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邦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建汉称帝,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丰沛刘氏,便一跃而成为我中华国姓,尊为汉朝王室。接着,高祖刘邦又确立分封祖制,把这支皇室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为侯,以屏藩汉家刘氏天下。继任的各位汉家皇帝,也都遵循这一古制。而各地亲王,又将他们的子弟封为郡王和诸侯。拥有尊贵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经济特权,这些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姬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王孙。
四百多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数不断繁衍增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三十多个王国、四十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十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承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教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从此奠定了后世刘氏的基础。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的子孙、汉室之后。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因此,汉家刘氏的分布基本上也就成为后世天下刘氏的基本布局。
刘氏七十二世祖 刘清公传下宗派谱序
七十二世祖 刘 清(刘思泷长子),讳恩盛,字丰,又字燃,号果斋,又号成公,生于周慎王五年乙已(公元前316年),卒于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寿六十六岁,原葬于山西省,后移河南开封府、上水游鱼形。(一说葬于碣山县东南)。
此祖系士会公后裔,汉高祖刘邦之曾祖父。刘清之父亲从秦国迁到魏国后,受到魏国的优待和信任,官任魏国的大夫。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市).刘清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秦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粱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这就是刘向所说的“秦灭魏,迁太梁都于丰”。刘清就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从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江苏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此后,刘清的后裔一直定居于此,子姓日繁,家财富有,好善乐施,深得仁者以财发身之义。并一朝显贵,成为汉帝国的皇族。刘清也被后人公认为丰沛刘氏(也称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
刘清当年迁到力村疃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金燃,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己过,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改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属住的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才改称为“金刘砦”。
刘清终老于金刘庄,并葬于该庄。关于刘清的下葬,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蚂蚁圆坟”、“凤凰点穴”。如今,刘清那神奇的天然坟冢,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耸立在江苏丰县金刘砦汉皇祖陵园中。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刘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刘清之墓又修葺一新,并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天下刘氏子孙凭吊。金刘砦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广大刘姓子孙寻根问祖的胜地,
妣李氏,生于周郝王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卒于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寿六十一岁,夫妇同葬。
妣程氏,生卒年未详。夫妇同葬。
生二子:l 刘荣,字仁号(一作仁浩);2 刘发,字仁纪,妣沈氏。
与汉高祖刘邦非嫡系宗派谱序,即早期刘氏家族成员。如72世祖 刘清(恩盛)以上各代非直系的刘氏家族后裔和刘清的兄弟刘恩春、刘恩柏、刘恩桢传下的后裔;73世祖 刘荣的弟弟刘发的后裔;以及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的刘氏家族。
七十二世祖 刘恩春(刘思泷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二世祖 刘恩柏(刘思泷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二世祖 刘恩桢(刘思泷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三世祖 刘 发(刘清次子),字仁纪,妣沈氏。
后裔未详。
七十五世祖 刘 贾(刘邦之堂弟,父、祖未详)。
西汉沛人,从刘邦起兵,东击项羽,入楚地,烧其积聚。后随刘邦渡淮,会兵於垓下一战,刘邦称帝后,受封为荆王。(当时荆国自淮东而南,尽丹阳、会稽;共三郡五十三城。治所在会稽(今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安徽长江以南,以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以及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汉高祖十一年乙已(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国,刘贾率兵抵御,在战斗中为英布所杀。后裔未详。
七十五世祖 刘 泽(刘邦从祖昆弟,父、祖未详)。
西汉沛人,从刘邦起兵,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受封为郎中,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刘泽任将军击败逆反的夏侯陈豨,受封营陵侯。昌唇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晋封为琅琊王。吕后死,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文帝对拥立齐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辖境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即战国时燕国全部领土,都蓟,即今北京城西南隅),孝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刘泽去世,谥为“敬”,即燕敬王。生子:刘(名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名未详)(刘泽之子),
嗣封燕王,生子:刘定国,(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定国(刘泽之孙),
嗣燕王,夺弟妻,奸父姬,众议当诛,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自杀。
后裔未详。
七十三世祖 刘 荣(刘清长子),字仁号(一作仁浩),生于周郝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一说八月十日),卒于秦始皇嬴政十五年已巳(公元前232年)十月二十日未时,享寿六十四岁,俾仙人引葬于江西赣州府甯都县甯都乡太华山铜鼓村龙穴中、人形脐穴、坐东向西。(一说生葬于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
此祖系累公五十六世孙,汉高祖刘邦之祖父也。历世修家,富有百万.荣公生平枳德,乐善好施,赈济贫家,有恩与人,至资财施尽,时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试向与公求借,公己无金,即将自带之壁给子仙,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甯都县甯都乡太华山铜鼓村,(一说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约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请驾到舍。则将壁奉还(完壁归还),公如约至期携孙刘邦同往太华山游,比至,果见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设席宴请。荣公假寐於座,邦公倏见山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时邦公未成重,回看并无屋宇,只育坟茔(墓),仙人己在山顶呼龙;荣公竟生葬於龙穴中、人形脐穴(仙人引葬)、坐东向西。后邦公得天下,传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荫也。至今,祖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数白鹤栖于坟顶,裔孙只得在山下遥为拜祭而己。此坟载一统志,钤记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朝朝风扫地,夜夜月行斜。至今所去祖墓坟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滩村,地势人形结穴、戌山辰向,后裔繁衍,俾炽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灵也。
妣赵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府、黄龙出洞形。
妣梁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沛县万路乡、狮形、坐西向东。
生一于:刘煓。
七十四世祖 刘 煓(刘荣之子),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妣李氏、王氏。
此祖系刘邦之父。生于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汉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享寿七十五岁,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府临潼县万年城东北陵。(一说葬于山西太原府城外乌鸦落洋形穴)。
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子刘邦为沛公时,尊煓公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汉王起至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止。煓公享天子之尊养凡十年。
妣李氏,名媪嫦,谥孟康,高祖登皇帝位后,追尊为昭灵夫人,生于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卒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五月,享寿五十六岁,葬于古徐州(江苏徐州市)沛县、仙人骑鹤形,坐南向北。
妣王氏,生卒年未详。与李氏同葬。
生四子:1刘伯妣吴氏(一说彭氏);2刘喜,字仲伯,妣马氏(一说陈氏);
3刘邦,字季(即汉高祖);4刘交,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七十五世祖 刘 伯(刘煓长子),妣吴氏(一说彭氏)。
此祖系汉高祖刘邦长兄,早卒,后追封为武哀侯。刘邦离家打天下之前,游手好闲,不爱劳动,还经常带朋友回家白吃,其嫂厌之,有一回,刘邦又带朋友回来吃饭,伯妻佯为羹尽而
不子食,高祖称帝后,怨大嫂当时不给面子而不封其子,后廹于父亲刘煓的压力,才於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下诏封刘伯之子刘信为羹颉侯。
生一子:刘信。
七十六世祖 刘 信(刘伯之子),
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受封羹颉侯,在位十三年,至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因罪被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此后情况不详。有的族谱说刘伯无后,高祖刘邦因此将庶长子刘肥过继给刘伯,以奉守长房的香火。
七十五世祖 刘 仲(刘煓次子),
刘邦二哥代王刘仲的后裔,其中刘广一支.后来颇为兴旺.东汉时还产生了司徒刘琦和太尉刘宽父子,隋唐时期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二》)。
