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寻根问祖经历 2013.2.21. 文/高山流水
10多年前,在我的家乡——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1994年地改市之前称“益阳县”),有许多姓氏都在续修族谱:张、王、刘、李、陈、邓、杨、易等等不胜枚举。但是我支张姓却一直按兵不动,何故?不见老谱也。没有老谱,何以续修宗谱?当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此,当务之急就是找到老谱。要找老谱,说说简单,实际找起来,谈何容易。我记得有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心在,希望就在。为此,近10年来,我一直在漫无边际的人世间寻觅。然遗憾的事,至今没有找到。
下面就是我个人的寻觅经历。我将这些东西记录在案,作为日后的纪录或备考。
我也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英特网上发了一贴求购启事,大约是求购《张氏族谱》。发了也就发了,有无结果不得而知。2002年初,山西一位张姓宗友给我回了一个伊妹儿,说了一点点情况。他说,致谢您的关住,我曾在北京通途网站建“张氏春秋”网站,登录达万余人,成为张氏第一网,可惜一直打不开,成为憾事。现很少上网,不能成此大事,甚为惋惜。望共同为之努力!收到这封邮件后,我也给他回了一封邮件。我在邮件中说,很高兴认识您。请告知详尽的“张氏春秋”网站之情况。您研究张氏族谱有多久了?成果怎么样?我只不过是一个爱好者,研究不深不透。另外,我还有一个目的——寻找我支族谱!因为我支谱业已丢失,此为终生憾事!我是湖南省益阳市人,请予指教。
在此期间,我和他相互发过几次邮件。但是也是无果而终。
2005年初,也是那个求购启事,我还与本省湖南日报一位异姓先生有过联络,他在邮件中说,见您在网上求购《宁乡先儒张氏族谱》。恰好我手头有张栻裔两套,一为《张氏会文房支谱》、《张氏庆云房谱》,均为民国年间原谱。系南宋大儒张栻后裔族谱。收到他的邮件后,我随即给他回了邮件。我说,你这两本族谱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我要找的。请你再将族谱中的“派语”通过邮件告诉我,谢谢你的信息。
时隔不久,他回复说,这些旧谱均藏之多年,一时找出不易,故其派语暂无法奉告,但将二谱所作提要附录如下:
《南轩张氏会文房六修支谱》,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四益堂刊,铅字排印本,宣纸。张谦总纂。卷八,计七册。品相佳。
宋儒张栻(南轩)九世孙关子公讳有成,护谷王来长沙,时任都指挥使,明史有载,后屯田而家。原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卷一纪源,卷二世系,卷三齿录,卷四事纪,卷五坟墓,卷六耆寿。
《张氏庆云公房支谱》,民国卅八年己丑(版心页载民国卅七年戊子)刊。木活字本,宣纸,线装。卅六卷,另首一卷,末六卷。四十册。品特佳。此为南宋大儒张栻九世孙庆云公裔谱。卷二载长安世系、成都世系、长沙世系。卷三收录衙修魏公(张浚)、宣公(张栻)祠暨坟墓启及堂碑、图记,清益阳县衙优免其裔述略和案卷等。
两谱虽然说得明白,但派语对不对,不得而知。于是只好再发邮件,请他能将“派语”告我后,我们再行联系。没有派语相告,其他就很难确定了,此为我之看法,有高招则愿闻其详。估计此人是一位诚实的老者,对于派语一事,他在回邮中做了说明:张氏派语不是我不相告,实因藏之已久,一时翻出不易,您来长沙时有便可上门一看。二书虽经历有年,但保藏较好,书品不坏。特须说明的是,非我卖关子,此亦非文化人所作伎俩,千万别误会。这些东西收藏多年,我也不是生意人,非一定要卖出去,如您确系这些家谱后裔,如要让之也行。总之在两可之间。张南轩裔主要分居宁乡、益阳、湘潭三地,大概是清末或民初统一过派语,故三地张氏派语一样。您如属南轩裔,则此谱肯定是的了。另益阳还有非南轩裔张氏,我手头也有几部,堂号是“清河堂”。南轩裔则无堂号。他说,益阳家谱我收藏特多,重要历史人物如陶澍、胡林翼、周扬、周立波、周维寅等人的都有,此外还有龚、皮、王、萧、刘、李等氏家谱。均系我多年来搜集。
从这些情况分析,其所藏益阳家谱是我支家谱的可能性不大,故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已如上述,我的老家在湖南省益阳市,也就是说在洞庭湖畔吧。据说咱家世代居住于此。说起祖先,据说是从四川绵竹迁居湖南宁乡,再迁居益阳的。
关于本支张姓的族谱,先辈说是“破四旧”时烧毁避祸了!因此也就遗失了,说来真是令人伤感!
