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榆林市刘氏村落分布及介绍
刘小沟村情简介
刘小沟村位于鱼河峁镇东北4公里处,原隶属于桐条沟乡,2001年撤乡并镇撤销董家湾乡、桐条沟乡后,隶属于新建的榆阳区鱼河峁镇。原村由刘小沟、沙湾、阳湾、绿柳树、庄科湾、官崖窑、对面阳湾七个自然村组成,2016年《榆阳区镇村综合改革撤并村工作实施方案》实施,刘贺山村并入刘小沟村。
我刘小沟刘氏始迁祖名讳失考,明朝永乐14年(即1416年),先祖(为军户)奉旨执行朝廷之令押送移民或者囚徒,从洪洞来到陕西道延绥镇,以军户身份落户定居绥德水门街,两三代之后,大约在明成化年间(1464~1487)迁居刘小沟村(传说原来居住的是康姓人家叫康家庄)。族中曾有先祖刘□□公(名讳世次待考)是明朝总兵(或参将、把总),明万历三十年(1602)河套部落首领猛克什力攻响水堡,翌年犯怀远堡,他曾与刘敏宽(山西安邑及今山西运城人,时任陕西三边总督,万历41~43年任延绥镇巡抚)一起出生入死,三捷猛克什力,立下赫赫战功,并与刘敏宽互认一宗,在刘敏宽去世后为其修祠建庙立碑。惜该碑在上世纪文革期间被毁遗失,据族人回忆:其碑高1.5米,石质碑座刻有赑屃,左右刻有“刘□洪”“刘□□”,正中刻有“追封刘敏宽征西候”。
我刘氏人丁兴旺,从定居刘小沟至今五百多年不断繁衍发展外迁,主要分播在榆林市榆阳、横山、米脂等区县的十几个村庄及本市周边各县、延安市部分区县、新疆乌鲁木齐和伊犁、甘肃庆阳、宁夏、内蒙古、山西等地区。但是,还有许多族人失去联系,仅在刘凤祯民国初期买地契约中出现的人(卖地者或者中证人)在家谱中找不到的人就有士恩、士先、士彦、士明、士英、凤贵(桂)、凤培、凤玉、凤丕、凤付、凤福、凤䓹(义)、凤名(明)、步高、步楹、步勲(Xun)、丕尧(摇)、开儿、其咸、铁儿、三姓等人。还有17世子成和二奴两兄弟迁靖边东坑镇也失去联系。
该村现有1054人,其中90%以上为我刘氏后裔。族人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勤耕善学、崇文尚武、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优秀大学生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教师、私营企业老板。十八世裔刘开章公就是本村最杰出的楷模之一。
本宗刘氏13世起字辈顺序是:国士凤(步)殿(丕)继开生玉承汉喜良才……。
刘山村情简介
刘山村位于鱼河峁镇东北五公里处,东西南北分别与刘小沟、柏盖梁、刘崖窑、唐沟村相邻,原隶属榆阳区董家湾乡刘贺山村,撤乡并镇后隶属鱼河峁镇刘小沟村。
该村虽是山区小村,但是,交通便利,水泥硬化道路穿村而过,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古色古香的龙王庙、财神庙、三官庙三座古庙坐落村中。
据老人们传说和老坟碑记记载:刘小沟刘氏8世裔刘石虎和刘石豹兄弟俩为耕种地方便从刘小沟迁至刘山居住,哥哥住刘山老庄上边现称上硷,弟弟住刘山老庄下边现称下硷,因故,刘山分为上硷和下硷两大户,兄弟俩和睦相处。传说他俩力大无比,能抱起打粮场上的碌碡或石磨,打粮场上完工后,能将一毛口袋豆子、铡刀、叉架、扫把和自己的小脚老婆一并背回家中。
全村现有45户,280多人口,全部为8世裔刘石虎和刘石豹兄弟俩后裔,人才辈出,截止目前,全村有三十多人取得大学文凭,均在各自的行业取得骄人业绩,涌现出十多个科级、两个县处级领导干部。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居家族人也都各尽所能,涌现出了许多种植养殖致富能人和私营企业老板,我刘氏族人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自来水、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农用三轮车、家用小轿车等应有尽有。现在,村委会办公室翻修一新,养老幸福院、中老年活动中心建成投运,庙会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活动场所设施完备齐全,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族人安居乐业。本宗刘氏13世起字辈顺序是:国士凤(登)丕(培)继开生玉承汉喜良才……。
刘山十八世裔刘开润供稿
张家湾村情简介
榆阳区红石桥乡张家湾村,坐落在榆林城西40公里处,旧称喇嘛庙村,因村中有一庙,旧时长居喇嘛故而得名。破四旧时庙宇遭到破坏,喇嘛不知踪迹,80年代后在原址上重建,供奉黑龙大王。又因村中有一河,叫硬地梁河,沿村西而过,又名硬地梁村。