七十五世祖 刘 邦(刘煓三子),字季,又字季沛,妣吕氏、薄氏、戚氏、张氏、赵氏、石氏等。
公生于周郝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享寿六十二岁.葬于古雍州(陕西)西安市城外三十里长陵。尊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史称汉高祖。
此祖系累公五十八世孙,世居沛县丰乡中阳里,生而龙顔凤准,宽仁大度。邦公自布衣起,三十岁左右通过考试,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相当于村长),秦始皇三十五年已丑(公元前212年)在丰泽西中释放了一批被迫参加修筑秦始皇陵(骊山墓)的“刑徒”,奔逃途中有大蛇拦路,邦公即挥剑斩大蛇,有此壮举,又有“赤帝子斩白帝子”之说,声威暂起。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九月,起兵于丰沛,被起义反秦的军士公推为义军的统帅“沛公”。秦子婴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率军攻克秦朝营都成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受封汉王,建王都于南郑。此时,刘邦见称霸的时机还不成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亲赴项羽的“鸿门宴”,与项羽相持和苦战周旋,得萧何、韩信、张良三贤等为辅,戎马征讨五载,灭秦平项而成帝业。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刘邦在山东省定陶汜水北岸(曹州府曹县北)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宣称为皇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开汉王朝四百余年之基业。堪称一代英主。邦公乙未(公元前206年)为汉王,己亥(公元前202年)击平楚,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登基称皇帝,至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崩于长安长乐宫,在位十二年,五月葬于长安成阳东陵之北长陵,后人称为:猛虎跳墙形。
邦公称皇帝后,大封兄弟等为王:大哥刘伯,早卒。其子信,受封为羹颉侯;二哥刘仲(喜)封为代王;弟刘交,字游,封为楚王等。沛郡丰县新丰故址,仍有刘寨村.居民多姓刘,并言其为“正宗”、“正支”。现新丰尚有古城墙,城门上有一‘邦’字留存。
妣吕氏(皇后),名雉,生于秦始皇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卒于西汉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七月,享寿六十七岁,葬于古徐州沛县白良村、黄龙下海形,癸山丁向。(一说葬于咸阳东陵)。
妣薄氏,讳薄姬,生于秦始皇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
四月壬子目,享寿六十六岁,葬于古徐州沛县白良村、黄龙下海形,癸山丁向。
妣戚氏、张氏、赵氏、石氏,生卒年未详。俱葬于西安市城外万年县坝陵。
共生八子:1刘肥、2刘盈、3刘如意、4刘友、5刘恒、6刘恢、7刘建、8刘长。
吕氏生:2刘盈,即惠帝;戚氏生:1刘肥、3刘如意、4刘友:薄氏生:5恒,即文帝;
张氏生:6刘恢、7刘建;赵氏生:8刘长。
1 刘肥 封齐王。 于丙午(公元前195年)先薨。
2 刘盈 (惠帝), 丁未(前194年)嗣帝位,在位七年。癸丑(前188年)八月崩。
3 刘如意 封赵王。被吕后杀。
4 刘友 封赵幽王。被吕后迫,自杀。
5 刘恒 初封代王,壬戌(公元前179年)嗣帝位,(太宗文皇帝)。(叙下)。
6 刘恢 封梁王。 被吕后迫,自杀。
7 刘建 封燕王。 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殁,吕后杀其子。
8 刘长 封淮南王。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谋反,废徙蜀死。
七十六世祖 刘 肥(刘邦长子),
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一支。在西汉时期人丁兴旺,支系众多,势力强大。刘肥的后裔,是今日世界刘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二十五个郡望中.就有高密刘氏、琅琊刘氏、东莱刘氏等郡望是齐王刘肥之子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就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一》)。
七十六世祖 刘 盈(刘邦次子),西汉孝惠皇帝,皇后张氏及众多后宫嫔妃。
生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正月乙卯日,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八月戊寅日,病逝于长安未央宫,惠帝自丁未(公元前194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寿二十四岁.葬于安陵(陕西咸阳市北三十五里),尊谥孝惠皇帝。
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盈继承了帝位——汉惠帝.惠帝生性仁弱无能,大权由母亲皇太后吕雉执掌,中国历史从此开始进入吕后时代。惠帝当了七年的傀儡皇帝。皇后张氏无生育,后宫嫔妃们却为他生了共计七个儿子。
生七子:1 刘恭(立为太子)、2 刘强(淮阳王)、3 刘不疑(恒山王)、4 刘山(襄城侯);5 刘朝(常山王)、6 刘武(壶关侯)、7 刘太(昌平侯)。
七十七世祖 刘 恭(刘盈长子,西汉前少帝。
生年未详。惠帝与张皇后无生育,据说刘恭是张皇后与吕太后合谋,抱养一名宫中美女所生男婴,冒充为张皇后所生,将婴儿取名刘恭,并将其亲母杀害。刘恭在惠帝生前被立为太子。关于刘恭生父身份,有说是惠帝,也有说是吕氏家族的。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刘恭被吕太后拥立为皇帝。刘恭在位时,仍是吕太后掌权,吕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当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张皇后的儿子和亲生母亲己被吕太后杀害的消息,非常悲愤,曾发誓说长大后一定要为生母报仇。此话传到了吕太后那里,吕太后害怕日后生变,便将刘恭杀害。刘恭自甲寅(公元前187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在位四年。称为西汉前少帝。无子嗣后。
七十七世祖 刘 强(刘盈次子),
受封为淮阳王,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刘氏各王合力,诛杀吕氏家族及惠帝各子,刘强也被杀害。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不疑(刘盈三子),
受封恒山王,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去世。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弘(刘盈四子),西汉后少帝,原名刘义,即帝位后更名刘弘,皇后吕氏。
生年未详,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封为襄城侯,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其兄恒山王刘不疑去世。刘弘被立为恒山王,吕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吕太后杀了刘恭后,另立刘弘为帝,大权仍掌握在吕太后和吕氏家族手中。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陈平、周勃便与刘氏各王合力.举兵讨伐吕氏,诛杀吕产、吕禄及吕太后所立少帝刘弘与惠帝各子,刘弘自丁巳(公元前184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在位五年。称为西汉后少帝。无子嗣后。
七十七世祖 刘 朝(刘盈五子),
初封轵侯,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改封常山王,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卒,大臣以刘朝非惠帝子,诛之于邸第。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武(刘盈六子),
初封壶关侯,后改封为淮阴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太(刘盈七子),
刘太系孝惠帝后宫子,初封昌平侯,昌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晋封为吕王,翌年(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卒,大臣及刘氏各王诛诸吕,刘太等亦被诛於邸第。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如意(刘邦三子),母戚夫人,
西汉沛人,生于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十二月,代王刘喜因匈奴攻代,弃国而逃,被削去王位,如意就被立为代王,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十二月,刘邦又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多次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都没有成功。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年仅十三岁,谥为赵隐王。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友(刘邦四子),妣吕氏等。
西汉沛人,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阳王,孝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改封为赵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正月,被吕后幽禁饿死,谥为赵幽王。
生子:l刘辟疆、2刘遂,(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辟疆(刘友长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刘恒可怜刘友被吕后幽禁饿死,封其子辟疆为河间王,文帝十四年已亥(公元前166年)去世,谥曰河间文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遂(刘友次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刘恒可怜刘友被吕后幽禁饿死,封刘遂为赵王,文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削诸侯封地,赵王刘遂与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国联合举兵谋反,兵败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恒(刘邦五子),字常,又字金盛、恋溪,西汉孝文皇帝,妣窦氏、熊氏、蒋氏、薄氏、郤氏等。
公生于高祖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正月丁卯目,卒于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六月已亥目,享寿四十六岁,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城外万年县坝陵。尊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公初受封代王,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诛诸吕,九月迎代王即皇帝位。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议定天下振穷养老之诏,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以为职任,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以贾谊为梁王太傅,陈治安策恭俭为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富庶,兴於礼义,提倡农耕,免农田祖税凡十二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全国经济渐次恢复,政治稳定,在历代帝王中,以生活俭素称。旧史与其子景帝两代并称为“文景”之治。在位二十三年。
妣窦氏,名清河,又名观律,尊为孝文皇后,生年未详。卒于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五月,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一说合葬于万年县坝陵。)窦后无出生。
妣熊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
熊氏生三子:1刘彧妣易氏、2刘载妣文氏、3刘戬妣马氏。
妣蒋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坐南向北。
蒋氏生二子:l刘启(景帝)、2刘武(一作刘秦)妣胡氏。
妣薄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
