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人物

四、历史名人

2017/1/29 13:44:23 所属分类: 家族人物 作者: 沈 浏览次数: 1059

  季载:西周初人,周文王第十个儿子。他受周成王之封,建立了沈子国,子孙以地为氏。但他并没有做沈子国首领,因为当时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发现聃季载行为端正,谋略超群,足以授以重任,就任命他为周朝的司空。主管农业及水利工程等大事。由于他办事认真,善动脑筋处理各种难事,因此取得了很在的政绩,使周朝的农业水利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季载本人也赢得了天下老百姓的敬佩

  郢:东周时人,是聃季载的后代。品德高尚,谋略超人。当时沈子国已经灭亡。秦王每每听到传闻,都说他有济世之才。秦王国想使秦国强盛,当天下霸主,至处收拢人才。于是秦王就请他到秦国去当宰相。但他坚辞不就,不愿与虎狼之国的秦有来往。便在自己的家乡颍河(泉河当时称颍河)之滨建了一个亭子,名叫“沈亭”,常在此钓鱼游息,自得其乐,直到幕年。他高洁的品格很受后世之人敬仰。

  约:南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声律学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他首创"四声"之说(把每个字分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运用声调变化,能使诗歌动听,讲求声律对仗,推动诗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创新。著有《晋书》、《四声谱》等书。今天的国语注音符号,就是以《四声谱》演变而来的。

  沈佺期:唐代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馆直学士。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

  沈既济:唐代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撰有《建中实录》10卷及传奇小说《枕中记》《任氏传》等。《枕中记》中记述了卢生在邯郸住旅馆的时候,借道士吕翁的枕头用,梦到自己登科当了丞相,非常荣华,醒来店主所蒸发黄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贵功名不过是做了一个梦而已。这就是"黄梁梦"的出处。明代汤显祖写的杂剧《邯郸记》即以它为题材写成的。

  括(约1031年——1097年),北宋科学家。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著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梦溪笔谈》。他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医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贡献,在化学、工程技术等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学、音乐、艺术、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梦溪笔谈》中。《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李约瑟评价沈括“可算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197971日为了纪念他,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在1964年发现的一颗小行星2027命名为沈括。

  沈万三:原名沈富,元代中期随其父由湖州南浔迁至周庄东坨,以躬耕起家,后来凭借周庄特有的地理优势通番,进行海外贸易活动。最终成为“资产巨万、田产遍天下”的江南首富。洪武三年(1370年),输粮京师,明太祖亲自召见,故其名声一时。为明太祖修建南京城,他捐了大量资财。《明史·马皇后传》记载:“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之军,此乱民也,宜诛之。’后曰:‘其富敌国,民自不详。不详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乃释秀,戍云南。”

沈万三因得罪朱元璋被流放边疆,但是他资助南京城墙建设的故事仍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是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南京是沈万三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地方,他在城内外建有多处宏丽的住宅和花园。据传白酒坊、堆草巷、油坊巷等处都为沈家房宅后院。沈万三迁徙京师应天后,居住在马道街一带,《东城志略》记载:“马道街,相传富民沈万三居此。”沈万三家产被籍没后,均作官署。 《新增格古要论》记载:“洪武初,抄没苏人沈万三家。条凳、椅桌,螺钿剔红最妙,六科各衙门犹有存者。”沈万三故居太平天国期间为赞王府。7号院内尚存赞王府巨形石鼓一座、楠木大厅和两进小楼。大厅抬梁式结构,面阔四间,门砖雕刻精致。厅后两进楼房,屋顶未曾动及。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城南老区,有43路公交到马道街,进出交通较便利,和该区其它旅游景点旅游联系较少。

