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家谱谱序
贺氏远祖述略(初稿)
时间: 2017-06-16 07:33:04 所属分类: 家谱谱序 作者: 贺勇华
---收集整理:贺勇华
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始于公元前3000多年。据有人统计,中国姓氏见于文献记载的总共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随着改朝换代,不少姓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就连宋朝成书的《百家姓》所记载的504个姓(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有些现在也很少见了。现在国内常见的姓只有300多个。
在秦代以前“姓”和“氏”是两个概念。“姓”出现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氏”出现在父系社会,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重要分支,即一个姓的后代有不同的氏。当时氏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贵族有姓,有名,又有氏。如尧帝姓伊祁、名放勋、陶唐氏;舜帝姓姚,名重化,有虞氏。姓的数量很少,而氏却多于姓。如“黄帝有子25,得姓者14”,只有14个儿子有姓。自周朝始,皇帝实行分土封侯的“分封”制,对皇帝的子孙、先朝皇帝的后代和为其建立江山的有功之臣分封到全国各地为侯。因此,中国有许多姓氏都是承袭于周朝分封的氏而来,许多姓氏都溯源到了周朝。自秦朝以后,废除了原始的“分封”制,实行了郡县制。
因此,氏就失去了代表特权和地位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二为一。姓氏是同一个意义,代表父亲血缘的承袭。当然现在有的人也可以随母姓。此外,还有的姓是由地名、官名、职业名、贵族的字而来的。
中国历代论述姓氏的书籍有几十种之多。诸多书藉均记载贺氏乃由庆姓更改而来,而庆姓是由姜姓派生而来,姜姓则始于炎帝神农氏。炎帝早于黄帝520余年。因此,贺姓溯源应始于炎帝,历史比由黄帝及后代派生的许多姓氏历史更长。
下面就贺氏远祖分段述略如下:
一、炎帝—姜太公。
我国远古时代,自盘古开天地至黄帝,无史可证。春秋元命苞云,天地开辟至鲁哀公获麟之岁,共326.7万年。共分为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雊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共十纪。炎帝神农氏属禅通纪。
炎帝神农氏,名石年,为少典国君有熊氏之子。其母有峤氏女,日安登,生子二,石年居长,次为黄帝之祖。相传炎帝母有峤氏游华阳时曾见神龙而生炎帝,故名神龙氏,后改为神农氏。
神农生于烈山,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亦号烈山氏,以火德王天下,故称炎帝。炎帝始都于陈,后迁都曲阜。炎帝教民种五谷而兴农事,教民治麻为布而衣。时民有疾病,未知药石,故多死亡。神农始尝百草,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宜。尝一日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病。诸侯夙沙氏叛,煮海为盐,自恃其富,不受帝命,其臣箕父谏而被杀。神农修德益勤,夙沙之民,自攻杀其君,来归其地。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从其化。在位140年,南巡至长沙之茶乡(今湖南炎陵县)因尝草中毒而逝,寿168岁。后裔传承分世如下:
1世:炎帝神农。纳莾水氏女,曰听谖,生帝临魁。在位140年。
2世:帝临魁。纳有邵氏,生子二:帝承、黎。在位80年。
3世:帝承。纳鬼方氏,生子一:帝明。在位60年。
4世:帝明。纳有娥氏,生子一:帝宜。在位49年。
