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起源
刘姓是中国第四大姓,自古就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刘姓有王者气象,因为刘汉王朝,中华民族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华文字被称为汉语、汉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而作为姓氏的汉字则往往指称某一种具体的实物。我们不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一、刘姓图腾释义 《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解释说:“刘,钺属”。《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可见,“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说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人们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殊不知,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项礼膜拜。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形成了古老的刘姓氏族。
二、血缘圣祖尧帝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地名学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裔封于刘”,说明这里先有刘地,不过,刘地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姓氏的产生和发展也往往是多源的。 刘姓的来源也不例外,有人将其归纳为五个源头:一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 二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的。但追本朔源,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无疑是刘姓最古老的来源。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甲申年(公元前23 77年)出生于丹阳,也就是今河北唐县。尧父乃帝喾,名蠕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日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日尧城”,《阚驷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蒲阪,一名蒲津,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与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之间黄河上。
《史记》记载:尧帝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有人推荐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于是,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三、得姓始祖刘累
刘累是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形文字的“留累"二字。先秦时“留”与“刘”通用,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清源留氏族谱》记载,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日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学 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日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日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张衡《南都赋》日:“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水出焉,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之鲁山也”。
刘累是中华养龙第一人。传说夏朝孔甲登临帝位,他喜好祭祀鬼神,从事淫乱的活动。夏后氏的威德开始衰弱了,诸侯都背叛它。天上降下两条龙,一雌一雄,孔甲不能饲养它们,也没有找到具有养龙技术的人。陶唐氏已经衰落了,它们的后代有个叫刘累的,从豢龙氏部落学到了养龙的技术,去侍奉孔甲。孔甲赐给他姓叫做御龙氏,并让他接受豕韦氏的封地。一条龙突然死了,刘累暗中把它做成了肉酱并献给孔甲。孔甲吃了以后又派人向刘累索要肉酱,刘累因为惧怕就迁徙出去了。这个故事被记载在了《史记·夏本纪》中。 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秘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建尧帝庙,《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大汉高祖刘邦
“系自唐尧开一本,宗传汉世茂千枝”。刘氏的兴盛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书高帝纪赞》日:“《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日:“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白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日“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及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世祠天地,缀之以祀,岂不信哉!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尚)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据考证,刘邦这一支刘氏,初期是繁衍于现在的陕西、甘肃一带,到了公元前3 OO年前,也就是周赧王的时代,开始向河南及江苏播迁。其中,辗转迁移到江苏丰、沛之地的子孙当中,有一位叫作刘端的人,生了4个儿子,依次为伯、仲、邦、交,老三就是后来白手起家登上皇帝宝座的汉朝开国之主刘邦。
刘邦以一介平民,东征西讨,打下了天下之后,很快地分封同姓于各地。于是,其后支派繁衍,很自然地到处为刘氏家族札下稳固的基础,形成了2000多年以来刘氏在每一处地方的盛况。据说,有汉一代,刘氏的皇亲国戚是分布于彭城、尉氏、临淮、南阳、广平、丹阳等地。到了第1 6世纪的明、清之际,刘氏的繁衍中心已增至2 5处,大致就是《中华姓府》一书所详列的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地。
五、中华刘氏源远流长
在中国民间,很早以来就有¨刘天下,李半边¨说法,这些说法,都说明了刘姓和李姓一样,人口很多,占比很大。据综合分析,刘姓为全国1 O大姓之一,人口数仅次于李、王、张,排在第4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4%。有刘浩然作的一首《刘氏源流歌诀》附录如下:
源溯陶唐姓伊祁,帝尧苗裔第一支。
监明早逝不得立,永河封刘得姓氏。
传至刘累十八世,卯上丝下掌中字。
伯益传下赢姓者,亦与我刘同宗支。
庶后子孙又迁徙,为唐杜伯及范氏。
隰叔奔晋为士师,士会迁秦有后嗣。
复为刘姓传世系,派下之刘属伊祁。
更有分支迁于隋,其后子孙即姓隋。
周定王时刘康公,后裔姓刘源自姬。
士会之后迁丰沛,传至刘邦遂倔起。
西东两汉四百载,当年刘姓居第一。
娄敬项伯均赐姓,冒顿后裔汉家儿。
刘秀避祸改姓金,唐代文静改侯氏。
避讳钱谬金与钱, 同宗异姓十有余,
宗支繁衍皆有自, 百川入海同一支。
自从汉代一统后,传至五代十国时。
承帝称帝五十余,爵封王侯难枚举。
得姓于今四千年,名人辈出知有几?
