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满氏族谱序言
十六世全久撰写
镇平县满氏家健自始祖山公由山东迁至城卧店村至今有四百,年她历史最小辈为山公曲第二十三代孙在这 期间,我县满氏族谱修建过三次第一次由五世邹盖公於一 七一八年制谱,时隔一百五十七年即一八七五年由十二世鸣谦公重修,一九一一年由十三世含章公(元吉的字)第三次增订。一九一八年由十四世克广公出资在汉口印制数百本分散於全族各家。
第三次修谱距今已一百零五年。期间曾有不少热心族人提出过再修族谱,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二零一三年, 十六世全新公倡议,同贾宋十四世新法、玉刚公,张林十五世照全公四人自费赴山东参加了中华满氏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土 根据本次会议精神,为了加强满氏家族的团结 提高素质。倡议全国满氏宗亲协同一致,建立宗亲友谊。共同发展扣满氏家族的全国连宗联谱事业.真正实现中华满氏 家族的大团结决心再修我县满氏家谱但专主副此次修谱责任重大。相隔时间长,连宗田难,居住分散,联系困难的特点,所以,在我满姓各门中篷出热爱家族责任心强,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族亲上门登记,上网或电话联系,尽可能不 让族亲漏登最后将搜集刮的原始费抖交由本人整理、编辑成册。 此次修谱中特别值得称颂的是这次修谱的倡议者, 十六世全新公,他不辞辛苦。虽年已七十,但他往返贾宋、张林 、代营之间十分赶,不断地劝说动员。催促才得以今天 成功 十四世云安的配偶陈世森夫人,年高七十六岁。一腔热血,奔走於贾宋桥南桥北、柳泉铺,青家登记,写出了数十页资料 张林十五世照全,代营十五世润昌照谦、十 六世全贵、十七世长安、明沫等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有了他们的付出才得以完成了本卷的修订工作.也为以后 各卷的出版奠定了基础 在此靖允许我代表全县满氏家族向 他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
提起修谱,不少宗亲都提出了一个共同问题 满姓从何而来、老祖先是谁,镇平始祖山公从何迁入,等等这些问题 一直园扰昔我们由于过去人们的知识面窄。信息量小,听到的也只是些道听途说之言,无证可考。笔者几年来,为此翻阅了不少资料,初步整理出一个概况,但本人确实学识过浅,有些也是人云赤云,错讹之处在所艰免下面的说法只 是本人之拙见,提出来与众宗亲共同探计 “满”姓是一个古老的、崇高吉祥的姓氏尔今在全国 分布甚广,几乎各省都有,数湖南人数为最满姓除沮族外 也有苗、回、蒙、满、侗等民族 民族之间有曲有缘源 有曲则无。
满姓的起源大概有以下几支
一、源自胡公妫满,据史记载,周武王分封列国时将舜帝后裔胡公伪满封为公爵。一满姓与陈 胡二姓皆出自胡公妫满一敕封于陈地,建立了陈国 辖地土致在今河南东部 和安徽中北邦.支书上也称陈公满自妫满后传二十三世为楚所灭 陈亡后,子孙分散,各以国为姓。并各为其祖, 所以,在今天某些地域,我满姓聚居之地,还存在着陈胡满是一家而不通婚之俗规,陈居频川、胡居安定,满居河东。河东,旧指黄河流经山西境内自北向南,黄河以东地称河东 ,秦汉在此置都,唐置道、宋置路。均名曰 河东 因满姓聚居此地,故满姓的堂第号为(河东堂) 公元一七一八年出版曲,镇平满氏族谱。中记载有满氏之元出于河东陈胡妫满之后 由此可以判断出我镇平满姓也出于此
《 满氏本源叙》云:[因以祖谥满为姓,仕邑昌为名,谓之满昌,此我祖之所由来也]。满昌,原名仪父,是成帝 时人,时年是公元前三十二年,三国时,辅佐曹操之名将满 宠,邑昌人,生于公元一六九年,卒于二四二年。是满昌后人晋代尚书令满奋,满宠之侄公无一一九0年。满宠后人自邑昌迁居山东嘉祥县定居 明朝太仆寺正卿,钦褒忠臣,湖南麻阳的满朝荐等等皆是河东堂满姓曲骄傲。