薄氏生二子:1刘楫、2刘参。
妣郤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郤氏无出生。
共生七子:1刘启,即孝景皇帝;2刘揖,封梁怀王;3刘武,初封代王,徙淮阳王,继徙为梁王;4 刘参,初封太原王,后更封为代王;5 刘彧,妣易氏;6 刘载,妣文氏;7 刘戬,妣马氏,(5、6、7三子均迁四川)。
七十七世祖 刘 启(刘恒长子),字佩,又字开,西汉孝景皇帝,妣薄氏、齐氏、鲁氏、王氏、贾氏等。
生于汉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二月丙申日,卒子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享寿四十八岁,在位十七年,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西南三十里处阳陵,尊谥孝景皇帝。
孝景皇帝系太宗孝文皇帝长子,汉景帝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六月即皇帝位,尊祖父之帝业,采纳晁错意见,削诸侯封地,以周亚夫为太尉,讨平七国,中央集权政体得以巩固,继文帝重农抑末,整顿吏治,天下丰稔,如周代“成、康”之盛世。
妣薄氏(皇后),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薄氏生一子:刘馀(按:此系谱裁,但史书未载簿后有子)。
妣齐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齐氏生五子:l刘德、2刘阏(一作刘寿)、3刘越、4刘乘、5刘舜。
妣鲁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鲁氏生五子:1刘非、2刘发、3刘端、4刘寄、5刘荣。
(有谱载鲁氏生六子:1刘非、2刘发、3刘端、4刘寄、5刘荣、6 刘栗。)
妣王氏,名志,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王氏生一子:刘彻。(刘彻即汉武帝,一脉至汉孺子婴)。
妣贾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贾氏生二子:1刘彭祖、2刘胜。
共生十四子(有谱载共生十五子):l刘德(河间王);2刘阏(刘寿)(临江王);3刘馀(淮阳王,后改封鲁王);4 刘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刘彭祖(赵王);6刘发,又名必,(长沙王,传五世,光武帝曾郡沛丰);7刘端(胶西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8刘胜(中山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曾郡彭城,传后至蜀汉昭烈帝刘玄德);9 刘荣(初立为太子,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废为临江王);10刘彻(初封胶东王,曾郡藜阁,后继帝位,即汉武帝);11刘越(广川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2刘寄(为胶东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3刘乘(清河王,景帝中元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立);14刘舜(常山王,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立)。(有谱载:15刘栗,封临江王)。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启长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为河间王,生子:刘不害,(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不害(刘德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共王。生子:刘堪,(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堪(刘不害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刚王。生子:刘授,(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授(刘堪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顷王。生子:刘庆,(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庆(刘授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孝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阏(刘启次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为临江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馀(刘启三子),
封鲁王,谥为鲁恭王。汉景帝三子鲁恭王刘馀。这一派的后裔到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和竟陵刘氏。(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三》)。
七十八世祖 刘 非(刘启四子),
生于孝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年仅十五岁的刘非上书自请击吴,帝允,受将军印,击吴胜归,徙封江都王。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期间,匈奴大侵汉朝边境,刘非上书请击匈奴,帝不许。好气力,治宫馆,延西方豪杰,骄奢甚。卒于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寿四十二岁,谥曰江都易王。
生子:刘建,(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建(刘非之子),
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嗣位即江都王,淫乱暴虐,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刘建为党与,有司请捕诛,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刘建畏罪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彭祖(刘启五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广川王,后徙封赵王,巧佞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伤人。相二千石至,奉汉法以治,多被中伤,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赵。孝武帝征和元年己丑(公元前92年)去世,谥为赵敬肃王。生子:1刘丹、2 刘淖、3 刘偃,(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丹(刘彭祖长子),
初立为太子,因淫乱无度,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淖(刘彭祖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偃(刘彭祖三子),
初封平干王,谥为平干顷王,生子:刘某,(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某(刘偃之子),
嗣封平干王,谥为平干謬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发(刘启六子),又名必,
封长沙王,谥为长沙定王。这一派的后裔人数众多,即长沙刘氏。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的江西、湖北、湖南地区;北派后来演变为东汉皇族。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六》)。
七十八世祖 刘 端(刘启七子),
孝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封为胶西王,刘端为人贼戾,数犯法。公卿数请诛,景帝勿忍,削其国,去大半。相二千石至胶西,奉汉法以治,辄为所害。卒于武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谥为胶西千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胜(刘启八子),字元海,号十朗,
封中山王。这一派的后裔人数极多,形成今日的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八》)。
七十八世祖 刘 荣(刘启九子),
孝景帝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立为皇太子,后因宫廷内部争斗,母后栗姬失宠,于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被废为临江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三月,因建宫侵占太庙地,中尉郅都责讯,刘荣写书谢上后,就用刻写书简的刀笔自杀,刘荣为临江王期间,待百姓厚道,为刘荣之死,百姓多有怜之.葬于蓝田。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彻(刘启十子),字通,孝武帝,
初封胶东王,后继皇帝位。(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十》)。
七十八世祖 刘 越(刘启十一子),
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为广川王,生平未详,至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去世,谥为广川惠王。生子:刘齐,(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齐(刘越之子),
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嗣封广川王,为幸臣桑距告发淫乱事,又育诬罔大不敬罪,将被治罪,上书自请击匈奴,于武帝征和元年已丑(公元前92年)病死。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寄(刘启十二子),
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为胶东王,淮南王谋反,刘寄私自为之作战备,及吏治淮南谋反事而遭牵连,意自伤,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发病去世,谥为胶东康王。生子:1刘贤、2 刘庆,(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贤(刘寄长子),
因母无宠,未得立为世子,武帝以刘贤为胶东王。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去世。
生子:刘通平,(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通平(刘贤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戴王。生子:刘音,(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音(刘通平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顷王。生子:刘授,(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授(刘音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共王。生子:刘殷,(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殷(刘授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庆(刘寄次子),
封六安王。生子:刘禄,(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禄(刘庆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夷王,生子:刘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定(刘禄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缪王,生子:刘光,(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光(刘定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顷王,生子:刘育,(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育(刘光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乘(刘启十三子),
封清河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舜(刘启十四子),
孝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封为常山王,刘舜骄怠多淫,帝常宽释之,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去世。谥曰常山宪王。
生子:1刘棁、2 刘勃、3 刘平、4 刘商,(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棁(刘舜长子),
