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杨氏族谱·迂徙

2016/7/2 14:23:52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杨 浏览次数: 2917
   历代迁徙
                      马庄盆杨
于镇平县马庄乡马庄村西南一华里处,西依严陵河,
调总干渠,南与邓州尚寨接壤,村西村南一马平川,
土地极其肥沃。
初,由于长年战乱,各地人口锐减,先祖昌天、昌地
杨移居此地,成家立业,.二育有二子,即国法、
礼、国都、国士四兄弟,形成了盆杨四大门派的格局。先祖移
盆杨至今38 O余年,已历十九世,现有昌、宗、存、道、志、长、
七个辈份,村中居住加上外出定居的约1 2 O O余人,算上外迁内
师岗(四门分支)、郭庄康庄(二门分支)总共1 5 0 0佘人。
  先祖初来时温饱不济,乃就地取材,土里掏金,挖土制坯烧
器,日取月挖,世代沿,以致后来村西竟然挖出一个大大的
窑坑,’’建起了一座座土窑,村名也就称“盆窑’’,也叫“盆
,’
清朝中后期,盆杨经历数代生息,族人生活有所改善,村庄
也初具规模,人丁兴旺。各门派为先辈立碑纪念,
门共立七通
石碑,并在村西北隅建庙一座,挖水井一口,供钱用。每门
还定做一个碾盘使用并作为纪念,至今仍在。庙前种植的三棵柏
树日久天长,枝叶繁茂,远近闻名。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三柏’’
“七石’,“一口井’’的来历。民国初年~1 94 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由于时局动荡,盆杨村也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族人以农
耕为主兼营商业及手工匠作,发展较为缓慢。
进2 1世纪,随着社会躲,盆杨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无
论在经济生活还是族人的精神道德面貌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
水平日渐提高,寻根问祖已成为有志之士的共同心愿,先由中户杨
发起、下户杨随后修建了“杨氏宗祠’’,我盆杨同族贤士也纷纷捐
款,先后在中户杨、下户杨宗祠内以及盆杨东南角立碑乡己念,并在
2 003年首修家谱后,与迁出村联络于2 004年再版。今口下户杨续
谢Ij印,作为迁出村理应响应同续宗谱,以此为裁体,使后裔谙熟
宗族1月7j铬,加深血缘亲情。同时,更望本门族人能珍视手足之情,
相知、相识、相助,以求共同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同宗、不
同族、同根、同源的亲情厚意。
(志)盆杨杨海志整理
                内乡师岗
清朝末年,约公元1 8 9 O年前后,盆杨村遭受水灾,四门
“九’’字辈景茂公因居住巷内,出入不便,生活窘迫,遂挑家
什,携家带口,迁居内乡西南师岗镇,由此开创了师岗杨氏工矿基业
至今已延及十世,约有1 7 0~,人,主要分布于内乡师岗街中心区
之西南部、街西北一华里处之北岗、街东北一华里之竹园及邓州
罗庄之肖营。  相传,先祖移居师岗之初以染布为生,勤于经营,恪守为
人为商之道,因之迅速崛起,人财两旺,曾以“杨半街’’著称
于内乡西南,为师岗这个自然集镇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
的贡献。祖上虽以商传家,但非常重视教育,以至往昔岁月,本
门中以才华名扬当地或顺应时代潮流造福于民者不乏其人。其中
清末黉门秀才清俊公,地方自治时期玉琨公及现在各行业优秀人
才的诸多轶事都被当地及老家盆杨人所传颂。欣闻下户杨修谱,
作为杨氏后人,理应大力相助,可惜前辈流传下来的史料匮乏,
加上祖茔墓碑也遗失贻尽,仅简述。
                                                      (志)盆杨杨海志整理
                               郭庄康庄
    1 9世纪中叶的1 8 5 O年,国内长年遭受外侵而政局动荡不安,
地方官吏腐败,横征暴敛,盆杨村二门中一支因生活所困而迁至
黑龙集东南一华里许的陈家投靠亲戚,随后落户。几十年后,其
中一支又迁至康庄(现隶属郭庄乡),现有近2 O户人家4个辈份,
加上黑龙集陈家近1 O户,共约有1 2 O余人。
    康庄位于郭庄乡东北5里许,东北方向与侯集镇毗邻,南与
邓州穰东镇接壤,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初迁时,先祖以农耕为
主,生活非常艰难,因族人少,常受其他大户挟制,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前,盆杨老家曾去族人与所在村庄的大户达戍友善目处
协议。而后随着形势发展,经商创业的日渐增多,在各个领域都活跃着杨氏后人,如刚卸任的省煤炭厅副厅长杨伟,正是文
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为康庄杨姓在偏僻小村立足发展带来
了良好的影响。
    (志)盆杨杨海志整理
                坑东杨家
    坑东杨家位于镇平县城稍偏西南的3公里处,属杨营镇岁坡
行政村。南有沪陕高速公路,北临3 1 2国道,进出村庄的道.路全
部硬化,交通十分便利。
    据清同治九年(1 8 7 O)的祖茔碑记载,始迁祖杨应苍为下户
杨三门人,杨昭第十世 孙。清乾隆二十年(1 7 5 5)和儒人梁氏携
全家东迁3 5华里许的镇平县邑西南约6华里处东坡之庄地定居,
后称为“坑东杨家’’。育子三人,长曰梓,次日桐,三日果,分别
为大门,二门,三门,迄今已有260年世代族训,耕读传家,
曾出过两名秀才。1 9 4 9年春,3名热血青年参加渡江战役,有两
人为新中国建立献出了宝贵生命。近6 O年来,全村育有1 8名大中
专毕业生,其中一名博士生、两名硕士。杨生文,西安第四军
医大学毕业,为石家庄白求恩军医学院正师级领导;杨双喜参军
后晋升为副团级;杨忠礼任县一高中副校长。现今,全村已有
1 8 O余户8 O O余人。清同治年间,三门振东迁至辛庄曹营定居,
其子清秀又从曹营迁至牛王庙小孟营河东。而后还有外迁南阳(今
巨l、龙区)清华叶胡桥等多个村庄定居的,约5 3户2 余人。
                                      (本)坑东杨家凤仙及(昌)德欣、  (存)双喜整理


下一条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