为了能寻找本支张姓族谱,我和家人做了许多努力,但是也是没有结局。
下面,是我多次寻觅老谱的详细过程。
第一次:
1995年10月28日,在我的老家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牌口乡陈北塘村,我访问了本村邻组的本族父辈(与家父辈份相同的一位识字人)张正冬。其时年约60岁。其说,本支的族谱在本地共有两套,我保存的一套在“破四旧”时因耽心被批斗烧毁了。另一套保存在本乡西湖村的张宏详家,他家阶级成份较大(富农),在历次的运动中,族谱也烧毁了。但是,父辈张正冬凭借超人记忆,还记得我族派语20字。兹录如下:区秉培锡泽,星营起锦期;灰宏卓经济,光细庆风归(这20个字,我就地取材,写在一个“芝城”牌香烟盒子纸上,保存至今)。
第二次:
1996年5月4日,这一天天气尚好。我和家父利用晚上、打着手电筒到邻村本家同辈张宏详处访问。其时他已经50多岁,识字,但时隔不几年就下世了,这也就成为我对他的仅有一次的“绝访”!据他回忆,他只记得10个派字,即:星营起锦期,灰宏卓经济。其他派字记不得了。他说,老谱只有张正冬家保存一套。同时他还说,我支公祠在湘阴县武大桥,大约在本乡的洋古老过河的不远处。本支还有人世居宁乡县双江口镇。另外他对我们父子说,我支可考近祖善长公有三子:道峻、道堃和道献。道峻为文状元,早夭;道堃为武状元,亦早夭,两人均无后裔。只有道献有二子传后,为我先祖。
第三次:
1996年6月22日,时为端午节,我一人回老家过节。下午我和家父一同上门专访本乡西湖村本家庆堂公,其与家父同辈,已八十高龄。但其记忆衰退,所言七零八落。好在有一本“时衣”(乡下为谢世者做道场时使用的记载近代部分先祖的名册),但因1995年7月,本乡遭遇洪水,堤垸溃决,时衣被洪水浸泡,仅部分页码完好,其余已粘结无法复原。同年8月31日,借时衣携至益阳市城区,能复印者概复印,原件奉还。后据悉,原件不久即失落。
第四次:
1996年6月22日,这日下午,我返回益阳,路过本村邻组另一张姓族人张桂新家。听父亲说,此人也是恢字派(与我父同辈),或许和我们同宗。故顺便上门访问。此人也已年过五旬,早年一人因故从宁乡狮子乡水许庙迁居我村。其弟张枚生已故,枚生之子张先之约在1975年左右迁居湖北省公安县。其老家居宁乡县汽车站不远处的乡粮站附近,位于县城西约4公里,现老家尚有兄弟、族人张焕新、张裕山、张裕连等多人居住。后张桂新返宁乡老家问之,不是我支族,作罢!
第五次:
1998年9月13日 11日下午,我返老家。是因为我妹小红生病(肾炎),我和父亲准备去看看。她们前几年从湘阴县车马乡鲜鱼塘村迁居县城城关镇,并建有私房一栋。12日,我和父亲早起,凌晨6时到邻村(红旗村)乘车(中巴湘F—70673),经湘阴县铁角嘴到湘阴县城。7:30车到临资口,10:15车到达湘阴县城。车票每人10元。我妹病情趋于稳定,医院诊断是“慢性肾炎”。
13日,我和父亲早上7点即到湘阴县汽车渡口乘车。7:30到达临资口。过河,再改乘中巴约5公里即到三合岭。湘阴县临资口镇三合岭村原名民新公社(乡)高潮大队(村)。我们到达时,其灰字派老者张灰仁已去女儿家,拔电话0730—2580284,找其女婿刘学文,不在,其女刘红接电话,我说,我们来自益阳,请灰爹赶回来。我们是8:30到的,等到11:30,灰爹赶回家中,一同还有另一老者。另一老者本名张寿华,谱名张锦昌,60岁左右,家住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4组,和灰爹女婿同村。时张寿华随身带三册1924年所修族谱。此谱即为:《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民国甲子十三年(1924.5)刊刻。据查,不是我支族谱。但其祖同为魏国公张浚、南轩公张轼之后裔。他们说,我祖为贵文公房,张寿华先祖为景文公房,余不详。但据其言,我们和灰仁爹较近,其查时衣,灰仁太高祖为树兰公,与我祖善长公相距不知多远乎?那三册谱为寿华所保存。查阅出其谱派语之前多出我支10个字:升文彦惟直,邦时应所之。为何多出10个派字,我不得而知,只能等以后再行考证了。中餐后,我展开其谱,抄录其谱世系源流,留以备考。下午2:30,我和父亲乘“慢慢游”,3:00到达临资口,父亲仍乘来时原车返家,我改乘到益阳的班车返回,此事暂且告一段落。
第六次:
1998年10月1日 我和妹夫一起到本乡飞龙寺村6组(原东风大队)张美田家访问。其只知自家之事,其父为月雷公,其有兄弟四人,他为第四。其兄张新田,早年迁居湖北省江陵县;二兄张再田居本乡飞跃村九组;三兄张普田居本乡注湖村2组。张美田有二子,长子国奇,有孙一张宏强,曾孙一张果;次子国光,有孙二军强,富强,曾孙一张凡。
第七次:
1999年2月4日 我父来益阳我处说,本村民*主组杨建龙(杨家新爹),时年90岁。1998年11月,父亲去问之,杨说我高祖高详公无兄弟,仅一人。后来,我和父亲一同上门去拜会过杨老,但其身体状态很差,耳聋眼昏,答非所问,无果而返。
2002年10月20日 也是家父来益阳说,其前不久再去西湖村张宏详处,其说我祖高详公有一兄长,名张家四爹,高详公为第五。
孰是孰非,无法核实!