5世:帝宜。纳陬訾氏,生子一:帝来。在位45年。
6世:帝来。纳风氏,生子一:帝里。在位48年。
7世:帝里。纳己氏,生子一:节茎。在位43年。
8世:节茎。纳氏不详,生子二:克、戏。均不在位。
9世:克。纳氏不详,生子榆罔立。居空桑,为政苛急,好勇斗狠,群臣怨恨。时九黎大酋蚩尤氏,乘榆罔势衰,举刀作乱,吞并各部,帝榆罔不能制。蚩尤跋扈益甚,横行无忌,出洋水,登九淖,攻帝榆罔于空桑。榆罔遁居涿鹿,蚩尤又进攻之。时少典次子之后裔有熊国君轩辕氏(黄帝)征集列侯,会师于涿鹿之野,合围蚩尤,大败蚩尤,追至中冀,擒而戮之。
帝榆罔暴如故,且侵凌诸侯,群侯不能忍,推轩辕氏为天子,伐榆罔,战于阪泉,胜之。榆罔逊位,被黄帝封于潞。榆罔在位55年。而神农氏帝位始亡。
9世:戏。节茎次子。纳有邵氏,生子一:器。
10世:器。纳风氏,生子三:钜、伯陵、祝融。
11世:祝融。器之三子,为黄帝司徒。纳挚氏,生子一:术嚣。
12世:术嚣。生子二:条、句龙。条喜远游,死为祖道之神。
13世:句龙。术嚣次子,能平九州,颛顼后土。生子二:垂、信。信生夸父。
14世:垂。句龙长子,尧共工。生子一:伯益。
15世:伯益。又名伯夷,舜四岳,以功封于吕。纳有娥氏,生子一:若木。
16世:若木。纳石贾氏,生子三:费昌、中衍、征国。
17世:费昌。去夏归商,相汤封侯。生子一:房。
18世:房。纳蜀山氏,生子一:仁。
19世:仁。纳有娥氏,生子一:天英。
20世:天英。纳蜀山氏,生子一:珪。
21世:珪。纳有扈氏,生子一:敏。
22世:敏。纳诹訾氏,生子一:豹。
23世:豹。纳鬼方氏,生子一:讦。
24世:讦。纳有扈氏,生子一:澄。
25世:澄。纳挚氏,生子一:晔。
26世:晔。纳风氏,生子一:宇。
27世:宇。纳己氏,生子一:清。
28世:清。纳伊耆氏,生子一:宝。
29世:宝。纳鬼方氏,生子一:宽。
30世:宽。纳有娥氏,生子一:兴。
31世:兴。纳有嬌氏,生子一:明。
32世:明。纳有嬌氏,生子一:车。
33世:车。纳石费氏,生子一:能。
34世:能。纳蜀山氏,生子一:宏。
35世:宏。纳石费氏,生子一:瑞。
36世:瑞。纳风氏,生子一:倚。
37世:倚。纳石费氏,生子一:拜。
38世:拜。纳有娥氏,生子一:世长。
39世:世长。纳景仆氏,生子一:恭。
40世:恭。纳鬼方氏,生子一:若祥。
41世:若祥。商里正,纳邵氏,生子一:范。
42世:范。纳陈绛氏,生子一:箨。
43世:箨。纳有嬌氏,生子一:安世。
44世:安世。纳伊耆氏,生子一:忠贞。
45世:忠贞。纳挚氏,生子一:绍良。
46世:绍良。纳风氏,生子一:庵年。
47世:庵年。纳蜀氏,生子一:卿。
48世:卿。纳景仆氏,生子一:渰。
49世:渰。纳风氏,生子一:彦。
50世:彦。纳姬氏,生子一:绶章。
51世:绶章。纳有嬌氏,生子一:筠。
52世:筠。纳有嬌氏,生子一:姜尚。
53世:姜尚,又名吕尚,即姜太公。相武王而定天下封于齐。
(以上从炎帝至姜太公的世系资料来源于四川简阳市石桥镇渡坝村一组民国21年版贺氏家谱)。
炎帝至姜太公历53世,约2100年。大约于公元前3200年—公元前1120年。
二、姜太公—纯公。
姜太公。名尚,又名吕尚,号子牙,炎帝五十三代孙。
生于商朝末年东海之滨。
太公幼年即投师学艺,由于他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成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行兵布阵,样样精通的文武全才。时值商朝末年,纣王专横暴虐,民不聊生。为救民于水火,他周游列国,在众多诸侯中没有遇到伯乐,怀才不遇,只好隐居渭水之滨,以农耕垂勺度日,等待时机。
当时的西伯侯姬昌善卜卦,每次出猎前必卜一卦,以示凶吉。一日所卜卦辞曰:“所获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位辅佐霸业的良臣。”果然,当天在渭水遇见太公,二人一见如故,足膝交谈,彼此爱慕。西伯姬昌高兴地说:“我先君太公说过,当有圣人适周,周必兴。先生即是我太公所说的这位圣人,我的太公盼望先生久矣!”所以,西伯称姜尚为“太公望”。并封他为军师,执掌兵权。姜尚也素闻西伯贤明,因此欣然接受西伯之请,两人同坐一辆车子返回。从此,姜尚便成了西伯得力的贤臣。
