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次增修族谱前言

   盛世修谱,自古亦然。我十户刘氏于明景泰至成化间,刘润公考虑到族大人繁,序次无纪,经与堂弟刘浩公及子永清公、侄永康公和各房尊长商议,倡导创修族谱。于景泰七年(公元一四五六年)请曹琏釐其谱、编其图,并为我刘氏族谱作第一篇序言。成化三年(公元一四六七年),又聘请江西廬陵馆宾刘惇纂辑成册,至此,我族第一届族谱正式面世,历时近十一年之久。创修之举,功莫大焉!兹后,于明代万历四年二修族谱,清代五次续修族谱、民国续修两届,1949年解放以后,于1985年到94年进行了第十届续修。这一届续修,前后达八年之久,分续修与更修两次。本届修谱,则为第十一次增修族谱了。
   据族谱记载,我十户刘氏,始祖刘富道公,系江西泰和人。族谱第一篇序言――《曹琏序》中所记载:“粤自一世祖,富道公于宋南渡时,宦游永兴金陵乡四都之凫塘,乐其风土,因家焉。四世祖,安定公析居于是乡三都之郎水,六世祖瑞辅公,以子孙日众,居莫能容,徙居营盘。越八世,荣卿、茂卿公,于元至正十八年,又由营盘析居板梁,迨珉辅公、子明公子孙住凫塘、南冲。自兹派分四处,而刘氏之族益大。”由此可知。我族在明景泰年间。所居村落,仅此五处:凫塘、郎水、南冲、营盘里、板梁。
   前三代系单传。至第四代安字辈,才是兄弟三人:安宅、安定、安宜三公。
   安宅公生均叟公,均叟公生三子:瑞辅、珉辅、珍辅;瑞辅公生六子:子明、子芳、子从、子员、子昌、子富。到后来。只有子明、子芳、子从有后。珉辅公生六子:子恭、子宽、子信、子敏、子惠、子穴。子恭、子信有后。子敏公一脉自刘字辈无后,九修谱时以仙岭下和北冲继之。珍辅公生二子、子荣、子贵。
   安定公生荣叟、荣叟公生琼辅。琼辅公生子营。安定公一脉,先居于郎水,后徒居于岩岗岭和石街、罗岭一带。
   安宜公生明叟和荐叟。明叟公生珩辅、玟辅。珩辅公生子元。此支无传。玟辅公生子光。世居铁笼头。荐叟公远游江西,后来由江西又迁回永兴,居碧塘之古垅一带。但一直未与本族相通。到我族修第十届谱时,才取得联系,入族归宗。
   据查,我族第一次创修族谱之时,“子”字辈有后人的仅十人,即子明、子芳、子从、子昌、子恭、子信、子荣、子贵、子营、子光等十公。所以后来把我们富道公的后裔叫“十户”刘氏。
我族九修谱时,以仙岭下和北冲继子敏公之后。第十修谱时又以五里牌通公一脉和古龙荐叟公一脉入祖归宗。五里牌通公一脉归子从公,古龙荐叟公派吊脉于安宜公之下。步花冲、源头冲入城下洞永融公一脉。 
     本次增修族谱在艰难中起步:
     早在2003年,有人提出来,要把我们十户刘氏的族谱重新修一下。当时考虑到离十届谱纂修的时间不长,又提出来修谱,可能族人不会同意,于是我拒绝了。后来又提出将族谱的首巻整理一下,不要族人出钱,找几个人出钱。我当时也表示不同意。因为动一下谱首,也有可能引起误会。
     2006年10月14日,即农历八月廿三上午,板梁村的老支书刘承会和刘伯承、刘才文、刘振端等四人,专程到郴州找到我,提出增修族谱一事。因我当时还没有退休,还在负责局里的整体搬迁工程,无法抽出时间来参加修谱工作,所以没有答复他们。他们最后提出,如果修谱,最后定稿要我参加,对此,我倒是答复了。
   2009年11月4日, 即农历九月十八日,我回家为父亲做百岁冥寿。恰好五大房在高亭开会,我应邀参加五大房的会议。此次会议本来是请刘代慈一起来参加会议,可是他没有来。会上有的人提出修润公的谱,没有通过,大多数人还是主张要修谱的话,不能以五大房来修,而是要以全十户的名义来修,这样才名正言顺。于是会议决定分别派人找十户理事会的人员联系,尽快将修谱的事定下来。就是这天上午在高亭,五大房理事会的人将十户的一套八修谱给我拿来了,本来一共有四十五本,但缺了三本,只有四十二本了。
     2011年的6月6日,接到刘代慈前辈的通知,说是在凫塘开会。在十户的会议上,刘代慈前辈提出了两项议题,一是修葺道公墓,二是修族谱。这两项议题都顺利通过。
   9月13日上午到洋塘的凫塘村,召开十户父老会议,研究修第十一届谱的事项。这次会议共到人数19人,桂阳上岗和杨桐山也派了两个人参加。会议通过了修坟和修谱的两个倡议书。还通过了关于修谱经费管理的决议。在研究修谱领导小组人员时,迟迟定不下来。在会上只定下了财务组的人员,财务组会计刘友金,出纳刘绍普。
    10月6号上午在凫塘举行第十一次修谱的动员大会。当天的会议到了100多人。但这次会议对什么时候开始启动修谱工作,没有作出决定。大家提出要将倡议书和宣传资料印出来。
