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刘氏起源、衍变与发展

2017/6/11 18:01:18 所属分类: 寻根问祖 作者: 网络 浏览次数: 1526
一、刘姓的起源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
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的第一个**,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要的来源。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载:尧姓祁,名放勋。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59年去世,享年118岁。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基始祖又是谁呢?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二、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载不详,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据史**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训龙,而且是时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的回忆。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三、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杜伯的故事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周朝任大夫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豕韦者国名也。叔假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其中《左传》称之为士,字子舆,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的功绩,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氏。
士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氏、司空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四、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士会与刘氏的复兴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封赵,谥‘武’,为隋武子后又归晋,时有中子曰佚,使楚复命,穆公悔之留佚不遣,高其爵位,始家于秦,乃复祖姓刘焉”。这部分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他们因失去了隋地、范邑,更没司空、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杜氏、隋氏、士氏等氏姓称号,从而恢复了他们的始祖刘累的姓氏为刘姓。这样,刘姓自帝尧后裔夏朝时刘累得姓。公元前1877年被夏孔甲赐曰御龙氏,此后曾改豕韦氏、唐氏、杜氏、唐杜氏、司空氏、士氏、隋氏、范氏,经夏商周数千年的沧桑衍变之后,至士会之裔留秦者复姓刘氏,刘姓的发展才算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此后的刘氏盖为此一支之派脉也。祁姓刘氏唯此一支也。也可以这样说,祁姓刘氏如果不是因为士会之裔留秦不返复为刘氏的话,现在有没有祁姓刘氏也很难说。
刘姓的辉煌开始汉朝刘姓王朝的建立和兴旺是刘姓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开端,正如史书所讲:“天下刘姓莫不出于沛县”,呈现不同朝宗的局面,从而也奠定了我们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伟大的中华文明的基础。汉字、汉语、汉文化、汉人、汉民族成为整个民族最醒目的印记。
汉朝的创立者是汉高祖刘邦。关于刘邦的先世《唐书、宰相世系表》云:“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大梁。生清,丰沛。生仁,号丰公,生字挚嘉生四子:“伯、瑞、仲、邦、交”。目前编篡质量较高的一部刘氏族谱《瑞阁家乘》关于刘邦的先世介绍说:“土会子三:长子土燮名富仙字美荣生四子:贵龙、贵文、贵凤、贵舞。贵文名元瑞字鸣甲生子六:得、开、闰、玉、修、斗。得公名松、又名接近,字铭宗生三子:璋礼、璋秀、璋华。璋秀公名忠田,字文先生子二:金盛、金葛。金盛名青美,字伯仲生子四:榜勋、榜杰、榜照、榜熙。榜照字成昌生子三:显科、显和、显秋。显秋公名渌立字梦清生子七:思万、思能、思安、思玉、思龙、思开、思茂。思龙公名乔,又名权,字盛春生子四:恩盛、恩春、恩柏、恩桢。恩盛名丰又名燃,字果斋生子二:荣、发。荣公字仁,号胜景,生一子,名昂字显初生四子:贾、喜、邦、交。邦为尧七十六世孙,自尧至邦两千二百余年。传说刘仁公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治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仁公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慈善家。在他发家之后,并不独享其乐,只要见谁家有急难事,他总是主动相助,慷概救济。但这样一来他所积累的财富也就渐渐减少。对此,刘仁不但不心痛,反而很高兴。某日,刘仁突然招来邻近乡亲,将家财散尽,然后竟离开丰邑外出,准备再创基业。可惜他心愿未成,却在游赣州宁都县(今江西瑞金县)大华山时活葬于大华山铜鼓村一“人形脐**、坐西向东”的“龙**上”。(后来世人传说刘邦只所以得天下和刘姓出了西、东两汉24个皇帝皆此**所荫也)。据皇甫谧《帝王世纪》和各种刘氏族谱记载:刘仁娶赵氏、梁氏生一子刘、字挚嘉,号显初,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父仁公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敬重,被人尊为太公,娶王氏(一说温氏)名含始,史称刘媪生四子:伯、仲、邦、交。三子刘邦就是刘姓最杰出的祖先,汉帝国的缔造者汉高祖。
