个类目,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付印,遗憾的是原本现在难以寻觅。
三、乡亲皆知刘巡按 德行修为人称贊
刘漪自幼天资聪颖,苦读诗书,忠厚仁慈,深明大义。三百多年来,在其出生地——济源东轵城,以及退隐之后居住地城区南街的后代子孙中,每当谈起刘巡按的传奇故事,许多人都会乐此不彼,媚媚道来。其中有的故事颇具神秘色彩,这里略举一二,以飨读者:
1、 "神灯伴读"
刘漪生活的时代,虽然距今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但是刘巡按在大明寺上学读书时,"神灯伴读"的故事却久久流传。
话说当年刘漪求学于大明寺,虽说离家不足千米,每当晚课归来,夜深人静,行人稀少,再加上天黑路滑,野兽出没,出于本能的母爱和对其安危的担心,母亲都会站在家门前寨墙高台上,久久举目遥望,静候儿子安全到家,此时母亲发现在刘漪的身后,经常伴有两盏明灯,随其而行。刘漪则是借光夜读,旁若无物。待到了面前,两盏灯却不见踪影,母亲心中甚感诧异,但总觉得是好事一桩,心存欢喜,认为必是"神灯"相助,也不便明言。
有一天夜晚,母亲像往常无二,到了该是放学的时候,照样来到高台上探视接迎,却发现刘漪身旁原来的“神灯”只剩下孤灯一盏,母亲感到疑惑不解。回到家里,母亲委婉相问:孩子,今天你有没有在学校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情?刘漪告诉母亲,有个范姓同学要与自己的童养媳分手,让自己帮助写了一封“休书”而已。老话说得好:“宁毁十座庙,不拆一桩婚”。现在的社会讲究婚姻自由,这在过去,由于受封建世俗观念和旧思想影响,拆人婚姻可是大逆不道,丧天害理的事情了。听了刘漪的叙述,母亲恍然,原来是儿子替人写休书,拆散一对鸳鸯,想必是触怒了神灵,所以神灯少了一盏,以示对他做错事的惩罚。母亲知道了原委,便耐心地给刘漪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告诫他要多做好事,积德行善,伤天害理的事不仅会自己良心不安,还会受到神灵的惩罚。
母亲一席话,让刘漪感到十分惭愧和自责,于是瞪着一双清纯的小眼,面带羞愧的看着母亲说道:母亲,孩儿知错了,今后一定会牢记母亲的教诲,好好做人。这件事我该怎么办才好?母亲开导他:孩子,你是个男子汉,要敢于担当,自己做错了事,就该自己设法把处理妥帖,尽力挽回才是,无需母亲给你主意。刘漪闻听母亲之言,第二天到了学校,知道那位同学还没有把休书发出,于是对托他写休书的的同学说,我给你写的休书有些不合适,需要修改,随即要回了那封休书。之后,刘漪为人处事牢记母亲教诲,谨言慎行,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从那之后,母亲晚上再去接他,又看到了两盏神灯光明如故。
2、 风水先生点真穴 黄口少年显奇才
还在刘漪幼年的时候,某年夏日麦收时节,骄阳似火,酷暑难耐,一位路人经过此地,感到口干舌燥,正巧行至刘家麦场,看到场地边有一桶水,蹲下来口对水桶就要去喝,不足十岁的刘漪看见后随手抓起一把麦糠丢进桶里,这人原本是一位四处云游的风水先生,心想这个顽童如此调皮,难免有些生气,只听小刘漪说道:大人们说,热人喝冷水过激,会喝坏肚子的,望先生慢用!风水先生豁然开朗, 这个孩子并非调皮,而是出于善意才做出这般行为,当下恨意全消。
这人原本是个风水大师,知风水之理,通阴阳八卦,会看坟茔宅邸之家族兴败。风水先生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刘漪产生好感。刘家人更是对这位风水先生热忱相待,礼遇有加,从而打动了这位真人。风水先生心存感激,一番寒暄之后,答应为刘家选一块风水宝地,点一个好穴(亡故之人埋葬的地方),以助刘家后人封官晋爵。
刘漪的父亲把这位风水先生带到村外,让风水先生帮助寻找“真穴”,小刘漪也紧随其后跟了出去。风水先生到地里转了一圈,仔细看过之后,顺手把身上穿的道袍脱下来甩了出去,然后在道袍落地的旁边用手一指,随即选了一处地方,(这件事尚有另外一说,另外再叙)。风水先生告诉刘父:此处便是吉地,选此穴做茔地,N代之后,刘家必有享受皇家俸禄之人出现。
刘漪的父亲闻听此言,心中别有一番滋味,呵呵苦笑一声,对风水先生说道:即便是现在把我葬于此地,N代之后的荣辱兴衰,我还怎么能够看得到?这时候,站在后面的“小刘漪”奶声奶气的说:父亲!要是把我N代前先祖的遗体迁葬于此,到我正好N代,我长大之后不就可以光耀门庭,让父亲安享晚年了吗?风水先生闻听此言,十分惊讶,不由暗自叹奇:真的是童言无忌,这个黄口顽童竟有如此奇想,实在是不可小觑,日后必成大器!