母无宠,不得父爱。父死,刘棁向汉使者告发弟刘勃及王后不侍疾,及嗣王淫欲等事,后王后及嗣王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勃(刘舜次子),
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父刘舜运河世,嗣位常山王。刘舜病时,刘勃与母后不侍疾,舜死数日刘勃即淫欲无度,后王爵被废。后裔末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平(刘舜三子),
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为真定王,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去世。谥为真定顷王。生子:刘偃,(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偃(刘平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烈王。生子:刘申,(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申(刘偃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孝王。生子:刘雍,(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雍(刘申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安王。生子:刘普,(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普(刘雍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共王。生子:刘阳,(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阳(刘普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商(刘舜四子),
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为泗水王。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去世,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揖(刘恒次子),
封梁王,好《诗》、《书》,文帝甚爱之,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去世,葬于河南永城北三十余公里的芒砀山南、保安山东,墓室依山而造,规模宏大。谥为梁怀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武(刘恒三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立为代王,四年后(公元前174年)改封为淮阳王,文帝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又改封为梁王,在王位共三十五年,于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六月六日去世,谥为梁孝王。此祖即涨里堂号汉高故里的刘氏先祖。
生五子:1 刘买、2 刘明、3 刘彭离(一作刘寓)、4 刘定、5 刘不识。
七十八世祖 刘 买(刘武长子),妣陈氏,
嗣封梁王,谥为梁共王,生五子:1 刘襄、2 刘仁、3 刘献、4 刘典、5 刘辛。
七十九世祖 刘 襄(刘买长子),妣任氏,
武帝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嗣封梁王,宠其后任氏,任氏与祖母李太后争梁孝王所藏雷尊,又不持李太后丧,其事上闻,以不孝削封邑五县。武帝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去世,谥为梁平王。生子:刘毋伤,(馀未详)。
刘毋伤传下创江苏丰县赵庄金刘寨刘氏。(参阅《江苏丰县赵庄金刘寨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九世祖 刘 仁(刘买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献(刘买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典(刘买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辛(刘买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明(刘武次子),
初封桓邑侯,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为济川王,以射杀其中尉,刘明被朝廷废为庶人,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彭离(刘武三子),
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为济东王,暮夜与奴辈及亡命少年数十人抡劫杀人,夺取财物,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人莫敢夜行,被杀者之子上告,刘彭离被废为庶人。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定(刘武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识(刘武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参(刘恒四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封为太原王,后改封为代王,复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文帝代时,文帝后元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去世。谥为代孝王。刘参后裔多代居住山西。
生子:刘登,(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登(刘参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共王,生子:刘义,(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义(刘登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刚王,生子:刘汤,(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汤(刘义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顷王,生子:刘年,(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年(刘汤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彧(刘恒五子),妣易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载(刘恒六子),妣文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戬(刘恒七子),妣马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恢(刘邦六子),妣吕氏等。
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梁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181年)改封为赵王。同年六月刘恢因吕氏掌权而不得自恣,忧郁自杀,谥为赵共王。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建(刘邦七子),
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燕王,在位十五年,于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去世.谥为燕灵王。传下庶子一个(名未详),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长(刘邦八子),
封为淮南王,谥为淮南厉王。生五子,刘邦八子淮南王刘长这一派的后裔,在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淮南王家族兴起于汉初,盛于文、景、武三朝,至武帝中期因谋反而衰败。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二十五郡望中的高平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五》)。
七十五世祖 刘 交(刘煓四子),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封楚王,谥为楚元王。生七子,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这一派的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庞大的一支。这个家族不但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等等为堂号。楚藩国开基始祖刘交,是太上皇刘煓的么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是高祖刘邦其他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刘邦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四》)。
? 世祖 刘戎始(父、祖未详),
封管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 世祖 刘 偃(父、祖未详),
封氏丘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 世祖 刘 广(父、祖未详),
封营平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r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一
一、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在现代刘姓中人数比较多。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一支,在西汉时期人丁兴旺,支系众多,势力强大。刘肥的后裔,是今日世界刘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二十五个郡望中,就有高密刘氏、琅琊刘氏、东莱刘氏等郡望是齐王刘肥之子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就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七十六世祖 刘 肥(刘邦长子),王后驷氏,及众多王妃。
西汉沛人,刘肥的生母曹氏,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资格成为太子继承王位,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齐王,建都临淄(山东淄搏市东北临淄城)。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刘肥进京,几为吕后鸩杀,后因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方得归国,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去世,在位十三年,谥为齐博惠王。王后:驷钧,及众多王妃,生育了很多子女,见于记载的有
十三个:1刘襄、2刘章、3刘兴居、4刘罢军、5刘宁国、6刘信都、7刘安、8刘将闾、9刘辟光、10刘志、11刘卬、12刘贤、13刘雄渠(又作熊渠)。
七十七世祖 刘 襄(刘肥长子),
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父亲去世后继承王位,于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去世,在位十一年,谥为齐哀王。生子:1刘则,(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则(刘襄之子),
父亲去世后嗣位齐王,于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去世,在位十六年,谥为齐文王。齐文王死后,文帝将原齐国之地分为六国,分封给他的六个弟弟,以削弱齐国的封地,无子嗣位。
七十七世祖 刘 章(刘肥次子),妣吕氏。
生于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吕后称制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封为朱虚侯,以吕禄之女妻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刘章尝入侍燕饮,请示吕太后以军法行酒,吕太后应可,吕氏有一人醉,避酒而逃亡,章按军法而追杀之,自是诸吕皆畏章,吕太后死,刘章与周勃等杀诸吕,迎刘恒为帝,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改封为城阳王,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刘章去世,寿二十五岁,谥为城阳景王。生子:刘喜,(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喜(刘章之子),
