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源流 释“周”
周
周,古文亦作周氏。 甲骨文中的周《殷墟文字甲编》,(商代后期公元前1 4世纪一1 1世纪的文字)上说,甲骨文“周”字像田间植满稼禾之形,故其本意就是作物生长旺盛,显出密密麻麻,而没有疏漏。字形就象古人耕作时的方田,每个小格里的点,代表田里密植的农作物。有的学者认为;甲骨文的周象玉片上雕刻的花纹。有的学者认为:表示界线,意为狭獈,中间加点更加密集。
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在殷周青铜器上文字)周:在下面加口多用作专名。有学者认为是装饰部分,有的学者认为加口有收口之义;还有学者认为加口有口出政令之义;还有学者认为加口代表禾苗插在碗中,以祭祀谷神。文字学家段玉载认为:周的下方加口,意思是用口则能够处事、周详。因此,周也有周详、周密、周全之义。
小篆(秦朝丞相李斯受名统一后的文字)。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云: “周,密也,从用口"。 “古文周字,从古文及。”李孝定(集释)契文作正象密致周币之形。金文作周与甲骨文同《左传·昭公四年》云:“其藏之也周。“杜预注: “周,密也。”引申为周密、紧密、牢固、亲密。由周密又引申为周到、完备、普遍、全面。还用作保全、成全、救济、救助。后来,“周"被用作地名,说明被称为。周,的这个地方,种植业发达,农作物茁壮稠密,极可能从那时起,当地便有人将“周”作为姓氏了。
姓氏由来
“周”,是中国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来源主要有二:
1、最早出现者,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据《姓氏考略》等所载,相传黄帝时就有一位周昌和周书的大臣,他们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型象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黄帝时代周部落以显示其氏族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它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一带,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历史,至今还有些周姓氏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商代周文王时又有一名周任的太史。他们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侯的汝南(今属河南及安徽一带)、庐江(今属安徽、湖北等省境、)、浔阳(今属江西省境)、临川(今属江西省境)、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安微、河南、江苏等省)、泰山(今山东省境)、河南(今河南省境部分区域)等地。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有周氏族。(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560页) 周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除上面说到的周昌、周书、周任外,最主流的一支,当属出自周朝王室之姬氏。
2、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分别得到姬、酉、祁、己、任、腾、箴、荀、僖、女吉、儇、依12个姓,其中后稷承袭了姬姓。后稷,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族的始祖。据有关史料所载,相传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喾妻姜女原(有邰氏、炎帝的后人),相传因在荒野踏上巨人足迹,怀孕而生后稷,因一度被弃,故名弃。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各种植物,长大以后曾在尧舜时代被任命为主管农业的稷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粮食。史称“后稷"。在他的管理下,农业连年丰收,尧很高兴,就封他为有邰氏的国君,居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后稷其后裔在商人的逼迫下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创作了区田,吸取农耕经验和井田制度,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史称大周。后又越过吕梁山进入屈地,今山西吉县及石楼县屈产河一带。夏未时,传到公刘,迁到豳(今陕西旬邑县、彬县东北),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先周部落开始形成。(1)商朝后,传至第12代孙吉公宣父(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因戎、狄族所逼,由豳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北),建立了城邑,始定国号为周,从此称为周族。古公宣父为了发展周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筑城廓家室,设立官吏,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逐渐强盛。周文王(姬昌)时,迁于丰邑(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作为国都,在位50年。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商朝,建立了长达866年(公元前11 22一公元前256年)周朝,建都于镐(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水东岸),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周成王时,因其年幼,由其叔父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摄政。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不过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上名号为姓氏,所以到后来姬姓反而不多了。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朝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2)出自周平王之后。