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2016/4/6 8:04:30 所属分类: 寻根问祖 作者: 匿名 浏览次数: 391985

      “你家从哪儿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下。”不少人被问到“祖宗在哪儿时”,都会这样作答。历史上,真实的“大槐树”传说是怎样的呢?

      在焦作温县,有一个名为“杨家庄”的村子。读者杨先生说,他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

      “我家族谱上记载,温县这一支杨姓人,是从山西洪洞迁过来的。后来,兄弟几个分开谋生,分布在温县不同的镇,但村名几乎一样,都是杨家庄或杨家村。”杨先生说,他翻阅过附近村庄其他姓氏的家谱,“上面记载,很大一部分人,都是从同一个地方迁来的,这就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

      河南商报记者翻阅《温县志》发现,其中也有很大篇幅关于“大槐树移民”的记载,发生时间多集中在明朝初期洪武年间或永乐年间,涉及的姓氏不仅有杨,还有张、赵、王、郭、陈等。

      无独有偶,老家在南阳的另一位杨先生也打来电话:“我们家的族谱早年被毁了,听村里老人说,南阳有不少杨姓人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来的,也包括我们的祖先,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

      翻阅《郑县志》、《温县志》、《滑县志》、《宝丰县志》、《新乡县志》等多种史料,书中均有关于“大槐树移民”的记载,且不止一次出现。

      明朝初期,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究竟发生了什么?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至今仍流传在河南、山东和河北的广大地区。

      葛剑雄在《中国移民史》中介绍,元末,黄河流域水患严重,民不聊生,随后,红巾军等反元武装蜂起,中原成了主战场,良田荒弃;明朝建立后不久,又发生了“靖难之役”,稍稍安定的黄河流域再次沦为战场。

      连年混战加上多年大旱,使得黄河下游流域“十室九空”。出于巩固边防、充实粮饷、增加国库收入等考虑,统治者不得不下令移民垦荒。据《明史》、《明实录》等史籍记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近50年时间里,先后共计从山西大规模移民18次。

      山西这么大,为何偏偏“大槐树下”这么有名呢?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介绍,当时晋南地区交通便利,洪洞县城北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广济寺,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当地官员决定在大槐树下集中为迁民办理“手续”。“大槐树”传说便由此而来。

      张青说,洪洞“大槐树”移民的规模为“中国历代移民之最”,并且“有史可稽、有谱可查、有函可依”。移民从山西各地赶来,先是被迫集中在大槐树下,又从这里迁到了今天的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10多个省份的600多个县。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他称,这些移民涉及1230个姓氏,其后代经过辗转迁徙遍布海内外,总人数已经超过了2亿。如今,位于洪洞县的古大槐树处,也成了人们寻根祭祖之地。

      不过,据学者研究和多种史料记载,“大槐树”移民的很大一部分人都属于“回迁”。

      《元史》、《明史》均记载,元末,中原大地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元朝统治的主要阵地,明初又成为群雄的逐鹿场。当时,黄河南北“劫火燎空、噍类无遗”,河南、山东、河北以及两淮百姓“十亡八九”。而当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帖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是一番太平景象。

      从事元史研究的瞿大风认为,这一时期,大量河南、山东、河北难民流入山西,使得该地区人口出现急剧增长,达到了约600万。其中,流民人口,几乎比山西的原住居民还要多。

      后来,山西虽然也被战火波及,但其“表里山河”的地理特征,宜于百姓躲藏。据不完全统计,洪武初年,山西人口仍有近500万,比当时河南、河北、山东三省的总人口还多。

      因为连年战争,中原人为避难迁到了山西;战乱结束后,他们又自发或在当时政策影响下迁回中原:尽管当时的中原大地满目疮痍,但这里毕竟是他们的“故乡”。

      “大槐树移民”因有规模大、时间长等特点,对如今人们的风俗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说,为防止移民半途逃跑,官兵将他们反绑,用一根长绳串联起来。“押解”途中,移民大多习惯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而这种动作的名称就叫“被绑着手”。

      另外,由于双手被绑,移民要小便都要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只要说声“我解手”,官兵就会明白什么意思。而在如今的中原地区,“解手”几乎就是小便的代名词。

      另有说法称,当年迁民时,官兵用刀在移民的小脚指甲上切一刀,作为记号以防逃跑。所以如今有“小脚指甲两瓣的人都是大槐树移民后代”的说法。

      对此,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郝卫国解释,瓣状甲多在5岁后可见,是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状,这在汉族人群中普遍存在,可能是古代民族融合的产物,并不能作为“正宗汉族”或“大槐树移民”的标志。


家族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