谱碟历历载分明,炳如月星谁能比!
家声绵远堪自豪,更望后昆齐震起。
建树功业留伟绩,光前裕后谱新史。
题罢谱序情依依,不尽绵绵追思意。
六、我族刘氏来自山西
我族宗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我始祖恭、只、仕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老槐树下迁居此地,距今已六百余年。先祖们在这里伐木建屋,垦土种田,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在第四世有一支迁居合阳县白家庄村;一支迁往本地石曲村,后又迁住良周北王家庄等地。还有一支迁居洛川杨候村、宿村,白家庄其后又有一支迁往河南南阳香县马家幽口村。
山西是中华刘姓发祥地。尧是刘姓远祖,主要活动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有许多刘氏族谱认为,山西洪洞是刘氏的最早发源,并说当年刘姓的得姓大始祖、尧帝的儿子源明的封地刘地,就在洪洞。
尧帝陵位于山西临汾市郭村里隅涝河北侧。陵周土崖环峙,河水经陵前南泄,松柏苍翠,陵丘耸峙。陵前筑有祠宇,相传为唐初所建。金泰和二年(公元1 202年)碑文记载:与钱,同宗异姓十有余。唐太宗征辽曾驻跸于此,因谒尧陵,遂塑其像。兹有尧庙、尧母庙楹联各一,记录了有关历史。尧庙对联:“大哉为君,举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时亮天功,功归元首;奥若稽古,历虞夏商周秦,而西汉东汉南汉北汉蜀汉,皆承帝祚,祚锡万年”。尧母庙楹联:“履武生神君,吞卵亦生神圣,须知大圣大神,赤帝母仪垂千古;子妇为笑后,女孙并为笑后,终让太皇太后,丹陵慈荫被中天”。
刘姓王朝
“刘天下,李半边",是民间千百年来流传的一句俗语。钱文忠教授《百家讲坛》解读百家姓的时候提到,李姓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60多人。尔后有人统计,刘姓称帝54人,算上异族刘姓称帝则更多,无论是建立王朝的数量,还是称帝的人数,堪称名副其实的帝王姓氏。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刘姓先后建立西汉、玄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刘)宋、南汉、后汉、北汉等王朝,这些都被《二十五史》所承认。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与东汉(后汉)合称汉朝,是中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公元前202年2月2 8日,刘邦称皇帝,定都洛阳,后定都长安。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建立的汉王朝在刘秀所建汉王朝之前,因此历史上又称前者为“前汉"。西汉首次开拓了北绝大漠、西愈葱岭、南至大海、东并朝鲜的辽阔疆域,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首次确立了儒家的统治思想等。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西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公元9年1月1 O日,王莽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四帝,历经2 11年。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汉昭帝刘弗陵,昌邑王刘贺,汉宣帝刘询,汉元帝刘爽,汉成帝刘骜,汉哀帝刘欣,汉平帝刘衍,孺子刘婴。
玄汉:公元23年~2 5年存在,新朝末期至东汉建立前期间由反新农民起义武装为恢复汉朝而建立的政权,因由西汉皇族成员绿林军“更始将军”刘玄掌权执政,故称“更始政权”。新莽地皇三年(公元22年)七月,平林人陈牧率千余人起义,响应绿林军,号称“平林兵”,在此避难的刘玄,参加平林兵,担任安集掾的职务,从此走上反新复汉的道路。因他为汉朝宗室,起义需要借助刘氏宗族的号召力,所以平林军遂于公元23年正月拥立刘玄为“更始将军"。建元更始,恢复汉朝国号,自称玄汉王朝。随后,平林军与绿林军合并,并于此年的二月初一在淯水(今河南白河)上沙中将更始将军刘玄推上皇帝宝座,建元更始,恢复汉朝国号,自称玄汉王朝,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也称“汉更始帝”。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都城长安,投降赤眉,“更始政权”告终。
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王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实行了各种改制的政策,导致绿林赤眉起义。绿林军当中,有一位名叫刘秀的将领,实际上是西汉皇帝的远支皇族,在推翻王莽政权的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立下战功的刘秀,既利用了起义军的武装,又善于利用地主豪强的势力,于公元2 5年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成为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十分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的统治,他采取措施削弱功臣的权力,扩大监察机构尚书台的权力;同时取消郡国都尉的设置,以抑制地方军权。实行精兵简政,组织屯田,兴修水利等措施,并且下令解放奴婢。这些做法使东汉前期出现了政权稳定、经济发展的局面。东汉皇帝: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志,汉灵帝刘宏,汉后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蜀汉:(22 1—263),即季汉(西汉、东汉的延续),三国之一,为汉皇室后裔刘备所建立,国号为“汉"。而由于刘备所建立的政权以蜀地为根据地,所以多被称为“蜀”。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二年。
