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十)习俗·礼仪·禁忌

2016/7/3 11:00:56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常 浏览次数: 1624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因地域的差异,各地的习俗、礼仪和禁忌也有所不同并随着岁月的
变迁、社会的变革发生着变化。为了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和谐,兴国兴家,特搜集整理出我们常氏
家族流传下来的习俗、礼仪和禁忌如下。
    一、婚姻嫁娶
    l、提亲
    婚姻嫁娶是从提亲开始的。在过去,男孩、女孩年龄到十六、七岁时,便有媒人上门来提亲。提亲
时媒人要介绍男女双方的家庭状况和个人情况。也有小定亲和爱好做亲的。现在虽然自由恋爱的越
来越多,但最终还是要找一两个熟人做为媒人。
    2、相亲
    相亲是在媒人的串说下,男女双方都基本合意的情况下进行的。重点是女方相男方,所以大多是
女方到男方去。过去相亲过程分两步:先由女方的直系男性成员(伯、叔等)在媒人的引领下到男方相
亲。如果没有意见,再由媒人引领女方的直系女性成员(娘、婶、姑、姐等,姑娘一定要去,亲妈不去)到
男方家相亲。这一次姑娘和男孩要见面、说话,以更深层地了解。也有男方到女方相亲的,但很少。
现在的相亲过程就简化多了,非常熟悉了解的,有的干脆省去了这一过程。
    女方相亲结束,临走时男方要给姑娘串钱,如果女方接受,则表明对男方没意见或基本没意见。
否则,这门亲事就不能往下再提。也有虽然有意见,但碍于面子,女方暂且接受,随后由媒人婉拒的,
但这种情况不多见。
    3、定亲(俗称合八字或换大帖)
    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很合意,就要定亲,定亲仪式在男家进行。过去要有“三媒六证’’,双方要
交换分别写有姑娘、男孩生辰八字的庚帖(俗称换大贴)。后由先生写成龙凤帖,男女双方各持一份。
男女双方还要互赠礼品,往往是妇方赠男方文房四宝,男方赠女方饰品、布匹(红绿定)。现在就很简
单,往往是相亲、定亲合而为一。
    4、望夏
    定亲之后,如果要隔夏嫁娶,男方要在每年的初夏(农历六月六之前)带上礼品、衣物等到女方探
望,即望夏。现在仍保留此俗。
    5、嫁娶
    ①择日子  嫁娶日是根据姑娘的属相找出一年中的大利月、吉利月、翁姑月、父母月、妨夫月、妨
妇月来决定嫁娶的月份,再从要用的月份中选出嫁娶的吉日。日子定下后,男女双方各自开始准备嫁
娶的用品,同时男方要给女方送彩礼。现在仍然是这样。
    ②送日子  男方要在嫁娶日的前三天到女方送日子(过去有送对月日子的)。送日子时男方要带
上“四色礼"(礼条、油炸馍、酒、糖包)和期书(日子帖)。
    ③添箱  添箱是在姑娘出阁日的前一天,女方要提前发帖邀请亲朋好友来添箱,中午设宴招待。
席位座次以姑娘的姑奶、姑、姨、姐等直系亲戚的辈份高低为序依次安排主次位。
    ④祭祖  宴毕,姑娘要在姑奶、姑、姐等陪同下到祖坟上给先人烧纸钱,叩头,以告诉先人自己要
出阁了,向先人告别。
    ⑤装箱  宴后姑娘的姑奶、姑、姐、姨等直系女性要留下来晚上给姑娘装箱。装箱前由姑娘的兄或弟拿着筛子把衣物等应装的物品筛一筛(迷信讲,如果不筛一筛,姑娘会把娘家的福气带走),掉出
筛子的衣物等是不能装箱的。装箱后还要在箱内放上零钱,同时在每件家俱中要装上零钱,还要有饺
