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先茔碑记(二)
2017/7/10 23:08:44
所属分类:
寻根问祖
作者:
刘世杰
浏览次数:
2613
刘氏祖茔另一重要碑记为《有元北海刘氏昭先之碑》,此碑由四世祖刘世杰立于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刘世杰,号白眉,官至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后出任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驻军奥鲁劝农事。当时汝宁府(今河南汝南)有着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汝南旧有鸿郄大陂,西平有二十四陂,郡亦为饶。”商业也较发达,史称“汝、汴二郡多富商”,即说明汝宁府商业可与汴梁相比美。刘世杰能够出任汝宁知府,元朝庭的器重可见一斑。据《昭先碑》所载:“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仁宗时,浙西土豪沈明仁,创立白云宗,强占民田二万顷,纠集徒众十万人,蓄发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个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团和邪教教团。于是中书省臣刘世杰奏参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应下旨黜免,严汰僧徒,追还民田等语。仁宗一一准奏,并诏沈明仁奸恶不法,饬有司逮鞫从严,毋得庇纵,违者同罪。此延佑六年 (1319)十月事也。当时,刘世杰还将贪纵不法的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绳之以法,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刘世杰还向丞相进言,丞相应当“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元朝当时著名的奸臣要束木伏法后,刘世杰认为其子黑驴也不宜担任江浙行省的左丞相,就上书要求裁罢。不久,刘世杰官拜监察御史。后历任西台都事、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因其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为《昭先碑》撰文的是集贤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蔡文渊。蔡文渊是山东东平人,泰定年间任御史,与当时济南人、著名散曲家、礼部尚书兼参中书省事张养浩同朝。《昭先碑》中蔡文渊言“予尝偕侯(刘世杰)拜命宪台,交分日深”。四世祖刘世杰历任风宪御史管勾、南台监察御史、西台都事、内台都事、中书省右司员外郎,蔡文渊曾经与之为同僚,并且有深厚的交情。蔡作为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自是一代饱学大儒。其《蔡文渊赠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治神道碑记》尚存曲阜孔庙。这是蔡文渊为孔治写的墓道碑。孔治乃孔府北宗之主,元朝官至中议大夫。蒙古人灭宋后,原跟着宋廷南渡的孔府南宗也随之式微。元朝改认北宗族长袭衍圣公爵位。碑文记载了大德元年(1297)孔治进京朝见成宗皇帝时,大臣奏封孔治为衍圣公之事。同时,蔡文渊也是元朝《农桑辑要》序文的作者。《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它作为一部由政府出面所修订的农书,其出现与元代的重农劝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当时的一些蒙古族将领,提出将长城以内的新征服的地区的农田全部改为牧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最后采用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奖励这些地方的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供纳赋税,这个办法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元代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即位,第二年便设置了专管农业的“劝农司”,后来又改为“司农司 ”,《农桑辑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司农司主持编写的。蔡文渊能够为《农桑辑要》作序,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可见一斑。《昭先碑》由元代奉议大夫监察御史杨喜篆额,由元代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张起岩书丹。杨喜其人具体事迹暂无考,但是既然官做到监察御史位子上了,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长了吧,是故亦属当时政要。张起岩,字梦臣,为元代状元,亦是颇具神话色彩的一代名臣。他于延祐乙卯年中进士,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兼经筵官,拜太子右赞善。