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第一编姓氏溯源

2016/7/6 19:54:45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邓 浏览次数: 1823

                                                             
                                                       一、姓氏的发生发展
  
            我国古代有严格的姓、氏区别。姓,《说交解字》解释说:
人所生也。古代神圣母感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这姓。由此说明,人们的姓是标志所由出生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最初是从女性来确定的,所以,一些出现较早的姓,如姬、姜、赢、晏等等事大都从女.这正是母系氏族的遗制。

        我国很早就有“同姓不通婚 很制的,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最当初是一个氏族。由于人口的不断增殖,一个母系氏族繁衍为若干女儿氏族和孙女儿氏族,这些新的近亲氏族仍然保持原来的血缘关系不变。随着近亲婚的限制日益扩大在他们之间也不准通婚。’于是作为一个氏族标志的姓就扩大成为近亲氏族的共向标志,一个姓至少代表一个部落。而在同一部落内的各个氏族,又必须各有新的标志,这就是氏。

             由于氏族、部落不断繁衍,原来的一个部落必然要发展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不断繁衍的新部落,经过若干世代之后,血缘关系比较疏远了,就又分化出一部分新的部落集团,产生新姓,从而互相可以通婚。如黄帝与炎帝本来是同出于少典时的两个部落,分别为姜姓和姬姓可以相互通婚。姬姓部落原来包括25个氏族。后来发展成为14个部落。这些派生的新部落,除了两个继续保持姬姓之外,又出现酉、祁、已、滕、箴、任、僖、姞、儇、依11个新姓原来的姬姓部落;以后又继续繁衍,派生出更多的新姓。如姚、妫、姒等等。姜姓之族也是如此由姬、姜=姓所姓繁衍的众多姓‘氏,就构成了华夏之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同姓的和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众多部落群,就以共同的祖先结为装,不同姓的部落相互结为婚姻·这样,。在古代中原地区的众多部落,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它们的共同发展。

       大约从五千年前开始i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社会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i父权家长制家庭逐渐形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私有错不断发展,价级分化日益深刻。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l'我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文明时代,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于是王室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这就是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奴隶制国家组织形式·因为奴隶制国家组织是以父权家长制家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国家形成之后,各级贵族组织仍然要保持旧的血缘关系,严格区分姓氏.依姓氏的区别建立了各自的宗族关系。总之,据古籍中记载推测,我国姓氏的起源至今至少有四五千年盼历史,姓是为了一“统其祖考之所自出”,以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氏是为了'别其子孙所自分”(《通鉴补纪》)。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繁衍,姓氏的概念不断发生变化。战国后期姓氏逐渐融合,到汉代则通称为姓。可以说,姓氏是个人所生家族的符号,其产生、演变、发展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诸如以国、以官、以谥、以邑、以姓、以字、以族幕为氏者。具体到“曼"姓,则属于统治者封赐有功之臣的姓氏;而“邓”姓,则属诸侯、卿大夫及其后裔,以封国、封地为姓氏的。


                                              二、曼季是邓姓鼻祖
    根据<中国历史辞典》解释:邓,殷时侯国,曼姓,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邓城镇,疆域到达河南邓县,新野一带"。《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古部落朝一代览》指出,邓国,曼姓,统治地区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北,公元前678年灭于楚"。《元和姓纂》指出:“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氏急就篇注》指出: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辞源》指出:“邓,古国名,’曼姓《左传》桓七年‘春,谷伯、邓侯来朝。《疏》‘邓是南方近楚小国,,庄公十六年为楚文王所灭。《辞海》指出:“邓,古国名;曼姓·在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一说疆域到达河南邓县一带,公元前678年为楚所灭’’。《路史》中也有“邓,古国各,武丁季父封地。

      史书、辞书中有关邓的记载,都表明:邓,古国名,曼姓。除此之外.从目前各地已发现的邓氏族谱来看,公认曼季为邓姓始祖。例如,流传到马来西亚的《邓氏家谱》称:“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侯,邓氏家族开始繁衍"。流传至江西、湖北的《邓氏族谱》称:“始祖曼季,其源初姓子,系商汤王十九世孙,小辛君之子,殷武丁之叔父也。生于殷小辛二十年丁亥岁(公元前1294年)。南阳堂镌簪缨世第(世代做高官之家)《邓氏家史》称:受姓始祖曼季,考余邓氏,系出曼姓之后’’。新野县所存之《邓氏家谱》称:。“殷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国,后以为氏’’。诸多邓氏谱牒,如出一辙,则确认曼季为邓姓始祖
    最近,中共新野县委统战部根据海外联谊工作的需要和应"美国邓氏宗亲之求",组织有关部门和邓氏聚居地群众,
开展了.广泛的邓氏文化研究活动.先后挖掘如珍藏在民间记‘载有清道光十三年的《邓氏族谱碑文》,中华民国十七年续补《邓氏族谱>,中华民困二十七年所立.《邓氏族谱石碑》《及邓禹故里碑》流传在湘鄂赣一带的《南阳堂邓氏家史》等珍贵文物,其文字资料达15万字·大量史料表明,邓本曼姓;受姓始祖为段商武丁的叔父曼季。  
 根据湘、鄂、赣、南阳堂和新野县等地邓氏家史记载“吾离,俊公之长子,生于春秋周平王四十二年(公元前;72 9年)。《左传》称‘鲁恒公七年(公元前709_年),邓侯吾离来朝’封左卫御史。春秋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殁,年91岁,葬子长沙荆州坪山岭风形"湖北省《襄阳县志》记载,汉水以北,西周时有两曼姓国家,一为邓(今邓城一带),一为  (今樊城附近)。由此可以说明,吾离曾是邓侯,但他绝不是邓姓始祖。
    综合史书、辞书、谱牒、文物资料互相佐证,“曼季为邓姓鼻祖以南阳为郡而首称焉,这是邓氏后裔所公认的。
   