据《姓源》所载,平王因东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时,其少子烈,被封于汝坟(今河南临汝),世人谓之为周家,因以为氏。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 “平王少予烈封食汝坟,烈生懋,懋生文,文生升,升生兴,兴生晏,晏生安,安生弘,弘生明,明生隐,隐生寿,寿生容,容生休,休生雄,雄生晖,晖生宽,宽生员,员生成,成生邕。秦灭周,并其地为汝南郡,遂姓周氏,成为汝南著姓"。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今天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3 I、出自周赧王之后,以国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王朝立国约800多年,公元前256年,秦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在今河南临汝县西北,汝州庆阳古城一带),时称赧工为周家,其后世称为周氏。(4)出自周朝初期周公旦之后。周公旦长子伯禽封于鲁,次子伯羽随父在周朝以爵为氏,日周氏,遂自始为周也。据《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名旦,周武王之弟,因采邑于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后又辅佐成王,平定叛乱,分封诸侯,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去世后,史称周公。其后代也有以“周公”为姓。(5)春秋时,周公旦的裔孙周公黑肩(即周桓公世称周卿士)在周朝执政,周王朝因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乱,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子孙仍旧袭爵在朝中作官,其后代也称周氏,这一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由上可见,正式大批使用周姓的应在秦灭周后,也有2300年的历史。显然.周姓的发源地主要是今河南汝南及临汝一带。这一带不仅是周姓的发源地,也成为周氏历史上最:犬的望族。故后来周姓的许多分支郡望几乎也都出自汝南望族。而在汝南郡望中,以周平王少子烈的这一支周氏繁衍最为旺盛。
3、除上之外,还有其他氏改姓或他族改姓为周的。
其一:属他氏改姓,或赐姓。丹阳:山阴周氏,出自山越族,见《吴志》837页。临川周氏出溪族,见《陈书》;俚族有周氏,见《隋书》;犹太人之裔有周姓,见《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高句丽有周氏见,《通鉴》837页。
据《通志·氏族略》,南朝时(公元557—589:年)有一个后来成为隋朝大将军的人,幼时叫项猛奴,因被周荟收养,改名文育,其后人在萧梁和陈时,也成为周氏大家族中的一支。
据《隋书》记载,北周时,有名周摇者,由普乃氏改为周氏。(见《周书》)。 唐代先天年间(公元7 1 2年),为避唐玄宗李隆基之讳,姬氏因“姬"与“基”同音,不得不改,于是以周为氏。(见《通志·同名异实》)。
后周时(公元557—58 1年),赐暨佐时为周姓,自此便称周佐时。(见王圻《氏
族源流》)
唐末五代时,后梁朱温的重臣成纳,昭宗时为荆南节度史,他是淮西人,生前本姓成,因避朱温之父朱诚的名讳,被赐姓周,也成为周氏一支之源头。(见《梁书》)。
唐朝未年,福建人苏益定居同安,裔孙昌盛成为南方大族之一,其六代孙居住福建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后迁移入台湾新竹县。
元代河西人,喜同、术忽、哈刺歹以周为氏;蒙古族姓之周尔那德氏,朱勒豁德氏,兀亦桑氏,不古讷台氏,主儿乞德氏,朱勒忽惕氏,汉姓均为周。另外,元朝末年,福建泉州有个叫苏卓周的汉人,也改姓周,因住在武功,被称为“武功周氏”。周氏家族,自此又多出了几支。
明代,江苏吴县人吴健,因家境贫苦,7岁时被卖与周家,从此也改姓周。
明朝第一代吉王朱见浚为明英宗第七子,成化十三年(1477年)就藩长沙,第四代吉王为吉端王,吉端王嫡子袭封,死后无嗣,吉端二子又袭封,明朝亡后袭封的吉王逃亡广东,死于缅甸,吉端王第三子朱翊铤封长沙郡王,其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其二:周族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中也有改姓周者。
北魏孝文帝(公元471—500),迁都洛阳,倡导易风移俗,向汉文化靠拢,不少多音节的姓,此时均简化为单音节之汉字姓,其次兄拓跋普家族改为周氏,是为河南洛阳周氏。南北朝时,代北(今山西、河北省北部一带)复姓贺鲁氏者,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氏。
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改汉姓周;清代,云南普洱府威远厅猛班士把总为傣族周氏:清满州八旗姓周延氏后改为周:云南潞江驿士丞为白族周氏:清岭夷江地夷人头目于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牛跌蛮姓周;贵州贵阳府土司为周氏,始姓于明朝;世居沈阳的满族人改为周氏,瓦族姓果普氏、杨莫埃氏汉姓均为周;云南基诺族以者音开头的氏族,其汉姓一般为周。此外,台湾土著、瑶、东乡、彝、布朗、白、蒙古、回、土家、纳西、保安、黎、壮、羌、朝鲜、哈尼、布依、仫佬、藏、苗、水、锡、伯、畲等民族中均有周姓。其中,台湾土著在日本侵占台湾时期曾被使用日本姓秋野、武冈、武光、吉田、吉本、吉冈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后废除日本姓氏:才重新选用或恢复周姓。
4、以周为姓出现的姓氏还有:周小、周王江苏无锡有此二姓;周公:周公旦之后;周史:老子曾为周柱下史;周生:帝尧之后有此姓;周成、周延:清满州八旗有以上两姓,集体改姓周。周佳、周济:清荆州驻防满州人有以上两姓;周卑普、周巢普:彝族有以上两姓,汉姓为李;周黄:系周、黄两姓合成,台湾高雄屏东有此姓。周阳:系自赵姓。汉时淮南王舅赵兼受封周阳候,其子由为河东尉,以其父封号为氏。周盖:春秋晋孝公时有周盖氏。周尔那特、周尔那德:蒙古有此姓。
综上所述,周氏的血缘远祖,虽然可以追溯到周王朝的奠基人周文王,但那时,他们尚姓姬而不姓周,就象姬姓的血缘始祖虽然可以追溯到黄帝,但黄帝当时并不姓姬一样。后世有人认为周姓生于岐山周原,是一种误解。
谱牒学上实实在在的主流“周”,是产生于东周被秦国灭亡以后,周平王姬宜臼和周赧王姬延的后人,被强制性地由洛阳迁置到汝南郡(治今河南上蔡县西南)。此后,他们为纪念故国,而以周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