3、 "玉带河"挖断官脉 刘巡按仕途受阻
关于刘漪官运之事,还有另外的版本。就是有关东轵城村刘家祖坟周边的“玉带河”的传说。
前面说到风水先生在给刘家点穴之事,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风水先生把身上穿的道袍甩出去后,就在附近随意指了一块地方,说是此处即是真穴,刘漪的父亲说,我们是否可以把你道袍落地的地方作为真穴?风水先生见刘父问及,也不再避讳,直言道:我虽是看风水之人,但道行尚欠火候,如若你们用了这个穴,我日后恐怕要遭受双目失明之罪,万万不可。这时小刘漪一旁说道:先生不必介意,假如真的如先生所言,因为我们家用了这穴,先生受难,待我日后能科考得中,步入仕途,必定会尽心侍奉,让先生安享荣华,风水先生听后不再多言,就在刘家住了下来。
然而,当刘漪真的做官之后,由于忙于政务,且远居他乡,无暇勤于照看风水先生,家人也忽略了一个黄口少年当年许下的诺言,只把这位风水先生当做一般住客对待。这位风水先生心中自然有些不快,却没表露出来。一日,风水先生的高徒经由此地,前来看望师傅,询问师傅在这里可曾安享荣华?这位风水先生不免有些怨气,只说是得过且过而已。该徒弟听后顿生邪念,转而对刘家人说,师傅原来所选的茔地,虽是个真穴,但并不完美。刘家人问道:可有什么补救之法?这徒弟说,还需要在茔地四周挖一道"玉带河",这样就会官运亨通,不落遗憾了。
刘家人听了便如此照做,招来人力工匠,开始在墓地周围挖起河渠,不曾想白天挖的河,到了第二天却无故被填,这样反复多日。为了不止至于长期疲于挖挖填填,填填挖挖,耽误工期,于是便加派人手,连夜施工,直到"玉带河"完全竣工。当时有人说在施工期间,人们发现不时地会挖出一些料姜石,一个个如人形般活灵活现,只是四肢无一完整。这种说法不知真假,但据曾经在村里做过干部的老者刘平川等人说,他们少年时期在玉带河玩耍还亲自寻到过许多这样的"料姜石",这类的"料姜石"只在南山一带才能见到,类似人形的"料姜石"现身此地,更是十分神奇,除了玉带河之外,附近很难看到有“料姜石”的影子。
直到后来,刘巡按因办案坐事,人们还未明白,其实这正是风水先生的徒弟设下暗桩。"玉带河"不仅不能助刘家更上层楼,反倒是挖断了刘家"官脉",断送了刘巡按加官晋爵的前程,因而导致他提前退养。
4、 三百多年望子台 历经风雨悠然在
曾经的过去,刘漪—刘巡按家的院落,十分壮观大气,门前寨墙高筑,屋舍青砖绿瓦,前后大门宽阔雄伟,马拉轿车随意进出,据老人们讲,当年山西的一个阁老被逮案,家人到刘巡按家行贿,送来十八驮金银玉帛,就是直接列队鱼贯而入,可谓风光无限。
由于时代变迁,旧时战火频燃,灾祸连年,加上历年房屋改建及风雨洗涤,当年一百多米的寨墙早已消失殆尽。刘巡按家当年的房屋也被夷为平地,再也看不到往日的雄伟和风彩。