二、出自荆蛮。有满氏,后因字意不佳,改为满姓,成为满姓的一支
三、出自赤狄为隗姓之后 ,[国语]栽;潞、洛、泉 余、满五姓皆赤狄隗姓。
我镇平满姓始祖山公明末清初时由何处迁至镇平,由于无记载也很难定论。
一说由山曲洪相县迁入。据史记载,明末清初时由于战乱洪洞县由西向东确有一次迁移。笔者根据山公的年龄推算和在镇平的生活情况认为,山公的迁移时间应早于洪洞迁移的时间。
第二种说法是由山东迁入。根据五世邵益公一七一八年建谱时间推算,山祖应该是明万历年间一六O O年前生人。山祖成人后正值嘉祥县自然灾害和战乱连年发生,朝廷腐败, 官府加税增捐横征暴敛,人民难以生存之时。此时,聚居嘉祥县的满姓氏族进行一次大迁徙。所以,山公此时携兄弟林、 旺、库、清和妻儿外迁谋生也理所当然了。我镇平满姓前辈也一直流传有山祖是由山东迁到镇平县西南项店村的说法, 所以笔者也认可此说法。
山祖在项店期间。以种地和做些手工为生,很快生活好了起来。期间山公在项店西北角修了家庙[关帝庙 ]。至到一九四九年建国后。护庙人道士五还到代营满姓族人中化斋。山公在贾宗仙逝后仍葬于项店村西边。很可能是他的夫人和兄弟也葬于此的缘故。这几个坟头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期间被平无存。
山公及其后,可能是生活炼就了他们具有生存和经商的本领。在项店生活了几年后,举家迁至当时已稍有名气的商业重镇——贾宋这一举动为我镇平满氏家族的兴旺带来了机会奠定了基础。
可能是皇天有眼,一个偶然,彻度改变了我满家的命运,顺治年间,我满家在贾宋种了一块西瓜,当时年仅二十岁出头的增荣公第五子成已公在瓜地照看耕作,立秋后.遇到一场甲子雨,一下就是月余一天,瓜庵来了一位和成已公年 龄相仿风流倜傥的年轻人避雨。二人一见如故,成已公也好客,雨不停,客人走不了,就在瓜庵住了下来,二人成了好 友天放晴,客人要走了,念成已公好客乐善好施,提出愿 与成已公结拜,成已公欣然同意,就在月光下,瓜庵前,二 人对天起拜,结为兄弟,客人年长成已公一岁为哥,成已公为弟。第二天临走时,客人告诉成已公,说他家居京城,是 一大户,资产颇丰,若以后遇有困难,尽管进京找他,并告诉他居京城哪路哪门。
天有不测风云,来年,满家遭遇一场大火,房屋尽毁。 无奈之下,成已公想起他的结拜,兄弟临走所嘱,便抱着试试 看的想法进京寻兄帮助,按大哥所嘱。在京城左找右找都是午朝门,这是皇帝住的地方,当然这个风尘仆仆,衣冠不整的乡下人是进不了午朝门的,只有在门外等了,正在寻思间,大清顺治皇帝在大臣们的簇拥下出现在了午朝门内,顺治帝打眼一扫便认出是他在河南私访时的结拜兄弟。[大哥 ][小弟]一惊呼之后,大臣跪了一地,门卫只是谢罪,顺治帝挽着成已公进了皇宫。寒暄之后,让成已公意,顺治帝安慰过后,让成已公乘他的八抬大轿在京城转悠了几天,成已公不是去玩的,心有点烦了,便向顺治帝提出回家,顺治帝也深知他的心思,劝他不要慌, 并提出让他干点事,挣点钱回家修房,能干点什么呢?顺治帝问他会不会打钟,成已公同意了,实际上是给他封了个品 级极高的撞钟御史官,当然成已公便不知谢恩的礼数了,期间,顺治帝几次给他出怎样赚取大臣们钱的主意,不到一年, 钱挣得差不多了,成已公也想家了,便向他知心的[大哥]提出回家修房,顺治帝什么也没说,笑笑同意了,践行之后派车送[小弟]回家,[笔者只是根据前人传说加以整理,清史有无记载难以考证]成已公到家一看,原宅上竟盖起了一座崭新的、气势恢宏的青堂瓦舍、成已公正在纳闷,家 里人出来告诉他原委,并说皇上还封了一条兄允许满姓人和与满姓人有关的人才允许出入的三尺禁地[满家巷],至今还存在,据家谱记载,成已公被皇上例增为修职佐郎。
成已公此时感慨万千,为谢皇恩,也为因火得福的满姓人在街心修了家庙[火星阁]。从此,满姓族人在此烧香、烧表,谢皇恩,敬祖先,求火星爷泽被后世。
