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谱序

2019/4/25 15:17:53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齐 浏览次数: 1007

 华夏百家姓氏,齐为显姓。

    齐氏之本源主要有二,一为姜姓,一为姬姓。上古姓氏的产生,或“因生得姓”,或“胙土命氏”,得姓受氏之因,郑樵《通志》归结为三十二类。  《世本》云:

  “炎帝,姜姓。”炎帝因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即属于因生得姓。

    炎帝裔孙繁衍生息,尧舜时有礼官姜伯夷。伯夷的子孙,虞夏之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申吕。中国位于今南阳县治一带,吕国在今南阳县治西三十里。申吕之国的裔孙,后以申吕为氏,则属于胙土(封国)命氏。

    吕氏后裔,商朝末年有吕尚,字子牙,因系炎帝之后,所以又叫姜子牙。吕尚文韬武略为当世之最,垂钓于渭滨,西伯文王见而奇之,日:“吾太公望子久矣。’’吕尚因号“太公望’’,又称“姜太公’’o文王拜姜太公为国师,武王即位,呼太公为师尚父。  “师尚父者’’,师之尚之父之也。姜太公辅佐西伯两代君王,灭商兴周,一统天下,为西周开国

第一功臣。受成王之封,太公建国于齐,都营丘。营丘即后世的山东临淄,东南十五里,有水日天齐池。齐之所以称“齐’’,即取自“天齐”。齐国在太公治理下,迅速发展为大国,且拥有征伐五侯九伯的特权,成为西周初年稳定东方的重要力量。春秋时代,齐国任管仲为相,民殷国富,为东方强国,齐桓公为五霸之首,尊周室,攘夷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东周王朝的得力辅佐。齐国传位至战国时的康公(-404),前后长达二十九代,后世的太公裔孙,为纪念太公开创齐国的不朽功业,随以“齐’’为氏,并尊太公为齐氏的始祖,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  《世本》云:  “齐,国氏。”意思是说齐氏是个以国命名的姓氏,因此齐氏从诞生的那天起,就闪烁着齐国荣耀的光环。 

《通志·氏族略》云:“齐氏,姜姓。”则指出了由炎帝直到姜太公的神圣血脉渊源。

  齐氏的另一源头是姬姓。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四日:  “姬姓,出自黄帝生于姬水,以水为姓。’’就是说姬姓之始祖是黄帝。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是黄帝的裔孙,所以周朝为姬姓国家。  《史记·卫康叔世家》载,周成王初年,封武王少子“康叔为卫君’’,所以卫亦姬姓国。  《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四还云,卫国至宣公,有子昭伯,昭伯长子赐谥“齐

子”,齐子之裔孙卫襄公以“齐”为氏,所以卫之齐氏属姬姓。卫襄公卒于鲁昭公七年(-535),其生年盖在鲁成公元年(-590)前后,下距姜太公裔孙以国为氏,尚有一百余年,因此姬姓之齐氏,早于姜姓之齐氏。