文帝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嗣位城阳王.文帝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改封为淮南王,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又恢复为城阳王,前后共为王三十三年,于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去世,谥为城阳共王。
生子:1刘延、2刘福、3刘齿,(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延(刘喜长子),
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顷王。(生平未详)。
生子:刘义,(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义(刘延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敬王。生子:刘武,(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武(刘义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惠王。生子:刘顺,(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顺(刘武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荒王。生子:1刘恢、2刘宪(一说为第13子),3 刘勋(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恢(刘顺长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戴王。生子:刘景,(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景(刘恢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孝王。生子:1刘云、2刘俚,(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云(刘景长子),
继位城阳王,在位仅一年去世,谥为城阳哀王。无子嗣位。
八十五世祖 刘 俚(刘景次子),
继嗣城阳王,在位二十五年,至王莽篡汉贬为城阳公,翌年削为庶民。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宪(刘顺次子,或13子),
初封为式侯。生子:1刘霸、2刘萌,(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霸(刘宪长子),
继位为式侯,于成帝鸿嘉元年辛丑(公元前20年)去世。无子嗣位。
八十四世祖 刘 萌(刘宪次子),
继位为式侯,在位十九年,至王莽篡汉时被废为庶民。生三子:1刘恭、2刘茂、3刘盆子。
八十五世祖 刘 恭(刘萌长子),
新莽末泰山式人,刘盆子兄。刘恭少习《尚书》,后随赤眉帅樊崇等降刘玄,刘玄为更始帝时封为式侯,拜郎中,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后,刘恭为刘玄请命得赦。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刘恭曾力劝刘盆子辞让。后归光武帝,刘恭为刘玄之子刘鲤所杀。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茂(刘萌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盆子(刘萌三子),建世皇帝,
新莽末泰山式人,生于王莽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初在赤眉军中牧牛,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六月被赤眉起义军拥立为皇帝,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因饥荒东撒。受到刘秀的大军堵击,赤眉军大败,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正月,刘盆子向光武帝刘秀投降,在帝位三年,后人称之为建世皇帝。刘盆子投降后,刘秀妥善安抚,曾任命为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莱阳的官田租税来作为刘盆子的终身奉养.食税终身。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勋(刘顺三子),
封高广侯,谥为高广节侯。生子:刘贺,(馀未详)。
刘贺传下:江苏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参阅《江苏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九世祖 刘 福(刘喜次子),
初封海常侯,武帝元鼎五年己已(公元前112年)因献金祭宗庙,分量成色不足而夺爵,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以校尉从横海击东越无功,因系宗室,于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封缭荌侯。生子:刘宽,(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宽(刘福之子),
封驺邱侯,生二子:1 刘真(一作刘贞)、2 刘德。
八十一世祖 刘 真(贞)(刘宽长子),
封南陵侯。生三子:1 刘表、2 刘素、3 刘长荣。
八十二世祖 刘 表(刘真长子),
广陵侯,生二子:1 刘皋、2 刘萌。
八十三世祖 刘 皋(刘表长子),字献夫,
封杜原侯,生三子:1 刘质、2 刘恭、3 刘植。
八十四世祖 刘 质(刘皋长子),
生二子:1 刘渊、2 刘宇。
八十五世祖 刘 渊(刘质长子),
生二子:1 刘长、2 刘信。
八十六世祖 刘 长(刘渊长子),
生一子:刘屈厘。
八十七世祖 刘屈厘(刘长之子),
封瑯琊校蔚至相位,生四子:1 刘元、2 刘庆、3 刘纳、4 刘盈。
八十八世祖 刘 元(刘屈厘长子),
生一子:刘荫。
八十九世祖 刘 荫(刘元之子),
生一子:刘振。
九十世祖 刘 振(刘荫之子),
生三子:1 刘圳、2 刘亩、3 刘畴。
九十一世祖 刘 圳(刘振长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亩(刘振次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畴(刘振三子),
仕魏为金紫光禄大夫,后兼尚书。生一子:刘殷。
九十二世祖 刘 殷(刘畴之子),字长盛,
仕晋封司徒校尉,生七子:1 刘舆、2 刘琨、3 刘琉、4 刘琏、5 刘瑚、6 刘珊、7 刘璠。
九十三世祖 刘 舆(刘殷长子),
东晋初中山魏昌人,字庆孙,俊朗有才,与弟刘琨名著当时,司马越、司马虓举兵时,任舆为颖川太守。虓败,舆与之俱奔。虓镇邺,舆任征虏将军,魏郡太守,尝默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及佐越,为之应机辩划,命议如流,时人服其能。后病疽卒,年四十七。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琨(刘殷次子),字越石,
西晋中山魏昌人,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七年辛卯(公元271年),少有志气,与祖逖为友,希为世用,初为司隶从事。晋惠帝时,以迎驾功,封广武侯。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为并州剌史,加振威将军。愍帝立,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元帝称制,遣使劝进,转太尉。为晋招抚流亡,孤守河北,与刘聪、石勒搞衡。为勒所败,晋大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刘琨奔鲜卑贵族幽州剌史段匹磾。匹磾忌之,遂被杀,终年四十八岁。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琉(刘殷三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琏(刘殷四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瑚(刘殷五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珊(刘殷六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璠(刘殷七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德(刘宽次子),字子政,
生一子:刘向。
八十二世祖 刘 向(刘德之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素(刘真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长荣(刘真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萌(刘表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恭(刘皋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植(刘皋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宇(刘质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信(刘渊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庆(刘屈厘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纳(刘屈厘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盈(刘屈厘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齿(刘喜三子),
封山州侯,武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因献金成色不足,夺爵,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将兵击东越,刘齿逗留不敢击,坐畏懦,被诛。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兴居(刘肥三子),
吕后六年己未(公元前182年)封东弁侯,吕后死,与大臣们共诛诸吕,立刘恒即帝位,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改封为济北王,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刘兴居发兵反,兵败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罢军(刘肥四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宁国(刘肥五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信都(刘肥六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安(刘肥七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将闾(刘肥八子),
初封杨虚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嗣封为齐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起,齐地各王皆应之,将闾狐疑未定,曾阴与齐地各王通谋,汉兵至,通谋事泄,喝毒酒自杀,谥为齐孝王。生子:1刘寿、。。。。。。9刘渫,(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寿(刘将闾长子),
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嗣任为齐王,于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谥为齐懿王。生一子:刘次景(一作“次昌”),(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次景(一作刘次昌)(刘寿之子),
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嗣任齐王,刘次景是个不肖子,生活腐败,因得罪武帝宠幸的主父偃,主父偃向武帝揭发齐王乱伦的丑事,又竭力诋毁齐国,说齐国富比长安,又几次欲反未成,建议朝廷进一步打击齐国势力,刘次景年少胆小,在主父偃来齐国任相后不久,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刘次景畏罪饮毒酒自杀。谥为齐厉王。死后无子绝传,齐国也被废除,收归中央。齐国至此灭亡。
七十八世祖 刘 渫(刘将闾九子),
汉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受封为弁平侯,后裔世居於此,形成汉朝宗室齐王藩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弁平刘氏。谥为弁平共侯。生子:刘奴,(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奴(刘渫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节侯。生子:刘更生,(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更生(刘奴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敬侯。生子:刘龁,(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龁(刘更生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孝侯。生子:刘威,(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威(刘龁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厘侯。生子:刘隆,(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隆(刘威之子),
