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家百姓
一些生僻姓氏及其读音
时间: 2015-09-04 20:25:04 所属分类: 百家百姓 作者: 匿名
侴姓 读音作xíng,亦可读作chǒu或niǔ 但常见读音为chǒu
有三个来源
其一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司法执刑官侴,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其二源于丑氏,出自清朝时期康熙大帝改姓,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丑氏源于春秋时吴国制作钮柄的钮宣义,是以职业为氏。后有族人因避祸而改为丑氏,仍读作niǔ。
其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如今有著名气象学家、中科院院士丑纪范,湖南长沙人。其姓与侴有无关系,可以看到他的籍贯,很可能第二种来源有关,也许祖上又改回丑姓,但只是这里的猜测而已。

禤姓 读音xuān,亦可读作qiān
有五个来源
其一源于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黄帝的后代北宫禤,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其二源于赐姓,出自东汉初期汉光武帝给将领纯旺的赐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其三源于改姓,出自西汉早期南越王赵佗之后,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其四源于改姓,出自元明之际难民之后。该禤氏族人的祖先在元明之际为躲避白莲红巾军,因此隐居于乡野,取《百家姓》中没有的“禤”字为姓氏,以避灾祸
其五源于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军籍之后,属于会意拼字为氏。为了纪念将军祖先之意,即以古代将军的“示”字旗为“禤”字的偏旁,禤字右上角的“四”代指将军背后的四面令旗,右下角的“羽”代指将军的铠甲。
其中第二个来源读qiān,其余读xuān 一般情况下遇到的都是读xuān。目前在两广地区有不少禤姓。没有特别有名的人物。

禚姓 读音zhuó,亦可读作zhǎo 一般情况下读作zhuó
单一来源 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2009年有个新闻报道,从巴西里约热内卢飞往法国巴黎的法航AF447班机失事,失踪的中国9人中有华为员工禚佳春。

宓姓 读音(Fú或Mì)一般今读Mì。 
来源,宓姓出自上古的伏(宓)羲氏,与伏姓的源流是一样的,是伏(宓)羲氏的后裔。是一个很古老的姓,历史上有著名的宓子贱,孔子的学生。当今没有特别有名的人,在山西、浙江此姓较多。

芈姓 读音 mǐ

该姓是春秋楚国王族姓氏,是荆楚十八姓氏的始祖。和子姓一样衍生出了几百个姓氏
不过如今这个姓并没有和子姓一样消失,该姓目前还存在。媒体中见过。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仉姓 读音 zhǎng

最典型的一个来源是 掌氏后人讹音所致。而掌氏为秋时鲁国大夫党(读音zhǎng)氏之后衍生出的一支。但现在的仉姓又是多民族多源流的。
历史上孟子的母亲即为仉氏

昝 读音qián,亦可读作zǎn 一般情况下读zǎn,但以本人确认为准。
来源一为商朝时古老的朁氏;来源二是姬姓,以封邑名称为氏;来源三是战国时古越国的于朁地名(西汉时改为于潜县)由于朁字讹写,所以该支读qián;来源四是春秋古蜀国昝氏部落;来源五是鲜卑族部落汉化改姓。该姓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笪姓 读音Dá
来源一是唐代建州(今福建建瓯县一带)人士宋笪琛;来源二是回族姓,但具体来源不详。今福建建瓯县一带,江苏句容多此姓。无特别有名的人。

訾 读音Zī
主要来源是夏朝的诸侯国訾陬国,后人以国为氏。另有来源于周代的祭国、南北朝的祭氏改姓、战国后期赵国訾辱氏以历史事件为氏……等多种来源。
此姓分布也较广,属于少见姓氏,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迮 读音z é,方言念 z á

该姓以山为氏,来源不是很明确。一般有两种来源。一是元末农民起义时,河南一蒙古家族逃往吴江,后人怕遭不测,改为汉姓昨,后又觉得不妥,想到逃亡经历,加个走之底,变成迮姓;来源二是楚怀王一名乍的儿子,楚被秦灭亡后,也是逃亡改姓。后来项羽八千江东子弟中还有此姓一支参加反秦斗争。
此姓和笮姓为同一渊源。笮姓,三国时有笮融。但后来笮姓不见了,其中的缘由未见资料。现在此姓在江苏见过,其他地区少量分布,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逄姓 读音páng