汉赵:(3 04年.3 2 9年),又称前赵,是匈奴人刘渊所建的君主制割据政权,都平阳郡(今山西临汾西北)。这是十六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3 04年,刘渊起兵,称汉王。3 08年称帝,国号“汉"。3 1 O年刘聪即位,3 11年一3 1 6年灭西晋。3 1 8年刘曜即位,杀死靳准,次年改国号为“赵"。刘渊以自己祖先与汉朝宗室刘氏约为兄弟而自称汉王,并立意像汉朝一样统一天下,故以“汉"为国号;又以其姓刘,史称“刘汉";以多为匈奴人,又称“匈奴汉"。又统治地区位于中原北方,故称“北汉",但因为容易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混淆而很少为后人使用。刘曜以其发迹之地为战国时赵国之地,改国号为赵,为别于石勒的后赵,而史称“前赵"或合称之为“汉赵"。皇帝有:光文帝刘渊,昭武帝刘聪,隐帝刘粲刘曜。
刘宋: (420年~479年),也称南朝宋,中国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改国号宋,定都建康。因国君姓刘,为与后来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相区别,故又称为刘宋。以刘裕世居彭城为春秋时宋国故地,故以此为国号。又以五德终始说,刘宋为水德,故别称水宋。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出身于行伍,自幼家贫。时值东晋末期,民变此起彼伏,朝廷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公元402年,东晋大将桓玄乘朝廷实力虚弱,起兵篡位,改国号为楚,史称桓楚。公元479年,宋顺帝刘准把帝位禅让给了萧晋之后,延续晋代的文化发展。刘宋皇帝:武帝刘裕,少帝刘义符,刘劭,孝武帝刘骏,前废帝刘子业,明帝刘或,后废帝刘昱,顺帝刘淮。
后汉:(947年一95 1年)是五代十国的第四个朝代,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由沙陀人建立的中原王朝。开国君主刘知远为世居太原的沙陀人,原为五代后晋河东节度使。947年,乘契丹陷开封而于太原称帝,国号汉,史家称“后汉”,以别于汉朝[。自称为东汉显宗八子淮阳王刘昞之后。后攻克中原,定都于汴京(今开封)。948年刘知远二子刘承祜嗣位,即后汉隐帝。95 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平之,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进而反叛。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95 1年1月1日)刘承祜被杀,后汉亡。后汉皇帝:高祖刘知远,隐皇帝刘承祜。
南汉:(9 1 7年一97 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封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 1 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奠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97 1年为北宋所灭,历四主,共五十四年。南汉皇帝:道成,南朝宋终被南朝齐所取代。刘宋在东高祖刘岩,殇帝刘玢,中宗刘晟,后主刘银。
北汉:(9 5 1年一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十国之一,历四主,共二十九年。一称东汉,为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刘崇(8 9 5~9 54、)I先世为沙陀部人。他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后汉隐帝时,刘崇官至河东节度使、太原尹。隐帝年少,大臣专权,刘崇见后汉政权不巩固,便在军事和财政上作了准备。乾祜三年(95 O)十一月,枢密使郭威于邺都(今河北大名东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 1年1月1日),隐帝兵败为人所杀。郭威迎立刘崇子刘赞。广顺元年(9 5 1)正月,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杀刘赞。刘崇即据河东十二州称帝,改名,仍用后汉乾祜年号(直到刘口次子承钧嗣位三年后,始改乾祜十年为天会元年,95 7),国号汉,史称北汉或东汉。北汉是十国中唯一在北方之国。北汉皇帝:世祖刘曼,睿宗刘钧,少主刘继恩,英武帝刘继元。
刘姓所建王朝多称“汉",都与刘邦有关。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以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汉"。刘备为汉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五胡十六国汉(赵)刘渊(匈奴)声称自己是汉室甥亲(汉代有公主和亲匈奴),继承汉祚,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祀之,所以称汉。刘渊之“称汉",现实的考虑是“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利于其“以怀人望";历史的根据是“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五代十国"时期汉,刘知远起用汉为国号,也有着地理的、民族的与自身的考虑。从地理上说,既已拥有中原、定都于汴,则地域色彩较强的“晋"便显得狭隘;又从民族上讲,晋以儿的名义事契丹(辽),于大义有亏;再从自身看,刘知远“本沙陀部人,居于太原。及得中国,白以姓刘,遂言为东汉显宗第八子淮阳王呙之后,国号日汉",又“以汉高皇帝为高祖,光武皇帝为世祖"。如此,在当时北有异族强敌、南有多国并立、中原地区民族情绪高涨的形势下,刘知远自称刘邦、刘秀后裔,并径以汉为国号,便具有了显示政权正统、彰明民族大义、表现渊源有白的多重功效。刘崇称汉,意在自居正统、继承刘知远事业、并以周为僭伪甚明。刘奠,岭南立国,定国号为越似无深意,岭南自古号称百粤(越)之地,至于其改越为汉,既膺刘姓,为彭城人,兄又曾封大彭王,于是刘龑汉为国号,也就有了历史的依据与家族的理由。