第八次:
1999年10月2日 这年是建国50周年,普天同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阅兵式。下午,一家三口搭乘快巴车到大电排,妻弟用摩托车接我们到岳家。国庆这天气温高,天气闷热,但到晚间即变天,刮北风,下起雨来了。2日,我们一家三人,小姨夫陈忠孝一家三口,妻弟刘建军一家四口一起到本县欧江岔镇虎兴村大姨夫周福生家做客。到达后,因雨小无碍,我们便在姨夫家的渔塘中钓鱼。但是天气变冷,鱼儿不太咬钩,几乎无所获。时近中午,天下大雨,只好无奈收竿。
2日下午,借妻弟摩托车,大姨夫之子周益民载我到前文中提及的宁乡县双江口镇寻根问祖。好在双江口镇与虎兴村相距不远,我们冒着麻麻细雨出发了。
第一站 在宁乡县朱良桥镇(莲花山乡)檀木桥村新胜组,我们找到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张保云,64岁,其虽为魏国公后裔,但支祖派语为"德茂光先祖",与我同姓不同支祖,罢。但其说,在望城县格塘乡格塘水库旁边有一个村民小组,全部姓张,其他情况不知也。
第二站 在宁乡县朱良桥镇(莲花山乡)莲花村新屋组,有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建华,其说父辈为淇字派,余不知道。但其说,在本乡楠竹村,其叔父张正普,60多岁,可能知道一些族谱的情况。
第三站 根据张建华提供的情况,我们于是骑车一路寻找,终于找到张正普。当时他家好像正在修建房子,还有一些帮忙的人员正在忙忙碌碌。我说明来意,他说有一套族谱,现保存于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我说,是不是张寿华处?他答:是的。我说,去年9月,我在临资口见过张寿华和那套族谱。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线索了。
第四站 从楠竹村出发,直走双江口,在双江口镇树山村5组,我们又找到了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国华,51岁,但其对谱事知之甚少,只知自己是"先"字派。他仅告诉我,本村7组张天后之母可能知道一点点。
第五站 根据地张国华提供的情况,我们又踏上行程,找到张天后家,他正在打牌,其母80多岁,对此一无所知。
天空麻麻雨越下越大,我们只好骑车全速返回,车返回朱良桥镇仅仅35分钟。
纵观本次寻谱过程,前后找了五户张姓人家,多数人家比较热情,惟张天后一家比较冷漠;二是这五家对谱事均知道很少,连派语知道几个的都不多;三是均说无族谱,不是发洪水冲走了,就是丢失了.因此,这次寻谱又是无果而终!
第九次:
2005年国庆期间,湖南农学院81级土化专业全体同学举行毕业20周年同学聚会,我当然参加。4号聚会散会,我即与本市同学胡赛龙一起随同学刘瑞山(宁乡县能源办副主任)一同到宁乡寻根问祖。
10月4日下午4时许,天空阴沉沉的,还刮着北风,气温也只有15度左右,让人感觉到一丝寒意。我还是在刘瑞山的陪同下,来到了宁乡县玉潭镇(城关镇)朝阳巷66号,我们找到了原来要找的张祖香老先生(联系电话:0731-7823644)。张老先生今年已有75岁,但其精神尚好,对谱事也知之较多。我问他,听说您处有多种张姓家谱,可否让我看看?他说,好呀。然而他搬出的不是我期望的各种张氏家谱,而是一套《张氏南轩通谱》。他说,2002年夏天,我到过你的老家益阳市牌口乡,并和你父亲有所沟通。张老先生从通谱中找到有关记载我支祖的部分指给我看,并根据家父提供的派语推测我先祖应是原居宁乡山底的贵文公。山底是个老地名,现在已改为宁乡县坝塘镇。《张氏南轩通谱》记载的是湘潭、宁乡、益阳所有南轩公后裔第七世至第十二世子孙的名册,之后就无所载,因此无法往后追查。但是我从《张氏南轩通谱》找到两条信息:一是通谱记载的我支源升公裔贵文房子孙现居住在宁乡县横市镇望北峰村(槐树堂组)一带,与坝塘镇相距不远。现有人丁数千人,但修纂《张氏南轩通谱》时,他们均不愿筹资出力入谱,故通谱不载此支更详尽的资料,仅有涟源市农业局张为群(联系电话:0738-4452471)一人入为本支(房)热心赞助支持人,是为我支宗亲之悲哀!二是从通谱中查找到益阳市惟一的参与《张氏南轩通谱》修纂者张令华,现居益阳市沧水铺镇馨园。因时间匆忙,我要求张祖香老先生帮我联系购买一套《张氏南轩通谱》,因其家中没有,只好与参与修纂通谱的七十高龄的张普修老先生联系(联系电话:0731-7300637;联系地址:宁乡县巷子口镇),然他家中也无货可供,但他答应再帮忙联系。
另外,张祖香先生还有自存的一册2003年春修纂的他支家谱——《沩宁张氏八续支谱》,是一册派语为“德茂光先祖”的家谱,与我支亦关系不大,也就没有详阅。
无功而返,本是意料之中的事。只好返回投宿的宁乡县三泰大酒店,一夜无话。
