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江西刘氏村族志

2017/1/8 14:08:42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刘红珊 浏览次数: 42068

《江西刘氏村族志》系列丛书编纂委员会

 

  任:刘红珊

副主任:刘会昌   刘声高   刘光青   刘友发   刘桂洲    刘振德   

刘静远   刘小宗   刘芳勇   刘明和  刘道春  刘庆忠   刘庆春 

 

 

《南昌刘氏村族志》编委会

名誉主任:刘初浔  刘力夫  刘东赓  刘荣根

     任: 刘芳勇

  任:  刘会昌  刘桂洲  刘声高  刘明和  刘瑞华   刘斯汉、刘新文、刘凤莲、刘行福、刘敦铁、刘新华、刘全和、刘勋丰、刘先进、刘  辉、刘宗文。

    编:刘明和

  编:刘明佑、刘全智、刘上源、刘德敬、刘国梁、刘品季、刘文佰、刘文杰、刘仁洪、刘满泉、刘建国、刘敏

    委:刘尚溥、刘水秀、刘秉财、刘右连、刘岭梓、刘文斌、刘明干

 

 

 

 

 

 

 

 

目录

序言

前言

凡例

一、渊源篇

 

第一章   尧帝后裔、汉胄重族

第一节    刘氏溯源………………………………………………………

第二节    源流世系………………………………………………………

第二章   豫章刘氏  千支万派

流芳刘氏………………………………………………………

金沙刘氏………………………………………………………

梓溪刘氏………………………………………………………

客家刘氏………………………………………………………

陂溪刘氏………………………………………………………

京台刘氏………………………………………………………

墨庄刘氏………………………………………………………

五忠刘氏………………………………………………………

上富刘氏………………………………………………………

 

 

二、村族篇

 

第三章   南昌刘氏   源远流长

南昌市历史沿革……………………………………………………………

第一节   东湖区

东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第二节   西湖区

西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青云谱区

       青云谱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湾里区

湾里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青山湖区

青山湖区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南昌县

南昌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新建县

新建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安义县

安义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进贤县

进贤县简介……………………………………………………………

各乡镇(街道)地图、村族介绍……………………………………

 

 

三、人文篇

 

第四章   文苑汇萃   华夏人杰

第一节    序词传记……………………………………………………

碑铭祭辞……………………………………………………

古今名人……………………………………………………

 

 

 

第一章   尧帝后裔、汉胄重族

 

第一节  劉氏溯源

 