在此后的几年中,我先祖发达了,开始注重教育后代发奋读书,原家谱记载,成已公长子怀瑾在康熙元年被恩贡为凛贡生,次子怀珍康熙十一年被恩贡为凛贡生,后世中也有多人学有所成。从成已公开始,更加注重发扬乐善好施的家风,增荣公的第五子成已率先在街心修了一座大石桥,随后二子成身在街北、三子成家在街南也各修了一座石桥,都还保留至今, 他们的后辈也分别在贾宋买地四块,供无地之人 或无家可归者死后建冢之用,这就是流传至今天的[三桥四 义]的传说。
由于满氏家族得到皇恩,不断受到皇封,加之整个家族又乐善好施,善于经营,所以,古镇贾宋更加繁荣,成为豫、鄂、陕三省交界处的闻名商城,满氏家族也成了这个汉、蒙、回多民族聚居老镇的一个望族。
康熙年间迁居代营的五世致益公的后代十四世克广公, 清末在汉口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当时的汉口,大街小巷满姓无人不知。克广鼎盛时,在汉口开办有纺织、针织、机械、 商店、当铺数十家。由于事业有成,资金丰厚,被众多巨商推为汉口商会会长。代营满姓差不多家家都有在汉口做工的人。克广公乐善好施,凡逃荒到汉口的,无论何地何姓均施食三天。之后,愿做工谋生者留下,想回家的给足盘费。克广公少时家境贫寒,没读过书,事业成功之后,投资和大军阀张芳合伙修建郑州至洛阳铁路,要把山西的煤运往汉口。张芳有权钱少,几乎全靠克广公出资,路修好了,人也穷了,更主要的是日本人打来了,路也被张芳独占了,克广公从此也一无所有了。但他却留给后人能织善纺的本领,共和国成立前后,在代营织花係络、绸子、织袜子、织衣服的作坊几十家,有的还挺有规模,人们也绝不会忘记这都是克广公的功劳。
民国初年,镇平大地土匪盗贼十分猖獗,在代营时任村长的十四世鸿章公,为了能让全村人安居乐业,决定修一寨墙。想法虽好,但当时的社会条件谈何容易,鸿章公决心已下,说干就干。他手提草木灰桶,前面撒灰定线,后面立即动工。由于墙基和寨沟占地数丈,有些家的土地全在线上,挖生计全没了,尤其到村西某一家,全家数口人,就仅有这几分地,可偏全在线上,这家的老太太高鸿章公一辈,死活不让挖。鸿章公皱了皱眉,撒了灰就走、后面追着骂着,而鸿章公却说:我是村长,她不是骂我的,事后鸿章公自己出资买了一片比修墙还多的几分地赔偿了这家的损失,这件事 一直流传至今。人们都说,为百娃办事还吃亏,这种官实在太少了。
共和国成立前后的镇平大地,不知代营这个地方的大有人在,但不知满疯子这个人的却少之又少。满疯子为我姓十三世,名永义字风獐漆香。他看疯不疯,不管大人小孩他都非常随和。他的一生不畏强暴、不惧恶势、厌恶陋习。他的一支笔,一手好字写满了镇平、西峡、邓州各地,几十年过去了,有些老墙上还留有他的笔迹,他那脍炙人口的顺口溜、打油诗,把个旧社会、恶势力、伤风败俗之行为剥个淋漓尽致、一恶人躲着他,百姓喜欢他。他那些做人的哲理,告诫世人的警言至今还广为传颂。
一代名医,十四世鸿恩公,从小聪慧过人,跟父学医。年轻时已掌握了中医辩证施治的精髓、他精通内外科、阴阳八卦、大小疾病一经他手很快治愈,贫寒家庭的病人一个背方。即可治愈。十五世照梅公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病例:一个患麻疹的大户人家的小孩,不慎闭汗,病情危急。这家同时请了三个医生鸿恩公依仗自己医术高超,提出与另两个医生以肚脐为界分上下两段医治。对方挑选较好医治的上半截,鸿恩公则医下半截。各开出一方草药,服过后下半截出汗,上半截无效果那两个医生惊叹后走人。鸿恩公又开一副草药服后病人全身出汗治愈外科鸿恩公更是出神入化,所用药物均是自己配制整炼疮、痈移位现代人都难以解释,他能田此法给一急去西安做生意,来回需一个月的商人治病返回时到西峡病又发作,找了一个外科医生治疗医生一看非常惊奇,外表象寿但长到痈的位置上。病人说明来由,按“寿”用药才得以控制。这个医生准备了厚礼和病人回家病治好了。这个医生留下跟鸿恩公学了几个月才返回西峡(笔者写到此处感概万千作为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那么高趋之医术,那么多径典方子,因为一个密字而不能流传给后人,施恩于社会,实在令人痛心,费解。)