然而令人感到惊诧的是,就在旧寨墙几乎荡然无存的西南角,当年巡按母亲天天站在那里,翘首期盼,登高遥望,等待刘漪上学归来的那段高台,人称"望子台",虽然历经三百多年风吹雨淋却依然亭亭玉立,似乎在对人们述说着当年刘巡按求学,慈母盼归,神灯伴读,教子入微……,一件件有关刘漪--刘巡按的传奇故事。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巡按母亲每日亲眼目视爱子读书归来,并期盼其早日功成名就,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的伟大的母爱。
对于“望子台”,虽已残缺不全,可却经年不倒,傲然屹立,也足以见证东轵城父老乡亲对刘巡按的尊敬与爱戴和欲毁不忍的情怀,同时显现出现代社会大拆大建与文物保护两难齐全的纠结和惆怅。
5、 因固执办案坐事 受连累隐退还乡
之所以刘漪这位原本属于清廉仁厚,严明正直的官员,仕途坎坷,两度巡按有始而无终,反倒以“贪纵”之名被人举揭弹劾,导致其辞官革职,“玉带河”挖断官脉只不过是乡间演义,而真正的起因则是前面提到的阁老家人到刘府行贿,受家人不明真相接受礼金之累被参而坐事,再加上本人秉性刚直,耻于巴结逢迎,看透了官场风云险恶,自行隐退。
在刘漪巡按山西期间,有人举报白阁老之子(于史料阁老犯案其子解救相勃,当以史料为准),依仗权势,横行乡里,无恶不作,街坊邻里凡新婚嫁娶,必须要由他先行同房之事,不然便让你举家不得安宁。众百姓恨之入骨,人人咬牙切齿,因其父阁老是朝中重臣,一个个惧其霸道,敢怒而不敢言。刘巡按闻听到百姓申诉,勃然大怒,决心为民伸冤,除暴安良。
在掌握了该恶徒犯罪证据之后,刘巡按即刻派衙役将恶徒捉拿归案,严加审讯。该恶徒的阁老父亲获得消息,迅疾差人向济源县刘巡按府上送来十八驮金银玉帛(乡里传言),刘家人不知内情,加上案犯家属甜言蜜语,就此收了下来。由于案犯自以为有自己的老子上下活动,疏通关节,所以在法堂上十分嚣张,对自己的恶行毫无忏悔之意,拒不认罪。岂不知刘漪本就嫉恶如仇,虽官阶不高,却是奉皇帝钦差,“代天子行狩”,允其“大事上报。小事立裁”,对于他这样的恶徒,掌有生杀大权,无需上报,可以就地处决。本来就对他所做的伤天害理之事十分恼怒,又见他根本不把巡按大人放在眼里,不由怒从心头起,恨由胆边生,怒不可遏,令衙役将其杖毙于法堂之上。
只因刘巡按法堂上杖毙了阁老之子,阁老怀恨在心,将到刘府送礼之事抖露出来,因此被本就于刘漪结怨的工科给事中张京作为把柄,(给事中,旧时官职。行抄发章疏,稽察违误之职,其权尤重。清代,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掌印给事中,满汉各一人)在未查明事实真相情况下,奏请圣上弹劾刘漪,理由是贪纵腐败,执法犯法。朝廷对刘巡按进行了审查。
虽说刘漪原本并不知阁老派人到家中送礼之事,后来才了解到家人的确收受了阁老派人送来的贿赂,自认为难辞其责,。但对给事中的弹劾确不能认同,在回复朝廷的询问时,据实相告:我家人收受犯家礼金属实,尽管我并不知情,但无言以辩。我要说明的是:在处理本案过程中,微臣虽有贪赃之嫌,但并未卖法,查办案犯完全是依法行事!