袭封弁平侯,至此王莽篡汉,弁平侯爵被削去,贬为庶民。
生子未详。传至:刘本(世数未详)。
弁平?世祖 刘 本(刘隆传至),
弁平家族至此开始中兴,刘本曾拜师学习儒家经传,博览群书,终于学有所成,被时人称为“通儒”。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并官作般县(山东乐陵南)县长,在任上去世。生三子:1刘宠、2刘舆(一作刘方)、3刘韪。
弁平?世祖 刘 宠(刘本长子),字祖荣,
东汉东莱弁平人,年轻时继承家学渊源。以精通经学,品德优良,被举为“孝廉”,后历任光禄大夫、东平陵令、会稽太守、将作大匠、大鸿胪卿、宗正、司空、司徒等职,前后两次出任过地方官,八次担任九卿之职,四次位列三公,是活跃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最后官任太尉,终老於家。刘宠为政清廉,政绩显著,为地方官时,简除繁苛,禁察非法,曾迁官时,山阴县众老叟人持百钱以送宠,宠仅各选一钱受之,时人美其名曰:“取一钱太守”,廉政可见一斑。生二子:1刘岱(一作刘方之子)、2刘繇。
弁平?世祖 刘 岱(刘宠长子)(一作刘方之子),字公山,
东汉东莱弁平人,灵帝时官任侍中,董卓入洛阳,出为兖州剌史。虚已爱物,为士人所附。献帝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被青州黄巾军所杀。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繇(刘宠次子),字正礼,
东汉末东莱弁平人,少以勇称,胆略过人,十九岁时,叔父刘韪被强盗劫持,刘繇闻信后,硬是闯入贼窝,将刘韪从强盗手中抡救出来,刘繇也因此名声远扬。不久,刘繇被推举为“孝廉”,进入仕途。此后,历任郎中、下邑县长、司徒掾,又被推荐为“茂才”。东汉末年避乱淮浦(江苏涟水西一带),等待发迹的有利时机,果然,朝廷不久就任命他为扬州刺史,随后又加封为扬州牧、振武将军,开始重用他。时袁术割据淮南,畏术而渡江,为吴景等迎置曲阿。术攻诸郡县,繇遣将固守。孙策东渡,繇奔丹徒,保豫章,驻彭泽,讨笮融,正当刘繇准备利用豫章作根据地夺回扬州,再在华东地区大展宏图时,却不幸在豫章病逝,终年四十二岁。生三子:1刘基、2刘铄、3刘尚。
弁平?世祖 刘 基(刘繇长子),字敬舆,
三国时东莱弁平人,因替父亲刘繇守丧尽礼而出名。据说其人长得非常英俊,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深得东吴孙权的宠爱。孙权任汉骠骑将军时,辟基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郎中令。权称帝,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以强谏补过称,为权所爱敬。年四十九卒。刘基有一女,还嫁给孙权的儿子鲁王孙霸为妃,弁平刘氏又成为三国时吴国的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铄(刘繇次子),
在东吴官任骑都尉,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尚(刘繇三子),妣未详。
在东吴官亦任骑都尉,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舆(一作刘方)(刘本次子),
官任山阳太守,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韪(刘本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辟光(刘肥九子),
初封勒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济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志(刘肥十子),
初封安都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济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改封为淄川王。于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去世,前后任诸侯王三十五年,谥为淄川懿王。生子:刘建,(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建(刘志之子),
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嗣位淄川王,谥为淄川靖王,生子:刘刘遗,(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遗(刘建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顷王。生子:刘终古,(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终古(刘遗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思王。生子:刘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尚(刘终古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考王。生子:刘横(一作刘模),(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横(模)(刘尚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孝王。生子:刘友,(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友(刘横(模)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怀王。生子:刘永,(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永(刘友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已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被废,削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卬(刘肥十一子),
初封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胶西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兵败后自杀,并被废除诸侯王。生子:刘德,(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卬之子),
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与父同应吴、楚,逼齐王同谋反,并参与“七国叛乱”,汉兵至,父自杀,德亦死。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贤(刘肥十二子),
初封武城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淄川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雄渠(又作熊渠)(刘肥十三子),
初封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胶东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二
二、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宗派谱序,代王刘仲的后裔其中刘广一支,后来颇为兴旺,东汉时还产生了司徒刘琦和太尉刘宽父子,隋唐时期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
七十五世祖 刘 仲(刘煓次子),一作刘喜,一名刘嘉,字仲伯,妣马氏(一说陈氏)。
此祖系汉高祖刘邦二兄,刘仲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只知道勤劳地耕田种地,持家务农。刘邦起事,刘仲在家侍父守丰,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受封代王(统辖河北、山西一带),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匈奴攻代,刘仲无能力坚守边疆,弃国逃归洛阳.八月,被高祖革去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做了七年合阳侯,于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抑郁而终,因儿子刘濞封王,才被追谥为代顷王。生二子:1刘濞、2刘广。
七十六世祖 刘 濞(刘仲长子),
生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刘濞为人极为剽悍勇猛而有野心,他的性格与父亲相反,却与刘邦相似。高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刘濞被封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吴(江苏苏州市)。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刘濞痛失爱子,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生子:1刘贤、2刘驹,(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贤(刘濞长子),字德明、妣未详。
刘贤性轻悍而骄,文帝时至京城朝见,在京城与文帝太子刘启下棋,后发生争执,濞子无礼,被文帝太子刘启用棋盘击中误杀。(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驹(刘濞次子),
初继位吴王,后父叛乱被杀,逃亡闽越(福建一带)。下落不明。(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广(刘仲次子),
刘广于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庚辰受封为德侯,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去世,在位十年,谥为德哀侯。生子:1刘通,(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通(刘广之子),
父亲去世后,吕后三年丙辰(公元前185年)嗣任为第二代德侯,在位三十四年去世,谥为德顷侯。生子:1刘龁,(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龁(刘通之子),
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嗣封为第三代德侯,在位二十四年去世,谥为德康侯。生子:1刘何,(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何(刘龁之子),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在位一年,第二年因“酎金”事件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至此灭亡。生子:刘猛,(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猛(刘何之子),
初为长安大夫,元康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为泰山侯,免除贼役。生子:刘(名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刘猛之子),
生子:刘勋,(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勋(刘猛之孙,名未详之子),
元始元年辛酉(公元前1年)五月,哀帝下诏封千户侯,直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泰山侯国才被废除。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三
三、孝景帝刘启三子鲁恭王刘馀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到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和竟陵刘氏。
七十八世祖 刘 馀(刘启三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淮阳王,后徙封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晚年好音,口吃难言。孝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去世。谥曰鲁恭王。生子:1刘光、2、3、4、5、6刘骄,(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光(刘馀长子),
孝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嗣位鲁王(第二代鲁王),好音乐、舆马,性贪啬。孝武帝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去世。生子:名未详,即第三代鲁王,(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名未详)(刘光之子),
嗣位鲁王(第三代鲁王),生子:1、2、3、名未详,4 刘遂,(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遂(第三代鲁王四子),