子、糖果等。
    ⑥娶亲的准备   
    A、写各种帖子和婚联。
    B、提前向亲朋好友发邀请帖。
    C、备好娶亲的用具、用物,包括洞房的布置,新床(漆红色),被褥(用红线引成,并在四角装上皂角
和筷子)、稿荐(红经绳织成)及交通用具(过去是轿子,现在是小车),鼓乐队(现在还有摄像、花门、司
仪、焰花和礼炮等)。
    D、杀猪、宰羊置办喜宴。
    ⑦嫁娶
    同一个日子,姑娘叫出阁日,男孩叫娶亲。
    A、出阁  过去姑娘出阁上轿时要戴凤冠,顶盖头,临近上轿时,姑娘要在母亲面前哭诉,以示恋恋
不舍之情。姑娘的母亲要给姑娘进行训导。为图吉利,姑娘上轿时的时辰、朝向和轿子的朝向也有讲
究(视情况而定)。轿上要有一至二个压轿子的人。姑娘要披云锦、戴凤冠、搭盖头。现在已没有凤冠
和盖头,盘个花头,一套婚纱就行了。
    B、娶亲  娶亲日男方要在早饭前带上“四色礼(礼条、油炸馍、酒、糖包),四只猪腿、一个猪肚、一
挂猪心肺,还有十摞、缸:(xiang)、离娘帖(发给姑娘母亲的帖,帖中封礼钱,临走时姑娘母亲要二倍封
还)和乐队等到女家。随行人员有媒人、挑挑儿的、接亲(女性)的。还要带上给姑娘洗梳人员的封子·
女方设全席招待(大多只是个过场)。对于男方带来的礼女方要回“酒"(事先要换成水)、前后猪腿各
一只、猪心肺,另备捻子、艾条和大曲一并带到男方。待时辰到,鼓乐礼炮齐鸣,新娘上轿,途中逢村鸣
炮奏乐,一路风光到男家。
    C、新娘下轿。
    a、轿子到之前的准备  男家在轿子到来之前要做好以下的准备:门上贴上喜对,把用谷草夹火纸
扎成的两个草把儿放在院外大门前排成大门形,红毡在下,芦席在上,从轿停之处直铺到拜堂桌前·
设好拜堂桌(堂屋门口放大桌一张,桌上摆放一个四角插有皂角和放有生鸡蛋的小斗,斗上放一面镜
子和一杆称,斗前放一支蜡烛,桌前设两把椅子,堂屋门口放火盆或织布机上的盛子)。
    b、新娘下轿  花轿到,放礼炮。新娘下轿前先给压轿人封喜钱,压轿人嫌钱少,由主家再添封钱,
直到压轿人满意收下时,才让新人下轿。新人下轿时嫂子等女性要脱下新娘的鞋子,新人穿上主家备
好的鞋子,然后新郎牵着新娘的手从点燃了的谷草“大门"走过来,到拜堂桌前。
    c-拜堂  拜堂仪式由司仪主持。程序有三: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此时新娘的公婆要在桌前的两
把椅子依主次坐下,拜后婆婆要给新媳妇见面礼),三是新娘、新郎对拜。以上三拜都要叩头或鞠躬。
然后新郎牵着新娘在众宾客的簇拥下,从门口的火盆或盛子上跨过,再人洞房。
    从新娘下轿到人洞房的整个过程都有人(女姓)向新娘、新郎头上身上抛撒麸子。
    d、揭盖头  新娘人洞房之后,新郎揭下新娘的盖头。
    e、喝过门茶  新郎揭了新娘的盖头之后,要喝过门茶,即荷包鸡蛋茶。一碗两只鸡蛋,由婆家嫂
子端上,新娘用筷子夹开,新郎吃下(新娘害羞,一般不吃)。   
    D、送亲  姑娘出阁日,女方要派人送亲和送嫁妆。送亲人员一般是两辈人,即姑娘的长一辈和平
  5父夕辈男性各一人,一般安排近家族人员。另有抬嫁妆的一行人,也多是安排近家族的人员3送亲的要带
上姑娘嫁妆上的钥匙,代姑娘父母行一些事。 
    E、男方宴宾  宴宾以送亲人员为主宾。送亲席不设在本家,陪送亲人员为新郎的老少外婆家的
男性客人,依辈份高低为序安排主陪和次陪。每桌要安排两人为照客,主持本桌席事。送亲人要在红
烧肉上席后,给厨房和跑堂人酬谢钱,多少不等。席间新郎的祖父、伯、父、叔和新郎依次为客人敬酒'