一、刘姓的祖源

  1、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
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
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
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亦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2、早期刘姓的演变
刘累是监明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手掌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是 “字。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孔甲在位的第三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 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韦。
颛顼孙子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唯一的儿子陆终娶炎帝四岳族的一支鬼方氏的女媸为妻,生有六个儿子:樊、惠连、篯铿、莱言、晏安、季连。六兄弟后采都封疆立国开姓,其中樊封昆吾,后裔形成己姓部落;惠连封参胡,后裔形成董姓部落;篯铿封大彭,后裔形成彭姓部落;莱言封郐,后裔形成妘姓部落;晏安封曹,后裔形成曹姓部落;季连封楚,后裔形成芈姓部落。历史上把这6个姓再加上从彭姓分出的秃姓部落和从曹姓分出的斟姓部落,合称祝融八姓。祝融八姓最初在今河南新郑一带,以后向南发展至河汉之间。
三子篯铿,又叫彭祖、大彭。黄帝氏族部落联盟以龙为图腾,后裔氏族因地名、水名或祖先崇奉物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图腾崇拜。彭祖的得名,与其氏族部落善于养豕及用豕皮做大鼓有关。这个部落在典礼、祭祀或作战时,都以击鼓为乐,久而久之,便以大鼓为图腾崇拜,且以大鼓的嘭嘭声而姓彭。彭祖擅长调养,做的肉汤特别有营养。他因常做山鸡汤献给帝尧喝,得到赏识,被封于彭城,称大彭国。大彭氏族部落中,有以黄帝的龙图腾为称号的,也有以大鼓或豕()为图腾徽号的。到大禹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时,彭寿任彭祖氏族部落长,和禹的关系亲密。颛顼-炎帝共工后裔禹在涂山(今安徽怀远)大会诸侯时,彭寿亦去参加。禹建立夏朝后,唐尧、虞舜旧国大彭国仍列夏朝诸侯。夏王启十一年,封于西河(邑城在今山西汾阳,辖地相当于今山西西南及陕西关中华阴、大荔等黄河以西的地区)的启长子武观反叛,彭寿奉命带大彭国军去征讨。武观投降,回朝(今河南巩义市)向父王启请罪,被赦免为朝臣。彭寿因功被晋爵为,其封国亦称彭伯国,是夏代东方的一个大诸侯国。彭伯国与夏朝同为颛顼-炎帝后裔,一直忠于夏王室,与夏王室关系亲密。后羿、寒浞篡夺夏政权后,彭伯一直不叛夏朝,后来又出兵助少康夺回了王位,立下大功。少康登上王位后,论功封赏,便封彭寿的庶孙元哲于韦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废韦城,今名妹村)立国。因元哲的氏族是以豕为图腾的,又善于制造大鼓,故改姓为豕韦氏。夏代时,彭伯国势力大,是否正确地位高,其分支豕韦国地位也较高。后来彭伯国迁往今河南原阳,周武王时被灭。
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
刘累因屠龙事件逃到鲁山后,原来的刘氏族(即御龙氏)中有一部分随他迁到今河南鲁山一带居住下来。为了避免招摇,刘累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 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族的始祖。
迁到鲁县的这支刘氏族,后来又因为某种原因(也许是想进一步隐居避祸吧)而继续迁徙,最后向北到达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在此定居下来。 于刘氏族长期居住生活于此,这一带后来出现了一系列与刘氏有关的地名:刘累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刘氏久居之地后来就叫做刘聚(偃师县南40里缑氏镇之南20里的刘庄),此外这里还有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这支刘氏族的生命力非常强,他们在河南偃师一带以为族姓徽记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夏商周数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但生活在这里的古老的刘氏族并未立即灭亡,而是由臣服于商王朝的氏族政权,演变为姬姓周王朝统治下的臣民。后来郑国日益扩张,偃师的刘氏族被郑国吞并,刘氏成员则变成了郑国统治下的普通公民。他们一部分仍留居郑国,另一部分向东迁徙到今山东曲阜附近,并在那里留下了""的地名。 712年,东迁洛阳的周平王为了扩张地盘,从郑国手中夺取了刘等4处地方,使之变成周朝新都城王畿之内的城邑。前599年,周定王又将刘封给他的弟弟季子做领地,建立起姬姓的刘子国。季子去世后被谥为"",因此又被称为刘康公。季子的后人,以采邑为氏,称刘氏。于是刘子国的王族是姬姓刘氏,百姓则是祁姓刘氏。
刘氏家族除了要统辖自己的刘子国事务外,还长期担任东周王室的卿士等官职,负责周朝王室的婚姻大事和外交礼仪。春秋时期,姬姓刘氏又与晋国的范氏世代结为婚姻。姬、祁两支刘氏家族在春秋时期联为姻亲,这也是刘姓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如,始祖刘康公就娶范氏为妻,生子刘夏。刘夏,史称刘定公,周景王时(公元前544--520),刘夏出任周王室正卿,开始操纵东周朝政,成为当时地位显赫、势力强大的贵族。刘定公也娶范氏为妻,生子刘挚,史称刘献公。这个时期周朝王室的朝政,由以刘挚为首的姬姓刘氏家族控制操纵。刘献公没有嫡子,他的庶长子刘卷继任刘子国国君,这便是刘文公。刘卷拥立太子姬猛为周王(即周悼王),不久,周悼王去世,刘卷又拥立悼王的弟弟姬匄为新的周王(即周敬王)。公元前510年,刘文公在诸侯的帮助下,修建成周城,将周敬王从王城迁到成周。刘文公的儿子是刘桓公。刘桓公之后,刘氏子孙仍在东周王室任卿士,但其地位已不如从前。直到周贞定王时期(468--441),刘氏家族因为在王室内部斗争中失败,家族彻底衰落,其领地刘子国也被王室灭掉。姬姓刘氏家族,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不见了。刘子国的祁姓刘氏仍然存在,成为现在刘姓的先祖之一。
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驱逐出境。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居住。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夏商鼎革之际,因刘邑靠近商的勃兴地滦河、永定河,且双方同为帝喾后裔,所以率先归顺商朝,并一起攻打夏王朝。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顾、昆吾等国,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氏族称号。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1250─1192在位)中兴,于武丁55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彭姓豕韦氏亡国后,一部分旧贵族辗转逃到了今陕西扶风县境内,建立了韦方国,依附于以周原(今属扶风与岐山县交界地区)为都的西周。周武王灭商时,韦国君遐率军参加。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刘氏族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再改陶唐刘为豕韦氏。
公元前1160年,商王封自己的小儿子于豕韦,将居住于那里的祁姓豕韦氏(刘氏族)举族迁移到尧都平阳附近的夏墟(今山西冀城西),与夏遗民杂居,首领仍号称唐侯,国号又由豕韦氏改为唐。
