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华五千年
“山西大槐树”的来历与历史沿革
时间: 2015-09-03 20:08:04 所属分类: 中华五千年 作者: 匿名
   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阴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阴下通过。汾过滩上的老鹳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lǒng),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于是,大槐树旁的驿站,便成了大移民的派遣站和出发地。大槐树移民伊始,明政府颁布告示于三晋:“不愿迁徙者,到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集合,限三天赶到。愿迁徙者可在家等候。”消息不胫(jìng)而走,晋北、晋中、晋南的人拖家带口,携儿挈(qiè)女簇拥而来,三日之内,大槐树下集结了十万之众。这时,大批官兵蜂拥而至,把手无寸铁的百姓围了个严严实实,官府人员宣布:“大明皇帝敕(chì)命,凡来大槐树下者,一律迁走!”说罢,官兵恶狠狠地先将青壮年,强行登记,强发凭照,一家一户,背手而捆,绳绳相拴,数十万百姓在刀逼棒喝下,吞声饮恨,踏上了迁徙的路途。据说后来的几次大的移民中,官府也是采取了强迫的办法。 
  

   关于“解手”一词的来历及“小脚趾复形”的原因,也在冀、鲁、豫一带代代相传,大迁民中,移民双手被绑,在官兵的押送下上路,凡大小便,均要向解差报告:“老爷,请解开手,我要撒尿或拉屎。”长途跋涉,大小便次数多了,口干舌燥的移民,便将这种口头请求趋于简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彼此便心照不宣,于是,“解手”便成了大小便的代名词。有民谣云:“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祭祖堂门柱上有两副楹(yíng)联,一副为:“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zǐ)骈(pián)甲情”;另一副楹联为:“谁是古槐树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传说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作记号。后来,移民的后代脚小趾甲便成了复形。 
   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五十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移民十八次之多,分别迁至冀、鲁、豫、皖、苏、陕、甘、宁等地。明统治者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xū)众蹙(cù)。惧之以戒,胁之以劓(yì)刑。”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在王金榜的河南坠子"赞古槐一词中唱道:“元朝末年天下乱,军阀混战闹得凶。瘟疫传染遭荒旱,六粮不收糟年成。黄淮流域灾情重,赤地千里无人行。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徐达奏本献朝廷:迁民屯田开荒地,强国利军富百姓。有道的明君准了本,一道圣旨到洪洞。洪洞县文明古老多繁华,在全国人口密集很有名。派出钦差到洪洞县,迁民局设在洪洞城。城北二里广济寺,古槐树下扎下营。出榜文,贴告示,晓喻洪洞众百姓:响应号召愿迁往,都到这大槐树下来报名,登记造册领路费,迁民局发给通行证。洪武五年开始迁,直到永乐年间停。先后共有四十载,分八批往那东南行。河南、河北、安徽、山东,分布四省安百姓。经过历史五百载,人口变迁真不轻。洪洞的迁民遍全国,还有海外侨居去谋生。内蒙古流传一副对,世代相传记得清:‘若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后裔有特征:小拇脚趾甲是复型,是古槐后裔脱鞋看,实践验证是真情。走起路来背抄手,都是大槐后裔的特征。槐裔民族多古老,繁衍全国多闻名”。山东曹县一刘姓的族谱里,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独耳爷爷”,独耳爷爷就是因为在迁徙途中多次逃跑,被官兵割掉一只耳朵的。明时移民条例中还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河南省内黄县就有戴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陕西、江苏等地也枚(méi)不胜举。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那是一个无边无涯的大黑暗时代,整个中国北部大约五百万平方公里,比一百五十个台湾都要大的面积上,发生被贪官污吏制造出来的可怖饥荒,旱灾、蝗灾,所有含叶绿素的叶子,全被啃光。大地如焚,河水干枯,一片焦土。饥饿的灾民,互相交换子女,烹杀煮吃,当孩子们都被吃尽的时候,他们吃观音土——一种白颜色的松软石头。这种观音土经水煮过,会变成糨糊,人们把它喝下去,暂时填满肠胃,可是不久它就凝结,恢复成石头硬块,既不能消化,又不能排出,直到一个一个活活胀死。