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运将兴。时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孙降生于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后皇孙践祚,是为仁宗,始诏设科取士,及廷试,起岩遂为第一人,论者以为非偶然也。起岩博学有文,善篆、隶,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其事迹详见于《元史·列传第六十九》。张起岩的法书墨宝至今遍见济南、曲阜、肥城、莱芜、崂山、泰山等齐鲁各地。潍坊浮烟山,有名胜曰麓台,为汉代公孙弘墓。台南矗立元代诗碑一座,上刻《麓台秋月》诗云: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即为张起岩所作,为浮烟山平添了一道靓丽厚重的人文风景。
《昭先碑》正文如下:知汝宁府事刘侯持前卫辉路知事徐登所述先世行实状请于予曰:世杰之先系出于蜀,族属蔓延四方,显官闻人历代相望,沧州郡治西南有镇曰马明,祖茔在焉。先考举曾大夫,大夫之丧卜地北海县清惠乡之黄村,以为新阡。而先考亦以从附,今松柏森列,旌纪阙如。世杰大惧先德弗白于世,无以塞为人子之责,将勒铭贞石图垂不朽,敢以属笔。予尝偕侯拜命宪台,交分日深,义不可辞。按侯之曾大父讳秀实,金季为沧州节度使,改判益都府,曾祖妣李氏。大父讳信,资倜傥乐赈施,属山东乱徙居汴京,官至朝散大夫,遥授同知河中府事。壬辰北渡,访判府君茔,因家益都。时兵余,遗民流离道路。得衣冠之士数人,馆于家,俾子孙徙之学,生平襟宇冲淡,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乡里推敬,称为长者。卒年七十有七,祖妣钱氏,贤淑有闺范,享寿八十,有子五人,曰润,益都将军千户,娶薛氏,一子世兴,提领登州鱼盐。男孙四:温、良、珪、守约, 守约今为武备寺译史;曰泉,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娶李氏,三子:明袭职,崇蚤世,兴未仕。男孙三:源、禄、汉,忠显校尉,季阳翼总把。曾孙仁,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曰泽,盐昌乐税,娶徐氏,一子旺,莒州税副。男孙四,侃、顺、琛、义。琛博兴等处淘金管勾。曰成,滕峄州诸军奥鲁长官,娶赵氏,二子:渊,滕州税使;清,季阳翼千户,南征之役殁于战阵。男孙七:天佑、君锡、钦、聚、安、忠、霞。曰用,世杰之考,中顺君也。幼业儒,长习文法,所至有能声,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密邻边境,兵民错居,事號难集居。涖任,公勤严管,摧均衡,石商通而民赖其利。尝帅逻卒行信阳等场,猝遇贼寇,众逡巡退辞。君曰:“平居食禄,临难苟免,吾不为也”。经前力战却之。居民获安,议者多。其忠勇,终更而去。祖道填咽,吏民涕泣,攀送数里,不忍诀。调东平转运司经历,以疾不赴。再调胶莱莒密盐司副使。时调度方殷,仰给盐铁。君经画有方,岁抄会其所入,赢羡什佰而自奉清约。圭撮之私不及于家。公暇则延礼儒生集僚友讲论古今,刃绰有余裕。世论称之。享年六十有五,终于所居之正寝。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妣牟氏,出潍州望族,性庄严,治家勤俭,教诸子、课童仆咸有节序,享寿七十有七,追封彭城郡君。子四人,长世通,使胶州仓,娶戴氏,四子:荣、德、津、功。次世英,副危山广利冶使,故赠承务郎,娶冯氏,封恭人。二子:遂、进。遂,宣徽院都事。次即世杰,娶王氏,封彭城郡君,二子:如愚,如鲁,愚,西域亲军部指挥司照磨。次平,娶杨氏,二子俱幼。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起身风宪御史台管勾,拜南台监察御史,劾司空白云宗摄沈明仁。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要结权贵,贪纵不法,咸正其罪,中外称快。复抗言丞相,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又,奸臣要束木已诛,其子黑驴为江丞相不可,宜并裁罢。寻朝拜监察御史,以言不行,辄投印还乡里。未几,改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观刘氏簪缨世裔,朝散君遭时板荡,再造家室,戛戛乎维艰哉!中顺君负经纶之才徊翔下僚,郁而不发,然蓄之也深,其发也必宏;培之也厚,其达之也必茂。蕨后子孙蕃衍,或仕或隐,皆信厚雅饬,能守家法。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复有才誉刘氏之庆,讵可际量,是宜为铭,铭曰:
茫茫真宰旋化机,祸兮有胎福有基。刘氏世德勤敷菑,阴功阳报影响随。蔼然望族名青齐,棣华韡韡凝春晖。清白传家有令规,籝金何如书与诗。汝侯卓荦号白眉,行可士范才吏师。豸冠绣衣风红司,豺狼胆落声四驰。嫁画兰省见施为,权衡法意咸适宜。丹诚报国无已时,回头风树深孝思。佳城雄峙潍水涯,穹龟文石蟠蛟螭。铭章深刻无愧词,永阅陵谷昭鉴垂。
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隇
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孙男刘世杰 立
下一条 刘氏先茔碑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