公元前1050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广安门)之后,又将已经存在的亦属尧帝后裔的商朝旧国唐国加以追认,仍封唐侯。周武王为表彰韦伯遐的功绩,便恩准韦方国返其祖先的豕韦故地(今河南滑县东南50里的妹村),称韦伯国;又准其同宗的彭伯国在今河南原阳县复国。
3、刘姓的正式形成
西周建立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旧主商人暗通款曲、最后联合作乱,周成王(10421021)在位便灭掉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唐国人迁徙到首都镐京附近的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加以监视,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至此,刘氏族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国人改称为唐杜氏。这样唐杜氏的后人一部分以原居地刘为姓,一部分以官名唐为姓(唐叔虞的后代中也有姓唐的)
周公东征平叛,周成王又迁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荷泽东南成武),去加强对东夷的统治。韦国历史上数次被商朝-陶唐欺压,幸亏西周帮其复仇,所以一直都忠于周王室,与齐、鲁共同监视东夷,护卫周王室。东周时期,韦伯国弱小,被鲁国逼迫,又南迁于同宗的大彭国的故地彭城(今徐州),仍称韦伯国。韦伯国传到周赧王时期,与彭伯国同时灭亡。彭伯国人由河南原阳逃回故地彭城,与同宗韦伯国人会聚。
公元前785,周宣王时,杜国又被灭,作为周大夫的杜伯也无罪而被杀害。杜伯的子孙大多(姓刘姓唐的)投奔其他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为姓氏了。
杜伯的儿子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晋国的大夫,不久又官任士师(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蒍、士荐。士蒍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晋国的士师,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蒍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蒍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蒍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士蒍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蒍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士蒍为姓氏。
士蒍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士会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636628年在位)、晋襄公(627621年在位)。前633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大臣们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前620年,以赵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复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秦军大败。士会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等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前614年,晋国的六大臣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随武子。士会子孙,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为他们的姓氏。
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国。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士氏、随氏的氏姓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刘姓的复姓始祖。
这样,刘姓自从舜时监明子刘式封刘得姓,至夏朝孔甲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国人、唐杜氏、士氏、随氏,至此正式恢复了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4、刘姓的发展
复姓大始祖定居秦国之后,生子刘明,刘明生刘远,刘远生刘阳。刘明之后,这支定居秦国的刘姓家族都没有封侯进爵,为官任职,只是作为秦国的一个普通姓氏和普通家族而生存繁衍下来。他们象一般的秦国百姓一样,要服兵役和徭役。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家族在秦国已传递繁衍了十多代。
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10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又从秦国迁到魏国。这位刘氏祖先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成为魏国的大夫。 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就是刘邦的曾祖父。
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中阳里力村疃,东南距离当时的丰邑有12里,原是白银河边的一个地荒人稀、交通不便的小村寨。后来,因为刘姓宗族在此拓荒创业,此地才渐渐地人烟繁盛起来。
刘清迁到力村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已过,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又改称为"金刘砦"
刘清娶妻李氏、程氏,生二子:刘仁、刘发。刘发是燕王刘泽的爷爷。 刘仁,本名刘荣,字仁,号丰公,是刘邦的爷爷。 传说刘仁善于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刘丰不但会理财,为人还乐善好施,是远近闻名的大慈善家。
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二子,老大名叫刘煓,老二就是荆王刘贾(绝嗣)的父亲。 刘煓(或作刘湍),字执嘉,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 刘煓年轻时就仁爱侠义、豪爽洒脱,爱酤酒卖饼、斗鸡蹴鞠,又喜欢结交市井豪杰、江湖朋友。刘煓平时为人也乐善好施,颇有乃父丰公的风范,因而深受当地乡邻的敬重,被人们尊称为"太公"
刘煓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刘媪在汉建立以前逝世,后来母以子贵,被追谥为"昭灵夫人"。刘煓与王含始共生育了4个儿子:伯、仲、季、交。 刘伯早年去世,其子刘信封羔颉侯。刘信也无子早死,刘邦就把庶长子刘肥过继给长兄刘伯为嗣。次子刘仲(又名刘喜),汉朝建立时封为代王,他的儿子刘濞后来又被封为吴王。第三子刘季,就是刘邦。第四个儿子刘交,汉朝开国后被封为楚元王,南朝宋刘裕就是刘交的后代。刘邦建立汉朝后,刘煓被尊为太上皇,刘氏家族也举家从古丰邑迁到长安皇宫居住。
刘邦做皇帝后,接受部下娄敬定都关中的建议,把国都迁到了长安,并因此赐娄敬姓刘,另外还赐项伯的族人姓刘。 刘邦封自己的部下刘富为红(今安徽萧县西的红亭)侯,刘富的子孙后来就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红氏。五代时,吴越王名叫钱刘,那里的刘氏为了避他的名讳,改刘姓为金姓,成为金姓的另一支。