朝廷经过派员进行缜密了解和调查,证实刘巡按所言不差,故而对其受贿之事只做警戒,不予追究。并对弹劾刘漪的官员工科给事中张京举劾不实,连降二级调用。据《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记载:“顺治六年。己丑。九月。丁巳朔…… 甲午。孟春……○吏部遵谕、开列科道等员。以劾巡方贪纵、不即指名。及奉谕处分、始揭御史刘漪、匡兰兆等贪状故也……”又:“从前言事不当及纠参失实降革者。科臣……张京,降二级调用……”。由此足以说明,刘漪被举揭“贪纵”,名不符实。
事后尽管朝廷已派员查明真相,对刘漪不计前嫌,但是刘漪也因此在心里留下阴影,对于官场的凶险产生看法,因而不愿再参与政事。就在朝廷二次委遣他巡按江西之时,借故休假,婉拒到任,也算是对皇命“软抵硬抗”。由于他迟迟不肯到任,两年后被下文书革职。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蒙皇上恩典,念其"贪赃不卖法",也算是根底清廉,顺治帝赐予他《执法名臣》匾额一副。该匾额昔时曾在济源城南街刘祠堂悬挂,后因战火纷争,不幸遗失,再不得见。
刘巡按辞官返乡后,仍以"台谏"之职受官民尊崇(《济源县志》有据可查),因而将妻携子,举家从东轵城迁至县城南街(现济源市济水街道办南街刘胡同),与济源县衙毗邻而居,每日里纵情山水,品茗垂钓,修身养性,膝下承欢,从此不再参与政事,也落个悠闲自在,不亦乐乎。
当年刘母寨墙守望待子归来的“望子台”(刘廉海 摄)
四、 体恤民情留美名 嫉恶如仇惹是非
刘巡按自幼受家庭良好教育,爱民如子,生性刚直,不交权贵,疾恶如仇,耻于与世俗奸恶之徒同流合污,始终把百姓疾苦置于心田。清初黄河沿岸盐税除正税外,还要征收巨额附加,害得百姓倾家荡产,苦不堪言。刘巡按获知后,力劝盐官予以奏免。此事得到了众百姓的积极拥护,而深受敬仰。
据《世祖顺治实录》以及《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144卷)(顺治朝)》载:自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殿试得中三甲,及《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九》载:顺治三年。十二月。......○己卯(初七),也即公元1647年1月12日。“授……刘漪、为广东道试监察御史”,到顺治八年《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三》辞官革职,先后疏举节妇屯留县生韩养蒙妻崔氏、烈妇曲沃县民吴中豸妻卫氏、孝子临汾县举人王永命等,可知其体恤民情,从善如流;(见清顺治朝实录--《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一 顺治五年。十二月》);巡按期间的顺治五年,先后“揭报官员贪赃科耗”、“揭报武员克扣军饷”、 “题报废监暴横害民”、“揭报官役朋肆需索以及题为举劾管屯官员”等多人,其或被分别审实拟罪,或请旨严究,足见其嫉恶如仇;顺治六年。春正月。丁卯 ○山西巡按刘漪奏报贼渠刘迁刘豹等攻陷宁武偏关。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山西巡按刘漪为审拟绅民违制蓄发并纠参州官贪银事揭帖》说明他执法严明,恪尽职守。
在《刘漪题审拟王师弟等隐匿王子罪名本》一文中,刘巡按对其中案犯及参与者一干人等酌情而论:“看得拿解定安王之子孙,乃系遵奉圣旨,何等森严,王师弟、乔象净辄敢以亲隐匿,不行举首,听二朱之言,将大壮儿并奶母赵氏搬送匿于史铎之家,送者藏者均难逭(huan)知情之罪。王茂节、刘国栋见之甚确,但史铎既毙于仓,似难复贅,王师弟、乔象净各依律拟绞,庶蔽厥辜。大朱氏、小朱氏,姑念女流,各拟鞭一百,殊不为枉。至于赶车人王茂节与刘国栋系雇工下役,似应免议可也”《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论叙事言之凿凿,论执法宽严有度。既对王师弟,乔象净“不行之罪”,予以严惩(按当朝律条,隐匿逃人当属不赦之罪)。又念“王茂节与刘国栋系雇工下役”、“大朱氏、小朱氏,姑念女流”,或免议(治罪)或从轻发落。充分体现了他执法严谨,忠于职守的为官原则,也表现出仁爱善良,宽大为怀的高尚情操,不失为一代清官。