    说实话,通过几次会议,都没有什么进展,我也对修谱工作丧失了信心。所以也没有想什么了。恰好湖南环宇建筑监理有限公司的老总请我去为他们做监理。加之局里的事还没有搞完,于是我也就想趁此罢手。
   10月16日,接刘土改的电话,后来我和刘小红一起到了彭城大酒店,刘骏旋也在。我当时也表示不想搞了。象这样每次会议没有什么准备,喊起大家来,你讲几句,他讲几句,吃了饭就散场,散场后又没事,没有研究实际工作。我虽然没有为十户做什么事,但也不想留下坏名声。但他们几个人劝我还是要搞,谱局还是定在土改家里。于是土改着手修缮房子,我着手编印《宣传手册》。
    11月8日,土改同志将房子整理好,于是在这里召开了一个谱局启动的准备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代慈、刘振朝、刘土改、刘筱红、刘骏旋、刘鸿计、刘鸿瑜、刘伯承、刘鸿志。刘守正因病缺席。
    会议首先研究了领导小组和编委会的人员、谱局人员的待遇问题、谱局的规章制度、讨论各甲联络员和12号的编委会进场的准备工作。
   11月12日,谱局进场,进入正式编修阶段。 
   族谱在传承中创新:
   我族的族谱自创修以来,时间已经经历了540多年,朝代经过了六朝,谱届修了十届。所以谱牒浩繁,谱册甚多,增修工作难度很大。本次增修族谱,考虑到族谱是给后人看的,其教化作用非比寻常, 所以在编辑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尽量保持原谱的风貌。族谱的增修,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必须与上届谱相衔接。本次增修族谱,主要是以我族的第八次增修族谱的谱册作为蓝本。文献资料的校勘,世派录的编排、世系图的编排,都是依照八修谱而定。如世系图部分。十次续修时无世系图这一部分,而十次更修时,没有按全族统一编排,而是分房编排,打乱了我们族谱原有的格式。本次增修族谱,仍按八届谱的格式,全族统一,按房派的先后来编排。
   二是将原谱的竖排改为横排。我国自五十年代起,就已经将历史上书籍的竖排改为横排,因为横排方便阅读,而我们的后人都是习惯看横排印刷的书籍。所以本次修谱决定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始还有很大的争议,但新谱一印出来,大家都觉得很好,也就没有什么议论了。
   三是标点断句和繁体字改为简体字。我族谱自润、浩二公创修以来,已历500多年,经过几个朝代。时间跨度大。原谱中的序、世训、世德、内德、艺文等,都是用古文写成的,既无句读(就是今天所说的标点符号),也无分段,更没有相关解释,且当时的用词、用语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这给现代人的阅读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修谱的目的,就是要将前人留下来的业绩给后人看、后人学的。看都看不懂,又如何去学呢?为此,本届修谱,决定对原谱中的序、世训、世德、内德、艺文等进行校点。
   校勘的原则是:保持原貌,勘正误字;宁存疑窦,不作妄断,补脱删衍、择善而从。
1、校勘时,以原本为主,底本原用文字古拙者竟守,不一者径一,显误者必正。
2、繁体字的用简,异选字用选,但可能引起误解者,仍用繁用异。
3、自造字,各字典均无者,据上下文义改正。
4、文章中当时的习见语汇用字和公认通行的假借字,仍保持原貌,不加校改。
5、明显的脱字、衍字、误字、直接改正过来,不再作说明。
标点的基本原则:重在分段、断句,务求简明准确,标点符号的使用,按文章语言的实际,该标则标,该点则点。
1、标点断句时,尽可能吸收最新国家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规则,尽量少用标点符号。
2、分段依情节、结构而定。
   校点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必须认真进行。虽然“校书如扫叶,旋扫旋生”,这种问题是避免不了的,永远无法做到绝对正确。但要求尽量减少错误,减少纰漏。
   历届谱序、跋、世德、内德中的文章顺序排列:首先按类别以每届修谱时间为序,谱序、跋则以主序在先,客序在后的原则排列。
    四是世派录中允许女儿上谱,并对媳妇的来处(某村某人之女)、女儿的于归之处(嫁于某地某人)予以说明,以便日后查阅。这也是与时俱进的一种表现,体现了男女平等的原则。我们查阅过别姓的族谱,有的早就是这么做的了。
    五是随谱还附送一张光碟。光碟的内容是谱书的全部资料。有关修谱、修坟的影像资料。