《通志·氏族略》云:  “齐氏有二,太公之后,以国为氏;卫大夫齐子之后以字为氏。”可见后世的齐氏,氏同而姓不同,姜姓齐氏之外,还有姬姓齐氏。

    至于汉民族以外的齐姓,这里就不再说了。

    齐氏得姓之后,子孙繁衍,生生不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不断播迁,逐渐星罗棋布于华夏大地,且代有英才秀士特立独出,报效时代与国家。比如战国时期有齐明,先仕韩国,后官东周,出奇策异谋,为国效力,其事迹《战国策》备载之。  《汉书·功臣表》有齐受,佐汉高祖平定天下,因功封侯,食邑平定县(位于今陕西榆林县北境),传封四代,子孙昌盛。晋朝有齐恭,博学多才,曾注《汉书》。据《元和姓纂》记载,齐氏发展到唐朝,河间、高阳、清河三支齐氏,皆为名门旺族。高阳人齐瀚年方十四,特进李峤称其有王佐之才,制科登第后,开元名相姚崇、宋璨并重之,历任吏部侍郎,汴濠常润平阳五州刺史,河南、江东两道探访使。、擀孙齐抗举进士,历官谏议大夫、中书侍郎,德宗时官至宰相。高阳人齐映,兄弟六人,五人中进士,三人官至封疆大吏,齐映则状元及第,官至宰相。宋朝时有齐廓,进士及第,历官通泰明舒湖五州知州,提典荆湖甫路刑狱,累官至秘书监,所至平冤狱,免苛税,百姓爱之。齐恢进士及第,为户部判官时,宰相韩琦荐其贤,哲宗即位,拜天章阁待制,知审官西院纠察、在京刑狱等,为官不苛择不拢民,所至人爱。元朝时,齐履谦七岁读书,一过即能记忆,所以学问博洽精通,淹贯四部,尤精天文历算,为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著书十多种,二十余卷,历官授时郎、国子司业、太史院使等职,卒赠二品资善大夫、上护军,追封汝南郡公。明朝时,齐泰进士及第,任兵部左侍郎时,太祖朱元璋问起边将姓名,泰随口答出每位边将姓名,无一遗漏,又问兵书图籍,泰出袖中手册以进,简明扼要,太祖重之。待建文帝即位,齐泰参与大政,升兵部尚书,因主张削藩,加强中央集权,燕王攻破南京后,壮烈殉国,  《明史》卷一四一载其事迹。又如齐之鸾登进士第,历任山东副使、河南按察使等职,嘉靖皇帝即位,之鸾首先上疏,主张先定圣志,次广言路,力行新政,以促明朝中兴,嘉靖皇帝颇嘉纳之。满清时,齐召南聪强敏慧,幼称神童,读书目十行下,一览终身不忘,尝借异书八册,次日持还主人,日“已阅讫矣”,随抽一二册问召南,所答不差一字,主人大为惊奇。乾隆元年(1736),召南廷试博学宏词入二等,十二年为侍读学土,十三年升内阁学士,再升礼部侍郎,参与《大清一统志》、《i青会典》、  《续文献通考》等大型图籍的纂修并任副总裁官,著书一百六十三卷。齐慎,河南新野人,十六岁为县庠武生,嘉庆初率团练乡勇投效军营,六年(1801)为易州营干总,赏戴蓝翎,七年升为守备,八年赏换花翎,十一年升为游击将军,十八年破滑县后,以副将升用,二品项戴,二十三年升为西安镇总兵,道光元年(1821)升为甘肃提督,期满连任时,率军平定新疆张格尔民族叛乱,颇得道光皇帝嘉奖。八年入京觐见,以功画像于紫光阁,道光御笔题赞。九年调任直隶提督,护驾祭谒东陵。道光围猎,随侍达十一次之多。后又任甘肃、四川、云南等省提督。鸦片战争期间,以参赞大臣的身份率军守卫镇江。英舰五十一馀艘侵长江,犯京口,直抵瓜洲。齐慎奋起抗战,击退英船。英军又从西北分三路登岸,在炮火掩护下突袭。齐慎又率将弁迎敌,毙敌头目一,歼敌三百名。后因汉奸内应,镇江陷落,慎督兵夜间潜入镇江,摸棒打仗,毙敌多名。中英议和后,齐慎拒绝在《南京条约》上签字,被调任四川提督,仍操练士兵,卒于任上。道光谕日:  “齐慎服官四十余年,历次军务,无不在事驱驰,战功卓著。”赏加太子太保(从一品),谥日“勇毅”。其事迹见《清史稿》卷三六八、  《清史列传》卷三九,  《清续碑传集》卷五O《太子太保齐勇毅公家传》。近现代以来,则有齐白石。白石早年为木匠,后苦心学习诗文绘画,终成享誉世界的画家和篆刻家,擅长花鸟虫鱼,微毫毕现而气韵生动;篆刻取法汉印,风格朴茂劲健。新中国成立后,白石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获“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总之两千多年来华夏齐氏族人,禀炎黄之懿德,扬祖宗之威烈,随国家民族之发展而壮大,成为中华大家庭中光荣而显耀的成员,为中华之文明进步贡献卓著,名垂青史者达百位之多。   