封建陵侯,死后谥为建陵靖侯,生子:刘鲁。(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鲁(刘遂之子),
嗣封建陵侯,死后谥为建陵节侯,生子:刘连文。(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连文(刘鲁之子),
嗣封建陵侯,生子:刘焉,(馀未详)。
东汉章帝元和年间(甲申,公元84年——丙戌,公元86年),鲁恭王刘馀的某位后人被朝廷改封到竟陵,他的支庶家族从此也从山东曲阜来到湖北西北潜江定居。这支迁到竟陵的刘氏家族,因系皇族宗室,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子弟可以凭借皇族的特殊身份优先进入仕途,而刘焉就是这个家族中最杰出的代表。
八十四世祖 刘 焉(刘连文之子),字君郎,
东汉江夏竟陵人,刘焉是第三代鲁王刘庆忌的第四个儿子建陵靖侯刘遂的后裔。早年曾在司徒祝恬门下学习,汉灵帝时,就在当地州、郡政府中任职,并以宗室身份谋得了一个郎中的职位,后举贤良方正,历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最后来到东汉首都洛阳,进入朝廷,任宗正、太常等职。刘焉是东汉后期分裂理论的制造者之一。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朝廷大臣们见大乱将至,人人自危,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刘焉向汉灵帝上书建议说:如今国家将乱,主要是因为各州郡地方官员暴虐百姓,使得百姓离心反叛所致,建议朝廷选一批廉洁而有威望的大臣任牧伯,致使这些大臣手握兵权,坐镇一方,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分裂割据的局面。刘焉被汉灵帝任命为益州牧,并受封为阳城侯,从此来到了他梦想的益州,据说,刘焉原本是请求做交趾牧,后听人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就又通过关系请求出任益州牧,刘焉封侯拜州牧时,他的家族也鸡犬升天。献帝初平二年辛未(公元191年)犍为太守任岐及州从事贾龙反,焉击杀之,刘焉在“马腾兵变”失败后军力受到挫折,又痛失爱子,连遭灾祸,竟然气得背发恶疮,一病不起,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刘焉在益州新州城成都病逝。
生四子1刘范、2刘诞、3刘璋、4刘瑁。
八十五世祖 刘 范(刘焉长子),
东汉江夏竟陵人,官任汉朝廷的左中郎将,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后获释,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刘范参与马腾的政变,在兵变中丧生。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诞(刘焉次子),
东汉江夏竟陵人,官任制书御史,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后获释,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在“马腾兵变”失败后,被朝廷逮捕并处死。几个儿子在庞义的尽力营救下脱险,从长安逃到四川。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璋(刘焉三子),字季玉,
东汉末江夏竟陵人,初任奉车都尉,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获释后,刘焉装病,将刘璋骗到益州,刘焉死后,益州的地方官拥立刘璋继任益州牧,并得到汉朝廷的承认,刘璋还被加授监军使者的头衔。刘璋为人生性宽厚柔弱,缺乏威严和谋略,远不是一个能镇守一方而雄霸天下的霸主之才。他继任益州之后,益州的地方豪强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渐渐不受刘璋节制,而益州的百姓也对为政无方、政令多失的刘璋失去信心。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曹操准备攻打汉中,刘璋害怕曹操会在夺取汉中之后乘势吞并自己,于是请刘备率部入蜀,帮助自己内平叛乱,外抗曹操。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刘备率部向刘璋大举进攻,至建安十九年甲午(公元214年),长达三年的刘璋与刘备之战,以刘璋失败而告终。璋降备,被迁于南郡公安。后孙权取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刘璋在秭归去世。生二子:l刘循、2刘阐(一作刘纬)。
八十六世祖 刘 循(刘璋长子),妣庞氏,
当刘阐东迁吴国时,刘循一支则继续留在蜀国,并在蜀汉政权中任奉车中郎将,从此在蜀国四川定居下来。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阐(一作刘纬)(刘璋次子),
三国吴江夏竟陵人,为人恭谨,轻财重义,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后,阻其父刘璋为荆州牧,刘璋死后,刘阐东迁吴国,孙权任命刘阐为益州剌史,将他驻守在交趾、益州交界地带,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刘阐被迫逃回吴国,被孙权任命为吴国御史中丞,从此,刘焉家族中的刘阐一支就从四川来到吴国,在南京一带定居下来。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瑁(刘焉四子),
官任别驾司马,刘焉当时来益州上任时,只带了小儿子刘瑁,其余三个儿子则都留在朝廷,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继又迁回四川。后因精神病发而死。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骄(刘馀六子),
封郁陉侯,刘骄家族从此迁居高平,后裔形成高平刘氏。后裔未详。
编者按:“刘表就是刘骄的第九代孙。”? 此说见于《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刘佑平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176页。但刘佑平在262页介绍江西新喻墨庄刘氏时,又载刘表系刘交的后裔,并列出刘交至刘表各代名字,编者认为,估且登录之,供研究刘氏历史时参考。
八十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孙),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曾(第四代)孙),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玄(第五代)孙),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来(第六代)孙,即刘表之曾祖父),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晜(第七代)孙,即刘表之祖父),
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第八代孙,即刘表之父),
生子:刘表,(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表(刘骄第九代孙)。字景升。
刘表之世序,有二种记载:l刘表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世序是87世,详细资料参阅《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四》;2即此谱序,刘表是刘骄的九世孙,世序也是87世。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四
四、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宗派谱序,这一派的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庞大的一支。这个家族不但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等等为堂号。楚藩王族开基始祖刘交,是太上皇刘煓的么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是高祖刘邦其他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刘邦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七十五世祖 刘 交(刘煓四子),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西汉沛人,此祖系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楚王,都彭城(彭城,春秋时宋邑。秦置彭城县。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徙盱台,都彭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亦都之。汉高祖六年封其弟刘交於楚,都彭城。汉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江苏铜山县)。在位二十三年,于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去世,葬于徐州市西郊大彭彭王山楚王墓,另有陪葬墓三座。尊谥为楚元王。
刘交幼好渎书,多才艺,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深受刘邦的亲信和宠爱,刘邦在丰沛起义后,独让刘交跟随自己打天下,使之成为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受封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入蜀、定秦、诛项籍,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高祖即位后封为楚王,楚地辖境有薛郡(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东海郡(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彭城郡(山东邳县西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共三郡三十六县。定都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是西汉初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是个文武双全的藩王,到彭城后,他息武兴文,把原来的同学穆生、白生、申生都请到楚国任中大夫,自己和几子们都在读《诗经》和先秦典藉,曾为《诗经》作传注,号称《元王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刘交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儿子
有七个:1刘辟非,立为太子,早逝;2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3刘礼,封平陆侯;4刘富,封体侯(一作林侯);5刘岁,封沈犹侯(一作学犹侯);6刘艺(一作刘执),封宛朐侯:7刘调,封枣乐侯(一作棘乐侯)。
编者按:据家谱录序0004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和家谱录序0003无锡《刘氏宗谱》等族谱载:福建五忠刘氏源出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他们的传递世系如下:75世祖楚元王刘交——41传一一115刘楚——116刘翱、刘翔、刘豳。
据家谱录序0008载,刘交公六十一传至济三公(以刘交公75世祖推算,济三公应为135世祖),世居龙泉,元至正元年辛巳(公元1341年)始迁入闽,为福建浦城肇基祖。
七十六世祖 刘辟非(刘交长子),
立为楚王太子,早卒。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郢客(刘交次子),
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与申公共向浮丘伯学《诗》,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嗣位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于文帝五年丙寅(公元前175年)去世,葬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办事处狮子山楚王墓,其西北羊鬼山似为王后墓。在王位四年,谥为楚夷王。
生子:刘戊,(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戊(刘郢客之子),
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承嗣楚王位,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起兵参与吴王刘濞等联合谋反,杀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起兵攻梁,与周亚夫战,兵败自杀。葬于徐州市东郊金山桥开发区驮篮山楚王墓,另有王后墓一座。在王位二十一年。
生子:刘生,(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生(刘戊之子),
袭爵王子,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礼(刘交三子),
初封平陆侯,任宗正,出为将军,驻霸上防备胡人人浸,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平息后,嗣继第四任楚王,于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在位四年,谥为楚平王(一作楚文王)。生子:刘道,(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道(刘礼之子),
