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族源考证

2021/6/5 19:39:09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刘家胜 浏览次数: 739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航海之船必归港口,氏族修谱必追宗祖。我们在民国21 年《洪洞苏堡刘氏宗谱》的基础上再次续修,是家族的幸事、喜事。探索家族渊源,理清家族世系传承,是本次续修宗谱最重要的内容。
缅怀先祖,就得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为什么迁徙?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洪洞苏堡?曾在哪里落脚停留?血缘关系又是如何传承的?……搞清楚这些问题是我族每一个刘氏子孙的夙愿,以表达我们对祖先的追思、怀念和感恩之情,更是汉文化“孝”的具体体现。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们因为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迁徙,家族这一血脉传承的重要载体,正在逐步走向淡化、几近消失。所以凝聚血亲,固本清源不仅必要,而且是迫切需要的大事。当然,寻根要有线索、有依据、有历史资料为依托,要从史实材料中去发现和挖掘。因我族在屡次修谱中,均没有详细记载,加之,年代久远、朝代更迭、自然灾害及社会变革等原因,使家族世系传承疑云重重。但组委会并未气馁,本着对家族历史负责的态度,多次深入档案馆、史志办等查阅相关资料,及大量历史文献,网络信息搜集,以及广泛的走访和了解请教当地刘氏宗亲和族中老人,收集整理老辈们的回忆和代代相传下来的家族掌故,通过分析、讨论、甄别、整理之后形成了本篇。
《族源考证》,仅供参考。
                     第一节 苏堡刘是柏子刘?
    老人们口口相传——我们苏堡刘家来自沁源柏子。在过去的某个年代柏子刘家也是当时当地的富户,家里几个儿子,有车马,有地,还有雇工干农活。某年农忙季节的一天,几个儿子带人在地里干活,中午时分,老夫妇两在家备好了饭菜,由老夫挑着担子去送饭,走到快要到地里的时候,也就是上一道坡翻过梁就要到的,这时老人抬头忽然发现坡顶上横卧着两只大花豹,顿生惧怕,随即放下担子犹豫起来,唉,抽锅烟休息休息吧......,过了半个时辰,花豹毫无走开的迹象,又过了半个时辰花豹仍原地不动,老人家无奈地跳上担子垂头丧气的返回家中,老妇人见状,好生奇怪的问,怎么原封担回来了?老人家叹气的说,唉,太累了,身上感觉不舒服,难受的不想去了,干脆你去送吧。老妇人二话没说,挑着担子就去了,当走到将要上坡时忽见有两只花豹卧在坡顶,顿想,你这分明是遇险不敢去,让我来送死么!这光景还怎么给你过,于是大步流星返回家中,夫妇二人大吵大闹一通,老妇人随后带了两个儿子就一路奔波来到了苏堡定居生息。若干年后老妇人过世了,儿子们依老母遗嘱就葬在苏堡立了祖坟,以至传下来说,苏堡刘家是奶奶立祖,爷爷仍在沁源柏子。
      老妇人携子来到苏堡之初,投靠于当时的师(史)家,师(史)家特别关照。刘氏家族兴盛后,特别感恩于师(史)家,事事、处处方便于师(史)家。如,每年清明上坟祭祖时,由于路窄人多,车马拥挤,刘家就等师(史)家先行后再组织人马上路……这点滴之事充分体现了我刘氏先祖知恩图报,以礼待人的高尚品德。
柏子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是多么遥远又神圣的地方,暗暗立志,长大了有机会一定去那里看看! 2017 年4 月27 日,我与家兄国胜、同学师贡生(刘香莲丈夫)相约驾车专程赴沁源柏子寻根,我们一行三人走访了柏子、东柏子、李园、水泉坪。柏子刘公应和接待了我们,让我们阅览了他们的旧谱,还带我们去了刘氏祖茔地,我们在祖茔坟前以烟代香
虔诚的叩拜了始祖。注:柏子刘氏始祖讳均坟茔位于李园村西北隅灵香山石板头上(现称老莹上),坟前立碑一通。
刘公应和提供的记载和传说情况有两个版本。一是1488 年(明弘治元年),全国灾荒、疫盛,1489 年(明弘治二年)夏,沁园冰雹,人畜亡重,梨园村仅剩二十余口人(董、贺二姓)。1491 年(明弘治四年)移民,祖籍西安北郊年仅32 岁的刘均被移民于沁源梨园村(经洪洞大槐树被分),生子祥,孙世良,曾孙四人,绅、绳、綖、萦。后来分别定居柏子、东柏子、贤友村、李园村。当地流传刘家繁衍世系民谣:头辈刘均,二辈祥,三辈爷爷叫世良,世良所生四才子,绅、绳、綖、萦排四行。刘绳在东柏子村传到第三代时,一户刘氏门人家境苦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地,靠讨饭度日。1632 年,妻子怀孕,一天,夫妻二人正无处着落,无法生计时,忽然听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咯吱咯吱响个不停,便顺响声悟出了咯吱咯吱下(ha)苏堡的
语音,便索性一直南走,日落时分,到达
苏堡,夫妇二人栖身于一苏姓员外家新修
的庭院正房。据说,此房不可住人,如住
的话,白天住进晚上即死。他们二人住下
后非但没死,且当晚妻子临产生子(1632
年的一天),取名叫刘天官,又名刘一公。
此人天生聪明,少年得志,24 岁金榜题名,
公元1656 年任翰林学士,康熙六年任吏部尚书,世称苏堡刘家,此为柏子刘氏第六代。二是四世祖萦从李园村
迁往水泉坪后,七世祖一户家境贫寒,迫于生计,用一条上了背侧的桑
木扁担,担着全部家当携临产之妻南行,行进途中担子发出咯吱咯吱节
奏均匀的声音,听起来仿佛提示着“咯吱咯吱下苏堡”的呼声,在此神
灵般的启示下,便一路颠簸来到苏堡,暂住在一个多年无人敢居住的苏
姓宅院中,当夜,男的梦中见一慈眉善目、童颜鹤发的长者,手拿一串
钥匙,自言道,可算等到你们了,金银财宝自己去验,扔下钥匙拂袖而
去。次日醒来发现枕旁确有一串钥匙,起来后便试着打开锁具,果然金
银满柜。不几日,一男婴降生,天资聪明,此人即刘秉天,后官至尚书,
家道兴旺多代为官。
第二节 苏堡刘氏与洪洞城内刘氏同源?某世次之兄弟?