至于新野齐氏,族人相传为姜太公后裔。据<新野县志》记载,新野齐氏先祖讳整,明洪武初移民时,由山西荥河(即荣河,今万荣)县迁来,落户齐花园村(原白虎屯)。当时正值长期兵燹旱蝗之后,千里中原,满目荒痍。先祖背井离乡,跋涉来此,筚路蓝缕,创建家园,垦荒土以为田,揉茅椽以为屋,播厥百谷,饲养六畜,栉风沐雨,艰辛备尝。于是百谷登,六畜旺,祥福臻,子孙昌,淯水湍波,绕村流淌,昔日的荒原,变成了花圃般的家园,为大明帝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和政权巩固,贡献了力量。而今历时已四个朝代,六百余载,世系二十六代,枝繁叶茂。六百多年来,新野齐氏族人勤劳仁德,耕读传家,劳作以兴建家园,为官以报效国家,其中佼佼者,如四世祖齐珂,为县庠生,事亲至孝,得督学嘉奖,  《县志》特为立《传》。五世祖齐凤,官锦衣卫千户之职。六世祖齐云,明弘治举人,任嘉兴知府,官至四品。尤其是十五世祖齐慎,历官甘肃、直隶、四川、云南四省八任提督,鸦片战争镇江之役,扬中华民族之威烈,奋齐氏先祖之勇毅,率军抗英,毙敌护土,皇封太子太保,官至一品,国人至今称誉。十六世祖载镕,从齐慎南北征战,以功授靖江知县,升常州知府。十六世祖福成,为云骑尉,中日甲午海战英勇殉国。民国年间族人熙明为区长,尽力协调上下各方,创建村小学,颇便族裔上学念书。新中国成立后,则有抗美援朝一等功臣齐吉禄。改革开放以来,齐氏族人英才辈出,有党政军界的各级干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民营企业家,专业技术能手,以及留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等一百馀人。六个世纪以来,这些齐氏英杰为中华民族,亦为齐氏家族的兴旺发达努力奋斗,建功立业,其事迹可歌可颂,光照千秋。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史籍最为完备的国家,古来就有严密的史官制度和优良的史学传统,形成了国家有史,州县有志,家族有谱的史学伟观。其中的族谱,实质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  《四库全书》将谱牒隶属史部,是有道理的。族谱中一代又一代族人的排列,构成的就是一个宗族整齐有序的历史。因此族谱与国史、州志及县志一道,共同承载着先人们的

不朽勋业、优秀品德和伟大精神,起着褒往录贤,奖风俗,兴教化的重要作用,后来的族人观看族谱,可以从中受到特别亲切的教育和无可名状的力量。何况族谱在更高的层面上,还有着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经济学、宗教学、民俗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等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所以国家不可无史,州县不可无志,宗族不可无谱。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新野原有的《齐氏族谱》已不存于世,族人患之。所可庆贺的是,数年来,经过《新修齐氏族谱》编委会诸位齐氏俊杰的不懈努力,克服说不清的艰难险阻,终于使《新族谱》大功告峻。  《新修齐氏族谱》包蕴着新野齐氏列祖列宗不朽的功业和伟大精神,同时又饱含着全族人及编委会对列祖列宗崇敬与缅怀之深情。现在,编委会决定将《新修齐氏族谱》出版,以便族人瞻仰阅览,从而激励全族人继承先祖优秀品德,发扬先祖伟大精神,在振兴中华、建设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做出新贡献,为齐氏宗族争得更大的光荣。    是为《序》。河南大学教授齐文榜    O0八年春编前话



上一条 义捐碑记
下一条 名人录

家族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