表示敬意。席毕,送亲人要到主家小叙,主家设小菜四个,沏茶敬酒,边饮酒,边叙。同时说一些客气
话,并把嫁妆上的钥匙交给姑娘婆婆保管。男方要给行人封酬钱。
    F、闹房  新婚晚上要闹房,闹房人有自来的,也有邀请的。大多是由平辈(弟、表弟、表兄、嫂、表
嫂)或长两辈(爷、奶)、晚两辈人员参与,闹房的主要目的是拉近新郎、新娘的相处距离,以解除新娘的
羞涩感,达到新郎、新娘的融洽相处。闹房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有分寸不能出格。尽管三天
不分大小,但比新娘长一辈或免一辈的成年男子是不去闹房的。
    (8)新郎新娘拜祖。
    新婚的第二天上午,新郎和新娘在家人的带领下,带着火纸和鞭炮到祖坟上依次烧纸行三跪拜之
礼,以告知先人。
    (9)会亲家,谢媒人  会亲家过去安排在嫁娶日的第三天以后,现在多在第二天。男方要在当天
早上给亲家发邀请帖(现在一般安排在嫁娶日由送亲人捎回),同时发帖邀请媒人,以表感谢。席位是
亲家主位,媒人二位。亲家一般是姑娘的伯、叔等血缘关系很近的长一辈者。
    (1 0)三天回门(追往)。
    嫁娶日的第三天姑娘要回娘家,这叫三天回门,回时新女婿要一同去,这叫追往。这一天女方要
在早上给男家的男主人发帖恳祈准允。同时发帖邀请姑娘的姑爷、姑父、姐夫等来陪新客。男方随行
人员有挑挑儿、保镖的各一人,并给女方主家带“四色礼",其他伯叔家带“礼条’’(现在大多等到送年礼
时再带)。女方设宴招待。位次是新女婿主位,其他以辈份高低为序依次人位。
    6、送年礼  新婚的第一年腊月二十四至二十六,男方要给女家送年礼。“年礼"是主家有礼条、粉
  条、羊腿和鱼,其他伯叔只带礼条(如果回门时带过,这时就不带了)。
    7、躲灯  新婚的第一个正月十五姑娘和新女婿要在女方家过。女方要发贴邀请新老女婿同来观
,灯、会叙、闹元霄。
    8、嫁娶禁忌:
    ①接亲时来回不能全程同道。
    ②俗话说“新娘头上三尺火"。新娘在嫁娶日三天内不能走进别家宅地。这虽是迷信,但又是自
  古留下的习俗和禁忌,是不能违背的,望族人依俗遵从,不可随便。
    ③正月十三日不能回门或会亲家(诸事不宜)。
    ④新婚第一年逢节新娘不能在娘家过。
    二、添丁之喜
    1、报喜、吃面、起名
    ①报喜  得子后第三天要给新生孩子的外婆家报喜。是男孩报喜人要带上布袋(装上礼钱),是
  女孩报喜人要带上筐(装上礼钱),不用说明,对方就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同时新生孩的外婆要把
  平时准备的鸡蛋等营养品(是男孩的要另备一新筐,是女孩的不用另备),用筐让报喜人带回。并商定
  喜宴的日子。 ②吃面、起名  吃面、起名也是第三天进行的。这一天要邀请近族人的女性吃午饭(长寿面),俗
  称“吃面’’。被邀请的人要给新生孩见面礼。主家要设宴招待,边吃边叙边给孩子起名。
    2、待客(得子宴)  
    得子喜宴过去一般在十二天,现在多安排在七天以后十天以内进行,出生在月未的要考虑隔月问
  题可以提前。日子由新生孩的外婆家确定,日子定下后,要下帖邀请亲朋好友来庆贺。席位以新生孩
  的外婆家主位,姑家、姨家次之。孩子外婆要拿打鸣鸡,另外,新生孩的外婆家女性客人还要给新生孩
  见面礼。
    3、挪泊
    孩子满月后,孩子随母亲一起到外婆家住一段日子叫挪泊。挪泊是由孩子的舅妈来接,住十天后
  再由孩子的外婆送回。来回要带上桃枝缠绕五色线。回去时要给孩子的奶奶买双新鞋子,外婆给外
.  孙备好“衣禄碗"、盖头红布三尺(做毛衫)。