                                                三、邓姓与邓国兴灭 
    邓,本曼姓,始于古邓国,已确定无疑,而古邓国则始建于殷商。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夏帝和商先公都是父子相继“商朝的继统法是以长子继为主,以弟继为辅,”这即是所谓的家天下范文澜还说:“商朝实行分封制,商王嫡子有王位继承权,某些庶子有分封权。商末有微子、箕子,相传微、箕是二国名。《史记·殷本圮》称,‘商予孙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宗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茂,。《世奉》有‘时氏、莆氏,纂氏。周初大封兄弟同姓国,是商分封制的扩大,并非刨新。
    商朝从汤开始,列纣灭亡,共17代3l王经历600‘余年《三统历》称629年,当于公元前l72一11世纪。从盘庚迁殷《河南安阳西北》,始称殷或殷商,到商灭,历时273年,其中武
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武丁是小乙之子,约生于公元前,l 3世纪。在位以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一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从版筑匠人中擢拔傅说(音悦)为相,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他在位59年,“殷道复兴”。由于分封制的实行,约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封其叔父曼季于邓,此乃古邓国之始。
    古邓国始于殷商,早已被史书、辞书和邓氏谱牒所肯定。《史记》、《中国历史辞典》、《中国古今姓氏辞典》、《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辞源》、《辞海海》、阳堂《邓氏家史》、新野县邓氏敬信堂《邓氏家谱》、马来西亚《邓氏家谱》等等,俱称:“殷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史记·楚世家》称:“楚文王十二年(春秋鲁庄公十六年、公元前678年_),伐邓灭亡”。
    以上史实表明,古邓国的存在约有572年的历史·而邓姓的产生,则应从公元前678年邓国灭亡开始,曼季后裔以国为氏,改称姓邓,至今已有2672年的历史。显然,《明嘉靖邓州一志》所谓的“夏帝仲康封子于邓”_是没根据的,它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夏朝是“家天下”,不存在分封问题。 

                                                    四 、 邓国地与邓州市
          古邓国为商,周时的封国,《辞海》称之为“南方近楚小国”翦伯赞在《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封国》中指出:“  (音伟)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主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撤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诗·大雅·崧高》)。《史记·楚世家》中指出:“文王二年,伐审过邓,邓人曰 楚王易取,邓侯不许也。湖北《囊阳县志》关于“邓城,的历史前沿革中指出.古邓国境,辖汉水以北新野、邓县、蔡阳以西、山都以东地区。在商、周时,汉水以南为楚国,南阳县为申国,唐河县为谢国,内乡、淅川属析、郦。根据以上史实,可知,古邓国地是以襄阳县之邓城为中心,包括湖北省襄阳县.汉水以北、枣阳县以西;河南省南阳县以南,即邓州市和新野县。