来源于姜姓,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国为氏。有6000多年历史。另有来源自夏朝弓箭手逄蒙,来自于春秋齐国国君的车左官逄丑父,后代以逄为氏,并汉化为逄、逢、蓬三姓,后来还有改为庞姓的。
此姓目前还有,人数不多,无特别有名的人。

佴姓 读音mì,也可读作nài
来源一古代制做爵冠弼珥之工匠后裔,属于以器物名称改字为氏;该支如今有两分支,分布在南京江浦的后代目前仍然繁荣,读音为mì;另一支在江苏句容,自称读音为nài
来源二出自唐朝时期洱海地区住民,属于以地名改字为氏;目前云南地区有此姓,自称读音ni2
工作中接触过一扬州人士读音nài

蔄姓 读音màn 此字門内写作口 和 日都有

此姓来源不详,一般姓氏资料里面没有,据《康熙字典》里有。是山东威海一带的姓氏。由于之前这字没出现过,最近这些年才录入相关字典和电脑。

钭 读音Tǒu
出自姜姓,为炎帝之后,以器皿为氏。
此姓比较罕见,不过有著名媒体人《时尚先生》主编钭江明

茆 读音mǎo
此姓单一来源,为南宋茅铨封为招讨使时,书记员笔误造成。今江苏、安徽、山东有不少此姓。
有农田水灌溉专家茆智

郐姓 读音guì
相当古老的姓。源于妘姓,出自颛顼帝之孙祝融氏之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和子姓、芈姓一样,衍化出几百个姓氏。
此姓目前人数在1000位之外,但有陆军少将郐万增。

郄姓 读音 qie4 (百度有误)
来源于源自以邑名为姓据记载,晋大夫郄献子食邑于郄地,其后裔遂以郄为姓;另有来源于姬姓。郄 此字和 郤字 同源,郄为郤的简化字,在春秋时为同一字的不同写法。(百度郄有误,当查郤)这两姓原为一姓。后来衍化为不同姓。
郄姓 当年《十六岁的花季》有演员叫郄晓。现实中也认识一河北郄姓女的。
郤姓 最有名的要属三国蜀国太少郤正。不过当今也存在,但是相当少见。

乜姓 读音niè
来源一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来源二回族改姓汉化;来源三藏族改姓汉化。
此姓有民国国军少将乜子彬。现在很少见。

雒姓 读音luò
此姓是多民族多来源的姓氏。如今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河南等省市。名人有中宣部常务副部长 雒树刚。

逯姓 读音lù
有影视剧演员 逯军(但这个名字重名也较多)

冼姓 读音Xiǎn
实际上洗(Xiǎn)是古体字,后来已经不常用。两个字为同一来源。该姓有很强的地域性,现在主要分布在广东。所以一般见到此姓80%可能籍贯为广东。如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奥运冠军冼东妹都是广东籍。

冮姓 读音gāng
该字容易和江字混淆,实际上与江字确实有很大联系。但与冼、洗姓不同,冮字及姓氏是近现代才有人根据江姓造的字,读音采用江字的古音(事实上江浙地区的吴语依然保留了这个读音) 冮氏分布较广,但在江南地区少见,而东北常见。无特别有名的人。

璩姓 读音qú
璩氏、琚氏、蘧氏、瞿氏、渠氏都尊春秋时的卫国公蘧伯玉为始祖。这几个姓,瞿姓很常见,蘧最少见,貌似确实存在。著名的人物要数当年台湾政坛艳照门事件的 璩美凤了。