   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怀念。河北省河间县申鲁村高氏先人在自己家门口栽了一棵移民纪念槐树;保定府西关谢德先开了名叫“老槐茂”的酱菜铺;河南确山县有槐树庙村、大槐树村、槐树庄村;河南省伊川县城关镇闵店有槐树街。据说,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从山西省洪洞县往黄河南大规模迁民,移民中,一人姓王,一人姓李,禀性相投,结为好友。二人相约来到龙门山南伊河西岸一渡口处,筑灶搭庵,开荒种田。因离老家时是从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下出发的,所以他们对槐树具有很深的眷恋之情。定居之后,他们就在村头植下几株槐树,数年过去,槐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他们就把槐树与渡口联在一处,把村子取名叫槐树渡。后来,人口增多,村庄扩大,形成街道,渡口却日久废弃,槐树渡逐渐演变为槐树街。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据山东省莘县张寨乡申庄人说,该村先祖是从山西迁来的。明洪武初年,朝廷下令由山西洪洞县迁民到太行山东一带垦荒。当时洪洞县大槐树下有一申姓家族和曰姓家族,均在东迁之列。农民久居此地,故土难离,大多不愿迁移,官府便派人强行东迁,不迁者诛灭满门。在高压之下,申姓家族决定顺令东迁。本是同姓聚居的家族,到山东后可能被安排得七零八落,分手之际,男女老幼难免痛哭流涕,依依惜别。申姓长者劝慰大家:“奉旨东迁,垦荒谋生,实为利国利民的好事。山东乃圣人之乡,礼仪之邦,又有肥田沃土。洪洞县人多地少,不利家族繁衍;去山东顺乎君心民意,何乐不为!”上路前,长者命人搬出大铁锅、大铜锅各一口,亲手用锤砸成若干片,命主人各持一铁锅片,仆人各持一铜锅片,相约道:“他年相聚,对片成锅,方认一家。铁、铜之分,为主仆标记。”安排已毕,申姓家族扶老携幼,车推担挑,踏上了不知尽头的东迁之路。刚行不远,忽听后面有吵嚷之声,申姓长者回头看时,见一队官兵正追逐一群百姓。细看之下,才知被追的是与申姓相邻的曰姓家族。原来曰姓家族留恋故土,不愿东迁,违背皇命,犯下了灭族之罪。逃难人群接近申姓家族时,曰姓长者情急生智,急令本家族人:“将曰改申,加入申姓队伍。”申姓长者也主动掩护,他厉声告诉追兵:“我们都是申姓家族,奉旨东迁,为何苦苦追赶?”追兵一时被搞昏了头,无计可施,只得回去复命。曰姓家族免去了灭门之祸,感激万分。途中两姓互相照顾,亲如手足,同行在东迁的大道上……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明洪武年间,山西洪洞县有一批移民来到张鲁西北的马颊河畔,见这里水草丰盛,土地平坦,人又稀少,便决定在此定居。为占风水之利,他们皆河傍造屋,一伙人住在北岸,一伙人住在南岸。初始无村名,时间一久,人们便以地理位置指代,住河北的叫北岸头,住在河南的叫南岸头。两村人定居下来之后,为防河水之患。首先加高加固堤防。辛勤管水治水。经过几年努力,河水不复为患。两村人凭借靠河的地理优势,开荒种田,衣食渐丰。日子好了,便有人送孩子到邻村读书。再后来,本村也办起了私塾(shú),请人执教。许多年后,村里竟有两名学子学业精深,连连登科,这两位官员位高不忘故土,他们组织人进一步治理河道,引水灌田,并拿出自己的俸银资助。从那以后,这里年年五谷丰登,鱼肥虾多,人们安居乐业。两个村子年长人一商量,认为原村名“岸头”太土,便用谐音法,取安居乐业中的“安”字代替“岸”了。从此,南岸头、北岸头便改成了南安头、北安头,一直沿用了下来。 