由于姜太公在辅周时给西伯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对民施以德政,致使西伯名声大振。此时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顺了西伯。纣王闻知后,怀疑西伯谋反,便把西伯囚禁在羑里。太公同散宜生、闳矢等人为了营救西伯,利用纣王贪婪好色的特点,四处寻找美女、骏马和奇珍异宝献给纣王,使西伯得以释放。
文王逝世,武王姬发继位,尊太公为师尚父,继续执掌兵权。以周公旦(武王弟)为宰辅,同召公、毕公等一班大臣辅佐,经过几年奋战,终于打败了商军。纣王仓惶逃回宫中,登上鹿台,跳入火中自焚而死,从此商朝宣告灭亡。
周武王称王后,为他的兄弟和征战有功之臣封侯71国。因太公功劳最大,武王把他封在齐国,建都营丘。太公在齐国整顿政治,发展生产,使齐国成为诸侯中最富裕的强国。
太公的女儿是武王的王后,武王死后,太公的外孙成王即位。当时成王年幼,即位时只有13岁。管叔、蔡叔等侯国作乱,淮夷背叛周朝。于是朝廷派召康公策命太公:“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林,北到无棣,五等诸侯,九州官史,如有不轨,你都可以用王命举行征讨。”因此,齐国在当时是唯一可以代王征伐的侯国。由于诸侯都十分敬畏太公,刚建立不久的周朝才得四方诚服,得到较长时间的太平。
大公纳马氏,生子二:佐、伋。太公活了一百二十岁才去世,次子伋即位,是为丁公。丁公伋卒,子乙公得立。得卒,子癸公慈母立。慈母卒,子哀公不宸立。不宸为周懿王所烹,不辰弟胡公靖立。癸公子献公山杀胡公靖而自立。逐代下传武公寿、厉公无忌、文公赤、成公脱、庄公购、僖公禄甫,而国渐强。僖公卒,子襄公诸儿立。襄公滛乱无道,为从弟公孙无知所弑,襄公弟桓公小白立。桓公大霸诸侯,为当时霸主。桓公卒,五子争立,公尸在床六十七日,尸虫出户。易牙、竖刁立公子无亏。无亏为齐人所弑,先期逃往宋国的公子昭由宋人送回即位,是为孝公。孝公卒,其子为开方所弑,孝公弟昭公潘立。昭公卒,子舍为昭公弟懿公商人所弑而自立。懿公为邴歜、阎职所弑,国人拥懿公兄元立,是为惠公。逐代下传顷公无野、灵公环、庄公光。庄公通于崔杼之妻棠姜,宣滛无忌,为崔杼所弑,庄公弟景公杵臼立。景公卒,嬖子荼立。陈乞弑荼而立悼公阳生。悼公为鲍牧所弑,齐人立悼公子简公壬。简公为陈恒所弑,恒立简公弟平公骜,恒专其政。平公卒,子宣公积立。宣公卒,子康公贷立。康公在位二十六年,齐臣田和迁其君于海上,而夺其国。姜氏之齐亡,共二十九世,七百四十四年。后来田和请为诸侯,周安王许之。以后为田齐,在此不必续叙。
再回叙齐桓公,他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无亏,无亏的儿子叫公孙庆克。庆克子庆封。从此他们以庆为姓,即由姜姓变为庆姓。庆封在齐灵公时为大夫。灵公先立儿子光为太子,后来由于宠幸戎姬,便废掉太子光,而改立戎姬所生的儿子子牙。灵公卒,庆封和另一个大夫崔杼杀死子牙,拥立原太子光立,是为庄公。庄公封庆封、崔杼二人为上卿,执掌国政。后来齐庄公与崔杼的妻子棠姜私通,被崔杼杀死。崔、庆二人又立庄公弟公孙杵臼,是为景公。景公升崔、庆二人为左右相国。此前,庄公好武,养了一批勇士,庄公被杀后,有几个勇士决心为庄公报仇,其中有一个叫卢蒲嫳的人假意投奔庆封,获得信任。不久,崔杼家中发生内乱,卢蒲嫳怂恿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揽朝政。后来庆封不理朝政,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而自己只管吃喝玩乐。这时卢蒲嫳又举荐同伙卢蒲癸和王何两人成为庆舍的亲信。卢、王等人又暗中挑驳庆氏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引起大家对庆氏的不满。等到条件成熟时,趁庆封外出打猎之机,杀死庆舍,攻灭庆氏。庆封闻讯后不敢回家,便逃往吴国。吴王把朱方(今江苏镇江东)封给他。庆氏族人闻讯都赶来相聚,在此逐渐发展兴旺,庆氏在此地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