综合以上,汉国号的反复沿用具有特殊意义,在中国历史上,国号的沿用是普遍现象,其中汉国号的反复沿用显得尤为突出,具有代表意义。其沿用的理由,最关键者是以刘 邦后裔的身份,与刘邦的汉、刘秀的汉、刘备的汉攀附关系,从而寻求正统地位,以否定前朝或同时存在的其他政权,以收揽人心,以寄寓其创业者踵武伟业、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者显示渊源有自,借以表明高贵的血统、建元立国的依据。这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国号的最本质特征:家天下。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君、家、国三位一体的国家;而国号,也就成了家天下一一某一姓帝王家族拥有国家最高统治权一一的标志,并进而逐渐成为天命所钟、历数所在、万民拥戴的象征,乃至国家政治文化的符号。不仅如此,汉字、汉语、汉族,都成为了中华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但凡异族欲在中原立国者,就必须认可、接纳乃至融入汉地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系统,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化”。
刘氏支派
【支系】
天下刘姓大都属于汉室之后,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六大支系。
一为楚元王刘交后裔彭城刘氏派。该支刘氏分布范围较广,南北东西都有,但以北方较多。
二为中山靖王刘胜后裔中山刘氏派。这一支刘氏人数众多,但主要分布在南方。
三为长沙定王刘发后裔长沙刘氏派。该派刘氏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系当年留在长沙国的一支,如安成侯刘苍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两省,北支则是当年北迁南阳的 东汉皇室后裔,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华中、华北、华东地区。
四为梁王刘武后裔刘氏。这一支刘姓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和山东、江苏一带。
五为代王刘参后裔刘氏,该支刘氏也主要分布在北方的江苏、山东一带,人数较少。
六是淮南王刘安后裔刘氏,这支刘氏主要分布在今安徽省。
【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 5个,其中著名的有1 8个。
1、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
2、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
4、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
5、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
6、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
7、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
8、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
9、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
1 O、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
11、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
1 2、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
1 3、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
1 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白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
1 5、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
1 6、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
1 7、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
1 8、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
【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刘姓堂号众多,大体也可分为地名堂号、典故堂号、教化堂号和其他堂号。据统计,知名的有200多个,著名的有12个。1、彭城堂。在刘氏的众多堂号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这是因为,彭城是刘姓的共同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白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