         现在的邓州市在商、周时属邓国地,并且因邓国而得名,但是,它既不同于历史上的邓州,也不等于古邓国,更不是所谓的,“邓林” 。

           历史上的邓州,战国时名穰邑,是秦相国魏冉的封地,秦朝为穰县,包括现在的新野县境。西汉初(公元前206年),于 穰县东置新野县,穰县西置中乡(内乡县)魏孝文希南侵后。北魏于穰县置荆州。《元和郡县图志》称:“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梁王岿入隋,自穰县移荆州还江陵,于穰县置邓州”,当时的邓州,西北至上都950华里,北至东f都645华里,东北至汝州475华里,东至唐州320华里,南至襄州186华里,西南至均州340华里。管辖穰县、南阳、新野、向城、临湍、菊潭、内乡7个县。明朝初,省穰县,只以邓州为名。民国初(公元1913年),邓州改名为邓县,早与新野和其它县无领属关系,现在的邓州市,是在1988年由邓县县改市复名邓州的,仍是个县级市,与新野县是兄弟市县关系。同属于南阳地区管辖,因为,现在的邓州市不同于历史的邓州,所以邓州市与历史上的邓州不能相提并论。它在地域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淡。
    所谓今之邓州系夸父时代的邓林;’是荒诞无稽的:根据辞书解释,夸父系神话人物,邓林即神话中的树林,不是地名。《山海经海外北经》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指黄河、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弥衡《鹦鹉赋》称:“想昆山之高岳,思邓林之扶疏’’。所谓神话,即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而不是历史事实既然夸父逐日是神话故事,就没有所谓的“夸父时代’’,邓林指的是神话中的树林,当然不是邓州市这个地方。夸父死在黄河以北,弃其杖化为邓林,而这个邓林绝对不是在黄河以南临近汉水的邓州。
    既然古邓国包括湖北、河南两省的襄阳、枣阳、新野、邓州等县市,所以现在的邓州市就不等于古邓国,只能说是古邓国地、履古邓国,邓州市又不同于历史上的邓州,也不是所谓的邓林。这样,对于古邓国和历史上的邓州所发生的人和事,要实求是的加以区别,这才是唯物辩证的态度。绝不能说凡是帮有邓国、邓州的事物。笼统的算在今天邓州市的名下。例如,  在历史上习惯说汉光武皇帝刘秀是南阳蔡阳人,而现在则应。说刘秀是湖北枣阳市人。因为过去南阳管枣阳(蔡阳),现在枣阳归湖北管辖,所以不能说刘秀是南阳人,只能说刘秀是枣人,这样更为确切一些。