公元前538年,楚灵王欲霸诸侯,会盟申国(今上海)。因楚与吴有世仇,命楚大夫屈申率诸侯之师伐吴,以显楚威。齐相国栾施初为崔杼同党,为报庆封杀崔之仇,誓灭庆封。因此,贿赂屈申,使其围攻朱方。朱方军民寡不敌众,月余城破,屈申逮杀庆封,并追杀庆氏族人。
为避难计,庆氏族人逃往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之偏僻山沟处隐居,此为“会稽庆氏”之始。
一说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叫庆父,即庄公之叔父,认为庆封是庆父的后裔。但庆父也是姜齐后裔,改变不了庆氏源于姜氏的事实。
会稽庆氏隐居期间,历史上改朝换代。公元前256年,周赧王为秦昭襄王所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公元前206年,刘邦灭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会稽庆氏传到西汉宣帝初年时有庆普者,任东平王(刘宇)太傅。庆普乃文礼学开创者,著有名著《庆氏学》,堪为后世礼学之典范。
庆普后裔庆仪。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光武帝年间(25—57)任汝阴令。
据南朝宋代何承天著《姓苑》载:“庆仪,后汉汝阴令,孙庆酺,子(即酺子)侍中质讳姓贺氏。”又据唐宪宗元和年间林宝著《元和姓纂》记载:“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后也。曾孙纯避汉帝父讳,始改贺氏”两书均述质、纯同为酺之子,庆仪曾孙。因此,质、纯实乃一人。
公元105年,汉和帝卒,邓太后强立刚满百日的太子刘隆即位,被后人称为殤帝,一年后即卒。邓太后为了把持朝政,虚立清河王刘庆十三岁的儿子刘祜即位,是为安帝。邓太后封其兄邓骘为大将军,独掌朝廷军政大权,遂变刘氏天下为邓氏天下。对进谏要安帝亲政的大臣轻者免职,重者斩首示众。群臣无奈,只得静侯时机。公元121年3月,邓太后死,已即位14年之安帝才亲政。安帝为了挫败邓氏势力,治理国家,便招贤纳士。时庆纯年少有为,经策论殿试,学识渊博,议治国安邦之策,多被采纳,深受安帝尝识,拜为议郎,后为侍中,迁江夏太守,为安帝近臣。当时,为平定邓氏外戚势力,庆纯为安帝出谋画策,联合群臣,齐心协力,一举削平邓氏势力,重建刘氏天下,功勋卓著,为群臣钦佩。公元121年7月,安帝为平定外戚胜利,喜庆刘氏天下重见光明,大宴群臣,追尊帝父清河王刘庆为孝德皇帝,改年号为建光。为避安帝父刘庆讳,安帝特诏旨庆纯,赐姓贺,改庆纯为贺纯。
此为中国贺氏之始,贺纯为贺氏始祖。
汉光武帝刘秀于公元25年即位,到汉安帝于公元105年即位时为80年左右。而与光武帝同时代的庆仪到庆纯,共四世,净增三世,按此推算,庆纯应大约生于公元96年前后。
姜太公至纯公更庆为贺,共约历40世,1200年。(约公元前1120年—公元96年)。
三、纯公——凭公。
纯公更庆为贺,央央贺氏从此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从121年更姓至今,已有1887年历史。如溯其远祖至炎帝,应有五千余年历史,其历史当与中华国史同庚。
现将纯公至唐代凭公世系逐一简述如下:1世:纯公。约生于公元96年,东汉安帝重臣,官侍中,后迁江夏太守。(见汉未吴初,谢承著《后汉书》)。
2世:齐。字公苗,纯公从子(即为纯公弟辅之子),(?—226)。三国东吴名将,先后在孙策、孙权手下屡立战功。据晋陈寿著《三国志》载:“……黄武初(222—228)贺齐迁后将军,假节领徐州牧,……后四年卒。子达、景皆有令名,为佳将。”又据晋虞预著《晋书》载:“齐伯父纯,儒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江夏太守……齐父辅,永宁长”说明齐父为辅,齐应为纯公胞侄(从子),因为纯公受赐姓贺,把齐定为纯公二世是可以的。