也正是因为刘漪为官刚直不阿,嫉恶如仇, 不惧权贵,对仗势欺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阁老之子依法治罪,使得该阁老怀恨在心,把刘家人收受贿礼之事作为刘漪的罪状告诉了与刘漪结有宿怨的工部给事中张京,张京上疏奏本,以“贪赃卖法”之名弹劾刘巡按。才有了刘巡按自诩“贪赃没卖法”,皇帝派遣他巡按江西而不愿出仕,两年后辞官革职之说。同时也为乡里街坊描述“玉带河”挖断了刘漪仕途命脉,留下了话题"由头"和口实。
关于刘漪的“字”与“号”:
在对刘漪的研究过程中,刘迈园是不是刘漪?“苏门”和“迈园”究竟哪个是“字”,哪个是“号”?仍然有人心存疑惑。就此,笔者作为巡按后人,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提出自己的浅见。
首先,窃以为刘迈园就是刘漪。
理由:一是刘漪在卢仝泉石题诗,以及卢仝故里石刻及相关资料可以佐证;二是刘漪生性不交权贵,尤其退隐之后纵情山水,热衷茶道也是有的;特别是我们族中有先辈传下来手记为凭(见图);
其次,关于“字”与“号”的辩识问题。
刘漪,字迈园,号苏门。是本人综合各方信息得出结论。济源东轵城刘氏家谱记载:“刘漪字苏门”应该有误。在现存可以查阅到的《家谱》扉页上只有“苏门公”,并没有说是字还是号,后来修谱,说是“字苏门”,包括我们族中先辈传下来手记也是字苏门,号迈园。然而,经查询《济源县志》记载:刘漪“号苏门”。两者之间资料出现了矛盾。究竟哪个才是对的?这里首先要弄清楚关于 “字” 与“号”的意义和差别。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 相表里。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也有意义相辅的,当然还有相反的。总之,字与名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关联。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这对于进士出身的刘漪不会不知道。“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文心雕龙》” ,“漪”字本义:水的波纹。波动。“迈”是指抬起腿来跨步;老;远行;豪放;超过。漪和迈都有跳、动的意思在里面,显然不是“苏门”可以比拟的。
刘漪原本心性高傲,视效仿苏轼,自诩苏轼门徒为荣,以表达自己情趣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刘漪,字迈园,号苏门。应该是比较比较合理的。
五、是非功过任评说 留得清名在人间
关于这里讲到的一部分内容,笔者作为巡按后人,年少时期虽然常听父辈老人们说起,由于年幼无知,许多都是片言只语,凤毛菱角,不知先祖经历坎坷以及如此传奇。后来抱着对先祖的敬畏之心与好奇,查阅了一些资料文献,造访了一些老人、学者和部分家人。其中包括有同宗刘家林,刘平川,刘荫成,刘宝和,刘平州等,通过与他们的交谈,觉得刘漪作为济源清代巡按第一人,不仅是刘姓家人的骄傲,也是济源、乃至清代巡按制度与官场风云等历史颇具研究价值,不可磨灭的“历史名人”,在笔者到东轵城寻访过程中,了解到刘巡按的墓地曾经多次被盗,巡按府邸早就改建他用,旧宅院也已荡然无存。
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文人学者、历史学家,或论文,或文学创作,尚借刘巡按故事做文章。而我们这些巡按后代,巡按故乡济源,却没有对他的历史价值深入研究,对那些有价值的古迹和人文景观不能进行有效保护,他在济源城内的遗产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文史资料也大多数来之他处,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痛心和唏嘘。
对于刘巡按的功过,还有不少异端之论。譬如,有的说他替清廷做事属于失节,缺乏操守。窃以为治国安邦,惩恶扬善,每一个有责任心,有能力的人都应该尽其所能,我们华夏子孙原本一家,胜者王侯败者寇,历来如此,如果说他做了清廷官吏是失节,那清朝统治的三百多年,所有官员岂不都成了叛徒,小人?