生活在镇平的满姓宗亲成功之士层出不穷,以上仅举几例。他们的事迹,他们的精神,无时不激励后世也发扬广发大,代代相传。
关于《镇平县满氏族谱》第一卷出版曲几点说明:
一、本次修谱计划分三基,本卷世系园保留了原谱中所列全部各世名单,以便于迁徒他乡的宗亲查找续谱。原谱中曲世系表。即世系图中的个人资料和茔地图将在第二卷原样出现, 因为本卷只写了男性,那么与他们一起创造发展家族的配偶和所生女儿均为本族的发展昌盛和与外氏族的联系,取长补短都做了极大贡献,功不可没。加之,国家形势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现 ,独女户的产生和增加,所以不写他们的配偶和女儿们,我们的族谱便失去了意义,还不如不修。因此,此卷出版后我县满氏置他理事会决定着手第二卷的编撰工作第三卷为名人名事、家风、家训篇,将我族的成功人士的事迹、经验与能振兴、发展我族事业的家风、家训的正能量,一代一代传下去 。
二、本次修谱与上次相隔已久,老辈的仙逝,有记载的墓碑 、牌位尽失,上次修谱多数接辈字改了名,所以本次连宗有的非常困难 (笔者在此只是客观提出,决没有责轻老先生之意),有些只能根据回忆传说印象是哪门而连,记不得名字者用:?:表示者用
三、本次修谱严格按血统而序,用——相连者,继承关系用.....相连,
四、满姓氏族全国连宗联谱已开展近十年了,北方、南方各省多数已完成、中华满氏艾化研究会三代会后,秘书长满文泰先生专程从兰州来镇平指导工作。根据我县原谱资料确定我镇平满姓与北方十余省同宗。根据我县辈份现状与北方十四省的辈份现状,确定我县始祖山公为北方十四省第七世人。即在我县原世辈上加六即为北方十四省的辈份。如:我县十五世人加上六为二十一世。
另外我县原辈字[山世成怀益可运延一思玉川元鸿照乐安明京九],二十个辈字已用完,为了后人有序发展,避免相见尴尬,共同要求再序辈字。笔者根据五格数理起名法,从众多宗亲提供之字确定从二十世开始用[东致家华祥学宇林宗远昌盛志同崇吉良其平高]二十个字。要求这个辈字只能用在满姓后的第一个字,以确保人生的主运力。到第四十世后,以上四十个辈字再循环使用。
最后,我县满姓文化理事会郑重向各位宗亲提出一个建议:
自始祖山公迁徒镇平以来,始在项店修了家庄关帝庙后来在贾宋也修了火星阁、祠堂,在代营建了祠堂,供族人祭拜祖先、祈求神灵庇佑,存放故世族人牌位。由于社会的变迁等原因均已被毁,现存的已破残无法使用。更为一个严峻的事实,国家实行了殡葬改变,尸体火化势在必行。近年来的土地大流转,耕种采用大机器作业,其结果必然造成已故先祖尸骨流浪消失,健在的我们百年后去向何处?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鉴于现状,理事会建议重修祠堂,以便把我族人不便在家保存的档案,由祠堂统一保管。但这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有人去操心,去实施,还需大量资金采保证。 怎样解决?需要每个宗亲商讨献计献策,找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尽快实施。
笔者虽有一颗热爱家族的火热之心,但水平有限,阅历肤浅,以上所言只是个人之浅见,错误之处在所难免 望各位宗亲直言批评斧正。也望有更多的、热心的、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发展我们的家族事业。
二0一四年四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