   明永乐年间,有几户农民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在山东省西部燕店北边的马颊河畔,建房造屋,开荒种地,勤俭度日,子孙繁衍,渐渐成村。为求个吉利,大伙合计着起个好听的村名。有的说叫“富贵村”,祈求大福大贵,人寿年丰;有的说叫“金银庄”,希望财源旺盛,金银满村。一位读书人不同意这些名字,他说:“直言金银富贵,太露太俗。祈求吉利,要含而不露,平而不俗。村名要有农家气味而又不失文雅,以免贻笑大方。”为了触发灵感,他登上河堤,四下了望,但见蓝天碧水,绿茵似毯。看着看着,读书人禁不住心旷神怡,手舞足蹈起来,口中悠悠念着:“幽哉美哉,如果再有座山,简单可以叫‘野舍’了!”什么叫“野舍”?大伙不解其意。读书人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过:野舍,王行所止舍也。古代帝王出京巡行的临时住所,习称野舍。野舍多建于风光秀美之处,如今我们这里风景如画,村名叫‘野舍’,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是怕皇上知道了,要犯欺君之罪。可我们这个地方,地处偏僻,天高皇帝远,就是叫个‘野舍’,皇上也不会得知。”于是,村庄便以“野舍”为名。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几年,皇上竟然耳闻了此事,龙心不悦,立派官员查询。钦差来到野舍村,问明原由,把读书人叫来斥责道:“一个小小村庄,竟敢妄称‘野舍’,我来问你,皇上何时驾临过此地?”读书人吓得魂不附体,战战兢兢地答道:“小人知罪,小人知罪。皇上确实未曾驾临此地,我只是想托圣上洪福,图个吉利,让大家都能过上富足的日子,其实没有别的意思。再说,一般村舍有时也称‘野舍’,小人读过的书中就有‘野舍老余生,雅尚今已惬(qiè)’的诗句,请大人明察。”钦差大人怒气稍息。说道:“看你也是个老实人,怪可怜的。老夫回朝在皇上面前美言几句,可免治罪。不过,‘野舍’之名不可再用,以后就改名叫‘野庄’吧。”读书人和众百姓叩头谢恩,从此“野舍”便改称“野庄”。但是,由于“野”字和“爷”字读音相近,后来又引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道光末年,阴雨连绵,马颊河水陡涨,河堤决口,泛滥成灾,房屋成片倒塌,庄稼大部被淹,百姓哭叫连天。当时的莘县知县郑景福为了查清灾情,带了几名衙役随从,骑快马顺河堤巡视。跑了一天,已是人困马乏。最后来到野庄,本想歇息一下。远远看见堤上站着一个农夫,衙役问道:“这是什么村庄?”那农夫眼看一片汪洋,五脏俱焚,有口难言,嘴张了几张,竟没有说出话来。县令不耐烦了,大声喝问:“我问你这是啥村!”那农夫这才如梦初醒,哆哆嗦嗦地答道:“是……野……庄。”知县一听来了气:“什么爷庄,简直戏弄本官。从今后把‘爷’字去掉,就叫孙儿庄。”随手扔下个纸条,上马回衙去了。农夫拾起纸条,找读书人一看,上面写道:“爷庄立改孙儿庄——知县张。”父母官命改村名,百姓怎敢不依,碍于其中“儿”字不雅,便顺音换成“二”,从此后,“野庄”就变成了“孙二庄”。 
    湖北随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山西的山,山西的水,山西古槐是乡里。