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继位楚王,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去世,在位二十二年,谥为楚安王。生子:1 刘注、1 刘成、3刘不害,(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注(刘道长子),
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继位楚王,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去世,在位十四年,谥为楚襄王。生子:刘纯,(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纯(刘注之子),
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继位楚王,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去世,在位十六年,谥为楚节王。生子:刘延寿,(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延寿(刘纯之子),
最后一任楚王(第八任),武帝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继位楚王,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去世,在位三十二年。生子:刘福祇,(馀未详)。
传下创居江西泰和文塘刘氏、江西吉安值夏刘氏。(参阅《江西泰和文塘刘氏部份谱序》、《江西吉安值夏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八世祖 刘 成(刘道次子),
封杏山侯,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坐酎金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害(刘道三子),
封浮丘侯。生子:刘霸,(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霸(刘不害之子),
嗣封浮丘侯,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坐酎金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富(刘交四子),
封休侯(一作林侯),“七国之乱”受牵连被削除侯爵,景帝改封红侯,于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谥为红懿侯。生五子:l刘登、2刘辟强、3、4、5名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登(刘富长子),
继位红侯,谥为红怀侯。生于:刘嘉,(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嘉(刘登之子),
继位红侯,谥为红敬侯。生子:刘章,(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章(刘嘉之子),
继位红侯,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去世,谥为红哀侯。无子绝嗣。红侯国至此灭亡。
七十七世祖 刘辟强(一作辟彊)(刘富次子),字少卿,
生于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当嫡长兄刘登承袭红侯爵位时,他被留在长安,奉养祖母。史称刘辟强为人清静募欲,好读书,会写文章,不肯当官,唯以书自娱。汉武帝时,以宗室子弟身份参加官员的议论,每每都有高见提出。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宗正之职,不久在长安去世,享寿八十岁。生子:刘德,(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辟强之子),字路叔,
刘德为人宽厚仁爱,乐善好施,修黄老术,有智略,执法从轻。武帝称之为“千里驹”.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任宗正丞,历任大鸿胪丞,太中大夫,宗正,后又任青州剌史,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封为关内侯,宣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改封为阳城侯,封侯十一年,于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一说于宣帝五凤二年乙丑(公元前56年))去世,谥为阳城缪侯。生子:l刘安民、2刘向,(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安民(刘德长子),
承袭为阳城侯,曾任郎中右曹,曾将侯国一半食邑以救弟刘向减免死罪。谥为阳城节侯。
生子:刘庆忌,(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庆忌(刘安民之子),
继位阳城侯,任宗正太常,谥为阳城厘侯。生子:1 刘岑、2 刘飒,(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岑(刘庆忌长子),
继位阳城侯,官任诸曹中郎将、校尉、太常等职。谥为阳城肃侯。阳城国被王莽废除。
生子:刘平,(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平(刘岑之子),
官任宗正,时值王莽篡汉,阳城国被废,降为庶民。生子:1刘某(名未详),(馀未详)。
传至96世祖刘裕(南朝刘宋王朝的创建者)。(参阅《南朝宋刘氏部份谱序》)。
编者按:据2004年广东饶平《扬康。刘氏族谱》176页载:相县刘馥家族“据江西《中华刘氏通谱》,刘馥一支沛国相县刘氏出自楚元王刘交的第七个儿子刘富之孙刘德一支。传递世系是:楚元王刘交一一刘富一一刘辟强一一刘德一一刘安民一一刘庆忌一一刘飒一一刘岑一一刘侠卿一一刘钧一一刘喜一一刘欣——刘宏一一刘诩一一刘逸一一刘悼一一刘馥。不过,这种世系的准确性,也有待予考证。”据此传递世系,刘庆忌与刘岑之间多了一代刘飒,即刘岑要排列为82世祖。究竟那一种世序准确,有待考证。
现按广东饶平扬康《刘氏族谱》所载相县刘馥家族谱序编列如下(供参考):
八十世祖 刘庆忌(刘安民之子),
继位阳城侯,任宗正太常,谥为阳城厘候。生子:刘飒,(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飒(刘庆忌之子),
嗣封阳城侯,生子:刘岑,(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岑(刘飒之子),
官任太常,生子:刘侠卿,(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侠卿(刘岑之子),
官任右校尉,生子:刘钧,(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钧(刘侠卿之子),
官任长史,生子:刘喜,(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喜(刘钧之予),
官任骁骑,生子:刘欣,(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欣(刘喜之子),
官任南阳太守,生子:刘宏,(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宏(刘欣之子),
官任将军,生子:刘诩,(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诩(刘宏之子),
东汉济北肥城人,王莽末与爰曾起事于卢县城头,号其兵“城头子路”。诩自称“校砖瓦老”。转战于河济之间,发展至二十余万人,后附刘玄,官任济南太守,封助国侯,罢兵归本郡。生子:刘逸,(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逸(刘诩之子),
官任司徒,生子:刘悼,(馀未详)。
九十世祖 刘 悼(刘逸之子),
官任零陵太守,生子:刘馥,(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馥(刘悼之子),字元颖,
东汉末沛国相人,避乱扬州,归曹操,司徒辟为椽,后表为扬州剌史,委以东南之事,单马至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数年中流民归者以万计。立学校,广屯田,兴芍陂等以溉稻田。又高筑城垒,以为战备。经过刘馥的数年经营,扬州一带出现了教化大行,百始安居乐业。数以万计的流民“越江山而归”的一派安定繁荣景象。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刘馥在合肥病逝。生子:刘靖,(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靖(刘馥之子),字文恭,
三国魏沛国相人,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226年)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转在河内,迁尚书,出为河南尹,封广陆亭侯。官至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开拓边守,屯要据险,修渠溉田,百姓称便。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张敞和“三王”(汉代三位王姓优秀的京兆尹)。蜀汉延熙十七年甲戌(公元254年)去世,被朝廷追赠为征北将军,晋封建成乡侯,谥为建成景侯。生子:1刘熙、2刘弘,(馀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熙(刘靖长子),
嗣封建成乡侯,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弘(刘靖次子),字叔和,又字和季,
西晋沛国相人,生于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少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学,同住首都洛阳永安里,是两小无猜的朋友。司马炎建晋称帝后,刘弘本来就是经世治国之才,加上与司马炎的非常关系,一开始就官运亨通,初在晋朝任太子门大夫,后历任率更令、太宰长史,升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刘弘治理北方时,恩威并施,北方因此安宁,晋封为宣城公。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刘弘出任南蛮校尉、荆州剌史,镇压义阳蛮张昌的暴动,加官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在州劝农耕,薄赋敛,任人才,有惠政。进拜侍中,东海王司马越奉迎惠帝,弘遣将护持。官至车骑将军。晋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刘弘在荆州州治襄阳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为新城郡公,尊谥新城元公。
生子:刘璠,(馀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 璠(刘弘之子),
西晋沛国相人,早年随父在荆州,是一员重要的将领,时任北中郎将,刘弘死后,司马郭劢欲推成都王司马颖为主,璠追尊父志,率兵讨灭之,保全一州,迁顺阳内史,能得众心,有善政。官至越骑校尉。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向(刘德次子),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沛人,约生于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公元前77年),十二岁时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二十岁时官任谏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刑。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四位大臣之一。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郎中,使领护三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不争世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著有《激范五行传论》、《新序》、《说宛》、《烈女传》、《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燃藜天禄阁”的典故,就出自刘向在皇家图书馆一一天禄阁校书的故事。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享寿七十一岁,葬于彭城九里山白云洞下,唐朝苏轼,清朝乾隆皇帝等许多名人都曾来刘向祠堂拜谒。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子孙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生三子:1刘伋、2刘赐、3刘歆。
八十世祖 刘 伋(刘向长子),
生子:刘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厚(刘伋之子),
生子:刘节,(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节(刘厚之子),
生子:刘昌,(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昌(刘节之子),
生子:刘浚,(馀未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