    4、还花儿
    每年的正月十六日五更都有人从娘娘庙里撷取象征“子"的花儿送到新婚家庭,放在新娘的被窝
  里,这叫送子。新娘生了孩子后的第一个正月十六五更,要请“送子’’的人到家吃饭,以示答谢。并让
  这些人把时先准备好的花儿,在宴后送到庙里去,这叫还花儿。
    5、周岁宴,认老妈
    孩子周岁时主家要发帖邀请亲朋来给孩子过生日。周岁日要让孩子“抓周’’,即在簸箕里放上书、
  笔、秤、鸡蛋、琴棋等,让孩子去抓,来预测孩子未来的生活和习性。有些家庭孩子压灾星,还要同时给
  孩子认老妈。认老妈要依据孩子的命局,不是随便认的。仪式也是在这一天进行。当日早上父母带
  着小孩和四色礼到准老妈家吃早饭,准老妈要给孩子缝制项圈儿并在其上加一个铜钱(俗称锁子)给
  孩子戴上。中午再到孩子家赴周岁宴,喝生日酒。老妈主位,其余陪之。以后每年到生日(现在多把
  这个程序移到每年的岁未)时都要带着礼物到老妈家过生,老妈要给项圈儿加缝一层,再加一枚铜钱,
  直到孩子满十二周岁为止。
    6、开锁子
    过去对于认有老妈的孩子到了十二周岁日要开锁子。这一过程和认老妈时一样,早上到老妈家,
  中午在自家。老妈要给干儿子开锁(拆开项圈儿,取下铜钱),开锁后,要把拆开的项圈儿,铜钱连同使
  用的新剪子一块放在一张新锅盖上,放到长流水的河沟里随其漂流。
    现在发展到不论是否认有老妈,这一天都要发贴邀请亲朋好友来给孩子过生日。
    7禁忌、
    ①产妇不满一月不能走进别人家的宅地和室内。 
    ②产妇要禁忌生冷,避风寒,免劳累。
    三、寿终丧葬
    一个人的去逝,讳称“老了"或“走了"。人走了,其他人要给他办丧事,办丧事的程序如下:
    1、备老屋(棺材)和寿衣
    过去,对高寿老人,有在老人健在时,其子女就已给老人备好老屋和寿衣的,也有在临终前备好
  的,现在一般都在临终或去逝后才备的。寿衣讲究很多,除了男女有别,材质有别外,最讲究寿衣的长
  短(宜长忌短),件数(三、五、七件),还要“金褥(黄色)银被(白色)’’,贴身衣服(绸子)。
    2、移位、整容 临终前一定要把病人从床上移到堂屋铺有柴草的地上,头朝外脚朝里偏向右边(面对屋看)靠墙
放。子女等直系血亲关系的人都要在前守侯。待咽气后赶紧给逝者整容数次(方法是用手抚摸强制
让逝者眼睛、嘴巴都闭上,呈现安祥的遗容),以火纸覆面,后燃放鞭炮,告诉族人老人去逝了,同时子
孙戴孝。
    3、人殓
    A、小殓  人去逝后要抓紧时间人殓,不能放得时间过长,以免遗体僵硬(更有很多迷信说法众说
不一)。这就是提前备老屋和寿衣的好处。人殓前要先给逝者净身(用湿白布沾水擦试面部及全身,
是女性的还要梳头)、穿衣(多是由有经验的人指导逝者的子女来完成,也有请人的,若是请人要给封
子)。
    B、大殓  先放好棺材(棺材大头朝外,小头朝里放在堂屋中间稍偏的位置),棺里要先撒上从七家
收集来的小灰,把用火纸剪成的古钱在棺底部摆成“七勺星”的样式,勺柄朝小头,在上面铺上“金,,褥,
前放枕头,枕头下用从堂屋正中取下的三片瓦,两合一仰垫起,后放脚垫,中间两侧放手垫,准备完毕,
燃放鞭炮,孝子齐哭,同时把逝者的遗体放人棺内。人棺后,在逝者嘴里放人“噙口钱",双脚系上“绊
脚索’’,盖上“银褥”,面覆火纸,棺材四角用棉花垫上,大头用一圆棍横着垫好。
    4、烧铺
    逝者人殓后,把其临终时用的一双被褥扔到房坡上(俗称后辈),把其席子、枕头、衣物等带到村外
路上,烧掉稿荐,扔掉其它物,这就是烧铺。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5、布置灵位、灵堂