 

 

 

 


二、刘的鼎盛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今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称帝,开创了刘氏汉家天下,一个强大统一的汉帝国,矗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我们统一的汉族和伟大的汉文明的基础。汉字、汉语、汉族、汉文化,至此也因刘姓开创的汉帝国而定名。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达66人,如东汉、西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伪齐(刘豫)等政权。前后历时650年余。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2年,三汉共计452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
 500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不继繁衍增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30多个王国,400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10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者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数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遍地刘"的格局基本形成。 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之子孙、汉室之后。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
两汉历史上的刘姓汉家皇朝共有个26皇帝、数百个亲王,上万万个诸侯。这些众多的汉家刘氏宗族皇室成员,主要又可以分为如下几大宗派:
1 非嫡系大宗派。
属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家族。燕王刘泽家族的后嗣现在已经断绝无人,但现在还有刘姓族人自称出自刘贾之后。
2 刘邦二哥代王刘喜大宗。
刘仲(刘喜)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最得太上皇喜欢。当年太上皇就多次拿刘邦与老二刘仲相比,说刘邦不如刘仲,骂他好逸恶劳,没出息。前201年正月,刘邦将刘仲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匈奴于前200年入侵代国,毫无军事才能的刘仲只好独自弃国逃回洛阳。刘邦大怒,便于前1999月革去刘仲的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后裔现在人数不是很多。
刘仲有两个儿子:刘濞、刘广。
荆王刘贾死后无人继位,刘濞便由沛侯晋升为吴王,统辖东南353城,定国都于吴(今苏州市)。前154年,刘濞便带领楚、赵等7国公开叛乱,后被周亚夫击败,刘濞被杀,吴国灭亡。刘濞的子孙,除太子刘驹逃亡闽越外,其他均不知下落。
刘广被封为德侯。前185年,刘广之子刘通嗣任第二代德侯。前151年,刘通之子刘龁嗣封第三代德侯。刘龁子刘何于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刘何做德侯仅1年,便在汉武帝削藩政策之下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灭亡。前62年,汉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德侯刘广玄孙长安大夫刘猛为泰山侯。前1年五月,汉帝哀又下诏将刘广玄孙之孙刘勋封千户侯。公元9年王莽篡位,泰山侯国被废除。 刘广这一支到东汉时产生了司徒刘崎和太尉刘宽父子。 刘广后裔到隋唐时期非常兴旺,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刘氏。
3、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大宗。
这一派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
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被封为楚王,定都彭城(今徐州市)。楚国当时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336县。刘交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7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刘礼封平陆侯;刘富封休侯;刘岁封沈犹侯;刘艺封宛朐侯;刘调封枣乐侯。刘郢客在位4年去世,传位给长子刘茂。刘茂响应吴王刘濞,成为"七国之乱"的骨干,后兵败自杀。刘交第三子刘礼继任为第四任楚王。刘礼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注,刘注传子刘纯,刘纯传子刘延寿。刘延寿认为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很有可能当皇帝,便极力巴结依附他。结果,被汉武帝处死,楚国灭亡。 刘延寿的后裔有名叫刘璠者,从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赣州市),后裔发达,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南康刘氏。