我刘氏先祖是榆阳区鱼河峁镇刘小沟刘氏10世裔孙,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经商往来于榆林及波罗堡间,为方便经营定居于波罗堡附近的饮马滩(待考),后移居波罗堡北二十里八台界村。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回匪作乱、烧杀抢掠,12世则栋公有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都是文秀才,老四是武举人,皆公职于波罗城内)惨遭杀害葬波罗南门沙,其余家人四处逃生下落不明。唯老二13世裔起财公因居八台界村西北不远处的喇嘛庙村(现榆阳区红石桥乡张家湾村)务农而幸免,得以繁衍分播,14世生荣公迁至延安高桥,15世凤岐迁靖边大石砭,15世凤义公留居张家湾村。村中现有70余户、400余人,有刘、张、王、何、宋、杨,共六姓和谐相处,其中刘姓人数最多达100多,都是13世裔起财公之后裔。
因年代久远等原因一直未能与刘小沟宗亲联系,迁居延安高桥的16世裔万才公有感于族人散居数地,深恐世次不定,遂会同族人于1962年编修家谱,立起财公为一世(刘小沟刘氏13世),订定世次四十字:起生凤万伟,志文玉艳辉,宽德宝世洲,旺胜贵长久,永生珍珠明,照旭琪瑞开,登崇丕昌宏,义福国道兴。
张家湾十九世裔刘文秀供稿
刘老庄村情简介
刘老庄村,位于榆林市榆阳区东南70公里处。现属于榆林市榆阳区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新庄则村委会,村庄位于小川河畔西一公里处依山而建,整体坐北朝南。村子毗邻新庄则、秦疙瘩、尹家庄及寇寨则村。村脚下有股甘泉穿山而出,清澈甘甜,沁人肺腑。村东山顶有座三皇庙,为刘氏宗族敬奉神灵之地,常年香火不断。
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先祖大成公携家人于鱼河峁镇刘小沟村迁居刘家庄村(传说原来居住的是王姓人家叫王老庄村),生四子:伏(福)泰、福?、福亮、福?。据《榆林县地名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刘老庄刘大成三子福亮公、四子福?公新建村庄“新庄则”,为了区分,将“刘家庄”改为“刘老庄”。至今繁衍十三代,人口六百之多(包括迁居榆林、延安、内蒙等地)。刘老庄历史久远,后辈子孙谨记祖训、自食其力、勤俭持家,与四邻和睦相处。刘老庄人杰地灵,族人尊师重道、人才辈出,干部、军人、工人及个体户中涌现出像海深公、刘生奎、刘玉福等人为代表的众多佼佼者,为家乡及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宗刘氏12世起字辈顺序是:福国士凤殿继开生玉成(承)汉喜良才……
刘老庄十九世裔刘生奎供稿
新庄则村情简介
新庄则村,位于榆林市东南70公里处,原隶属于清泉镇,2015年撤乡并镇撤销清泉镇并入上盐湾镇,现隶属于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原新庄则村辖由新庄则、刘老庄、青草沟、总兵湾四个个自然村,2016年《榆阳区镇村综合改革撤并村工作实施方案》实施,秦圪垯村并入新庄则村。镇(川)清(泉)公路和小川河穿村而过。村里曾建有供销合作分社、戴帽中学、小学、合作医疗站,2015年投资15.6万元将原来的新庄则小学改建成为新庄则村老年幸福院,为老年人提供居住、吃饭及休闲娱乐的场所,既解决了老年人独居生活的困难,又为子女外出务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据《榆林县地名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刘老庄刘大成三子福亮公、四子福?公在此新建村庄得名“新庄则”。福亮公长子国增公定居青草沟,福亮公次子国荣公四子定居总兵湾,?世裔??迁居横山区土活则村,十五世裔殿银公上世纪初病故后葬新庄则,其妻高氏带子女改嫁张兴庄?氏,子女成人后定居米脂县龙镇张兴庄村,十七世继宗公及其三个儿子迁横山县石湾镇失去联系,另有部分族人举家迁居佳县、延安等地,大多失联。我刘氏至今已繁衍发展至23世,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以刘玉发、刘玉虎等为代表的众多杰出人才,为乡里族人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宗刘氏12世起字辈顺序是:福国士凤殿继开生玉成(承)汉喜良才……。
青草沟村情简介
