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为建设刘氏宗祠继续募捐资金的号召书

2017/2/26 14:59:51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刘 浏览次数: 1921

刘氏宗祠筹建后援会

我们报定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下定决心宗祠建不成不收兵的恒心,让岑子刘氏流传百世、千世、万世,只要我们精诚团结,我坚信上天和列祖、列宗也会保佑我们完成世人未完成的心愿。
尊敬的岑子刘氏宗亲:
我等众人皆是岑子刘氏走出之辈,为了生计长期奔波在外,虽然倍尝生活艰辛,然而听闻家乡有族人倡导建设祠堂,都欢心鼓舞,并积极成立了,以刘明合为会长的刘氏宗祠筹建后方援助会,愿为刘家的公益事业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回思我刘氏自刘观搬到岑子四百余年,生活相对贫寒,至今已繁衍十五代人而无力修建宗祠,甚是惋惜。
先辈宗智公,宗义公不忍祖宗姓名湮没,乃卖掉祖坟树木,为祖宗刻石立碑,流传世系。民国年间,建基公,法三公,俊卿公、安华公,于一公筹划建祠修谱,百忍公积极提供家传分担底单,于一公已修成初稿,无奈日寇侵境,修祠之事搁置,家谱也毁亡于贼寇。
国建以来,运动迭起,砸碑掘坟日益成风。紧接文革祸起,克绪公在砸碑前夕,去祖坟及时抄录,藏于房屋夹壁中,在翻盖房屋及时发现,祖宗名讳得以清楚保存。
八十年代,同族丙记公,明经公又热心劝于一公修谱,于一公不顾七十五高龄,忍受热嘲冷讽,以百忍公底单,克绪公名录为参照,几易其稿,呕心沥血,终于谱成。家谱写好后,同族化斋公,天星公热心复印,等朝等众族人热心传抄,我岑子刘氏家谱得以广为流传,所幸又与刘观联宗成功,实为刘门大事。近闻玉县公,秋华公召集族人对新增人口进行完善续修,我等在外漂泊人员也深为感动。
我刘氏一族本同根而生,虽开枝散叶,毕竟血浓于水。祖宗昭穆虽经洪杨战火、日寇侵境、文革浩劫,然而不绝如丝缕者,盖是远祖之灵在天保佑之功,亦是宗族一辈又一辈开明公益人士大力倡为之结果耶!
我们后援会全体成员一直认为:目前我岑子刘家,无论经济实力 和精诚团结精神,已达到历来最好之面貌,所以:恳请岑子在家族人马上推举德高望重之人员,成立刘氏宗亲筹建宗祠委员会,立即倡导建设此善举伟业。宗祠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全族精诚团结,有利于促进全族形成奋发向上良好风气,有利于全族做好抚慰济困的慈善互助,有利于给全族在精神寄托找到良好心灵归宿,并且为全族在婚丧嫁娶和节日祭拜等活动提供便利,如果我们共同努力,完成全族四百年之愿望,则岑子刘氏列祖列宗幸甚!千秋万代之后辈子孙幸甚!!本时代全族宗亲幸甚!!!
援助会人员名单附后
日期
再修一次请各位宗亲指正
昭穆制度是指宗庙制度之一,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吾辈先祖居山西洪洞县。洪武十三年,先祖弟兄十一人中,排 行三、五、七、九、十一共五人迁至南阳,我支排行老九,后称刘 九老,居十林。刘十一居内乡刘观村,老三、五、七分居邓县老观 刘、镇平县皂角树、淅川县滔河。老九之后,二世彦高,三世刘云。 四世刘荣迁居青塚,为青塚刘姓始祖。刘荣后代我们祠堂院一支, 自五世至九世名讳石碑,一九五八年被毁,砌为村西湍惠渠桥墩, 待考。
春秋易迭,岁月轮回,岑子.刘氏宗祠能有今日之恢弘气势,溢彩流光,全族感念祖恩,传承香火,兴隆刘氏的一大壮举;乃得益于全体族人的慷慨解囊,得益于刘氏子孙的共同努力,刘氏宗祠落成之功德必将荫庇后人,流芳百世!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