   六是建立了我们的族谱网站。由族人刘玉平负责。目前网站已经建立,下一步就是充实内容了。 
严格的管理带来族人的信任:
2011年10月6日在祖居凫塘召开了修谱的动员大会,在会上就提出,要修好谱,一是要选好修谱的人,二是要管好修谱的钱。这两点,本届谱局都基本上做到了。
本届谱局,首先是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日常管理上,在谱局不允许打牌,这看来是一件小事,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谱局一年多来,无一人在谱局打过牌。在经费管理上,严格按制度办,所有报帐发票,一律由财务监察签字生效。各村的人口款,都上墙公开。捐款都要开出票据。由于制度严明,谱局在管理上有条不紊。
谱局的人,特别是编辑组的人员,德行要好、文化素质要高。负责卷首组的是承虎、承钱、鸿瑜、怡春、鸿远;负责世派录组的是昌军、生庆、广为、绍湘、承祠、承炽、焕南、鸿计、惠泽;负责世系图组的是刘杰、茂生。这些同志都是竸竸业业,恪尽职守。有的同志抱病工作,有的同志克服家里的困难到谱局来上班。有的为了完成任务,工作到深夜。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广东工作的刘承钱,为卷首文献资料的校对作了很大的贡献。暑假期间亲自到谱局来协助工作,其情可嘉。
经费是修谱的关键。一是要能够筹集到足够的修谱经费,二是要管理好这笔经费。在经费筹集上,刘骏理、刘筱红两位确实尽了最大的努力。他们为了资金的捐募,四处求助于族人。听过冷言冷语、看过冷脸冷眼、坐过冷板凳。他们不灰心,最后基本上筹集到了足够的修谱经费。论功行赏,他们当首推第一。在经费管理上,承棣担任监察、绍谱任出纳、友金任会计,出入合理、帐目清楚,真正做好了内当家的工作。本届谱局在资金上不但要负担族谱的印刷费用,还要负责我族前五世祖的祖坟的修葺经费,族谱网的费用。可以说,在经费上谱局没有乱花一分钱 。
由于谱局严格地执行制度,谱局人员能自觉遵守,所以在工作上能顺利地开展。但这也离不开谱局总监修刘伯承的工作。伯承老人已经近八十的高齡。仍然每天坚持在谱局上班。负责整个谱局的制度执行情况。族谱的印刷工作对族谱的质量来说,是一个关键问题。他还和考查组的一起到郴州、永兴、衡阳等地去考查。并提出了他的看法。为选择谱书的印刷厂而费神劳力。由于全体谱局人员的努力工作。这也就赢得了全体族人的信任。特别是在资金筹集上,后来族人慷慨解囊,纷纷捐款,其情让人感动。
 
成功的基础是族人的支持:
本届族谱的修纂,各甲的联络员和修草谱的人员,作了很大的努力。贤公房采取措施,统一安排,先搞试点,再全面推开。给这次修谱带了一个好头。五大房为这次修谱,也多次开会研究,到各村去督查。草谱质量最好的是子明公一房。由于各甲联络员的努力,方能使本次修谱如期完成。
城下洞村族人给了谱局极大的支持。谱局设在城下洞,凡谱局有什么困难, 城下洞的族人都能帮助解决,使谱局有一个良好的修谱环境。
捐款的族人给予了谱局最大的支持。刘俭廷、刘桂平各捐款八万多元,刘土改、刘鸿宗各捐五万多元,刘绍海、刘云山各捐款三万多元,为族人带了一个好头,也是族人对谱局的信任和支持。
特别要鸣谢的是在永兴工作的族人。他们多次到谱局来慰问,积极组织捐款。在精神上、经费上给予了谱局以最大的激励、支持。 
前五世祖墓的修葺工作:
本届谱局做了两件事:一是修谱;二是修坟。我们十户刘氏的始祖富道公,徙居凫塘已经近千年了。但是道公墓一直未予修葺。清道光年间,有族人为祖坟竖过碑。但碑小,字迹也模糊了。趁这次修谱的机会,族人都提出要把富道公墓修一下。应族人的要求,谱局组织人员,拿出方案,由刘骏理、刘筱红、刘骏旋、刘怡春、刘绍普、刘承棣等人负责,对前五世祖的坟墓进行修葺。首先对道公墓和刘盛公墓进行修葺,并于2011年10月15日在凫塘举行富道公墓竣工庆典活动。庆典活动热烈、隆重。参加庆典人员反映都很好。兹后对三到五世的祖考、祖妣的墓进行了修葺。 
本届谱局,自2010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历时一年半。于2012年上半年发谱。虽然谱局的全体人员作了最大的努力,但离族人对我们族谱的要求还有差距。在谱书的编辑上也还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是非功过,留待后人去评说。错谬之处,望后来续修者予以纠正。

返回上一页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