青草沟村,位于榆林市东南70公里处,原隶属于清泉镇,2015年撤乡并镇撤销清泉镇并入上盐湾镇,现隶属于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新庄则村。村子坐落在小川河东岸一因沟里青草茂密而得名“青草沟村”,坐北朝南,东临天活界村北依掛马沟、对面为总兵湾,西邻镇(川)清(泉)公路和小川河。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榆林县地名志》记载为清顺治年间,分析有误)新庄则福亮公长子国增公定居青草沟是为立祖,国增公生三子,至今已繁衍八代,人丁二百多口。部分族人迁居总兵湾及内蒙古包头市、延安等地。
该村不大,但是,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勤耕善学、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涌现出众多高学历杰出人才、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和私营企业老板,他们为乡里族人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宗刘氏13世起字辈顺序是:国士凤殿继开生玉成(承)汉喜良才……。
总兵湾村情简介
总兵湾自然村,现隶属于榆阳区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新庄则村,位于榆林市东南70公里处,村庄坐落在小川河东岸半山腰山坳中,依东北山而建,毗邻天花界、杨柳川、青草沟等村,西临镇(川)清(泉)公路和小川河。村南怀抱着一个可以屯兵打仗的寨子——寨砙山(也叫寨疙瘩,站在十里开外都可以清晰可见而且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相传这里曾有贺姓总兵驻扎于此,故此得名。该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勤耕善学、崇文尚武、人杰地灵,涌现出许多优秀大学生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教师、军人。
总兵湾刘氏立祖士仲公是刘小沟刘氏十一世裔大成公(刘老庄始祖)之曾孙,十三世裔国荣公四子。清朝嘉庆19年即1814年(《榆林县地名志》记载为清顺治年间,分析有误),士仲公在总兵湾挖土窑定居,历经二百余年已繁衍八代,传至二十三世,现有人口达二百多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八世裔开业公、开红公、四娃公、开江公、开智公及家人移居延安甘谷驿等地;十九世裔生富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迁居内蒙古乌审旗。民国末年,十三世裔国增公后裔开尚公从青草沟迁至本村。
本宗刘氏14世起字辈顺序是:士凤可(科)继开生玉成(承)汉喜良才……。
朱南沟村情简介
朱南沟自然村,原来隶属于榆阳区上盐湾镇党山村,2015年与赵家畔村合并后隶属于上盐湾镇赵家畔村,位于赵家畔村南南沟流域,距210国道2.5公里,距榆林市区南50公里处。
朱南沟刘氏属刘小沟刘氏,八世先祖?公迁刘新庄,十世汉英公、汉熬公再迁爬贵山(鱼河峁镇黄崖窑村附近),原居爬贵山上中下三院旧窑洞中的上中院,下院为李氏居住。汉熬公据传迁移到草滩地小滩则村或小塔则村,失去联系。两三世后,先祖又迁居子洲县双庙湾村后山,同治九年润十月到横山区高镇沙坬梁置地120垧定居,大约三四十年后即民国初年,十四世祖士礼公又在今上盐湾镇朱南沟村置地定居于此,为朱南沟刘氏开基始祖,至今已繁衍传至二十一世。1969年,十八世裔开贵公、开福公迁往延安市宝塔区姚店镇张二村赵刘自然村定居。本宗刘氏14世起字辈顺序是:士凤殿继开生玉承汉喜良才……。
朱家沟村情简介
朱家沟村刘氏始祖刘显浩原来居住在横山区武镇刘家湾村。大约四五代之后逐渐迁移至无定河西岸横山区党岔镇朱家沟村。朱家沟村主沟从无定河川口向西延伸一公里左右,被一座三百多米高的近似圆形的大山一分为二形成两条支沟,山顶有一高一矮两座为躲避和抵抗“贼回回”修筑而成的寨子,分别叫旧寨和新寨,寨子周围至今仍保留许多深浅不一的小窑洞,里面还有火炕、灶台等设施,主要作用就是当“贼回回”进犯村寨时留守在山顶上的村民就会用烽火或消息树向山下村民报警,围绕寨子居住在两条支沟的男女老少就会迅速爬上寨子顶躲僻,青壮年则迅速在主沟予以抵抗,因此,族人都围绕寨子居住在两条支沟里,直至解放后才有人向主沟及川口居住,现在,全村一千五百多族人绝大多数移居在人居环境更好的无定河川道地,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本村刘氏部分族人迁居到延安市的新窑沟、七里铺、安塞县的叶家窑则、杏树坪及横山区武镇阳川村等地,还有族人迁居神木县、米脂县、延安市宜川县,已经失联待考。
本支9世起字辈:清黄基继国如玉仲锦世培(丕)恩承汉喜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