大约公元前256年,汉朝的创立者,一代伟人刘邦诞生在当时的泗水郡沛县丰邑金刘庄(今江苏省丰县金刘砦)。关于刘邦的诞生,在历史文献和民间都流传着许多富有神话色彩的美丽的传说。《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丰县志》和《古丰刘氏族谱》也有类似的记载:不过方志和族谱上说刘媪当时是往田间找太公因半路遇雨跑到一座桥下避雨才与龙相遇的。这座桥后来称“龙雾桥”。由于以上的故事传说,世人,特别是刘姓族人就认为刘邦是龙种,是真龙天子。古人常说,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相,这话似乎不假。当年刘邦的形象倒真有些异乎常人。《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鬓,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用相术家的话说:则刘邦为人,天庭饱满,地角方圆,貌若神龙,天生一副天子之相。从史**载可以看出,刘邦年轻时虽出身于农民家庭,但不安心农业生产,不守本分,喜欢结交社会上的屠夫商贩之类的市井之徒,长期的浪迹市井生活,却也养成了刘邦的江湖义气,但刘邦有仁爱侠义之心肠,为人乐善好施,待人热情,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他生性豁达大度,气量恢宏,可以说,刘邦年轻时既是一个市井无赖,更是一个江湖侠士。与一般的市井无赖绝然不同的是刘邦心怀凌云壮志,关心国家大事和时局的发展变化。他不愿像父辈一样终日耕田种地,买酒卖肉,在丰邑这个小乡镇庸庸碌碌地过一生,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到外地广阔的世界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史记》记载:高祖常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若此也”。其抱负之大由此可见。正是怀着这样的壮志,在秦朝后期第一次参加了秦国基层地方小吏的考试,顺利通过,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
公元前212年,泗水亭长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刑徒从沛县前往骊山,参加修筑始皇陵。出发不久自知到骊山服劳役必是有去无回的刑徒们纷纷逃跑。刘邦发现后大为恐慌,深知犯了渎职大罪,也免不了一死。他想与其是死,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成全大家。于是当队伍行之丰西泽中,刘邦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息。到晚上,他亲自将押送的刑徒全部解缚释放,并对大家说:“公等皆去,吾以从此逝矣”。这样数百名刑徒各自逃亡,其中有十多名壮士大概是出于感激和敬佩坚决要求追随刘邦,刘邦接受了他们。据《史记·高祖本记》说:“高祖被酒,夜经泽中,令一人前行。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拨剑击蛇。高祖于是趄向前行,拨剑劈击,斩蛇,蛇遂分为两,径开。行数里,醉,因卧。后人来至此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问何哭,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赤帝子所斩之,故哭’。人乃以妪为不诚,欲告之,妪忽不见。后人至,高祖觉。后人告高祖,高祖乃心中独喜,自负。诸从者益畏之”。刘邦听了路人的话独自高兴的是知道自己是真龙天子啦!
刘邦带着这帮壮士,逃到当时的砀山区(今河南永城县东北山区)藏匿起来。刘邦家乡一带的一些江湖豪侠得知消息后纷纷前往投靠,很快就聚了数百名市井豪杰和刑徒。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举行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刘邦闻信,知道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时机已到,便毅然决定率众兵响应。不久,刘邦带领数百人马,赶回沛县,在沛县豪杰壮士和官吏萧何、曹参、樊哙等人的接应支持下,杀了秦朝的沛县令,攻占县城后众人欲推刘邦为沛令,如《史记·高祖本记》所说:“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推可者’。萧、曹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声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噬之莫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接着刘邦在沛县城举行祭祀天地鬼神大典,树起赤色大旗,正式宣布反秦起义。刘邦率领义军以丰沛为根据地,向外扩展占领周围城市,接连击败前来镇压的秦朝军队。此时,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已被镇压,项梁、项羽的赵义军则成为反秦的主力。
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部前往薛县与义军主力项梁部队会合,7月,义军将领立原楚怀主之孙心为楚怀王,建都盱台(今江苏盱台),后迁都彭城(今徐州市)。公元前207年,秦军主力围困反秦义军的赵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楚怀王与义军将领分析形势后,对义军进行重新部署,将义军兵分两路,一路由项羽率领北伐秦军主力,以解赵国巨鹿之围;一路由刘邦率领,西征秦都咸阳。然后各路义军进攻关中。楚怀王还与义军众将领约定,如《史记》说:“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按计划,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率10万大军攻克秦朝首都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向全国宣告秦国灭亡。《史记》曰:刘邦“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等候各路义军入关。并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当此之时,项羽也率40万大军从巨鹿西进准备与只有10万人马的刘邦再争天下。