刘富原被封为休侯,后来,汉景帝改封刘富为红侯(红侯国地在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刘富生5子:长子刘登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强和3个弟弟留居首都长安,在汉朝廷任职,以便供养祖母楚元王夫人。红怀侯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前124年,刘章无子绝嗣,红侯国灭亡。 然而,红侯刘富留居京师的那一支子孙,日后却极为兴盛发达,成为刘氏宗氏中最优秀的代表。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当时已80岁高龄了。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字路叔,父亲去世后,刘德接替宗正一职,后因被人陷害,被免职贬为庶民。后来在霍光夫关照下,刘德复出,任青州刺史,后又复任宗正。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后又改封为阳城侯。刘德于前63年去世,儿子刘安民承袭为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子刘岑,刘岑儿子的时候,爵位被王莽废绝。 
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的弟弟刘向,专心研思儒家经术,著作有《洪苑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刘向生了3位优秀的公子:长子刘伋,《易》学教授,官至郡太守;中子刘赐,官任九卿丞,早逝;少子刘歆,便是西汉末年著名的大学者和政治家。刘歆好古,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刘歆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因少时与王莽同为黄门郎,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刘歆被王莽重用,被封为红休侯,后又升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然而,刘歆毕竟姓刘,不满意王莽篡汉,公元23年,刘歆被迫自杀。刘歆生有31女,女儿嫁给王莽的儿子王临为妻。刘向、刘歆的家族,是一支非常优秀的宗室分支,子孙们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 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
枣乐侯刘调,是刘交的第六子。刘调传子刘应,刘应传子刘庆。刘庆因汉武帝削藩,被削去侯爵,枣乐侯国灭亡。枣乐侯族的后裔,主要居于沛国相县(治所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隋唐时期子孙发达,蔚为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沛国相县刘氏。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字伯伦,是刘交后裔。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4、刘邦庶长子刘肥大宗。
这一大宗在现代刘姓中还有后裔,人数比较多。
汉高祖刘邦共生育了8个儿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友、刘恢、刘建、刘长。 除嫡子刘盈和四子刘恒先后继位做皇帝外,其余6子均被封为亲王。但其中汉惠帝无后绝传;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共王刘恢均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封,族亡国废;燕灵王刘建在位15年去世,本来有个庶子,也被吕后杀害,以致绝后国亡;赵幽王刘友一支人丁凋落,仅传3代便绝后。这样,刘邦8子中,仅有3房有后裔延续下来,即长房刘肥、第四房文帝刘恒和幺房淮南王刘长等4支子孙。 刘肥的后裔,大多都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25个郡望中,就有高密(青岛潍坊之间)刘氏、琅邪刘氏、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刘氏等郡望是刘肥之子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也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刘肥,是刘邦长子,但刘肥的生母曹氏,只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有资格成为太子。刘邦称帝后,封刘肥为齐王,建都临淄,统辖胶东、胶西、临淄、济北、博阳、城阳等673县,齐国不仅大,而且非常富饶。刘肥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13个:刘襄、刘章、刘兴居、刘罢军、刘宁国、刘信都、刘安、刘将闾、刘辟光、刘志、刘卬、刘贤、刘雄渠。 刘肥去世后嫡长子刘襄继位为第二代齐王。不久,惠帝去世,吕太后篡权。吕后对齐国刘氏家族这个最大的藩王很不放心,便采取又打又拉的双管齐下政策。她先是将齐国所辖的济南郡割给她的侄儿吕台,封吕台为吕王。不久又将齐哀王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封为侯爵,调到长安。几年后,吕后又削掉齐国的琅邪郡封给琅邪王刘泽。吕后死后,齐哀王与琅邪王都起兵攻打长安,朱虚侯刘章则在长安做内应,一举消灭了吕氏势力。汉文帝刘恒登基后,将被吕后削除而原属齐国的城阳、琅邪和济南等3郡都还给齐国。