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周姓迁徙繁衍

2017/1/14 11:24:06 所属分类: 寻根问祖 作者: 周 浏览次数: 2465
      后稷封于邰,别姓姬氏,是为周之血缘始祖。后稷的裔孙古公直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之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史称西周。西周历1 3王,至周平王时,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平王以后传24代至周赧王,于公元前256年被秦灭,王族被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亦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周平王少子叫姬烈,被封于汝南,食采邑于汝坟(采邑,又称采地。是天子给卿大夫在畿内分封的一块土地。畿指京都所在处的千里地面。采邑是食其封邑的租税,采邑的土地人民不属所封的卿大夫所有,仍归周朝管理,只收取其地的租税作为俸禄)国,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此即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  “赧王为秦所灭,黜为庶人百姓,号日周家,因为氏焉。又,平王之子别封汝南者,亦为周氏。"此外,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姬烈被封于汝南后,传至第1 8世孙邕,  “秦灭国,并其地为汝南,遂姓周氏”,后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因此,周氏以“汝南"为郡号。西汉初,汉高祖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为续周之嗣,封周邕之孙周仁为汝坟侯,赐号王公。后“以汝坟下湿,徙于安城”。
    周仁有子十人,长子乃周球,官执金吾。周球生周应,周应任平陵县令。周应之子周道为孝廉。周道之子周约为五宫中郎将。周约之子周燕为决曹掾。周燕之裔孙周表为南北朝时梁之义州、衡州剌史。周表之子周才卿,隋朝时任德州、延州刺史,周才卿之子周怀义,为太子右宗卫率。周怀义之子周基,官常州刺史。周基之子周允,曾辅助武则天易唐为周。
    周仁在汝南开基传芳后,渐成望旅,其子孙又自此向外辐射徙播,从而在全国形成了28个郡望(“望"通“旺’’,郡望即人丁兴旺的州郡之意。)汝坟在今河南叶县北,安城在今河南平舆县境。这说明此支周氏早期主要在河南西部汝南发展繁衍,在当地形成望族,即为汝南周氏。居住在河南临汝的周氏(即周赧王一支),部分人于秦代迁往沛郡(今江苏沛县),成为当地著姓,西汉初大臣周昌、周勃、名将周亚夫即属此支。东汉末年,京师(洛阳)遭董卓之乱,中原人民大批东移徐州,进而南渡,其中汝南安城周氏有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两晋期间,周嘉后裔周浚家族定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一门三封侯累世高官。西晋永嘉年间,中原士族随晋室同渡,到义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南)汝坟侯周仁十三世孙周思明一门五侯,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陈郡项(治今河南项城、沈丘一带)之周氏,有一支迁居姑熟(今安徽当涂)。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中原周姓将校,这当是周姓入福建最早者。唐僖宗时,河南周氏族人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的。五代前蜀帝王建之妻周氏为许州(今河南省许昌)人,唐末与其弟周德权随王建入蜀,南宋大臣周必大,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自称其先祖为郑州管城人。另据汝南《周氏族谱》载,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广西,其汝南周氏有一支直接迁往福建宁化石壁乡,还有一支徙居永定(治今广西横县西北)。唐末周氏已出现四川。清康乾年间,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后代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至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周氏不仅分布相当广泛,而且在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据《元和姓纂》记载,唐代元和年间,周氏郡望多达18个,分别是:汝南安城、沛国、陈留、浔阳、临川、庐江、泰山、淮南、永安,河问文安、临汝、华阴,河东汾阴、清河、江陵、长安,河南(今洛阳)、昭州。其中除沛国周氏、长安周氏为周赧王的后代、河南周氏为鲜卑族改姓外,大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有10个儿子,其长子周球的玄孙周燕,子孙蕃盛,分衍出许多支脉。如周燕之子周忠,因任泰山太守而在当地定居,形成泰山周氏。永安周氏亦出自周燕之后。唐代周氏有两入任相,即武则天时宰相周允元、唐宣宗时宰相周墀,都是周燕的裔孙。此外,陈留周氏与汝南周氏同祖,浔阳、临川、庐江、淮南、文安、汾阴等周氏的族谱上,均称是“周仁之后”。
    宋朝时期(公元960—1 2 79年)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7%,排在第30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占山东总人口的.6%,在全国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 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全国形成了以湘、川、华东和中原为中心的三个周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 368—1644)周姓大约有2 1 O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而周姓人口总增长率为320%,净增了150多万人,江西为周姓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浙江为20%,江苏为1 6.6%,这三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和安徽。宋、元、明期间,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西、南方、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川湘鄂赣、鲁苏浙皖、闽粤三大块周姓人口聚聚地区。
    据1 996年10月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分布,当代周姓,约占全国人口的2.1 2%,为当代第9位大姓,人口为2540多万人。主要公布在湖南、四川、江苏、湖北、河南、浙江、贵州七省,约占全国周姓人口的49%。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