沈万三的后裔

事件起源
老南京没有人不知道南京有个沈万三,民间传说里,依靠聚宝盆,沈万三出资与大明政权“对半而筑”南京明城墙,终于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全家被发配至云南。之后的数十年间,沈万三一族又被几次清洗,终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缺乏史料,沈万三的后代在哪里便成为一桩悬案。这个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上甚至传说中都大大有名的超级富豪,他的“遗产”无疑成了另一笔财富。江苏周庄、云南丽都先后争着宣称“沈万三的后代”在其地域范围。并依靠沈万三狠赚了一把旅游经济。但是,真正的沈万三后代在哪里?周庄、丽江到底是不是沈万三及其家族最后的归宿?这些后代们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一位南京摄影师,用了5年时间,走遍5省,于201210月考证和推测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沈万三的后代隐居在贵州的山区,至今延续着沈氏家族完整的宗族体系和明代的生活习惯。这个摄影师名叫扎西刘,《东方文化周刊》杂志的高级摄影师。作为老南京,扎西刘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挖掘南京的民俗传统文化,开始寻访沈万三的足迹,始于2007年他的一次偶然线索,此后,扎西刘就一直在查阅史料文献和不断实地考察中度过。20135月,扎西刘根据查访到的资料,抛出了沈万三后裔在贵州的观点。他向记者描述了沈万三后裔为何落在贵州的过程。说起这个结论如何得出的过程,扎西刘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南京遗民”调查
当时,扎西刘在河南太行山区的一次采风中了解到,当地人中有不少南京人的后裔;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批“南京遗民”的祖先系元末明初被发配至此地;在后来的采访中,扎西刘又陆续发现,南京遗民后裔的足迹遍布福建、江西、云南、四川以及河南等地,其中,尤以2000年在贵州发现的南京遗民后裔最为惊人,为数众多的南京遗民后裔甚至还保留着600多年前的穿着习俗。扎西刘当时就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遗民的祖先,有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物?比如说沈万三。
多年后,当扎西刘正式开始寻访沈万三的足迹时,他似乎已经忘了当初这个几乎是直觉的念头。当时扎西刘正在研究南京门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沈万三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没想到,对沈万三的研究一发就不可收拾,越研究越有意思。比如马道街是沈万三养马的地方,箍桶巷是沈万三居住的地方,木匠营的由来是因为沈万三喜欢木工活,聚宝盆的造型原是一个马桶……种种传说,虚虚实实,让沈万三的故事扑朔迷离。扎西刘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关于沈万三生平以及南京的生活,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不乏记载,但被发配后,却毫无记载。沈万三在历史上富可敌国,家族庞大,他的后代决不会凭空消失。那么,这些沈氏后人去了哪里?
周庄是沈万三的旁氏后代
一开始,扎西刘把目光投向了江苏的周庄,当时,借着沈万三故居和后代的招牌,周庄迅速成为华东最炙手可热的旅游目的地。但凡去周庄旅游的人,一定会去看看据说是沈万三居住的沈厅,尝尝以其名命名的“万三蹄”。去了数趟后,扎西刘认为沈万三后代在周庄的可能性不大。扎西刘考证了历史记载证明,沈万三确实一直把周庄作为立业之地,开展田产以及海外贸易,并一度居住于此。但是,明初沈万三就被迫将全家迁往南京,直到被发配至云南;沈万三的弟弟沈贵(世人称沈万四)则留在了周庄,至今周庄的沈氏后代,正是这一支。至于其余沈氏后代,在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和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又分别两次受到朝廷株连,家产被抄、孙子入狱屈死、曾孙以及女婿全家被抄斩,沈氏元气大伤(记载于《周庄镇志》)。扎西刘推测,历史上的沈万三既是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又和朝中王公大臣将军等交好,他一定会保留家族血脉。问题是,他用了什么手段?又把后代藏到哪里去了呢?
云贵是沈万三最后停留地方
扎西刘赴福建、浙江、江西、广东找过线索后,最后决定下云南。据《明史·马后传》记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前后,沈万三被戍云南;但此后的事迹,明史就没有了记载。扎西刘前后共赴云南三趟,在昆明、大理还有丽江追寻沈万三的足迹,并拜访了许多当地学者,终于在两本地方文献中查找出了蛛丝马迹。据《三迤随笔》《张三丰文集》记载:沈万三发配云南,是在镇守云南的沐英的帮助下。沐英和万三素有交好,因此当朱元璋震怒之余,沐英遂请求让沈万三入滇,理由则是“为西路理财”。确实,沈万三及其后代,在帮助沐家建设云南时不遗余力,最后,沈万三在明洪武26年(公元1393年)拜云游至滇的张三丰为师,并隐居大理附近的西山。但是,这些史书依旧没有交待沈万三的后裔在哪里。这时候,云南丽江又惊爆出一个沈家村,传为发配云南的沈氏后代。闻讯后,扎西刘再次奔往云南,但是,虽然村中人皆姓沈,但没有找到再进一步的证据。扎西刘研究民俗,他知道,想证明历史遗留问题,仅仅依靠史家之言是不够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就是族谱,或者宗祠这些实物。
2011年春节前一个朋友的提醒让扎西刘豁然开朗。早在2000年的时候,扎西刘在贵州屯堡采访过一群南京遗民后裔,其祖先移居年代与沈万三家族发配云南时代大致符合。朋友一句话说:云南贵州不都是一块吗?实事也确实如此,扎西刘仔细研究发现,贵州立省,正是明初政府大规模往云贵高原屯军之后的事情。在此之前,贵州、云南都统称为“滇”。沈万三入的滇,有可能是一个大地理概念。在得出这个突破性推论的第二天,扎西刘就买了赴贵州的飞机票,并一下子扎进安顺市平坝县屯堡地区。屯堡,正是前不久屡被报道的南京遗民的聚集地。根据史料记载,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汤和、沐英等率领20万大军南下至此,最后屯兵定居。在此遗留了为数众多的小屯镇。沈万三的后裔会不会就在这里呢?
祖先遗留的族谱
“找到了!沈万三的后代”,当扎西刘在屯堡的各个镇之间走访时,他偶然听说这里的天龙镇有陈、郑、沈、张四大姓。其中沈姓家族,有着种种和别家不一样的习俗,比如世代经商、比如供奉财神、再如每年向东北方即南京的方向祭祖。扎西刘先后拜访了沈氏在当地十分有影响力的几个人:天龙镇学校校长沈科儒、平坝县县委干部沈开文、还有至今住在老宅的沈氏一族的族长沈向东,了解了沈家许多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让扎西刘认为很可能沈氏就是沈万三的后裔。
扎西刘的推理结论根据这些调查结果,扎西刘推测了这样的可能性。出于保护自己子孙考虑,沈万三将后代裹挟在沐英的大军中南下滇黔一带,在沐英派出的陈、郑等军官的照顾下,沈万三的后人及其庞大家族隐姓埋名在屯堡。(这个沈万三的后裔可能是次子沈茂,因为长子沈旺及其后人先后遭到了朝廷的算计,而唯独历史对沈茂没有任何记载。)
为了保护家族血脉,沈族隐姓埋名,但为了表示不忘祖。沈家定下了一些祖训:如始终居住在一个屯堡里面;供奉财神即“沈万三”;以藏着密码的族谱排序;世代经商等等。为了保护其余的家族不受牵连,沈家不与另三家通婚;至于四大家族中第四个姓——张,有可能是张士诚的后代,因为历史记载,沈万三和张士诚过从甚密,并一直庇护着张族后人。也许沈家祖先的种种顾虑是对的,100年之中(恰好为5代左右),在江南的沈氏前后遭到数次抄家灭门,沈氏一门逐渐式微。而延续在贵州的这支,却依然十分完整地保存着。甚至,今天,他们的衣着、言谈和举止都带着500多年前的习惯。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俗称万三。万三者,万户之中三秀,所以又称三秀,作为巨富的别号,元末明初人。
元朝中叶,沈万三的父亲沈祐由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南浔沈家漾迁徙至周东垞,后又迁至银子浜。沈万三在致富后把苏州作为重要的经商地,他曾支持过平江(苏州)张士诚的大周政权,张士诚也曾为沈万三树碑立传。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万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两个儿子的官;在南京还建造了"廊庑"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有了舒适的住宅;但不久;沈万三被朱元璋发配充军,在云南度过了他的余生。
沈万三在周庄、苏州、南京、云南都留下了足迹。沈万三始终把周庄作为他立业之地;"万三住宅在蔫西北半里许,即东庄地及银子浜、仓库、园亭与住宅互相联络"(《周年镇志》卷二),"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明·杨循吉〈苏谈》)。尽管他受到张士诚、朱元漳的封赏,但他不愿离开这块宝地。"元,王行字止仲,吴县人,沈万三延为西宾,每一文成,沈酬金一镒"(《周庄镇志》卷六·杂记),可见,他连自己的子孙都要留在这块富裕之地,不惜重金加以培养,使沈家久盛不衰。