刘襄传子刘则后,汉文帝划出齐国的城阳、齐北2郡,封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封东牟侯刘兴居为齐北王。两年后,汉文帝又将刘肥的其余10个儿子均封为列侯:四子刘罢军封管侯,五子刘宁封丘侯,六子刘信都封营平侯,七子刘安封杨丘侯,八子刘将闾封杨虚侯,九子刘辟光封朸侯,十子刘志封安都侯,十一子刘卬封平昌侯,十二子刘贤封武成侯,十三子刘熊渠封白石侯。刘则绝嗣,刘肥长子刘襄一支至此灭亡。这时,汉王朝决定将齐国削弱。汉文帝下诏将齐国分割成许多小王国,分别封给刘肥的6个儿子:老八杨虚侯刘将闾,嗣封为新的齐王,继承刘肥的爵位;九子刘辟光晋封为济南王;十子安都侯刘志晋封为济北王,取代因谋反被杀的原济北王刘兴居;十一子刘卬晋封为胶西王;十二子刘贤晋封为湽川王;十三子刘熊渠晋升为胶东王。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发动"七国之乱",齐藩家族大都卷入了这场叛乱,7个叛乱国中,齐藩刘肥一族便占有4个:即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另外,齐藩系的管侯刘戎奴、氐丘侯刘偃、营平侯刘广也都参加了叛乱。平乱后,汉景帝没有废除齐国,而是让刘将闾的太子刘寿继任为齐王。同时将参加叛乱的齐藩刘肥一族的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熊渠、淄川王刘贤和济南王刘辟光等处死,并废除了这4个诸侯王国,将其封地收归中央所有。同时被诛的还有参加叛乱的管侯刘戎始、氏丘侯刘偃和营平侯刘广等。齐藩王族经此打击之后,一蹶不振,日益衰落。刘寿传子刘次景,刘次景死后无子,齐国绝传,汉武帝因此趁机将齐国废除,收归中央。齐国灭亡后,齐藩家族的众多王侯大都被削除,仅剩下城阳和淄川两个王国。
城阳王国的创建者刘章,是刘肥的第二个儿子。刘章娶吕禄之女为妻,生子刘喜。此后历经、刘延、刘义、刘武、刘顺、刘恢、刘景、刘云、刘俚,直至公元6年王莽篡位,城阳王国被废。 第六代城阳王刘顺生育了许多儿子,长子刘恢承嗣为城阳王,次子刘丘封都平侯,三子刘山封枣原侯,四子刘文封箕愿侯,五子刘勋封高广侯,六子刘佼封即来侯,七子刘谈封庸侯,八子刘兴封昆山侯,九子刘根封折泉侯,十子刘渊封博石侯,十一子刘用封要安侯,十二子刘勇封房山侯,十三子刘宪封式侯。式侯刘宪生数子,长子刘霸承袭爵位为第二代式侯,刘霸无子,刘宪的次子刘萌继任第三任式侯。王莽废式侯国。刘萌有多个儿子,长子刘恭,更始时官任侍中,袭爵为第四任式侯;第二个儿子是刘茂;第三个儿子就是赤眉军皇帝刘盆子。
城阳王刘章九世孙刘津,被光武帝刘秀封为平莱侯,徙居东莞(今沂水县)。其后裔有刘穆之,徙居京口,仕南朝宋,累官尚书右仆射。还有刘勰,为南朝梁著名文学评论家,著有《文心雕龙》传世。
刘志是刘肥的第十个儿子,最初封安都侯。原齐北王刘兴居谋反被杀后,刘志被汉文帝晋封为齐北王。七国之乱平定后,原淄川王刘贤被杀,刘志又被改封为新的淄川王。历经刘建、刘遗、刘终古、刘尚、刘横、刘友、刘永,至王莽篡汉,淄川国被废。
5、刘邦儿子淮南王刘长大宗。
这一派的刘姓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这派刘氏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等地。 
刘长的生母赵姬原是赵王张敖的姬妾。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杀后,刘邦封小儿子刘长为新的淮南王。刘长在前174年派儿子刘但阴谋勾结匈奴与闽越,公开发动叛乱,败露后,刘长的王位废除,发配到蜀地。前164年,文帝将原淮南王国的故地一分为三,分别封刘长所生的3个儿子:刘安承袭刘长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淮南王;刘勃晋封为衡山王;刘赐晋封为庐江王。第二代淮南王刘安则是汉初皇族中最优秀杰出的人才,把为政、治学、做人的讨论汇编成书,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刘安在炼丹的过程中,还发明了豆腐。刘安晚年阴谋篡位,被朝廷发觉,他畏罪自杀。武帝废除淮南王国,将淮南故地收归中央,改为九江郡。淮南王宗族至此灭亡。
刘勃原封衡山王,前153年改封为济北王。刘勃有7个儿子,长子刘胡继承王位,其余6个儿子在公元前126年被汉武帝同日封为列侯:刘不封阳安侯,刘骞封荣关侯,刘何封周望侯,刘则封陪缪侯,刘信封前侯,刘乐封安阳侯。刘胡传位给刘宽,刘宽因谋反被朝廷处死,济北王国也被废除,改为北安县。刘宽的另外5个兄弟也都被封为列侯:刘曜丘封五据侯,刘龙封富侯,刘遂封平侯,刘成封羽侯,刘楚封胡母侯。其中,老五羽侯刘成一支,终西汉一朝一直延续有后,直至王莽篡汉时才被削去爵位。
淮南王刘长的第三子刘赐原被为庐江王,后被改封为衡山王。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叛乱阴谋,畏罪自杀。衡山王国也被朝廷废为衡山郡。
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望中的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
6、汉文帝次子梁王刘武、三子代王刘参大宗。
这一派人数也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江苏地区。 
汉文帝刘恒有3个儿子:刘启、刘武、刘参。其中,长子刘启继承帝统,即汉景帝;次子刘武封梁王;三子刘参封代王。