10月5日,早餐后,我们就返回益阳。因为还有线索没有继续追查,胸中放心不下,只好请老同学胡赛龙凉解,让他独自一人途经益阳返回桃江,我中途又在沧水铺镇下车,继续寻找。上午10时左右,我找到馨园,但见铁将军把门,问之邻居,亦不知张令华去向。后在该镇云峰路上另处找到一张姓宗亲,名张放清,今年54岁,原居本镇三眼塘村大塘冲组,现在本镇云峰路上有一栋房子,还在经营着生意。找其打听情况,其热心帮忙,并拿出一套《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给我看,这是他们2001年修纂的家谱。他说,张令华比他高一辈份,是同宗,《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就是张令华出钱出力负责主修的。打开《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其中夹有一纸张令华至宗亲的公开信,也就是一张发放族谱的邀请书,其中有张令华的联系方式(电话:0737-4631521 13973692911)。族谱中另有张令华自述一篇,摘抄整理一段如后:张令华,男,为栻公第26世孙,1955年6月生,原住沧水铺镇砂子岭村列门头组,经营纸塑包装起家,现在沧水铺镇云峰路建有一栋四层的高楼,冠名馨园,夫人雷月娥,共同育有一子二女。
详阅《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知其“小庐山”原委:资水河畔,益阳城南六十里,有一山峰名为碧云峰,为衡岳七十二峰之一,此峰山青水秀,层峰叠嶂,风景清幽。故有先人将碧云峰与左东峰、右西峰合称为“小庐山”。轩公有“居然一兰若,唤着小庐山”之佳句。迄今秀山水库边石上有“小庐山”三字,相传为轩公遗墨。
《小庐山张氏六修族谱》也是一套派语为“德茂光先祖”的家谱,与我支关系不大,亦匆匆翻阅。仅知悉此支宗亲一脉,为轩公七世孙万全公携子仲瑛自宁邑龙塘(今宁乡县巷子口镇官山村)迁居此地立业,子孙繁衍,今已600余年矣。
见我是同姓宗亲,张放清先生热情留我共进午餐,但因家事多多,故谢绝好意,匆匆赶往家中。
第十次:
2005年11月5日,机关组织活动,去宁乡县灰汤泡温泉。我们一行12人到达位于灰汤镇新联村的韵歌农家乐时,还只有上午10点多钟,这个时候去泡温泉,时间上不好安排,只好稍作休息,用了中餐再说。利用这个短暂的一个小时,我就到新联村寻根问祖。
灰汤,旧名汤溪,是宁乡县现今一处著名的温泉疗养场所,这儿富含硫的温泉水,成为大家疗养的首选方式之一。同时,听说也是我先祖的居住地。虽然灰汤距离益阳不是太远,但是平时也难得去一次,何不利用这个机会碰碰运气。
就在韵歌农家乐(0731—7298688)附近,访问一位本家宗友,她告诉我,本村廖家组老阿公张泽民家修有族谱,她给我指点老阿公的住处,我翻过一座铁桥,走过500多米的乡村公路,再经多次打听,方找到老阿公的家中。当我说出我支的派语之后,他才找出旧谱《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支谱》给我翻看(其实他们并没有续修族谱)。他问了我的情况后,热情帮我查找我说的我的曾祖考“锦发”。找了好久,方找到“锦发”。其谱记载:锦发,起源公第四子,字芳萼,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十二月三十亥时生。此谱系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修纂,也就是说此时“锦发”已经33岁,且尚未成家,故没有妻氏儿女的记载。再上溯锦发之父为“起源”公。起源,字汇湖,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戊申八月二十四戍时生,配欧阳氏,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癸丑八月二十一寅时生。子八:锦益、锦求、锦芝(以上三人均早殇)、锦发、锦其(出嗣)、锦祥、锦芳、锦茂,女一,早殇。再上溯,起源公之父为荣悟公。荣悟,字正冈,号耀春,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戊子十月二十卯时生,子二:起源、起浈。查到此时,老阿公的女儿等亲友不知从哪儿赶回,嚎哭着奔向床边叫喊着妈妈。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是老阿公的老伴处在弥留之际,我不便再打拢,加上中餐的时间已到,只好赶回韵歌农家乐用餐,此事就这样草草收场。
回家后,我找出已有的资料核实,得知“锦发”字高详,系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壬申五月十六亥时,卒于公元1955年7月。故“灰汤锦发”不是我的直系曾祖。由此可见,旧谱中同谱名者也较为常见也!
