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7/1/20 21:07:12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吕慧莲
浏览次数:
1054
始祖钟公于明洪武四年(1 37 1年)移民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耕读传家,繁衍成村,以姓取村名吕家营,简称吕营,其子孙兴旺,后裔有迁居东山、吕庄、柏树庙、罗庄、上官桥、田营、沙堰、南阳、广东、新疆等地者。自钟公至今己六百四十余年,瓜瓞绵延28代,录入本谱的有2800余人,枝繁叶茂,培育出不少杰出的人士,谱写了许多壮丽的篇章。明朝的唐王府吕娘娘吕璿一一隆武帝继位上尊谥日惠皇后;海口巡检吕璜;清代的文林郎(正七品)吕大雅;现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原主任(正师级)吕邦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南海舰队海口水警区政治部原主任(正师级)吕林翰,国民党少校台湾资深医生吕哗彬(吕约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政府秘书长(正处级)吕亚杰等,就是钟公后裔优秀的代表。
华夏百家姓氏,吕为显姓。炎帝是吕姓的血缘亲祖。吕氏得姓始祖是伯夷。华夏部落首领炎帝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姜伯夷曾佐舜帝掌管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族的首领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吕国在今南阳城区西20里董吕营村(古吕城,今属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所辖)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吕尚是吕氏的太始祖。见于文献最早的吕姓人物是吕尚。《史记》说:“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吕尚,字子牙,号飞熊、太公望,又称姜太公。他是我国商末周初大政治家、军事家和韬略家。他著的《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之一,为当世之最。姜太公辅佐西伯两代君王,灭商兴周,一统天下,为西周开国第一功臣,后受成王之封,太公建国于齐,定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为齐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因此说齐姓出自吕姓。西汉时期,吕姓还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一些地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播迁,遍布于华夏大地,且有英才秀士特立独出,报效时代与国家。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7位,在台湾省排名第26位,皆属于大姓氏。两千多年来,华厦吕氏族人,尊炎帝之懿德,扬祖宗之威烈,随国家民族之发展而壮大,成为中华大家庭中光荣而显耀的成员,为中华之文明进步贡献卓著。
吕营《吕氏家谱》,在战乱和动乱中佚失。吕氏祠堂在1 95 8年被拆毁,把砖和木料运往施庵公社(1958年属施庵公社吕营大队)修建大会堂。值得庆幸的是,族人将祠堂中的族谱碑运回村里保存,放在南寨墙角门(土寨名同生寨修筑于清同治元年)外铺成石板小桥,碑文朝下,使族谱碑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1 950年,1 9世吕振铎(铭新)根据吕氏祠堂族谱碑,续修出吕营吕氏起云公(1 1世)支系《吕氏家谱》。吕振铎后来去西安生活,将《吕氏家谱》交20世吕学春收藏。吕营《吕氏家谱》有多个手抄本,上官桥也曾复印1 O份《吕氏家谱》。1 998年23世吕金阁在吕学春续修的基础上再次续修,世系图为宝塔式,手抄在长666公分、宽66公分的白布上。此家谱用布之长在新野堪称之最。
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是种族血脉传递的信息载体。尊宗敬祖,弘扬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传承不息。因此,续修家谱,追溯源流,对于承续民族血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我父亲吕石轩(谱名学义)在世时也很重视续修《吕氏家谱》,曾用毛笔抄写一本《吕氏家谱》,晚年时交我堂兄吕令文保管。近年来,别的姓氏纷纷修谱成书。我作为钟公第2 l世孙女,也应该关心续修《吕氏家谱》。在我丈夫陈宝印的帮助下,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着手续修《吕氏家谱》。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以前的吕营吕氏家谱分为两支,即起然公支系和起云公支系两个《吕氏家谱》。1 9世吕振铎续修的《吕氏家谱》,为起云公支系。这次我把起然公支系和起云公支系合并续修为一本《吕氏家谱》。为此,特请时任吕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23世吕国祥牵头,根据族谱碑碑文整理出起然公支系世系图。我按照谱牒学的要求,采用自左而右,横排、横写的制图方法,把两个支系合制成一部世系图。之后,又把世系图交现任吕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24世吕金宽组织补充、校对,几易其稿。《吕氏家谱》清样出来后,又萌发了将同为钟公裔孙的吕营、吕庄、柏树庙、罗庄、上官桥、田营、沙堰等7个村的吕氏家谱合续修为一部《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想法,并得到了族人的鼎力支持。县东方宾馆经理陈明亮(20世吕敏荣之女婿)多次驾驶轿车和我们一起到各村与族人联系落实续修《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有关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新野吕氏钟公谱系》付梓问世。
