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源流
周湾村之周氏,原籍(源于)山西阳曲县。据本姓近代支系始迁祖蒲山五世明处士周公讳钊墓志称:“祖信,山西阳曲人也。元末避狄难,南徙,迁曲沃千余里至宛。,’又据南阳日报社周华轩称,2009年4月3 1日一5月4日曾到山西省阳曲县有关乡镇调查,初步确定现阳曲县泥屯镇东青善村为我本支周玉公祖上的出生地。
据20 10年2月新出土的七世前峰公墓志铭称:“周得姓在平王(东周开国帝王,公元前7 70年一前720年在位)之世。’’寻根溯本,吾周平王少子烈之传人。汉初,汝南郡周氏郡望分支河东郡(治太原)之世胄,汝南郡望安城开派始祖周仁后裔。由于汉至元世系无考,故本次族谱修订,以周湾始迁祖玉公为一世祖,予以序考。
据清康熙五十七(17 18)年所立之《周氏先墓碑记》载: “始祖避元季乱,寓居南阳卧龙岗。生三子,大门居璞山[即今南阳城北之蒲山——笔者注],二门居新野,三门居白牛[今属邓州市一笔者注]”。
另据蒲山周氏《五世祖周钊墓志》载: “始祖(讳)信,本山西阳曲人也。因避狄难,迁于宛,遂为编民,时明洪武岁也。"
蒲山周氏碑文为新野周湾周氏之先世里籍提供了一个明白准确的佐证,即:与蒲山周氏始迁祖为骨肉同胞的新野周湾周氏始迁祖玉公的原籍,系山西阳曲。周钊公生于1481年,按谱牒学上每百年传四代人的公认标准,五世约120年,由公元1481年上溯120年,时间恰值元末明初,这与碑文中所说迁宛时间为“明洪武岁”是吻合的。
周湾周氏之始迁祖讳玉,落藉新野后, “生五子。大门、五门、无所传。二门、三门、四门子孙蕃衍”,至公元1 7 18年,后人为先祖立碑时,周氏已发展至50余家,合计男丁1 50余人,按男女各半的比例推算,当时周氏家庭,总人口当达300余名。
在二、三、四门的后代中,现有五支因种种原因失去联系,二门传至18世后,徒居外地者,与周湾故里失去联系,故传承关系不明:三门十三世百支,迁居南漳县,失去联系;三门十三世来王,迁居现王集镇石羊岗村,传至十六世。1 998年2月2日访及85岁老人说: “1960年前,苗营村东_有周老虎家4座大坟,后失去联系"。三门十世履英、履耀,迁居上港乡小五行政村桃湖庄村,传至十七世后失去联系。四门九世宗武、宗陵,迁居湖广兴国州,后失去联系。现今,周湾村之周氏,已繁衍至第26代。
周玉公的五个儿子,由于迁入新野初期万事草创,卒后未立墓碑,故年代久远后,其名讳也被岁月湮没了。第3代的四个孙子,也同样未能传下名字。第4代曾孙7人,传下名字者仅有三门之周泰和四门之周勤2人,另有5人名讳也已失传。第5代的7人中,有2人名讳及上世均失传,另有周泾,仅笼统知道他是三门的后人,但祖父辈、父辈名讳不详。至第6代,即玉公落藉新野一百多年后(大体在明成化、弘治年间),由于社会相对稳定,家庭也已由客迁户变成了本地土著,加之人丁不断增多,这才都传下姓名。
周氏自明迁新野的直接原因,是元末的农民战争造成的中原地区人口锐减。史载,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当时的南阳郡版图约为4.9万平方公里,人口193.4万,即便是按这个数字的平均值,新野当时也约有8万人。事实上,平原地区的人口密度,是远远大于【山区的,而南阳郡所辖之县,三分之二是山区或半山区县,由此可以想像,新野当时绝不止8万人。
东汉时,新野因为是光武帝刘秀的中兴发祥之地,又因邓、阴、来、岑、马等姓出了一批开国元勋和显官达贵,人口又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国时,新野境内多次发生重大战事,致使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流亡他处。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自新野实行战略退却时,携民渡江,以避曹兵锋芒,当时,即有数万民众相随。
晋代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两次浩劫,中原地区大批“衣冠南迁”,新野人口再次剧减。
南北朝刘宋之大明元年(公元45 7年),新野郡下辖之新野,棘阳、朝阳、穰、安昌五县,计有在册编民4235户,14793人。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新野人口为2.38万人,尚不及新野鼎盛时人口的三分之二。