刘武前178年被封为代王,二年后改封为淮阳王。前168年,因原梁王刘揖死后无子继统,刘武又被文帝改封为梁王。梁王国建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统辖从河南开封到山东泰安一带的40多坐城市。梁国疆域辽阔,土地肥沃,是西汉中期势力最大的几个藩国之一。刘武与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生,因而成为汉景帝时与景帝关系最亲近的藩王。七国之乱爆发后,刘武一方面坚守睢阳城,同时还派出大军攻打吴、楚叛军。刘武与王后李氏等共生育了55女。景帝于前144年下诏将梁国一分为五,分别封给刘武的5个儿子:长子刘买承袭刘武的爵位,出任第二代梁王;老二刘明晋封济川王;老三刘彭离晋封济东王;老四刘定晋封山阳王;老五刘不识晋封为济阴王。刘武的5个儿子虽然都被封为王,但除长子梁共王刘买一支传国久远之外,其余4个儿子的家族都不兴旺。其中,济川王刘明因犯杀人罪,被发配到房陵(今湖北房县),此后便下落不明。济东王刘彭离也因犯杀人罪被流放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后裔不详。山阳王刘定和济阴王刘不识,则都因死后无子继承王位而灭国。因此,后世梁藩后裔子孙,大都出自梁共王刘买一支。刘买传位于长子刘襄。刘襄传子刘无伤,刘无伤传位于刘定国。刘定国有15个儿子:长子刘遂在前45年继位为第六代梁王;其余14个儿子则被封为列侯:刘平封贳乡侯,刘义封乐侯,刘延年封中乡侯,刘罢军封郑侯,刘顺封黄侯,刘迁封平乐侯,刘就封菑乡侯,刘方封东乡侯,刘訢封陵乡侯,刘钦封溧阳侯,刘固封釐乡侯,刘发封高柴侯,刘未央封临都侯,刘舜封高质侯。刘定国的第十个儿子刘訢封陵乡侯,从睢阳移居中沛郡丰县金刘砦汉皇故里,世守汉朝皇帝祖陵墓地,后裔遂繁衍成今日汉家刘氏的正宗之一----江苏丰县金刘砦汉里堂刘氏,又称古丰刘氏或丰沛刘氏。 刘遂传位于刘嘉,刘嘉传子刘立。刘立被朝廷发配汉中,梁藩王国被废除。梁王刘武的这支刘氏宗族,后裔子孙多散居在今山东、江苏、安徽、河南一带,其中又以当时的沛郡最多。
刘参前178年被封为太原王,三年后,因原代王刘武改封为淮阳王,刘参又被文帝改封为代王,并兼有太原故地,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刘参传子刘登,刘登有10个儿子,长子刘义,继任第三代代王;其余9子均被封为列侯:离石侯刘绾,邵侯刘顺,利昌侯刘嘉,兰侯刘罢军,临河侯刘贤,湿成侯刘忠,土军侯刘郢客,皋琅侯刘迁,千章侯刘遇。代王刘义在位19年,后被朝廷改封为清河王。刘义有8个儿子:长子刘阳承嗣清河王位;刘禄,封蒲领侯;刘迁,封南曲侯;刘寅,修市侯;刘成,东昌侯;刘豹,新乡侯;刘福,修故侯;刘弘,东阳侯。刘阳传子刘年。刘年流放房陵(今湖北房县),清河王国废除。2年,汉平帝兴灭国,继绝世,又封刘参玄孙的儿子刘如意为广宗王,以继承代王刘参的香火。刘如意被篡汉的王莽贬为庶民,广宗王国灭亡。 刘参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西、陕西、河北一带地区。
7、汉景帝派下
汉代各帝中,景帝刘启的儿子最多,有14个。除第十子刘彻继位称帝外,其余13子都被封为藩王。但景帝14子之中,长子刘荣以太子身份被废为临江王后不久就自杀绝后,第三子临江王刘阏、第八子胶西王刘端、第十三子清河王刘乘均早年夭折,无子绝传。这样,景帝刘启的后裔实际上只传有10支。今日世界刘姓,有很大部分都出自汉景帝之后,如著名的长沙刘氏、中山刘氏和彭城刘氏的一部分。
刘德,是汉景帝的第二个儿子,他的生母是栗姬。前155年,刘德被封为河间王,建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后裔遂形成河间刘氏。刘德长子刘不害继任第二代河间王,刘德还有12个儿子,他们均被封为列侯:兹侯刘明,旁光侯刘殷,距阳侯刘匄,蒌侯主退,阿武侯刘豫,参户侯刘免,州乡侯刘禁,平城侯刘礼,广侯刘顺,盖胥侯刘让,重侯刘担,沈阳侯刘自为。刘不害传子刘基,刘基传刘授,刘授刘庆。刘庆有6个儿子,长子刘元继承王位,二子刘雍封景成侯,三子刘招封平堤侯,四子刘佟封乐乡侯,五子刘盖封高郭侯,六子刘昌封阳兴侯。前38年,刘元被发配房陵,河间王国被废除。5年后,朝廷又封刘元的弟弟上郡库令刘良为河间王。刘良传子刘堂,刘堂被王莽贬为庶民,河间王国灭亡。河间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山西一带。
刘馀,是汉景帝的第四个儿子,他的生母是程姬。刘馀于前155年被封为淮阳王,第二年改封鲁王,建都鲁县(今山东省曲阜县)。鲁国的王宫正好是当年孔子的住宅,刘馀为了给自己修造宫殿,拆毁了孔子的旧宅,竟然从孔子家的墙壁夹层中发现了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尚书》、《逸礼》等几十篇儒家经典文献。刘馀传长子刘光,刘馀的另6个儿子被封为列侯:广戚侯刘将,宁阳侯刘恬,瑕丘侯刘政,公丘侯刘顺,郁桹侯刘骄,西昌侯刘敬。刘光传子刘庆忌,刘庆忌传位给刘劲,刘劲传位给刘睃。刘睃公元前6年去世,因无子继位,鲁国被废除。2年后,刘劲的庶子刘闵又被汉哀帝立为鲁王。王莽篡汉,鲁国再次被废除。鲁藩王族的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华北地区。东汉末年割据荆州的刘表家族和割据益州的刘焉家族,就都是鲁藩王族的后裔。六朝隋唐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的东平刘氏、竟陵(今湖北钟祥)刘氏、高平(今山东巨野)刘氏,也都是刘馀的后裔。
刘非,是汉景帝的第五个儿子。刘非原被封为汝南王,"七国之乱"时,攻打吴国有功,被景帝改封为江都王。江都王国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管辖原吴国的地域。刘非有6个儿子:长子刘建,前127年继承王位;刘敢,丹阳侯;刘蒙之,盱台侯;刘胥,胡孰侯;刘缠,秣陵侯;刘定国,淮阳侯。刘建是个荒淫无耻、胡作非为到了极点的家伙,江都王国也因此被废除,改为广陵郡。公元2年,朝廷又立盱台侯刘蒙之后裔刘宫为广陵王,不久王莽篡汉,广陵王国又被废除。刘非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