亓姓 读音qí
出自古老的复姓亓官氏,如今主要分布在山东,属于少见姓氏。无特别有名的人。

爨姓 读音cuàn 
古音读作chuàn,北京门头沟有个地名叫爨底下,该地已经成为传统文化景区。貌似陕西此姓较多,无特别有名的人。

郗姓 读音Chī或Xī 但有资料说两个读音不同姓,一般认为是同姓不同读音。一般读作Xī
古籍中有不少名人,当代属于少见姓氏,无特别有名的人。

泠姓 读音líng
此姓来源于黄帝的音乐官 泠伦 但后代很早就分化了。一支误写为冷姓,一支取通化字伶。所以当今应该已无此姓。但熟悉三国的都应该知道刘璋有将领 泠苞。一些出版物写作冷苞是错误的。

郇姓 读音Xún或Huán
该姓读音有两个,但读音Xún更古老,来源于春秋时郇国。所以早期应该读Xún。又有说法是两种读音不同姓。后来改读作Huán,因此现在此姓通常读作
Huán无特别有名的人。此姓貌似在某些特定地区较常见。

殳姓 读音shū
该字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目前很少见。没有特别有名的人。

琚姓 读音qú
不可读作jù或Jū 
璩氏、琚氏、蘧氏、瞿氏、渠氏五姓族人皆尊奉蘧伯玉为得姓始祖。此姓如今也很少见,无特别有名的人。

睢姓和雎姓
这两个姓如果不仔细看,别说读音,很多人连字都会搞错。事实上前者读suī,江苏有城市名睢宁;后者其实大家也认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雎 读音Jū。雎鸠氏其实也是古代的姓氏。
睢姓,来源于战国时的封地睢邑;如今在河南商丘、辉县都有分布。而雎氏压根就很少见著于各种典籍资料,很多雎氏都不知道来历。雎氏目前在扬州一些集镇有发现,下面是之前的一则媒体报道:
-----------------
稀见的雎姓 
http://www.yzwb.com/ 来源: 扬州晚报网 
近来,《金陵晚报》和《扬州晚报》相继报道了我研究中国姓氏的消息后,一些朋友来电话询问他们姓氏的来源。其中有一位仪征新城的雎先生说,他们准备重修家谱,但不知道自己的雎姓是怎么来的,要我帮他查一查。

我接到雎先生的电话后,查阅了手边的十九部姓氏书。遗憾的是,这些书中大多没有雎姓的记载。即使少数有记载,也没有说明雎姓的起源。

说到“雎”,有些人必然会想到《诗经》开篇的《关雎》。它的开头便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是一种鸟。谁知雎姓的起源还真与这种雎鸠鸟有关。据陈明远、江宗虎主编的《中国姓氏辞典》介绍:雎姓源自雎鸠氏。

雎鸠氏本是远古时东夷首领少昊氏的官名。少昊氏名青阳,号金天氏,被封为鸟师。所以他的官员皆以鸟名为官名。雎鸠氏是主管法制的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司马。其后人即官为雎鸠氏,后来简称为雎氏。但不清楚雎姓的郡望。据《正字通》记载,明代洪武年间有个雎稼,为御史之官。

“雎”字极易与“睢”字相混。笔者就发现:①《中国姓氏辞典》所举宋代画家雎世雄和明代定州知州雎浩,就是《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睢世雄和睢浩。②1996年扬州《电话号簿》载有睢姓33人。其中据我所知的“睢兰英”、“睢德正”,即为“雎兰英”、“雎德正”之误,其余人恐也有将“雎”、“睢”二姓混而为一之误。鉴此,希望今后人事、公安等有关部门,对此多加留意。

雎姓是一个稀有姓氏,姓氏人口不多,一般《人名辞典》上基本无记载。在现代姓氏书一中,《中国姓氏大全》首载:“现代上海有”此姓。但在我们扬州南郊,仪征新城、新集、朴席、张集,高邮车逻等地,均有此姓。雎姓是整个扬州姓氏中的一员。

雎姓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但在实行汉字简化后,有些雎姓扬州人将自己的姓氏随意简化为“居”。从姓氏性质和汉字规范的角度来说,这样做是件不严肃的事。

雎姓是个较冷的姓氏。“雎”字又是个较冷僻的字,但是,正因为它稀少,更需要保留。须知,雎姓也是我们扬州这座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文化元素啊,常言说得好:“物以稀为贵”。我们不要随意改变它的颜貌,混淆家族血缘系统。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