第十一次:
2006年5月2日下午,我和族侄张朝辉骑着摩托车进行了一次早日约定的访谱行程。去年下半年,我曾委托其去武大桥一趟,但因其事务太多,没能成行。今年五一节,我们放假7天,于是我便利用这个长假与他一起,根椐一位谢世族兄留下的线索进行了一次寻访。
前面已经说过,那位名叫张宏详的族兄说,本支公祠在湘阴县武大桥,而武大桥大约在本乡的洋古老过河的不远处。按他的说法,虽然此处离本乡不远,但具体在什么地方,我也不清楚。侄儿说,他岳家就在本乡星星村,其实从星星村过河就是湘阴县“洋古老”(一个比较老的旧地名)。我的家乡与湘阴县交界,仅有一河之隔,就在星星村这个河段,河面上架起了三座可供路人和摩托车通行的便民桥。我们骑车上了桥,而用竹胶板架的竹桥却摇摇欲坠,让我这个不是经常走这种桥过河的人心里捏了一把汗。过了河,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干净的水泥公路,我们一路打听,并沿着水泥公路往湘阴县城去的方向走了约4公里,再往右转道,上了一条砂质的乡村公路。一路打听武大桥(传说中的武大桥是一座木桥,早已撤除),终于在武大桥附近找到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正秋,52岁,但是不在家,其妻子对谱事一无所知。但从其堂屋的门框上,知其详细地址是:湘阴县茶湖潭乡八百亩村(又名五星村)4组10号。正在这时,另一位拖着板车的老者自称也姓张,名华四,64岁,家住茶湖潭乡仁义村5组。其说,自己是先字派,老谱还是丁丑年(民国26年,公元1937年)修的,近10年没有修过谱了,他们的派字大约只记得“功成先顺德克油”这七个字,其余就不清楚了。同时他告诉我们,在仁义村8组,有个名叫张遐龄的老人,和他是本家且家中有谱。根据他的指点,我们又原路返回水泥公路,再往湘阴县城方向前行2公里,就在公路边其家中找到了张遐龄老人,老者时年71岁。说明来意,老人搬出谱箱,一部族谱已被老鼠咬得一踏糊涂。我们问其派语,老者在我的记录本上写了以下24个派字:极立万云,宗应明国;乍如日月,光昭令德;恭承先顺,克少其尤。这明显不是我支派语,只好请教老者武大桥附近是否还有其他不同派语的张姓?他说,在八百亩村6组还有一个名叫张家桂满爹的,只是其早已谢世,其后裔他则不知名谁。根据这个情况,我们又赶到八百亩村6组,好不容易找到桂满爹的一个儿子,名叫张解良,57岁,其时他正在本家兄弟开办的湘阴县清华包装材料厂做事。问之相关情况,他不知道。只告之我们可以问其兄弟张建华,他对谱事知道较多,去年下半年,位于岭北区麻雀窝(变电站)附近的宗人来续修族谱时,是他在做联络工作。但我们找到张建华家时,张建华外出走亲友,不在家。其妻子告诉我们,他们和本乡潭湖村张建香是本家,可去问问。又是一路打听,就在潭湖学校一渠之隔的对面,找到张建香家,也是家中无人,我们等了很久也不见其归家,其儿媳告诉我们,只能问问本家张建德,他就住在潭湖村5组。年届七旬的张建德,因为腿有疾而躺在床上养病,我们找到他家,他也只记得以下5个派字:赤德祖双贤!他自己是什么派也说不明白。
本次寻访共走访了多户张姓人家,他们分属两个支派,但皆异于我支派语,不是我们所要寻访的宗支。故本次寻访又遭遇失败。
第十二次
2007年2月13日,我在网上遇到一位宗亲张泽,20多岁,大学毕业,现在广东工作,老家是湖南省宁乡县老粮仓镇人。张泽说,老粮仓的张姓人近年修过家谱,更重要的是其族谱的派语与我相同。得到这个线索,心情为之一振!还说,其有一位堂兄名叫张益武,就住在益阳市的桃江县城。因时隔不久即为猪年春节,我与张益武取得联系,约定其春节回老家时请他将家谱带来,借我一阅,其满口应承。
2007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天公不作美,居然下起了大雨。今天是春节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我的值班日。故上午8点多钟,我就赶到办公室值班。上午9点多钟,张益武按照我们的约定,专程携带家谱从桃江赶到了益阳我的办公室。他带来的家谱只有一册,谱名《官山张氏贵文房支谱》,系1996年编纂的七修族谱。主修为张茂焕、张光焯。该族谱的前言中说:为孝敬始祖宗太儒张拭南轩先生,兹将贵文房支派改为通派.一百多年前的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族先正寿荃廉访创修通派,光绪壬辰年五修总纂漠秋,拟用通派依其旧立于支派各下。民国十年辛酉年,六修族谱总纂莲炬批用通派,结果未成。现在七修决定从二十三派“荣”字支派起改为“德”字通派(具体是从“新荣起锦期 ”的“荣”字派起,改支谱“荣”为通谱“德”)!
