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宇宙万物,相生相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世事变迁。岁月流逝;寻根追源,民祖续嗣。以宗谱为载体,记古前史,叙现今事,效法先人忠孝仁义,厚德载物;践 行前辈政军经文,科学以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承前启后,薪为相传。下户杨祖上之谱,年代久远,今已无存,若再漠然,断谱时日将会更长。2003年春,族人商定筹建杨氏宗祠并续修杨氏族谱,以裨益后世。
追根寻源,杨氏始祖乃远古燧人氏,钻木取火,烧烤熟食,热暖肌肤,驱起赶凶兽,火炽猛旺为炀。因人人喜爱猛旺之火,随将氏族部落群体称为炀。随着人类进化,炀氏嫡支沿黄河向东迁徙,居于山南水北,享受太阳光照恩赐。除火之外,人们极端崇敬太阳,嫡传一支又将炀氏改为阳氏部落,古代舜时洪水泛滥,禹奉命治水,组织人们疏通河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阳氏部族青壮男女随大禹治水,走南闯北,足迹遍神州,并将家乡的杨柳插在江河沟渠两岸。杨柳易成活,生长亦迅速,环境更宜居,遂号称杨氏部落,世代繁衍。
自从杨姓形成以后,就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华夏巨姓。《二十四史》为先秦至明末的576位杨姓名人作传,明末至近现代又涌现出近百位杨氏精英。因此,杨姓在《百家姓》中名列第16位,目前已成为全国六大姓氏之一。
历史上除炀氏之外,阳杨氏族历建功业。阳侯为陵阳王建都孟津,周武王伐纣时强渡大河,受其大力相助,死后被封为“波涛之神”。隋文帝杨坚以“开皇之治”名垂青史,其子杨广为隋炀帝,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凿运河,兴修驰道,创立科举制。吴武帝杨行密创国立业,招集流亡,奖励农桑,其子杨渥、杨隆、杨溥先后继位称帝。还有战国著名思想家杨朱;汉代宰相杨敞、杨震,文学家杨雄;“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等等。
历史发展到宋朝,杨氏先祖乃抗击外族入侵、威震华夏之杨家将。杨业(又称继业)与子杨延昭(又称延郎、六郎)、孙杨宗保、四世孙杨文广均为抗辽名将;五世孙杨怀玉之子杨泰(又称杨么)为义军首领,反对宋廷,拯救百姓,遭岳飞巢杀;孙杨再兴被岳飞收编,成为抗金名将;四世孙杨开元、五世孙杨威为抗元名将,协守樊城,因城破受重伤而转入乡间,与儿子杨庆桑、孙子杨亦农过着田园生活。杨亦农长寿百岁,晚年潜心修道,人称作“明月仙长”,生四子曰:英、勇、真、善。
殛末,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杨英兄弟率义军救援朱元璋,使其转败为胜,但杨勇、杨善却不幸阵亡。杨英、杨真功高拒封,带家人移居宛南。后,杨真迁邓州,居廓北湍南杨柿园,今市区南杨渡口。杨英携子杨二老、孙杨荣和三个曾孙迁镇平县城西二十五里处定居。时地广人稀,议再拓展;杨英的三个曾孙中,杨贵为长,守宅子杨;杨旺为次,迁东南三里许,称中户杨;杨昭为三,南去十八里许,称下户杨,数百年间,匪患疾疫流行,灾荒战乱不断,人口锐减,十存一二。我祖睿智,有幸存活,繁衍生息,迄今已历二十三世(杨英起已二十六世)600余年,村庄二十,人逾五千,与宅子杨、中户杨一起可谓县内一大氏族。
我族重教,以德为本,耕读传家,代出名人。吸末名医杨宗禹被御封为“四品国朝医官”20世纪国期,一批有志之 士为建立新中国投身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人才辈出,遍布党政军、农工商教社会各界,展示才华,报效国家,为我杨氏族人争光。
族从共同关注,编委不懈努力,《河南镇平下户杨氏族谱——续修卷一》问世,上可告慰先祖在天之灵,下可裨益后世代代子孙。让家族这个共同记忆的“集体财富”成为我们所有族人共享敬慕的“宝贵史实”。愿以后每过30年就续修一卷族谱,世代延续,代代传承。
宗 下户杨十七世 杨廷美 杨太升
公元2013(癸巳)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