刘邦当时认为与项羽相争的时机还不成熟决定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暂作让步。于是亲赴鸿门,主动向项羽求和。“而鸿门宴上杀机重重,险象环生。项庄借口舞剑,意图伺机杀死刘邦,刘邦幸亏得到项伯、樊哙、张良的掩护才机智勇敢的逃脱一劫,回到自己营中”。
鸿门宴后,项羽血洗咸阳,火烧阿房宫,残杀秦王子婴,又以功臣自居,违背当初楚怀王与各路义军将领订下的“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盟约自称西楚霸王,把楚怀王迁到湖南椰州之后再加暗杀。公元前206年,项羽又以诸候霸主身份分封18路诸候。刘邦受封为汉王,管辖偏辟的巴蜀汉中地区。反秦起义至此宣告结束。
刘邦来到汉中后,以南郑(今陕西南郑县)为王部,以巴蜀为根据地,很快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汉。这便是汉王朝的前身。此后,刘邦在萧何等的辅助下,先经营巩固后方,积极治理,积蓄力量,然后,用韩信妙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快消灭了项羽所封的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控制了整个关中地区,为自己以后逐鹿中原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和大后方。有了巩固的后方,刘邦果断率汉军主力出关东下,正面攻击项羽的楚军。汉军一路长躯直入,最后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从此开始了楚汉之间的拉锯战。楚汉相持期间,楚军因主帅骄横不仁,暴虐无道,造成内部将相矛盾不和,外都民众怨声载道。相反,汉政权刘邦则仁义爱民,又善于重用人才,团结部下,故而内得萧何、韩信、张良等良才辅助,外得百姓拥护爱戴。这样经过长达四、五年之久的相持对峙和苦战,汉政权终于由弱变强,最后取得彻底胜利。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在垓下(今安徽省壁县南)与项羽的楚军展开最后大决战。结果,刘邦的汉军大胜,楚军全军覆灭。楚霸王项羽也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也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至此,历时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结束。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汉王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北岸举行新的登基大典,正式宣告登基称皇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至此,由刘邦创建的大汉帝国正式成立。刘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布衣提三尺剑灭秦挫楚而登上宝座的皇帝。
早在义军攻克秦都咸阳的时,刘邦听取了张良、樊哙的建议,打消了原本想留据秦皇宫享受一番的念头,而是以天下为重,将秦皇宫中的珍宝和府库的财物全部封存起来,下令严禁劫掠。接着刘邦又宣布废除秦朝的暴政苛法,并颁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抵罪”。这种与项羽血洗咸阳相反的政策,树立了汉政权的良好形象和声誉,赢得了百姓的拥护。汉政权建立后,刘邦实行了一系列英明政策。为了恢复破烂不堪的社会经济,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休养生息,他发布了《复故爵.田宅令》号召因战乱逃离故土的人们回到田园,政府恢复他们原有的爵位身份、土地和住宅,又下令恢复那些在战争期间,因贫困所迫而卖身为奴者的自由民身份。
天下统一后,大量裁军,命令大部分士兵复员,回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安定的国际环境。刘邦在对内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对外则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加强民族团结,处理好周围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
在维护汉政权方面,刘邦认为主要心腹之患是拥有独立军队的异姓诸候王们。于是,刘邦便采取果断措施,利用各种借口,将除远处偏僻南方而又势力弱小的长沙王以外的所有异姓诸候王相继铲除。并接受“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大封刘姓皇族子弟为新的候王。总计:刘邦所封的同姓诸候王先后多达12个。楚元王刘交,(刘邦的弟弟)。齐王刘肥(刘邦的儿子),据说继承其大伯的血统。代王刘喜(刘邦的二哥)。荆王刘贾(刘邦的堂弟)。赵王刘如意(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刘邦的儿子,后继帝位为文帝)。准南王刘长(刘邦的儿子)。梁王刘恢(刘邦的儿子,后改封赵王)。准阳王刘友(刘邦的儿子,后改封赵王)燕王刘建(刘邦的儿子)。燕王刘泽(刘邦共曾祖父的再从兄弟)。吴王刘濞(代王刘喜的儿子,刘邦的侄儿)。为了确保汉朝万世江山都是刘姓一家天下,刘邦还特意宰杀白马与群臣歃血为盟:“从今以后,非刘姓者不能称王,谁若违背此约天下可共起而击之”。
综上所述,平心而论,刘邦在政权确立之后,残杀功臣,铲除异已,消灭异姓诸候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刘姓一家的独裁统治,是极端自私的;但在客观上,在当时条件下,对巩固新生的中华帝国新政权,维护中国的大一统,无疑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刘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公元5年至今已近二千年,历经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后汉、南汉、北汉、大齐、天兴、神尼等先后称帝者66人,仅开国皇帝就有十二人,累计统治中国达650余年。政治上的特权,保证了经济生活上的优越,相应也促进了人口的发展,所以至今刘氏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姓,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家族热门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