再查张益武宁乡《官山贵文房支谱》首页,派语是60个字:
升文房惟直,邦时应所之。
枢炳培锡泽,新荣起锦期。
恢宏勖经济,显耀庆洪规。
运兴人进福,本正树开枝。
孝友芳声远,中和命绪垂。
(钅监)鸿模烈著,锺淑植煌基。
[“升文房惟直”中“房”疑为“彦”之误]
与我所知的我支族谱派语相比较,中间有40个派字基本相同.他谱前后为何各多出10个派字,不得而知.
另外,从以上七修族谱前言获悉,在100多年前的光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族先正寿荃廉访创修通派,准备统一派语,为40个字,兹录于下:
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
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
绂冕芳微鬯,圭章品诣嘉;
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芳微疑为[芬徽]之误,诣疑为[谊]之误;这就是传说中的“宁乡官山通派”)
但是,以上40个派字的派语,被各先儒后裔采用的有限,应者寥寥.否则,张益武这支张姓人直到1996年七修族谱时方才“拔乱反正”。为此,清民之际,张姓先人统一派语一事,始得求证。
以上为本次最大的收获。从其家谱中,我还发现张益武的先辈十分重视家谱的纂修,其三世祖(祖父辈)张茂焕,五世祖张新炯,六世祖张泽慈分别为本支族谱七修,六修,五修的主修。着实让人十分的钦佩。看看宗亲,想想自己的先祖,也让人伤感。
第十三次
2008年9月29日清晨,我们一行数人去湘阴县杨林寨乡蒋家渡村钓野鱼。8点左右,我们到达目的地。就在该村一条较宽的渠道内下钩。这天,太阳在云雾中“躲闪”,还刮着3、4级的北风,让人感到一丝寒意。下钩不久,我和童谣就感觉情况不妙,虽然有鱼咬钩,但是鱼儿个头不大,上钩的机率很小。但是,我们一直在耐心等待,整整一个上午,我仅钓小鱼4条,童谣的情况也和我差不多。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另外的钓友接二连三的上鱼。我巡视他们的钓具,方知自己的工具不对头。他们使用的是小号鱼钩(挂双钩或三钩)、七星标,而我们却使用平时在池塘垂钓时的工具。我看到一位钓友,下钩即有鱼咬,提竿即上鱼,尽管鱼儿个头不大,不时还能一次钓上2、3条。这是我们野钓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全的缘故,教训十分深刻!12点准时“用餐”,餐后我即收竿。
下午,我和童收竿后,到该村的大堤上溜哒。大堤之外,即是浩瀚的洞庭湖。在大堤岸边的一家小杂货店,本想问问是否有餐饮待客,然答复很令人失望。想到要等到下午4点才返回,我们便就在店内小坐闲聊。闲谈中得知店主姓张,名贻详,是村党支部书记,是约40年前从本省娄底地区新化县白溪乡移民湘阴县杨林寨乡的。另外,我们还进一步得知,整过杨林寨乡全都是1970年前后是从新化移民过来的。我问张姓是否近些年修过族谱,店铺女主人立即从内室找出一册1996年丙子年所修的家谱:《张氏家乘》(又名《张氏七修族谱》),系第20世孙光远字常青主修。其谱派前言说:六修所订派语,系添升、添禄、添景三公后裔商定统一而成,本届未曾合商,且派行还可用几百年,故未增改,重印沿用。下面分别将他们三房的派语抄录如下:
添升派语:
添伯原文思,单必兴促德,应惟一自家,如可继懋光,先人贻植远,芳徽洵鼎盛;
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添禄派语:
添珊原仲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延仕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人贻美盛;
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添景派语:
添道益世逵,廷广时文应,之善传合美,珂里止前修,第峻齐植远,芳徽洵鼎盛;
孝友代相遵,国民守其正,宗功敦礼教,祖泽锡余庆,睿智启英豪,集群同化进。
详阅可知,三房派语各为60字,且后30个派字是相同的。查其世系如下 :
焯--明羲--镗--惟孝--纲--万全--季瑛--添升(天绅)
迁新化始祖为添升公[列为第一世],迁居年代约在元末至正年间,至今约660年左右,目前已传至“植”字辈,约25代。
这要算作是钓鱼之外的另一个小小收获。
第十四次
2012年10月3日上午11时,湖北省石首市宗亲张志民和其父亲张金保、伯父张光保一行三人,开车从石首抵达益阳与我会合,开始我们7月约定的双江口寻谱之旅。中午,我因一同学在“银城第一庄”举行嫁女酒宴,无法陪同他们中餐。餐后,我们一起前往宁乡县双江口镇寻谱。因益牌公路大修,我们改行S308,转道凤凰湖、张家塘、烂泥湖,再过大电排,从油草塘右转进入欧江岔镇高平村,到达宁乡县朱良桥镇时,已是下午2点多。