在网上搜索有关刘漪的信息时,有一篇《大明前五省总督陈奇瑜因不遵伪令蓄发而被残害事》的文章:记载“陈奇瑜,万历44年进士,官至五省总督,因车厢峡放掉农民军一事被崇祯夺官遣戍。……清廷入关后,因未曾剃发而被砍了脑袋。”是因为前文所述: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山西巡按刘漪为审拟绅民违制蓄发并纠参州官贪银事揭帖》,上疏“为废绅违旨蓄发特疏纠参恳乞立赐正法事”。《大明前五省总督陈奇瑜因不遵伪令蓄发而被残害事》一文以“伪山西巡按”称谓刘巡按并“伪山西太原府”,可见其必是原朝遗老,或是反清复明人士所撰,明显是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来书写历史,这在改朝换代之时不足为奇,情有可原,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评价历史人物,理当全面看待,不能脱离当时现实,戴着有色眼镜枉论是非。至于因蓄发而被正法处死的陈奇瑜和受朝廷委派巡按执法的刘巡按,孰是孰非,孰正孰邪,完全是政治立场和时代所决定,而并不能代表个人品性修为。,对于错只能任由历史来评判。
关于刘巡按是不是清官,曾有专于清代巡按制度研究者,在不了解事实真相,未做深入调查情况下,仅以刘漪被“工科给事中张京举劾贪纵”就妄言刘漪是因“贪纵”被革职,实在是缺乏对历史的真相研究缺乏严谨的态度。
几百年来,作为巡按后代和同门子孙,关于巡按的故事一直口口相传。刘巡按后人从不避讳家人收受案犯礼金之事,但如上所说,刘巡按和其家人是在互不知情情况下,受案犯家属蒙骗所为,至于案犯家属以什么理由留下贿赂礼物,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如刘巡按自辩的那样:因家人接受了犯人家属礼金已是不争事实,他也觉得难辞其咎,“即便是贪赃但没有卖法”,并未辜负朝廷重托。也就是说,他的革职与他“贪纵”之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理由有二:
一是举劾他贪纵的给事中张京,《清实录顺治朝实录》 记载:顺治六年 九月 - ○庚午。降工科给事中张京二级、调用。以劾巡方贪纵、不即指名。及奉谕处分、始揭御史刘漪、匡兰兆等贪状故也。 《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又载:甲午。孟春。○吏部遵谕、开列科道等员。从前言事不当及纠参失实降革者。科臣……、张京……。其中都提到:工科给事中张京因劾巡方(刘漪等人)贪纵之事不实而被连降二级,调用。《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更是有载:从前言事不当及纠参失实而被降革。充分说明,刘漪“贪纵”之说不当而且站不住脚!