2、藜照堂。除了彭城堂之外,在刘姓宗族中,另一个用得最多的、最为著名的堂号,就是藜照堂了。藜照堂的得名,来自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彭城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就是暗室中背诵经书。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接着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刘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燃藜夜读的神奇传说,鼓励族人发奋读书,就以藜照堂作为堂号。缘出这一典故的刘姓堂号,除了藜照堂外,还有青藜堂、藜阁堂、燃藜堂、光藜堂、藜光堂、然藜堂、尚藜堂、宝藜堂、天禄堂、禄阁堂、校书堂、太乙堂、传经堂、授经堂。
3、中山堂。中山堂是刘姓中又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著名堂号。中山是刘姓的著名郡望,也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中山刘氏在刘氏各宗派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人丁极为兴旺,族裔众多。当年开派始祖中山靖王就有1 OO多个儿子,是刘氏各派开基祖和当时各刘氏亲王中最多的一个。
4、蒲编堂。蒲编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史书上说,刘备早年家居河北涿县,因幼年丧父,家境贫苦,常与寡母编蒲席、贩草鞋谋生。刘邦称帝后,常思昔日母亲打鞋织席之苦,茶饭无味。刘氏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就以蒲编作堂号,以告示族人勿忘创业艰辛,平生应以勤劳为本。
5、五忠堂。是以祖先名号为堂号。宋朝时期,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耠、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五忠堂的堂号,主要在福建刘氏及其分迁到各地的刘氏支派后裔中使用。
6、墨庄堂。墨庄堂是一个典故堂号。它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江西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宋初官任刑部员外郎,为人酷好读书,藏书丰富。刘式死后,夫人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死后没有为你们留下什么田庄产业,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可称之为墨庄,希望你们在墨庄里辛勤耕耘,好好继承这份珍贵的祖业。儿子们遵从母训,刻苦攻读,最后都学有所成,成了名人。陈夫人教子有方,被人们尊称为墨庄夫人,一代伟人朱熹还曾为此写了一篇《墨庄记》以纪其美。
7、汉里堂。汉里堂是一个地名堂号。所谓汉里,就是汉之故里的简称。今江苏徐州市辖下的丰县赵庄金刘砦,就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古沛郡丰县中阳里。旧时丰县县衙大门两旁,、都书写有“古宋遗风;汉高故里”的对联。这里的刘氏家族,更以自己是汉代皇族后裔而自豪。
8、御龙堂。御龙堂是一个取自祖先名号的堂号。史书记载,当年刘姓的大显祖刘累自小跟当时的豢龙氏学习驯养成龙的技术,所被夏王孔甲派去驯养龙。刘累因驯龙技术高超,深得夏王孔甲的赏识,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姓族人为了纪念刘累,就以他的名号作宗族的堂号,对外称;御龙堂,御龙堂的堂号,在今山西、江苏丰县、江西于都甚至马来西亚的华人刘姓宗族中都有发现。
9、七业堂。七业堂也是一个历史典故堂号,起源于晋人刘殷之子好学的故事。《晋书·刘殷传》记载,西晋人刘殷,字长盛,为人至孝,后发愤记忆,博通经史,官至侍中、太保、录尚书事。刘殷自己博学多才,对儿子们也是要求严格。他有7个儿子,在他的教诲下,都专心治学,研究经史。其中,5个儿子分别学习《诗经》、《尚书》、《易经》、《周礼》、《春秋》五经,一人专攻一经,另有一个儿子攻读《史记》、一个儿子攻读《汉书》。他的儿子们后来都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著名的学者。当时北方的学术,以刘殷一家最为兴盛。史称刘氏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刘殷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鼓励族人勤奋学习、刻苦攻读,就将本族堂号取名为七业堂,与这一典故有关的还有传经堂。
1 O、铁汉堂。铁汉堂是一个典故堂号,源于刘安世为人正直不阿的事。刘安世是宋代的著名谏官。他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甚至多次当面触怒皇帝。许多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奸臣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蔡京曾派使者胁迫其自杀,但没有成功。蔡京又指使一转运判官前往杀安世,安世得知消息后毫无惧意,一边继续与朋友饮酒聊天,一边为自己安排后事,并对人说:死并不难。;后判官途中暴死,刘安世才幸免于难。当时另一位被贬到岭南的大学者苏东坡听到此事,对刘安世大加赞扬,称他他是;真铁汉!刘安世的后人为了宏扬祖先的这一高尚品德,培养族人刚正不阿的素质,就将本族堂号取名叫;铁汉堂。铁汉堂的堂号,自然为刘安世的后裔们所专有,其他刘姓宗族,极少有使用。
11、清爱堂。清爱堂是一个由皇帝御赐的堂号,源白清康熙为刘墉家族题堂匾的典故。清代山东诸城刘氏是一整个清代刘姓家族中最著名也是最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因出了刘棨、刘统勋、刘墉3个大臣而闻名天下。据说当年任朝廷大臣的刘柴家中祠堂落成,特请康熙皇帝御赐堂匾,康熙因书清爱堂3字,并对刘柴说,朕希望你们刘家父子在朝为官,都能做到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后来乾隆皇帝又再次为刘氏家族御题了清爱堂的匾额。自此以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就以;清爱堂为本族堂号,至今不变。因为堂号是皇帝御赐,以世人又称之为;御赐清爱堂;清爱堂;是山东诸城刘氏家族及其分支的专有堂号,其他各地的刘姓宗族,则不会使用这一堂号。