  度(1357——1434),明书法家。华亭(属今上海淞江)人,字民则,号自乐。善篆、隶、真、行、八分书,其书婉丽飘逸,雍容矩度,最为明成祖所赏。官至侍讲学士。与其弟粲名重一时,号大小学士。

  周(1427 ——1509):明代画家。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属今江苏吴县)人。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师法董源、巨然、黄工望。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代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有《石田集》、《石田诗钞》等。

  和:戏曲作家,所作杂剧时人称为"蛮子关汉卿"

  沈世惠(1652--1750)字泽远,湖南武冈人,一生用了三十九年巡游天下酒坊,拜师学艺,著有《世间美酒》、《沈氏白酒论》、《健康与美酒》等,晚年定居中国酒城泸州,承祖业创办了中国泸州沈酒坊。他要求徒弟及子孙定要传承沈氏祖训,在白酒酿制中做到“酿酒传诚,粮心老窖”,即坚持诚实、诚恳、诚信的“三诚”原则,用上等的粮食来酿世间美酒,“老窖”专指白酒。清代康熙皇帝称其为:酿酒大仙。世人誉称他为:一代中华国际酿酒大师。

  沈德潜(1673——1769)清代诗人、诗论家。字确士,号归愚。长洲(江苏苏州)人。著有《说诗晬语》、《沈归愚诗全集》等。

  沈葆桢(1820——1879),清末大臣。福建侯官(属今福州)人。原名振宗,字幼丹。林则徐女婿。道光进士。初任监察御史,1861年任江西巡抚,镇压太平军,捕杀幼天王洪天贵福,1866年调任福建船政大臣,主办福州船政局。1874年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等处海防。与李鸿章同为筹建海军的主持者。有《沈文肃公政书》。