二是据史料记载:“顺治六年 六月 ○己酉(二十一日。1649年7.30日)。遣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巡按江西”(卷44页356)。顺治八年 闰二月 甲戌。应革者刘漪等八人。张京因揭劾不实,言事不当,三个月后被连降二级,刘漪却被钦点二度巡按江西,革职又是两年之后。
要知道,清初第一次派出御史巡按到最后终结,期间十八年内清廷共向15省区派出巡按御史163人,计197人次。说明二次被选中的人不过三十余人,刘巡按还在列,可见朝廷对其器重。如果说刘漪顺治六年第二次被皇帝钦点出巡江西还算不上是朝廷对他品行修为看好的话,那么三个月后举劾官员给事中张京因此被连降二级,而刘巡按革职却是在顺治八年润二月,也即被委任江西巡按将近两年之后,足以印证几代人传下来的说法:因为办案坐事,刘巡按心生退意,借故不予上任,对皇命软抵硬抗,朝廷在不得已情况下才将其列入应革者之列。关于此事《济源县志》(附后)有较为详细记载,并无贪纵之说。
因此,刘漪——刘巡按的传奇故事,让我们依稀看到一位满怀豪情,为百姓仗义执言,不惧权贵,除暴安良的清廉官吏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清廉印象。也是济源历史上一位具有影响力的历史名人,无愧为《执法名臣》。
附:《济源县志》有关刘漪的历史评价
《济源县志》有关刘漪的历史评价
济源县志原文:
刘漪,号苏门,顺治丙戌进士,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杜门谢客,不交权贵。戊子按山右,举劾一无所徇。有一大猾某被逮,其子挟重资来营救不得,竟毙于杖。国初,济邑户口盐课在正供之外,每岁征输倾民家产,漪力言于鹾使,奏免。复命回京,风操益励年,某有同为言,绝物太甚,恐不利于仕,漪笑曰:吾躐台谏,代巡方,是谁引至此?會有自外升谏垣者,欲致漪为重,坚不赴。因搆大讼,某以他事下于理,漪未几,亦免官家居。颐情典籍,偃仰室中,门庭闖如,辑叙邑乘,纪录简严,不愧柱史。
注释:山右一古称山西。
大猾一大奸大恶之人。
鹾使一读音是 cuo sh,是清代盐运使的别称。
风操一风格,志行与品德。
同为一同事、同行。
谏垣一指朝庭中大臣及幕僚。
搆——同“构”,构怨、结怨之意。
偃仰一起居。
闐如一拼音是quru,空虚、寂静貌。
邑乘一县志,地方志。
柱史一指御史。“柱下史”的省称。指御史。
會一机会,时机。适逢。
躐一逾越,越级提升。
颐―颐养。
译文:
刘漪,号苏门,顺治丙戌年进士,任广东道监察御史。闭门不出,谢绝宾客,不巴结权贵。戊子年巡按山西,无论举荐或弹劾,没有一件徇私情。
有一个大奸大恶之人,被抓了起来,其孩子带重金物资到刘漪济源家中,意图营救宽赦,没有得逞而被棍杖打死。
清朝建国之初,济源境內百姓盐税在应缴费之外,每年征收走的几乎是全部家产,漪极力劝说盐运使上奏朝廷得到減免。巡按山西结束回京交差,刚直不阿的性格仍然不改,曾经有同行对他说,对送礼人太无情恐不利于仕途晋升。刘漪笑着答复到:我作为一个普通御史(应是七品一作者注),不靠巴结谁不也越级做了巡按?