据洪洞城内刘氏族谱记载,其始祖怀德来源于河南光州,其第五世
兄弟中有一名叫祥者,排行老三,其子孙均有详细记载,且与我苏堡始
祖讳祥之子的记载不符。我苏堡刘氏宗谱中无一处记载始祖讳祥有兄弟
或来自洪洞城内之记载,仅有人口传说城内是大留(刘),苏堡是小留
(刘),但查无祥知,具体情况无从考证,故我辈不敢冒然确认。
第三节 万安有个苏堡街!万安刘家与苏堡刘家同为一宗?
听说万安有个老街,名为“苏堡街”,自感惊叹,是真的吗?与苏
堡有何缘由呢?带着疑问,我同刘伟、刘红旗前去了解究竟。先后三次
万安之行,终于找到了一位老者,带我们实地见证了“苏堡街”,现今
的“苏堡街”看起来就是一条细长的窄巷,老者讲,过去这条街上很是
繁华,商铺林立,赶集的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现在巷东
顶头有一菩萨庙,庙的外墙上还贴
有老街铭牌“苏堡街”。当问起老
者为何这条街叫“苏堡街”时,老
者说,由苏堡姓刘的在姥姥家落
户做生意, 后来发达了, 逐渐将
整条街的铺面买了,生意越发红
火, 知名度大增, 当地方圆几十
里家喻户晓,都知道这街上的买
卖是来之苏堡刘姓人家的,后来
人们便都习惯叫这条街为“苏堡
街”。据此,万安刘家有可能与苏堡刘家是同宗,但再无其它确切资
料佐证。
第四节 苏堡刘氏与江苏(邳州)刘氏之源缘
1997 年、2000 年、2008 年江苏刘修元、刘彦勤、刘良敬等人三次
来洪洞考察刘氏渊源,两次到了苏堡,当时我族宗亲刘季元(已故)及
其三子刘晓军接待了他们,来访者称:
元大德六年(1302),廷隆祖反元复宋失败后,第一夫人携长子(时
年长子河16 岁,次子山14 岁,三子海12 岁,四子江2 岁)河逃至王
屋山东南刘庄隐居,廷隆祖携二夫人、次子山、三子海抱着不足二岁的
四子江逃至洪洞苏堡集上跑不动了,将四子江托孤苏堡张氏后,带着山、
海逃到了曲沃县城北隐居。
江在苏堡长大成家后,第一夫人生怀志(顺),第二夫人生怀德(喜)
与怀忠(三喜),洪武六年(1373),时年50 岁的怀志移民丰邑(江
苏)刘家营,怀德留住在苏堡。江与二夫人携三子怀忠(三喜)移居万
安的姥姥家。怀德-- 信-- 贤-- 圣-- 双胞胎大留(宣)、小留(祥)。
我宗亲刘季元当时回复江苏时如是说,苏堡小留(小刘)本身没有堂号,
只要能找到怀德老祖后、祥祖前二、三、四世断代老祖或与县城大留(大
刘)接续上,吾苏堡小刘(小留)肯定是“佑启堂”号无疑。刘季元在
接待邳州寻根人员时,即兴赋诗一首:幸逢邳州来三刘,水源木根方清
楚。祖居苏堡古集镇,确是讳江避难处。
注:托孤与堂号
元大德六年(1302),刘廷隆于山西平阳府做官,因元大德无德施
暴政而反元复宋告败。一日深夜领二夫人带次子山、三子海、四子江逃
至洪洞老鹳窝东二十五六里地苏堡张氏家里求救。时值夜深人静没有笔
墨,急中生智于锅底刮下烟油和锅脐灰用酒在碗里搅拌,江母怀抱江儿
撕下自身上衣前大襟里红衬布,刘廷隆用一根削尖的筷子蘸着“墨”于
布上成:托孤记,父刘廷隆,平阳府做官,老家沛都古丰,为汉皇刘邦
同父异母四兄弟楚元王刘交四世孙刘向祖五十二世孙,因大德无德施暴
政而反元复宋告败,大哥名河随母南逃,二哥名山三哥名海本人名江随
父母逃难至此,江儿幼小抱跑不动托孤。最后咬破右手食指用血工工整
整写上八个字“上苍保佑,恩启后人”。
明朝初期,江祖同怀德、怀忠、刘伍、全祖等在洪洞驻军小头目刘
伍家中商定取“上苍保佑,恩启后人”中的精华,设定“佑启堂”作为
堂号。
十八世孙 家胜编写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