  沈雁冰(1896.7.4 ——1981.3.27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著名革命文学家。他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杰出的文学作品。

  沈钧儒(1875——1963),字衡山,生于浙江省嘉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

  醉(1914——1996),字叔逸。国民党陆军中将,长期服务于国民党军统局,深得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信任。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28岁)、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1949129日被卢汉(原国民党云南省主席)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特务。19601128日被人民政府特赦(第二批特赦人员),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0年被中央有关部门由战犯改为起义将领。198111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作有《解放前夕军统在云南的活动》、《抗战前军统特务在上海的罪恶活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美合作所内幕》等九篇文章,登载在《文史资料》上、《爱国将领卢汉》(《新华文摘》1988年第5期)和《我这三十年》等多部作品。

  湘(1921——1993),男高音歌唱家,天津市人。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学生多人多次在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成为歌唱家,如郭淑珍、李晋玮、杨彼得、梁宁、迪里拜尔、殷秀梅、刘跃等。

  鹏: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编辑出版家。斋名介居。19319月出生于江苏江阴。幼年始习字画。少年从章松厂(清末举人)等人学习古文、诗词、中国画、书法。入大学后攻读文学,又学新闻专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顾问以及《中国书画》主编。兼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理事、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顾问、炎黄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书法之友》杂志名誉主席等职。

沈亚民:现江苏扬州人,国民党抗日名将。1982年在台湾去世。

  沈刚伯(1896124-1977731日),教育家、历史学家。台湾大学原代校长名汝潜,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梅花村人,其祖父达轩,宜昌名儒,父明道,日本弘文学院毕业,终身从事教育事业。沈11岁考入湖北方言学堂,1917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留校附中任教。1924年官费英国伦敦大学攻西洋史,1927年毕业回国,先后任湖北省教育厅秘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朱家骅任教育部长和交通部长时,曾先后邀请出任招生委员会委员,负责命题、主试和评卷工作,坚持以考绩为录取学生的准则。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迁重庆,沈应邀赴川省各校讲学。抗战胜利后任教于南京临时大学。后在国立编译馆工作1948年应聘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院长,历史系主任,并代理教务长。195011月,台大校长傅斯年病故,沈代理台大校长至次年四月。在主持台大文学院期间,先后增设考古人类学系、图书馆学系和文科研究所、外国语文学研究所,并于研究所开设博士班。1954年,与在台历史学家组织中国历史学会,任首届理事会理事长。1957年与李济之共同主持中国东亚学术研究计划委员会,1965年应聘到西柏林自由大学讲学一年,1970年当选台中央研究院院士。1973年退休,仍继续任教台大并应聘为辅仁大学讲座教授。沈赋性淡泊,不重修饰,长年一席长衫,一头乱发,一支香烟,被誉为“台大一景”。对学生“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1976年沈80寿辰,学生为之编印《沈刚伯先生八秩荣庆论文集》,1977年在台病逝。1982年台湾出版《沈刚伯先生文集》。五代教育世家的传人沈达轩(18411921),三斗坪人,自幼勤学,中秀才后,在县城设馆执教,受业者中秀才举人甚多。沈晚年,极力支持其子沈明道赴日留学,寻求新思想,新文化。极力主张女子天足、男女平等,女子应受教育。其媳娶进后,先令其读书识字。其子曾任枝江县知事,未及一年令其返乡兴学,在示子家书中写道:“官可不做,而书不可不读”。沈达轩终生办教育,发展了地方的教育事业,也培养了自己的后代,从十九世纪中叶到1985年的一百多年中,已有五代十四人从事大专教育工作。弃官返乡从事教育的沈明道(19731941),字粹庵,三斗坪人,从小就读其父沈达轩上私塾,18岁中秀才,入湖北经心书院学习,三年结业回国,执教于文普中学堂。后奉令创办湖北省工科专业学校任校长。民国初年,任枝江县知事,未及一年奉父命辞官返乡,继续从事教育,后经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路孝植相邀,任督学。沈主张教育救国,任省督学十余年,奔走全省各地,一面查办贪污挪用教育经费的官僚乡绅,一面为民众筹资办学,推动湖北各地新兴学校。北伐战争结束时,遂返乡。1940年宜昌沦陷,沈悲愤欲绝,自认教育救国思想已经破灭,青年时赴日留学,如今反遭日本侵略,“国是人非事事休”。1941年郁郁而逝。

  沈文忠,,生于1971.湖北省宜昌县三斗坪镇梅花村人。 北大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毕业,后攻读无线电专业,硕士学位。2000年进入瑞星,为瑞星的“北大三剑客”之一,担任网络部经理。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