槐树大,大槐树,大槐树下我们住。

双小趾,手背后,远离山西大槐树。

娃呀娃,你莫哭,山西有俺的大槐树。

                                       祖祖辈辈住山西,娃长大了也回去。” 
   在河南南阳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房前种上大槐树,不忘洪洞众先祖。

村村槐树连成片,证明同根又同源。

春天里来吃槐花,味道鲜美人人夸。

山西习俗带南阳,不忘洪洞是老家。” 

    四川乐山市沙湾区郭沫若旧居的二道门,门楣上一黑底金字大横匾“汾阳世第”赫然在目,横匾引起了不少游客的注意。郭老五十年代参观杏花村汾酒厂时曾说其先人是山西人。郭老是否真是挽救一代危亡的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代,尚无研究。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再造唐室,建立了奇功。唐肃宗李亨在上元三年封他为“汾阳王”,屯兵绛州,因此世人称之为郭汾阳,以致民间相传郭子仪是汾阳县郭家庄人。因汾阳是郭氏根之所在,汾阳县古代被称作汾阳之邑,其后人均公认汾阳县是郭子仪食邑之地。另一说在今新绛县北,新绛县境现还有汾阳洞等地名。 
    清朝末年,那个曾经上疏(shū)变法,兴办洋务运动,因而在近代史上颇有名声的张之洞,也是洪洞移民的后裔之一。时人胡钧曾撰写了《张文襄公年谱》谈道:“公讳之洞,字荐达,号香涛……”先世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山右民实嵌(kàn)辅。”张之洞的先祖也从洪洞县迁来,从洪洞县迁移到当时河北的郭县(现属通县)。先祖名张本,本生子张立,立生子张端,张端在南直隶繁昌县狄港当巡检,又从郭县迁移到天津南皮县东门印子头,号称“东门张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徐向前,是山西五台县人。在他所著《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听长辈讲,我家祖上是几兄弟从洪洞迁居,落脚五台山下。永安村的徐姓属迁居始祖的第三分支之后裔。到我这一辈是十九世孙。” 
    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其祖上也是洪洞县大槐树移民。据《温氏家谱》记述:“吾温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之大槐树村,明季永乐年间因大河以北兵燹(xiǎn)连年,死亡过甚,遂由各处移民以实河北,我先世亦於是时始迁宝坻(dǐ)县之刘快庄,既又徙今之宜兴埠。”温氏家族刚迁徒到宜兴埠时,那里尚是河塘相连的鱼米之乡,其合族当初不是以种粮为生,而是以捕鱼为业。但到民国三十年,温氏家族重修家谱之时,宜兴埠(bù)当年的鱼米之乡景象已然不复存在。现在再看,当然更是黄土遍地。清朝中业,由於地方治安不靖,温氏族人为捍卫乡间,开始练习武艺。及至道光年间,温氏家族的武功,已是远近闻名,族人中曾经屡出武状元。温氏家谱中写道:“智泉公遂以武学大魁天下,湘泉公以剿(jiǎo)平捻(nián)匪功当给头品顶戴花翎,化周公中式甲辰进士,历任山东登州统兵,武功政绩振振一时。至今街有祖遗盔钟弓刀永为世宝。”到清朝晚期,温氏族人的努力方向亦发生了变化。从润齐公开始,由武转儒,着力研究理学,而身为妇人的徐夫人熟娴经史。此后,温氏合族遂以耕读为务,家风因之一变。清末民初之时,温氏家族读书人层出不穷,有的更远洋留学于欧洲。 
   随着一次次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洪洞移民后裔中,也有不少人迁到东南亚、欧美等国,特别是流迁到和大陆一衣带水的台湾省。当蒋家王朝离开大陆,随其登上孤岛的人中,自然不乏洪洞移民的后代。虽然时移境迁,移民后裔依然在关注着祖国的变化。这种怀念故土、眷恋古槐的情结在海外文人学士中尤为突出,各种有关记述散见于海内外各类报章杂志中。例如,祖籍河北高阳县的齐如山,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吾族于明永乐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山东、河北两省于该时迁来者不少。大家都说是由大槐树底下迁去的。清朝末年,有许多河北的军官重回山西,又寻到大槐树之所在,盖当时迁民时,都在此处聚集,再往各处出发。所以众口一词说大槐树底下是家乡。”台湾的李书华先生在《李石曾先生及少年时期》一书中写道:“李氏原为山西洪洞县人,明永乐二年迁至河北高阳县。”祖籍河北深县的李金洲在《海外忆往补遗》中自认:“李氏家族自明初燕王朱棣定居河北后,由山西洪洞移民来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