北宋崇宁元年(公元11 02年),新野人口约为3.5万人。
南宋时:宋金之间、金元之间,战事此伏彼起,中原几无宁曰。元皇庆元年(公元1 3 1 2年)南阳府所辖之4.8万平方公里的广袤范围内,仅余698户,4893人,每平方公里仅O.1人。当时的新野,充其量也不过一、二百人,十村九废,道路荒毁,蒿草没项,狐兔出没,几乎成了一片荒无人烟之地。
当时的秦晋地区,由于战乱较少,人口稠密,这就导致了明初朝廷自西北部向中原地区移民这一国策的形成。始祖周玉公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与父、兄、弟自山西阳曲迁来南阳的。周玉公被官府分配到今新野周湾村处定居垦耕。
轶闻连接(一):
据南阳曰报社周华轩称:元末避战乱,自山西抵宛后,隅居蒲山北麓柴里保(古行政乡镇名),明洪武岁(1 368年)编民入籍。始祖信公配吴氏,生英通俊良四子后,疑因家事不和或其它因素,始祖信公顺淯水南下,至新邑湍左(白河与湍河交汇处左岸),易更名周玉,继配张氏,生一子,该子无嗣,不传。
世代相传:始祖周信公(实为赌气离家出走)独自南涉后,居蒲山之子孙一直广为查寻。在信公(易讳为玉)与张氏太君双亡后,蒲山周氏三世周铭率族宗暗访至新野周湾,夜掘始祖坟茔,盗取墓穴左棺一具,运至蒲山验看后,方知为张太君之尸躯。无奈之下,请石匠铸石人一具,与信公原配吴氏及盗错的张氏尸躯,合葬于现蒲山后周圪垱村南。
此后,方有至今数百年的“偷爷不成,偷成奶”、“石祖代始祖"之说。掘坟茔旧址,探寻“石”祖……
另据新野周湾宗亲传言:始祖信公(已更名周玉)亡后,其居新野周湾之子孙,恐日后蒲山信公长子后人盗取尸骸,在始祖入葬时,改男葬左、女葬右之葬俗,“翻考为右”。以至数百年来族内戏传之:蒲山周湾“两个奶”新野周湾“光棍爷”之说。
蒲山周湾宗亲相传:“偷爷不成偷成奶"事情发生后,每年数节,蒲山周湾(俗称上周湾)、新野周湾(俗称下周湾)宗亲之间,往返祭祖。历数世后,蒲山周氏家境日衰(此期为蒲山周氏五世、六世第一次大分居阶段)新野周湾宗亲到蒲山祭祖时,食宿时难解决,再加之新野周湾四世周泰中举,升任济南府同知等职,家道渐盈。因故,此后的近200年间,上下两周湾宗亲往来中断。
‘史料链接(二):关于明初移民
明朝从山西向河南的大移民,始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 369年)。
据《明史·食货志》、《明太祖实录》、《续文献通考》等典籍记载,明初,中原地区地旷人稀,大量耕地因战乱而荒弃,而山西的汾州、辽州、沁州、泽州、潞安府、平阳府等地的5 1个县份,人烟稠密。于是,从洪武二年(1 369年)开始,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 4 17年),朝廷多批次地组织上述州府的晋民向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大规模移民,此活动前后绵延了半个世纪。具体时间是:洪武二年,三年,九年十一月,十三年五月,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月,二十五年八月、十二月,二十八年正月,永乐二年正月,三年九月等。
《南阳地区志》载,明初,仅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 389年)至永乐十四年(公元14 1 6年)之27年间,就先后7次将山西等地的数万民众,迁来南阳府之南阳、镇平、邓州、新野、裕州(治今方城县)、唐州(治今唐河县)诸州县。
《新野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 391年,新野每平方公里仅有5人,也就是说,全县只有347户,5064人。永乐十年(公元14 1 2年),在册人口已增加到829户,7228人。人口数量增加了42.7%,这个速度是比较快的。造成了这一人口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山西移民的迁入及他们的子孙繁衍。 晋民周玉之迁新,便是这一移民大潮中的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