                                                          五、邓氏祖籍在新野

      在两史上,邓姓是个较大的家族,东汉以来更是.名人辈出,影响久远。至今,邓氏家族遍及海内外,其根在何处?做为邓氏祖籍她的新野人.是最有发言权的。
      在所有辞典时里.“邓”字是用于地名的,邓本姓曼·邓本登,由登加邑而形成。一提到邓国或邓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河南省邓州市是古邓国。1989年3月,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先生,不远万里,带着《邓氏家谱》,回到河南寻根问祖,中共邓州市委统战部接待了这位华裔。邓州市的x X×同志还以邓 州.市出现我国最早的家谱——《邓氏家谱》为题在《南阳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指出《邓氏家谱》比,《孔府家谱》早近千
年,多40代传人,确为稀世珍品。这个家谱是马马来西亚华裔邓威廉先生最近到河南省邓州市寻根问祖带来的,其中记载,邓氏家族的太始祖是商王武丁的季父曼公德阳,被武丁封为邓 侯.'后商王赐予曼公为邓姓,邓氏家族开始繁衍。据邓先生说,他的祖辈们在一千多年前就徙居广东省博罗县一带,其祖父 邓国华带同宗下南洋时,将《邓氏家谱》带到马来西亚,他用整整l0年时间,不惜代价寻找祖居地。今天,邓先生在邓州市委统战部的大力协助下,终于如愿以偿。邓威廉先生还说,为了这本《邓氏家谱》的翔实与完整,从他祖父到他本人这三代人,所付出的代价是无法用钞慕和实物度量的。这个家谱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所言之人之事与《明嘉靖邓州志》的记载和邓州现存古物相符,并且每一代人在当时的为官及品第,均记述详清二如汉文帝时官至上大失的邓通公,是邓氏家族第42世祖光武帝刘秀的军师邓禹,为邓氏第47世祖。三国。时期魏将邓艾,是邓氏第54世祖·…"等等。其实非也,大谬不然。编者从邓氏源流、地域沿革:史志资料、文物遗存、邓姓住地、《邓氏家谱》等各方文献资料进行了缜密的考证的证明了邓氏家族的根是在新野县而不是在邓州市。为此,编者发表署名文章指出:“对海外华裔回国寻根问祖进行鼎力相助,这是统战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实事求是,以免误种谬传,造成不良影响。婉转的对××同志的艰点进行了纠正。接着,《中州令古.姓源考》、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主办的《谱牒学研究》及《光明日报》,相继发表了这篇文章,在国内外产生很大影响,美国西雅图市《华声报》主编,华裔邓日华先生也来函索稿。因为该文有史地做依托,谱牒为凭证,史书最可信,人物为佐证,观点正确,根据充分,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故能为邓氏族人所接受
        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新野县地属邓国,这确凿无疑。问题的关键在于,新野县与邓州市的历史缘源及其可分又不可分的密切关系:则鲜为人知,这样不仅为邓氏家族的祖籍地造成了混乱,而且给海外邓氏后裔回国寻根问祖带来了麻烦。特别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情况下,不顾客观事实,强词夺理的争名人,以至歪曲事实,张冠李戴,这是更不应该的。 
       新野县与邓州市毗邻接壤,两城相距仅60华里,近若一地。早在商、周时;同属古邓国地:春秋战国时,都属楚国:在秦朝两者是同一个穰县.到了西汉初(公元前206年),新野从穰县分离出来单独置县。隋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穰县改称邓州,管辖7个县,其中就有新野。唐朝末年,新野改县为镇,并入穰县。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新野恢复且的建置,仍属邓州管辖。到民国初年(公元1913年),邓州改名为邓县,这时邓县与新野已经没有领属关系,属兄弟县,统归南阳专区管辖,一直到解放后,都是如此。至1988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邓县县改市,邓改称邓州市,但仍是个县级市,与新野县是亲兄弟的关系,均属南阳地区领导。由于现在的邓州市沿用了历史的邓州这个名字,又简称邓州,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误认为现在的邓州市就等同于历史上的邓州,其实,前后各异。是两个不同的地域概念。具体地说,历史上的邓州范围很大,还管新野县;现在的邓州市范围很小,就是原来的邓县,不管新野县了,两者是平行独立的县级单位,打一个较为近点的比方,在解放前都知道内乡有别廷芳,驰名海内外,可是,到解放后从内乡县分出个西峡县,而别廷燕的家恰好属于西峡,这样在外地不了解情况的,还说内乡的别廷芳,知情者才说西峡的别廷芳。要是确切的说,别廷芳是西峡县人。同样道理,外地不了解具体情况者,说邓州是古邓国,邓姓之根在邓州市;若是了解具体情况的,则会说邓姓之根在新野,这样更确切,因为见于史书的邓姓人物都是新野人。
       从目前已经发现的《邓氏家谱》来看,公认为邓氏祖籍在新野‘例如,四川的《邓氏家谱》称3我姓(邓)始于邓国,盛于高密",高密侯者,邓禹也,新野人·马来西亚的邓威廉先生带的《邓氏家谱》称:“邓禹为四十七世祖,邓艾为五十四世祖,他即邓禹、邓艾的后裔",实际也说明他的祖籍在新野。l 9 93年11月1 9日,《华声报·华夏寻踪》登载安福发现《枫田邓氏族谱》称,毛毛在她那本著名的书中提及,四川广安邓氏发源于江西’庐陵。古庐陵,郡县同名,包括庐陵、安福、吉水等八县,今为江西省吉安地区。最近在江西省安福县发现了《枫田邓氏族谱》,为研究庐陵邓氏的历史人文、迁徙分布情况,提供了宝贵史料。该族谱对邓梅魁(庐陵邓氏之初祖)之前邓氏远祖情况,也记载甚明。始祖邓禹,字中华,南阳邓州新野人.....。也间接说明其祖籍是新野,不论是南阳堂《邓氏家史》,或者是湘鄂赣《邓氏族谱》,都说明是曼季后裔,邓禹为其四十八世祖,祖籍.在新野。在邓禹之前历代世祖都没出生地唯三 十一世祖邓弱公生手春秋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5年),世居南阳新野。距邓国灭亡邓姓开始之时间仅有423年。特别是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发表了《邓氏家族根在新野》的文章,这更具有权威。
         在史学界公认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典籍中,首推《二十四史》,其中也能找到邓氏祖籍在新野的依据。例如,《后汉书》第5卷裁:“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后汉书集解》称“《东观记》载,邓晨的曾祖父隆,扬州刺史;祖父勋,交阻剩史;父宏,豫章都尉,他们均是世居新野”。《后汉书》第6卷载:“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后汉书》第l O卷的和熹邓皇后,孝桓邓皇后等,皆新野人。《三国志》第28卷载:邓艾,字士载,义阳棘阳(新野东北)人;《三国志》篇,45卷载。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司徒之后,蜀末入蜀"。史书如此,地方志亦然,不论《嘉靖南阳府志》、《嘉靖邓州志》、《康熙新野县志》、《南阳人物艺文志》或新编《南阳地区人物志》,都明确记载邓氏名人皆新野县人。相反,却没有发现那位邓氏名人是邓州市

         新野县收藏的《邓氏家谱>称:“邓氏根深蒂固,源远流古至今繁昌,全国邓氏皆出其后”。同时,新野县现有众多的邓姓人口和大量的邓氏文物遗存为佐证,充分说明邓氏祖籍在:新野县。
     综上所述,姓氏起源,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战国后期姓氏逐渐融合,到汉代则通称为姓。古邓国始于殷商,曼季为邓氏鼻祖,约在公元前1294年左右·邓国灭于公元前678年,曼姓后裔以国为氏,此即邓姓之始,至今已约有2672年的历,根据邓国、邓州、新野地域的历史沿革,邓氏谱牒,史志资料,邓姓人物遗存等综合考察及中国谱牒学研究会的认定,邓氏家族根在新野。


下一条 前言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