随后,张志民手机联系双江口镇宗亲张其武,并约定在朱良桥镇檀桂村(即县道十八公里处)见面。因等待太久,张志民伯父和父亲便自行打听檀桂村张保云住处,后在张保云女婿的引导下,我们在乡间的砂子道上左转右拐方到其岳家,见到了张保云。张保云,谱名张先德,1937年出生,今年75岁。老人见有湖北宗亲上门寻谱,便拿出了一册工整的颜体毛笔字抄本。我请他在我的记录本上写下了他们的派语:世大文子邦,兴启智私瑞,德茂光先祖……很明显,这不是我们要找的派语。
原来,石首宗亲此次再来双江口寻谱,是他们在网上看到了我的文章:《我的寻根问祖经历》,文中透露了张保云的信息。而他们的先人在世时说过,张保云是本家。殊不知天底下名叫“张保云”的太多了。若他们出发前和我说明此事,我当会劝阻。我以为他们另有其他的具体线索。
后来,我在《张氏通谱》上查到,宁邑明羲裔仁秀房派语是:“兆时系玉全,世大文子邦,兴起志思瑞,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全人为正士,能裕本之华”。可以大胆的说,檀桂村张保云属于宁邑明羲裔仁秀房后裔。再查宁乡县横市镇民强村张永红(其为仁秀公后裔)所赠《张氏继修族谱》(清河堂),其派语(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与张保云所说基本一致。
因无所获,我们即将告辞。突然,从张保云家屋边另一条小道上冲出一部摩托车,车上坐着的就是石首宗亲认识的张其武。今年6月,石首宗亲来双江口寻谱时,张其武就是他们的联络人。张其武,1969年出生,今年43岁,双江口镇长兴村人,身材不高,面部偏黑,外号“细满黑子”,常年以贩运大树进城谋生。今天是其姑妈九十大寿,中午喝了几杯小酒,说话声音也就高了八度。其热情,爽快,但张扬,爱说狠话,可能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其自言是共产党员,没读过什么书,斗大的字只认得几个,并且说宁乡、益阳等地的贩树人都认得他,都给他面子,还说双江口、朱良桥等地的张姓人家分布,他都清楚。关于谱事,他只知道自己是“期”字派。
徘徊闲聊一阵,我们再返县道十八公里处。张其武手机联系一位熟人后,便领着我们一行来到了公路边的一户张姓人家。主人名叫张树秋,1936年出生,今年76岁。其说,他家从没修过谱,只知道自己是“期”字派,并说他家是从宁乡县历经铺镇搬迁到双江口镇檀桂村的,其他的搞不清楚。
离开张树秋家,我们跟着向导张其武往县城方向前行。在十四公里处,因为修筑水泥公路,小车无法通过,只好停在路边,改乘摩托。摩托车在松散的拳头大的鹅卵石路面上艰难爬行,让我们感觉到随时都有跌落下来的危险。这样大约骑行10分钟后,我们到了双江口镇长兴村张泽香家。张泽香,74岁,仅知道自己可能是“期”字派。但他说,其兄长张泽民可能知道更多。在张泽香儿子的向导下,我们又在松散鹅卵石路面上艰难前行10多分钟,到达香山湾村张泽民家。张泽民,今年90岁,“期”字派,虽然他还能背出我支派语30字。其他的也就知之甚少了。
天慢慢变黑了,还下起了丝丝小雨。我们决定接受张其武的邀请,先上他家看看再作打算。到达其家时,还见到了一位与他同名的石首兄弟。这位石首张其武,今年55岁,“期”字派,家住石首市横市镇重阳岗村5组,以养鱼为业。其自称,父名张述初,1920年左右逃债到湖北石首的。他还知道“起锦期,恢”四个字辈。
在“细满黑子”张其武家,主人很热情客气,泡了茶、发了烟。聊了一会,他即带路请我们到宁乡县城“牛牛家菜馆”吃饭。饭后,我和张志民一同返回。但其伯父、父亲却在县城住下,他们准备明天去宁乡县老粮仓镇继续寻谱。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接到张志民电话。其说,他伯伯和父亲已从宁乡返回益阳,现在桥北汽车北站附近,他们要求和我见面,交流今天的寻谱情况。我当然乐意。晚餐后,我即赶到桥北帝都商务宾馆206房。他们说,今天早上从宁乡县城出发,到了老粮仓镇,找了两户张姓人家,看到的却是《张氏南轩通谱》。第一家:主人名叫张卓生,1939年出生,今年73岁,“贻”字派,家住老粮仓镇石梁村10组。第二家:主人名叫张为政,80岁,“在”字派,家住(枫木桥乡)袁家河村大兰冲组。
