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人性使然;同宗相亲,人情使然。
眷恋故土,归依群落,是动物之共性。寻根认祖是人类的共性,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类记录祖先、认同祖先的意识久已有之,而且超越了族别和国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传统,并形成了自己形式的家谱。
中国家谱发端于夏商之际,在经过三千多年的无数次的整合历练后,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记录内容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唐末开始,私修家谱盛行。古人修谱,是为让后人继承先人美德,以达到忠君孝亲、明德正身,从而达到稳定家族、宗族,进而稳定社会的目的。
常言道:龙生龙,凤生凤。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携带着从父母、家族遗传基因,包括体质、性格、文化等诸多方面。人人都希望一代比一代强,但首先需要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认识先祖,通过考问先辈来认识自己。一个人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家族薰染密不可分。只有认识先辈,才能扬长避短;只有知道来处,才能清楚去处。
刘姓自帝尧陶唐氏发轫,裔孙御龙氏累开宗,繁衍至今5000多年。据专家考证,中国大陆刘姓人口在6000万以上,加上海外刘姓人数,已超过8000万,称得上是遍地流(刘)。
自孩提时,我对家谱已有零星记忆,祖父汉光健在,曾整日与同宗亲友东奔西走,成就为启祖良纯公树碑修墓之盛事,我亦有幸得观当日之盛况。自此,每逢清明,随祖父拜祭启祖,追念先人,成为惯例。祖父常道,我刘氏门宗人丁兴旺,分支众多,居住分散,故常念修谱之事,但终未遂愿。读书之余,曾在祖父指点下抄录家谱,算是进行了一次家族史洗礼。不久我外出求学,祖父去世,尔后我参加工作,成家立业,不觉已二十余年。其间,每回老家拜祭先人,常不忘当年祭祖盛况,但多因时间仓促,拜祭启祖之事未能成行,祖父修谱遗愿未遂亦成一大憾事。
戊子年某日,鼎新同宗存勋、昌荣两位兄长到访家中,谈及修谱大事,顿觉欣喜万分:一则了却当年祖父未继心愿,二则我刘氏分支终将有一部完整家谱,实乃我刘姓家族大事。其后三年有余,因工作变动离开老家,对修谱之事又无暇顾及。
辛卯年某日,与存勋大哥相聚安岳,谈及修谱大事,得知刘氏家谱雏形初具,尚需补充启祖良纯公下川部分资料。其后,我先后到县档案馆、县志办和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收集刘氏宗族相关信息,为修谱之事略尽绵薄之力,此过程亦令我感慨万千:多数大姓均已有了自己家谱,其编撰体例之完备,印刷之精美,令我等汗颜;全国刘姓其他分支早已理顺支脉,并在网上建立族谱录、宗祠堂,设立大事祭、纪念馆、许愿树、网墓等众多文化项目,供族人查阅使用,人文气息十分浓厚,我刘氏分支修谱续谱,已是时不我待,众望所归。
谈及此次修谱之事,尤当感谢大足同宗昌友、昌荣和顶新同宗存勋几位兄长,此次修谱全仗他们几位奔波劳累。在我记忆中,昌友兄长二十多年前即到我家中清理谱书。为修谱大事,他们先后奔走永川、铜梁、遂宁、安岳各地,访遍本支宗族住地,曝风雨,冒寒暑,舟车劳顿,白日挣钱养家,夜晚抄录谱书,写烂笔头无数,用却纸张千页,不计名利得失,换得家谱面世。
现代修谱虽说是为了敬宗收族,联络宗亲,但更多的则是运用家谱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式熏陶、启迪后辈,使其在修身、养德、治家、爱国等道德文化方面得到收益。在我看来,昌友几位兄长为同宗亲友尽心竭力,劳苦持重,锲而不舍的精神,正是我刘氏家族当弘扬之优秀传统,正是刘氏宗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刘氏家谱》即将告竣,昌友兄长嘱我为该谱写点东西,吾深感才疏学浅,曾再三推辞,但仍难拂其意,籍此将自己所知所感,涂鸦数语,不成体统。若有不到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谨祝:刘氏家族兴旺发达,人才济济;愿刘氏先贤的精神风范代代相传。
壬辰年春日 海波记于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