1 2、磐宗堂。磐宗堂,也是一个典故堂号。磐宗二字,典出《史记·孝文帝纪》。该书有如下记载: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后来刘姓族人因用磐宗作堂名,喻意刘姓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此堂名笔者在湖南华容刘姓宗族中也有发现。
【家谱】
除了郡望和堂号,家谱也是辨别宗派的重要形式。
先秦时期,源出尧帝后裔的汉家刘氏尚默默无闻,有无族谱,不得而知。
刘邦建立汉朝后,刘氏一跃而成为国姓。汉高祖刘邦七年,朝廷开始设立九卿一级的机构“宗正府"。 宗正府的首脑“宗正”一官,必须由刘姓皇族成员担任,与其他外姓无缘。宗正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皇族事务,包括记录皇室世系、编修皇家玉牒、每年修一次《诸王世谱》。终两汉时期四百多年,刘姓的谱牒应该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谱牒。凡是皇族成员,都统一由国家登记在册,其传递世系,昭穆亲疏,自然都一目了然。
东汉末年,天下易帜。刘姓的谱牒大都毁于战火,藏于宫中的玉牒不知去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刘姓开始私家修谱时期。由于当时的风气重视门第和出身,因而像当时的各大士族一样,当年的刘氏世家大姓,往往都修有自己的族谱。见诸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刘姓族谱,是河南南阳《刘氏谱》,当年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也曾引用。现存最早的刘姓谱牒文献,是相传撰写于南朝大梁普通三年(520年)的一编《刘氏族谱
序》。
隋唐时期,是中国谱学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刘姓私家修谱的第一个高潮时期。唐代的刘姓谱牒,见于文献记载的有5种:刘知几的《刘氏家乘》(一作《刘氏家史》)1 5卷、《刘氏谱考》3卷、《刘晏家谱》1卷、《刘沆家谱》、《刘舆家谱》1卷,都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而实际上,当时的刘姓族谱,要远比这多得多。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关刘氏九大房的世系,就是在参考了唐代刘氏族谱的基础上编成的。
宋元时期,刘姓修谱的现象更加普遍,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温叟家族,就有完整的族谱,记述了该家族白隋代到宋初五百多年的家族历史和世系传递。
明清时期是中国刘姓修谱的高潮时期。现在存世的最早族谱,就是明朝时的刻本,但数量不多。现在存世最多的刘姓族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刻印的,其中又以民国时期修纂的为主。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离现在只有几十年,保存较易的缘故。大凡官宦之家、富贵之家,甚至就是普通百姓刘氏,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都有修谱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基本上都停止了修谱。20世纪8 O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修谱、续谱的现象又悄然兴起。 新的族谱,虽然是在旧族谱的基础上续修的,但大都增加了反映新时代、新风气的新内容。
三帝遗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帝遗训",也叫“三祖遗训”,在刘氏族姓中广泛流传, 《汉祖流源史》、 《刘氏文史》、 《第一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总会纪念特刊》都刊载了“三帝遗训", 已成为整个刘姓宗族的共同族训,成为刘姓宗族教育、激励族人的重要内容。
【西汉高祖遗训】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于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这是汉高祖刘邦和大臣们在一起讨论、分析自己战胜项羽、夺取天下江山的原因时所说的一番话,见载于《史记高祖本纪》。这句话也已成为中国人的名言之一。
原文出处: “高祖置酒雒阳南宫。高祖日: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J高起、王陵对日: 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J高祖日: 厂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古文今译: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 “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东汉光武遗训】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日: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这句话所表达的是一种务实的生活哲学,反对好高骛远,提倡知足常乐的人生观。