综上所述,他们没有去我介绍的老粮仓镇新郑村,更没有找到《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因此结果可想而知了。我说,如果还想找,有两条途径:一是继续去老粮仓镇新郑村,查阅《沩宁官山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二是去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4组张寿华家,查阅《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鉴于这个情况,他们准备明天从益阳返回石首。聊了约两小时后,我即返家,并祝他们兄弟平安回家。
第三天上午11时,我突然接到张光保电话。他说,他们没有回家,而是去了湘阴县湘临乡湘临村4组张寿华家,看到了《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族谱现存放于张寿华二儿子张正德家,并且保存较好。遗憾的是,张寿华2007年已经过世。
10月6日上午,我打电话问张金保查谱情况。其说他们现在已经回家,昨晚在湘阴县城住宿。高兴的是,他们在《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里,找到了先祖的有关信息,并复印了卷一、卷九两册(计460余页)。他们先祖的信息赫然出现在卷九。我为他们找到家谱感到由衷的高兴,并请他们将两册家谱复印件再复印一套给我,他们高兴的同意了。
10月15日上午9时许,张志民来电说,两册家谱已经复印装订好,正准备通过石首至益阳班车捎给我。中午12时40分,我在益阳市桥北汽车站收到《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
收到家谱,我即仔细查阅,却没有找到我先祖的相关记载。转而查找出石首张志民主世系如下:
源升—景文—彦珩—惟能—直你—邦城—时昌—应奎—所泰—之瑜—扬枢—炳元—培圻—锡价—泽纹—新芸—荣楮—起鸿—锦臣—期峰—金保—志民。
同时,还查找出湘临乡张寿华主世系:
源升—景文—彦珩—惟能—直你—邦城—时昌—应奎—所泰—之瑜—扬枢—炳元—培圻—锡价—泽纹—新芸—荣黄—起惠—锦昌—正德。
从上可以看出,其实,他们是相距很近的本家。
第十五次
2012.11.24 星期六,天空阴沉,不时有零星雨滴飘落,地面尚有雨水的痕迹。
我早起、用过早餐后,即乘市内11路公交车,到汽车东站,再乘益阳至宁乡的巴士,于上午8点多钟到达宁乡县豪德汽车站。
之前,双江口宗亲张其武和我约定,在豪德汽车站见面。上午9点,一路风尘仆仆的张其武,骑着摩托车自朱良桥镇赶到车站,我拿出石首张志民所赠《沩宁汤溪张氏九修族谱》两册复印件(卷1、卷9),请其过目。张其武原本是想与我同去老粮仓镇寻谱的,因工地上的事情脱不开身,而不能成行。
上午9点15分,我的大学同学、宁乡县能源办副主任刘瑞山,如约开车来到车站与我会面,我们即与张其武告别,直奔老粮仓镇。老粮仓镇位于宁乡县西部,距县城约60公里。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我们到达老粮仓镇。我事先联系的联络人张益武,因担心我们不熟悉他的老家(老粮仓镇新郑村)而在镇上等候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直达新郑村张益武堂兄张湖湘老师家。张湖湘曾是1996年《沩宁张氏贵文房七修族谱》的参与者。但是,张老师不在家,说是去衡阳的耒阳市看望在那儿经商的儿子和孙子了,只有其八十高龄的老母亲在家留守。张益武电话联系张老师,说明我们来看谱的情况后,他告诉了我们存谱地点。我们即爬到他家三楼,在一柜子里搬出了两个红色的木质谱盒,内存两套不完整的《张氏七修族谱》和一些其他资料。
拿到族谱后,我即高兴地对照我已知的先祖信息,仔细地逐册逐页的翻阅。大约查了两个小时,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和我先祖信息相符的记载。在张益武家中餐后,我们又到离他家很近的张定中家,据说张定中家的《张氏七修族谱》是全套,比较完整。我又仔细的查了这套谱,依旧没有找到。
告别新郑村张益武,我们在返回的路上,根据张其武提供的线索,还到毛公桥街上一家具店内,找其主人看谱,可主人拿出来的也是张湖湘老师家一样的族谱(不是张其武所说的1924年编修的老谱),并且只有其中的一册。主人还对我们说,在离毛公桥不远处的(宁乡县)井冲乡华塘村张桂民(现约60多岁)家有老谱。这种消息一般不可靠,我们也就放弃了。
从毛公桥返回宁乡县豪德汽车站,再乘巴士返回益阳。
除了这15次寻谱经过,就在平时,只要遇到张姓人,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我都要问问,然尽数失望。
由此可见,这还需要做长期的准备,非一朝一夕之功。
还是那位朋友说得好:心在,希望就在。
我将继续作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