    ①灵位  在棺材前设一供桌,上摆供香、点燃长明灯(直到出棺时才能熄灭)。
    ②灵堂  在门前搭一灵棚,内设灵堂,灵桌前放火盆(老盆),儿子们要在盆底上钻洞,盆前铺上席
子,以便吊孝者行跪拜礼。
    6、择日、选墓址
    逝者一般要等到第三日才出棺下葬(原因众说不一),如果日子不利或等人就要放更长时间(一
七、二七……五七也有),具体出棺下葬日要请先生依逝者咽气时辰等找出吉日吉时。若要人老坟地
或合葬就不用另择墓地。先生择日、择地之后要写好牌位(贴在灵柩上)和招魂幡。并准备哀杖棍,还
要给逝者用纸扎轿子、金斗银斗、金童玉女等。 
  7、守孝(守灵)  
    逝者入殓后到出殡前这一段时间便是孝子守孝的时间,逝者的儿女及子孙等要守在棺材两边,陪
伴亲人度过最后一段时间,晚上就地而卧,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长时间离开。
    8、祭拜(吊孝)
    祭拜是出棺下葬的前一天晚上进行的活动。人去世后要向亲朋好友报丧。逝者的亲朋好友得到
消息后都要来祭拜(俗称吊孝)。逝者的闺女、侄女要请唢呐乐队,闺女还带来扎花的大馍、礼条摆放
在灵堂桌上。祭拜时,逝者的子孙要披麻戴孝跪在灵堂桌两边,给前来吊孝者回跪拜礼。火盆边有一
主事不停地点燃火纸,以告慰逝者。
    9、报庙
    祭拜后要报庙,即逝者的长子或长孙把一把用谷杆草扎成的草把儿送到庙上,给一方神灵打招
呼,过去是第二天早上取回,现在多是随当带回,送城时烧掉。报庙时孝子列队主事引领(唢呐鼓手,
子孙等男性孝子在前,闺女、儿媳等女孝在后),路上孝子见到点燃的火纸就跪拜,一路哀号,回来时孝子不再哭诉,唢呐不再吹奏。报庙后所有的唢呐班子要演奏,大多同时开锣以竞技(现在多是轮流演
奏)直到夜半时分。
    1 O、传香
    报庙后孝子都回到屋内列居棺材周围,由逝者的长子捧着灵牌面向里在灵柩前点燃香烛'依次在
孝子中传递,直到送大城。(现在一般没有传香这一过程)。
    1 1、送城(送逝者上路)
    ①送小城  等到更深人静,万簌俱寂,鸡狗不叫之时,真的要送逝者上路了,俗称送小城。送小城
只有子、孙去送,人数要尽量少,不要帮忙人,默不作声,送到村外习惯路段,点燃火纸仍不作声、不回
头地返回。
    ②送大城  等到五更时分,该送大城了。所有帮忙人员和孝子先吃时先准备的饺子。其场面和
报庙一样,不同的是帮忙人要带上泔水、小灰和柴草以及纸扎的轿子、金斗银斗、
    金童玉女等。送到习惯路段后,帮忙人用小灰划出七个圆圈儿,在里面点燃火纸,把泔水倒在圈
外,然后用柴草点燃纸扎轿子、金斗银斗、金童玉女等,燃放鞭炮、孝子停哭返回。
    1 2、打坑
    打坑安排在出殡日的五更,多有邻人帮忙。找人帮忙时,逝者的子或孙到帮忙人家里行跪拜礼'
不必多说,帮忙人自然会明白你的意思。如果没有极特殊情况,人家是不会拒绝的。早饭就在墓地
吃,必须有油烙馍。墓坑一旦打好便不能离人(原因众说不一)。现在发展到一条龙服务'就省心省事
多了。  二
    1 3、封口、出殡
    封口出殡的时辰由先生择出。出殡前要先把棺材封口。封口前要先取出“噙口钱"’IR T“绊脚
索,去掉木棍和棉花,同时孝子要边哭边用手拍棺材边喊“躲钉",提醒逝者。封口钉总共三颗'钉法
是男左女右,即逝者是男性左边两颗,右边一颗;是女性右边两颗,左边一颗。封后给封口人串封子。
这虽是迷信之说,也是一种愿望和孝心的表现。然后把棺材抬到堂屋外门前的空旷地'开始祭灵。
    1 4、祭灵