3世:达、景。贺齐之子。晋虞预著《会稽典录》记载:“景为灭贼校尉,御众严而有恩,兵器精饰,为当时冠绝,早卒。达颇任气,多所犯忤,故虽有征战之劳,而爵位不至。然轻财重义,胆烈过人。子质,位至虎牙将军。景子邵,别有传。”4世:邵,字兴伯(227—275),景之子。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贺邵,字兴伯,会稽山阴人也。孙休(三国吴景帝)即位(258年),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出为吴郡太守。孙皓(吴主乌程侯)时入为左典军,迁中书令,领太子太傅。
皓凶暴骄矜,政事日弊。邵上疏(计千余言)……书奏,皓深恨之。邵奉公贞正,亲近(朝臣)所惮,乃谮邵,……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是岁天册元年(275)也,邵年四十九。”5世:循(260—319),邵子。唐贞观年间,房玄龄著《晋书》记载:“贺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人也。其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祖齐,仕吴,为名将。祖景,灭贼校尉。父邵,中书令,为孙皓所杀,徙家属边郡。……(循)操尚高厉,童龀不群。言行进止,必以礼让,……刺史嵇喜举秀才,徐阳羡令……后为武康令。……朝廷疑滞(皇帝如有疑难之事)皆谘之于循,循辄依《经》《礼》而对,为当世儒宗。其后,帝以循清贫,下令曰:‘循冰心玉洁,行为俗表,位处上卿,而居身、服物盖周形而已,屋室才庇风雨。孤近造其庐,以为慨然。赐其六尺床荐席褥并钱二十万,以表至德,申孤意焉。’循又让,不许。……循少玩篇籍,善属文,博览众书,尤精《礼传》。雅有周人之灵,拔同郡杨方于卑陋,卒成名于世。子隰,康帝时官至临海太守。”晋虞预著《晋书》记载:“循丁家祸,流放海滨。吴平,还乡里。……好学博闻,尤善《三礼》。举秀才,除阳羡、武康令……久之,召为太子舍人……元皇帝为镇东将军,请循为军司马。帝为晋王,以循为中书令。固让不受,转太常,领太子太傅。时,朝廷初建,动有疑议,宗庙制度,皆循所定,朝野咨询,为一时儒宗。年六十,太兴二年(319)卒。追赠‘司空’,谥曰‘穆’。循诸所著论,并传于世。”6世:隰,循子。晋康帝时(公元343—344年)任临海太守。子二:道养、道力。
7世:道养、道力。唐贞观年间李廷寿著《南史》记载:“贺玚,……晋司空循之玄孙也……伯祖道养,祖道力,善《三礼》,有盛名,仕宋(南朝),为尚书三公郎、建康令。父损……”根据载文所述玚的祖父是道力,高祖是贺循,史书载循只有一子隰,因此,玚的曾祖当然是隰,也就是说,道养、道力两人是隰的儿子。
8世:损。一名埙。同上史书载文所述。南朝袭父职仕宋为尚书。公元479年宋为齐灭,损年老退居。
9世:玚(451—510)。唐贞观年间,姚思廉著《梁书》记载:“贺玚(451—510),字德琏,会稽山阴人也。……玚少传家业。齐时,沛国刘先瓛为会稽府丞,见玚,深器之,举明经、扬州祭酒,俄兼国子助教。历奉朝请、太学博士、太常丞。……天监初……初开五馆,以玚兼五经博士。七年(508)拜步兵校尉,领五经博士。九年(510)卒于馆中,时年五十九。所著《礼》、《易》、《老》、《庄》讲疏,《朝廷博议》数百篇,《宾礼仪注》一百四十五卷。
另唐贞观李廷寿著《南史》记载:“玚二子革、季,弟子琛并传玚业。
革,字文明。少以家贫,躬耕供养。年二十,始辍耒就父受业,精力不怠。有六尺方床。思义未达,则横卧其上,不尽其义,终不肯食……长七尺八寸,雍容都雅,吐纳蕴藉,……子徽,美风仪,能谈吐,深为革爱,先革卒,革哭之,因遘病而卒。
季亦明三礼,位中书黄门郎兼著作。
10世:琛。玚之从子(481—549)。
唐贞观姚思亷著《梁书》载:“琛,字国宝,会稽山阴人也。伯父玚,步兵校尉,为世硕儒。
琛幼,玚授其经业,一闻便通义理……玚卒后,琛家贫,常往还诸暨,贩粟以自给。间则习业,尤精《三礼》……诏琛撰《新谥法》,至今施用……俄为尚书左右,迁给事黄门侍郎兼国学博士。未拜,改为通直散骑常侍,领尚书左右丞,并参礼仪事……迁散骑常侍,参礼仪如故……久之,迁太府卿……太清二年(548)迁云骑将军、中军宣城王长史……明年(549)遇疾卒,年六十九。……子翊,太清初……出为巴山太守,在郡遇乱卒。”又据《绍兴市志》记载:“……(梁)武帝普通年间(520—527),临川王宏任(琛)为州祭酒从事。
武帝闻其有学术,召见文德殿,任为王国侍郎,历官中书通事舍人、尚书左丞、御史中丞、通直散骑常侍,参礼仪事。……太清二年(548)迁中军宣城长史。侯景起兵叛梁,琛受伤被俘。