吕营是我的故乡,养育之恩,桑梓之情,无时不铭心萦怀。总想为家乡做些有益的事。如果这本《新野吕氏钟公谱系》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家乡服务,使吕氏家族产生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激励奋发图强,谱写更加精彩篇章,这就是我续修《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希望所在,目的所在。
吕钟公第2 1世孙女吕慧莲 谨撰
20 1 6年6月6日
华夏百家姓氏,吕为显姓。炎帝是吕姓的血缘亲祖。吕氏得姓始祖是伯夷。华夏部落首领炎帝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姜伯夷曾佐舜帝掌管四岳,吕部族就是其中一支,该部族的首领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吕国在今南阳城区西20里董吕营村(古吕城,今属南阳市卧龙区王村乡所辖)一带,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时,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吕氏。史称吕姓正宗。古时,在河南新蔡,又有一吕国,史称东吕,实为南阳吕国分出的一支。吕尚是吕氏的太始祖。见于文献最早的吕姓人物是吕尚。《史记》说:“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日吕尚"。吕尚,字子牙,号飞熊、太公望,又称姜太公。他是我国商末周初大政治家、军事家和韬略家。他著的《六韬》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之一,为当世之最。姜太公辅佐西伯两代君王,灭商兴周,一统天下,为西周开国第一功臣,后受成王之封,太公建国于齐,定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为齐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因此说齐姓出自吕姓。西汉时期,吕姓还分布于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一些地方。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播迁,遍布于华夏大地,且有英才秀士特立独出,报效时代与国家。吕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47位,在台湾省排名第26位,皆属于大姓氏。两千多年来,华厦吕氏族人,尊炎帝之懿德,扬祖宗之威烈,随国家民族之发展而壮大,成为中华大家庭中光荣而显耀的成员,为中华之文明进步贡献卓著。
吕营《吕氏家谱》,在战乱和动乱中佚失。吕氏祠堂在1 95 8年被拆毁,把砖和木料运往施庵公社(1958年属施庵公社吕营大队)修建大会堂。值得庆幸的是,族人将祠堂中的族谱碑运回村里保存,放在南寨墙角门(土寨名同生寨修筑于清同治元年)外铺成石板小桥,碑文朝下,使族谱碑得以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1 950年,1 9世吕振铎(铭新)根据吕氏祠堂族谱碑,续修出吕营吕氏起云公(1 1世)支系《吕氏家谱》。吕振铎后来去西安生活,将《吕氏家谱》交20世吕学春收藏。吕营《吕氏家谱》有多个手抄本,上官桥也曾复印1 O份《吕氏家谱》。1 998年23世吕金阁在吕学春续修的基础上再次续修,世系图为宝塔式,手抄在长666公分、宽66公分的白布上。此家谱用布之长在新野堪称之最。
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是种族血脉传递的信息载体。尊宗敬祖,弘扬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国有史,邑有志,族有谱,传承不息。因此,续修家谱,追溯源流,对于承续民族血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我父亲吕石轩(谱名学义)在世时也很重视续修《吕氏家谱》,曾用毛笔抄写一本《吕氏家谱》,晚年时交我堂兄吕令文保管。近年来,别的姓氏纷纷修谱成书。我作为钟公第2 l世孙女,也应该关心续修《吕氏家谱》。在我丈夫陈宝印的帮助下,凭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着手续修《吕氏家谱》。
由于历史的原因,解放以前的吕营吕氏家谱分为两支,即起然公支系和起云公支系两个《吕氏家谱》。1 9世吕振铎续修的《吕氏家谱》,为起云公支系。这次我把起然公支系和起云公支系合并续修为一本《吕氏家谱》。为此,特请时任吕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23世吕国祥牵头,根据族谱碑碑文整理出起然公支系世系图。我按照谱牒学的要求,采用自左而右,横排、横写的制图方法,把两个支系合制成一部世系图。之后,又把世系图交现任吕营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24世吕金宽组织补充、校对,几易其稿。《吕氏家谱》清样出来后,又萌发了将同为钟公裔孙的吕营、吕庄、柏树庙、罗庄、上官桥、田营、沙堰等7个村的吕氏家谱合续修为一部《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想法,并得到了族人的鼎力支持。县东方宾馆经理陈明亮(20世吕敏荣之女婿)多次驾驶轿车和我们一起到各村与族人联系落实续修《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有关事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使《新野吕氏钟公谱系》付梓问世。
吕营是我的故乡,养育之恩,桑梓之情,无时不铭心萦怀。总想为家乡做些有益的事。如果这本《新野吕氏钟公谱系》能为弘扬民族文化,建设家乡服务,使吕氏家族产生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激励奋发图强,谱写更加精彩篇章,这就是我续修《新野吕氏钟公谱系》的希望所在,目的所在。
吕钟公第2 1世孙女吕慧莲 谨撰
20 1 6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