    祭灵是下葬前要做的最后一次祭奠。司仪根据亲朋好友关系的密疏排出次序,依次在灵柩前行
跪拜礼,司仪点燃火纸,队酒祭奠(女性客人不参加)。祭奠完毕如果离下葬时辰还早'此时唢呐乐队
还要在棺前演奏一阵子。
    1 5、送殡、下葬
    ①送殡  下葬时辰将到,演奏停止,燃放鞭炮,棺材抬起时,逝者子女之舅端起老盆在其长子头上
绕一圈,然后摔碎。在主事的引领下,长子在表兄弟的搀扶下扛起招魂幡上路,孝子披麻戴孝男女分
列在灵柩前后。儿子、媳妇肩披搭头,闺女、侄女身穿孝衣,媳妇由娘家兄弟或侄子搀扶。如果有未过
门的女婿、儿媳还要“十字披红"。
    ②下葬  若逝者年轻或暴亡或是新择墓地,下葬前要抬上灵柩在墓坑周围正转三圈倒转三圈后
再下葬,否则不用这样做。下葬前逝者的儿子们要下到挖好的墓坑内拆出几锨土。下棺时长子要双
手后背挽住棺材落棺(同时要有人搀扶),落棺后对山向,拨正棺材的方向后长子向棺材抛撤硬币'主
事向棺材上泼下泔水,同时拆土掩埋。掩埋后孝子要把哀杖棍插到坟墓的小头,把招魂幡撕掉插在坟
前。下葬后逝者长子要给帮忙人行跪拜礼以表感谢。孝子们点燃火纸后返回。同时也要给先人烧纸
以告之。若是新择墓地,告先人时应直接到IEI墓地烧纸后方可回家。 1 6、暖坟、点汤-
    逝者下葬后从当日傍晚起连续暖坟、点汤三天三次。子、孙暖坟,女、媳点汤。
    l 7、卸孝
    下葬后第二天要卸孝。逝者是女性的要到其娘家,是男性的要到其岳母家。去时带上礼条、大馍
(大馍要切开)、鞭炮、火纸,先到其祖坟祭拜后再到家里l到家里后要在近亲家族中行跪拜礼'然后就
可以取下孝布。这就是卸孝的本意。
    1 8、三天拢坟
    下葬后第三天早上子孙们要给逝者拢坟,以表哀思和纪念之情。
    1 9、其他
    以后到了三七、五七、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之时,子孙们都要到坟上点纸祭奠或进行一些纪
念活动。需要指出的是姑娘烧“五七"纸时,一定要带上鸡和礼条。
    20i、丧事中的禁忌
    ①孝子的眼泪不能落到遗体上。
    ②遗体旁不能有猫。
    ③孝子到别人家去不能散着孝布。
    ④出殡前不能吃面条。
    ⑤吊孝者燃放鞭炮要在近门大路上。 
    ⑥唢呐等演奏班不能在别人家宅地或门前。
    ⑦送葬妻走自家出路或官路。
    ⑧孕妇孝子不能上坟。
    ⑨大馍只有切开后才能带到别处。
    ⑩在外死的人,运回家后,不能人屋,要在屋外搭棚放置。
    四、传统节日
    1、春节(旧历年)
    ①高潮迭起的节前 
    腊八(腊月初八)粥,农历的腊月初八是交新年的第一个小高潮。这一天家家都要熬八宝粥。腊
八粥要多熬,剩余的在每晚的饭中加一点,直到腊月二十三。
    “二十三炕火烧"  火烧馍和腊八粥一样要多,一直吃到二十九。
    “二十四扫房子"  人们用新鲜的竹枝扎成扫把儿,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二十七杀灶鸡"备置年货。
    t‘二十八贴花花”、“二十八把面发,  随着新年的逼近,年味越来越浓。
    “二十九挂馍篓"  为新年备物。
    t‘三十捏鼻儿"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同时在这一天要贴上春联,下午要给先人点纸。
    ②除夕
    除夕是辞旧迎新的交接点,家家要在神台上摆上供品,焚香点表,祈求神灵保佑全家福寿康乐’之
后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饭后叙旧话新、熬年守岁直到深夜。