原文出处: “朗陵侯臧宫、杨虚侯马武上书日: “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究则稽首,安则侵盗。虏今人畜疫死,旱蝗赤地,疲困乏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万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诏报日: “《黄石公记》日: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日:“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残灭之政,虽成必败。,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孔子日: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传闻之事,恒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岂非至愿!苟非其时,不如息民。自是诸将莫敢复言兵事者。——《资治通鉴汉纪》
古文今译: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说: “匈奴贪图利益,没有礼仪和信义,困难时向汉朝叩头,太平时便侵边掳掠。如今北匈奴遇到瘟疫,人马、牲畜病死,又遭旱灾、蝗灾,赤地千里,疲惫困顿不堪,实力抵不过汉朝的一个郡。万里之外的垂死性命,悬在陛下之手。福运不会再来,时机容易丧失,难道应当死守斯文道德而放弃武力吗?现在应当命令将领进驻边塞,悬以重赏,命高句骊、乌桓、鲜卑进攻北匈奴左翼。如果这样,北匈奴的灭亡,不过数年之事。我们担心陛下仁慈恩厚,不忍开战,而参谋之臣又犹豫不决,使刻石铭记流传万代的功业不能在圣明的今世建立!”光武帝用诏书回报道: 《黄石公记》说: 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舍弃近处而经营远方,劳碌而无功效;舍弃远方而经营近处,轻松而有成果。所以说:一心扩充地盘就会精疲力尽,一心推广恩德就会壮大强盛。拥有自己所有的人,得到安宁;贪图别人所有的人,变得凶恶。残暴的政令,既便一时成功,也终将失败。如今国家没有为民造福的政策,灾祸变异不断,百姓惊慌不安,不能保全自己,难道还要再去经营遥远的塞外吗?孔子说: 我恐怕季孙家的祸患不是外部之敌颛臾,而在内部。况且北匈奴的实力仍然强盛,而我们屯兵边境,开垦田地,戒备敌侵,传闻的事,总是多有失实。果真能以一半国力消灭大敌,岂不是我最高的愿望!若是时机未到,不如让人民休息。从此,将领们不敢再建议用兵。
【蜀汉昭烈遗训】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刘备这一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已成千古名言,它已不只是刘姓家族,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是非善恶取舍和个人行为的标准。
原文出处:“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白更求闻达。"——《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古文今译: “我刚刚得病,只是一点小病,后来因为这又得了更重的病,我自己知道自己时候不长了.人们说五十岁死的人不能称为夭折,我已经有六十多所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不想自己再为此伤怀,但是却很惦念兄弟.射君来的时候,说丞相惊叹你的智慧和气量,有很大的修行,远远比我们所想的要好的多,你能这样的要求自己,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啊!勉励你,勉励你!不要因为坏事很小而去做,不要因为善事很小而不去做.要遵行贤能贤德,才能够使别人信服.你的父亲德行不深厚,你不要效仿(向他学习).可以读一下《汉书》、 《礼记》,闲空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那些有学识的人和他们的著作《六韬》、 《商君书》,对你的智慧会有很好的帮助.听说丞相已经抄写完了《申》、 《韩》、 《管子》、 《六韬》这些文章,还没有给你,在路途之中去世,你可以自己去乞求学习这些东西"。 宗祠楹联
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长明书室灯。
上联典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 5 6——公元前l 95),字季,沛县人。曾任泗水亭长。秦末陈胜起义时,他起兵响应,称沛公。初属项梁,后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军攻入秦都咸阳,推翻秦朝的统治。废除秦的严刑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拥护。项羽入关,他被封为汉王。随即与项羽展开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六国旧贵族,发展农业生产,制定了《汉律》。
下联典指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刘向,字子政,沛县人。曾官谏议大夫、中正,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成帝时,任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在天禄阁校阅群书,撰成《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又著有《洪范五行传》、《说苑》、《新序》、《列女传》、《五经通义》等。
刘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贞。
上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刘孝绰的三妹刘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给东海人徐悱。徐悱死,刘三娘为他写祭文,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