明年(549)逃回乡里。侯景攻陷会稽,复执琛送出都,以为金紫光禄大夫。不久病卒。著有《三礼讲疏》、《五经滞义》等书。”11世:翊。琛子,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任巴山太守,在郡遇乱而卒。史书未见载翊子。湖南《贺氏通谱》1996年版载:“翊生子二:文发、文元。”仅从之。
12世:文发。翊长子。南朝梁太平元年(556)为祠部中学兼经史,与当时名儒顾越名相埒,都下谓之“发越”。唐贞观姚思廉著《陈书》记载:“贺德基,字承业。世传《礼学》,祖文发,父淹,仕梁,俱为祠部郎,并有名当世……”明示:文发子淹,淹子为德基。
13世:淹。文发子。据五代刘昫著《旧唐书》载:“贺德仁,越州山阴人(今绍兴)人也。父郎,陈散骑常侍。德仁少与从兄德基俱师事国子祭酒周弘正,咸以词学见称。时人语曰:‘学行可师贺德基,文质彬彬贺德仁’德仁兄弟八人(应为堂兄弟,谱载为德基、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忠、德贵)时人喻为荀氏“八龙”。因此表示,德仁父郎(一说朗终)与淹(掩)应同为13世祖。郎或为文发次子,或者同与文发同辈另一人之子。
13世:郎(朗终)。见上所述。
14世:德基。淹之子,文发之孙。
14世:德仁(约557—约627)。郎之子,德基从弟。
14世:德信。郎之子,德仁弟。据湖南《贺氏通谱》1996年版载:“郎(朗终,又名相儒)有子四:德仁、德明、德忠、德信。”安徽金寨毛河存民国六年老版家谱载德仁兄弟八人(前文已述),其中也有德信。并记载“德信生子玘……”而《旧唐书》载:“德仁弟子纪、敳亦以博学知名。高宗时(650—684)纪官太子洗马,修《五礼》。敳至率更令兼太子侍读。兄弟并为崇贤公农学士。”因纪与玘字形相同,应为同一人。
15世:纪(玘),德信子。唐高宗时任太子洗马。
16世:点。唐元和年间林宝著《元和姓纂》记载:“……德仁侄孙彭州刺史点(有的为默,应是点的误笔),德仁侄曾孙太子宾客知章。”证明点应为16世,知章应为17世。但是史书没有明确记载:点是纪的儿子,知章是点的儿子。但湖南《贺氏通谱》载明:知章为点子,姑妄从之。这里必须说明:我们只要将各人的世数搞准确了,至于上下世之间是否为直系,或旁系,因目前尚未从史书中找到确切记载,故不能深究。
17世: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唐玄宗时任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官至尚书、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与李白友善。天宝二年(743)表乞告老还乡,作“回乡偶书”传诵甚广。玄宗为表彰其功德,御笔亲书“冰清玉润”匾额,诏赐“鉴湖诗”一首。生子五:曾、文、言、由、孚。
18世:孚。知章五子。知章既辞,入谢玄宗云:“臣尚有一事未足,以免圣听。”上问其故,知章以“小子未有名”对,上曰:“可名孚,孚字,乃瓜子也”上以知章多子,故寓戏耳。孚生子四:实、兴、永、元。
19世:实。历届谱载为孚公长子。生子一:乐。
20世:乐。历届谱载为实公子。生子三:凭、恩、宪。
21世:凭。字忠心(792—875),越州会稽人(今浙江绍兴)。公于唐武宗会昌年以著作郎出仕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令。三年任满谢官,欲回故乡,民众怀其惠德,扣马勒环,遮道挽留。由于当时藩镇割据,世道坎坷,公遂弃官,而领民情,不返故乡,观莲花(今江西莲花县,当时属永新县辖区)山水之胜,遂择砻西乡之良方为家焉。为良坊贺氏开基祖(良方后来改为良坊)。
凭公生子一:泰(22世)。泰生子一:奭(23世)。奭生子一:授(24世)。授生子四:美、图、琰、绪(25世)。自此遂成良方贺氏四大系列,后裔遍佈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四川乃至全国各地,为中国汉族贺氏的主流派系。
纯公至凭公,共21世约700年(约96—792)。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