此间曾有机会从京城之外提拔一人进京做朝廷幕僚,要将刘漪为重要对象,但是他坚持不去赴任。
由于办案结怨一高官某个人,(此句“以他事
下于理”因不完全明白本意不敢妄自翻译,但
应该是给事中张京诬告刘漪貪脏不实被降职的
事。一作者注)刘漪没有多久也兔了官。
此后,刘漪颐养性情,专注于资料文献(修县志),起居一室中,稀与外界交往,门庭冷落寂静。致力编修《济源县志》(1660年付印),简洁严谨,无愧于监察御史称号。
刘漪中举及第到辞官可查证的事件年表:
(有据可查的)
顺治乙酉(1645年)得中科举人第三十七名,
顺治丙戌(1646年)科进士二百八十五名,殿试三甲二百三十五名。
顺治三年。十二月,己卯(初七)日。公元1647年1月12日。......○己卯。授……刘漪为广东道试监察御史。
顺治四年十月乙丑。(旧历十月二十二日,1647.11.18 )遣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巡按山西。
(顺治三年)《刘漪题审拟王师帝等隐匿明王子罪名本》载。《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3辑,第91、92、94页,中华书局,1979年。由中国档案汇编。
顺治五年四月 揭报官役贪赃科耗审实分别拟罪。
顺治五年四月 揭报武员克扣军饷审实拟罪。
顺治五年六月九日 题报废监暴横害民请旨严究。
顺治五年十月 揭报官役朋肆需索审实分别拟罪。
顺治五年。十一月。○壬寅。山西巡按刘漪、疏举节妇、烈妇。孝子。
顺治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题为举劾管屯官员。
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 为废绅违旨蓄发特疏纠参恳乞立赐正法。
顺治六年。春正月。丁卯……○山西巡按刘漪奏报贼渠刘迁刘豹等攻陷宁武偏关。
顺治六年 九月 甲午。孟春。 ○吏部遵谕、开列科道等员。从前言事不当及纠参失实降革者。科臣向玉轩、董笃行、杨时化、陈忠靖、林起龙、张京、……《大清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八十八》
顺治六年 六月 ○己酉(二十一日。1649年7.30日)。遣广东道监察御史刘漪巡按江西。(卷44页356)
顺治八年 闰二月 甲戌。应革者刘漪等八人。
(热诚欢迎有识之士提供有关刘巡按奇闻轶事和生活片段)
因本人手头资料所限,有些资料不是笔者容易获得的,关于刘巡按的传奇故事和生平事迹,在此文所叙述的难免挂一漏万,一些资料承蒙刘健先生等人不吝提供,谨此表示谢意!
作者――笑世道人
(巡按十代孙 刘廉海)
二零一八年初春
刘漪诗作选:
盘谷壁上读韩文公序跋后
太行之阳烟川斜, 云水环封隐士家。
泉从半岭通石榻, 修木如拢绕径遮。
南村愚公耽幽趣, 流连虚龛吊孤墓。
刍犹新兮駒已遐, 披萝搜摭唐贤句。
有唐盛迹多尘埋, 胡为二贤对磨崖。
叹服二贤人所难, 行藏相反反相全。
华宵道遥阀阅外, 北斗昭回邁轴前。
矧当予出康衢轨, 衢旁勒马空块垒。
门者呼鬼主者帝, 为谁驱尘并倒屣?
金石成言当祖道, 独下如椽交如水。
沇济东流行屋深, 清风斜卷明月紫。
(选自济源县志)
石 塔 行
溴水西头轵道阡,石塔危垒柱平川。
父老传闻不讹载,深根蟠地入重泉。
颜如铁镂盖如笠,光范剥尽烟岚湿。
溪意山心运树垂,亄费神皋封秘笈。
一似秦桥鞭打后,沉波抱壁走耕耨。
又拟陈仓籀史编,石鼓无声鸟迹传。
我来搔首越寂寞,旷野荒丘无倚着。
城廓人民知多少,尺地岿然龈峙崿。
君不见,龙泉底为人攫。
石塔豆古,异气独落落。
(选自《济源县志》)
枋口舟中
岚光收众丽, 水力破天关.
谷转波无定, 云轻石与闲。
随人飞绿树, 返照落青山。
渔火前村近, 吾将问大还。
(选自《济源县志》)
题卢仝泉石
清·刘迈园(刘漪)
卢全旧井茫无校, 枕石犹生七碗觉。
水共风清无尽时, 尽归茶谱藏诗窖。
烟柳怪石前段翁留我玉川泉。
临池万斛珍珠滚⊙,好似当年茶浪旋。
(选自济源县志)
枋口舟中
(清.刘漪)
岚光收众丽, 水力破天关.
谷转波无定, 云轻石与闲.
随人飞绿树, 返照落青山.
渔火前村近, 吾将问大还.
说明;本篇选自清<<怀庆府志.卷九>>
沁水泛舟阻雨
(清.刘漪)
沁水风回浦, 长堤柳复村。
山云浮紫岫, 野杵急黄昏。
迟月舟维岸, 移樽雨到门。
相期凉冷夜, 一苇溯河源。
说明;本篇选自清.<<济源县志.卷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