    ③大年初一
    A、祈福  这一天早上,大人们早早地起床,洗涮后燃放鞭炮,迎春接福,再一次祭祀神灵,祈求保
佑全家福寿康乐。
    B、拜年  俗话说“初一躬脊儿”,一大早,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带着喜气,吃过早饭,开始给长辈
拜年。先拜自家,再拜本家,后拜族人。拜年后长辈要给年幼晚辈压岁钱,给成年人敬酒敬烟。到处
洋溢着祥和的喜气。
    ④走亲访友
    走亲访友是新年中不可少的活动。忙碌了一年的人们从正月初二开始,大人带着小孩走亲访友'互祝平安。顺序是先走老亲,后走新亲,再访朋友。新婚姑娘一定要在正月初四回娘家给娘拜年。
    2、元宵节(正月十五)    
    ①闹元宵
    元宵节是年味渐淡后的又一个高潮,放鞭炮、燃焰火、观花灯、吃元宵。族里的武术队斗狮子、划
旱船,舞棍棒、弄刀枪、竞拳术……欢快喜庆味比春节更胜一筹。
    ②躲灯
    出嫁的姑娘,遇第一个元宵节。娘家要发帖请姑爷、姑娘回娘家躲灯。同时请老少姑爷来陪这个
新姑爷。姑娘家不仅要挂红灯,还要用面蒸成窝窝灯,装上香油放在条几上点燃(一般人家也要有)。
馍灯是十二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在灯上捏一至十二个鼻儿,分别代表各个月。
    ③点坟灯
    新去逝的人,他的家人要在其坟上插上长明灯。这也是寄托孝思的一种方式。
    ④、送花、还花儿
    后半夜,邻里要给新婚的媳妇送子(送花)。新得子的家庭也要把准备好的花儿在酬谢了去年的
送子人之后,让他们送回庙里去。   
    3、清明节
    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或稍前)要到祖坟上给先人添坟、烧纸、祭奠,寄托哀
思。也有为先人烧纸扎的、立碑的等,此节可以提前,但不可滞后(俗话说“早清明’’,迷信说清明是阎
王收鬼的日子,所以不能晚)。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传说由来已久,众说纷纭,最权威的当属祭奠屈原。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鸡蛋、煮熟的
大蒜,喝雄黄酒,门头上要插艾条以驱邪。
    5、六月六
    六月六是传统的给新出嫁的姑娘送扇子的日子。这一天,娘家的直系亲戚(妈、姑、姨、妗母、姐
等)要带上扇子、衣物等到姑娘婆家去,送给姑娘(现在发展到送空调)为姑娘度暑作准备,添亲情。
    6、中秋节(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此时秋高气爽,月圆,人更要团圆,万家团聚,吃月饼,赏圆月,叙衷肠,共
话春华秋实的喜悦。
    7、十来一(农历十月初一)
    “十来一’’和清明节一样是祭拜先人的日子。其活动内容和形式除了不添坟和时间不能提前外
(俗话说:“晚十来一’’。迷信说十来一是阎王放鬼的日子,所以不能提前),其他和清明节一样。
    8、春节禁忌
    ①禁说不吉利的话。
    ②破五以内是不能用剪刀的,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
    ③不要把瓷器弄破打碎。


下一条 后 记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