刘彭祖,是汉景帝的第六个儿子。前156年,刘彭祖受封为广川王,4年后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刘彭祖生养了很多儿子,记载的就有28个之多:王太子刘丹、尉文侯刘丙、封斯侯刘胡、榆丘侯刘受福、邯会侯刘仁、朝侯刘义、东城侯刘遗、阴城侯刘苍、邯平侯刘顺、武始侯刘昌、易安侯刘平、柏畅侯刘终、高安侯刘延年、漳北侯刘宽、南陵侯刘庆、安檀侯刘福、爰戚侯刘当、栗侯刘乐,列侯刘建、刘贺、刘佗、刘舟、刘周舍、刘起、刘侯道、刘屈釐、刘卓子、平干王刘偃等。刘彭祖的长子刘丹被废为庶民,武始侯刘昌继承王位。刘昌生有6个儿子:王太子刘尊、邯沟侯刘偃、乐阳侯刘说、桑中侯刘广汉、张侯刘嵩以及王子刘高。刘尊因无子继位,赵王国一度绝传。汉宣帝又下诏封刘尊的弟弟刘高为赵王,刘高传子刘充,刘充传子刘隐。直到王莽篡汉,刘隐被贬,赵国灭亡。平干王刘偃家族,仅传国一代,到他的儿子刘元时,就因犯罪亡国。 赵王宗族支系众多,人丁兴旺。这支刘氏皇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六朝时期刘姓25大郡望中,广平(今河北鸡泽)阴城刘氏一支,就是刘彭祖的后裔。阴城侯刘苍的后裔,有部分流传在今湖南、江西一带。
刘越,是景帝的第十一个儿子,生母是王夫人。前155年,刘越受封为广川王,建都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刘越生了7个儿子:长子刘齐继承王位;其余是蒲领侯刘嘉,西熊侯刘明,枣强侯刘晏,毕梁侯刘婴,列侯刘则,沂陵侯刘喜。刘齐传子刘去,刘齐的另几个儿子也封为列侯:甘井侯刘光,襄堤侯刘圣,东襄侯刘宽,乐信侯刘强,昌成侯刘元,历乡侯刘必,武陶侯刘朝,桃炀侯刘良。刘去在流放途中自杀身亡,汉宣帝封刘齐的庶长子、刘去的哥哥刘文为广川王。刘文传子刘海阳,前50年,刘海阳流放房陵,广川国亡。15年后,汉平帝封刘文的弟弟襄堤侯的儿子刘榆为广德王,刘榆儿子刘赤继位后,直到王莽篡汉,广川王国才被废除。广川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但现在自称为刘越后裔的刘姓尚未有发现。
刘寄,是汉景帝第十二子,被立为胶东王,建都即墨(今山东平度县),辖统今山东胶莱河以东地区。刘寄生5子:刘贤、刘建、刘昌、刘延年、刘庆。刘寄死后,汉武帝封刘寄长子刘贤为胶东王;封刘庆为六安王,管辖原衡山国故地;他的另3个儿子则均被封为列侯。刘贤传子刘通平,刘通平生5子:长子刘音承继王位;次子刘强封柳泉侯;五子刘偃,封新利侯。刘音共生7子:长子刘授承嗣王位;次子昌乡侯刘宪;三子顺阳侯刘共;四子乐阳侯刘获;五子平城侯刘邑;六子密乡侯刘林;七子乐都侯刘。刘授共生5子:长子刘殷嗣王位,次子陵石侯刘庆,三子临安刘闵,四子徐乡侯刘炔,五子堂乡侯刘恢。刘殷因王莽篡汉被贬,胶东王国灭亡。 刘寄的少子刘庆封为六安王后,共传5代,刘庆传子刘禄、刘禄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光、刘光传子刘育。王莽篡位后,六安王国灭亡。胶东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舜,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被立为常山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刘舜生4子:刘棁、刘勃、刘平、刘商。刘舜的庶长子刘棁,没有受封爵位。刘舜太子刘勃承继王位,但后来被贬,常山王国仅传2代便告灭亡。汉武帝于是封刘舜第三子刘平为真定王、第四子刘商为泗水王。刘平传子刘偃,刘偃传子刘申,刘申传子刘雍,刘雍传子刘普,刘普传子刘杨,到王莽篡位,灭亡。东汉复兴后,刘杨之子刘得被复封为真定王,后又被降为侯。泗水王刘商传子刘安世,刘安世传弟刘贺,刘贺传子刘综,刘综传位给刘骏,刘骏传子刘靖。王莽篡位后,废除泗水王国。 泗水王族是汉宗室中较弱的一支,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一带。
8、汉宗室最庞大的支系--中山刘氏
刘胜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九个儿子,是贾夫人所生,受封为中山王,建都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刘胜的儿子多达120余人,这是刘氏藩王中子女最多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世界历史上也属罕见。刘胜的120多个儿子,除长子刘昌承袭中山王位外,其余都被封为侯,其中名见《汉书》者有20个:广望节侯刘忠、将梁侯刘朝平、薪馆侯刘未央、陆城侯刘贞、薪处侯刘嘉、陆地侯刘义、临乐敦侯刘光、东野戴侯刘章、高平侯刘喜、广川侯刘颇、乘丘节侯刘将夜、高丘哀侯刘破胡、柳宿夷侯刘盖、戎丘侯刘让、樊舆节侯刘修、曲成侯刘万岁、安郭于侯刘传富、安险侯刘应、安道侯刘恢,澎侯刘屈釐。这些中山王族分支,大都传有后裔。因此,中山王一宗刘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成为汉代分支最多,族系最庞大的藩系。
刘胜传子刘昌,刘昌传子刘昆侈,刘昆侈传子刘辅,刘辅传子刘福,刘福传子刘循,刘循公元前55年去世,无子,中山王国至此绝封。 第三代中山王刘昆侈之后,各代中山王又分出许多分支。其中,刘昆侈的儿子,除刘辅袭封为中山王外,还有2个儿子被封存列侯,即成献侯刘喜、宣处节侯刘章。第四代中山王刘辅的儿子,除中山王刘福外,还有利乡侯刘安。利乡孝侯刘安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国(刘国有两个弟弟:刘云客、刘广汉)。前19年,朝廷又封刘云客为广德王,刘云客传位给弟弟刘广汉,刘广汉于王莽篡汉时被废,广平王国亡。刘胜开创的中山国有户16万,人口66.8万,领14县,在当时20个诸侯国中居第三位。中山王族的后裔,汉魏时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也称中山刘氏。
中山刘氏枝属繁杂,爵位传袭下来的则只有如下几支:广望侯刘忠传子刘中、刘中传子刘何齐、刘何齐传子刘遂、刘遂传子刘阁,刘阁之后广望侯国被废除;临乐侯刘光传子刘建、刘建传子刘固、刘固传子刘万年、刘万年传刘广都,至王莽篡汉,临乐侯国被废除; 樊舆侯刘修传子刘过伦、刘过伦传子刘异众、刘异众传子刘土生、刘土生传子刘自予,王莽篡位时,樊舆侯国灭亡。其余110多支族,有的可能没有封侯授爵,有的授爵位后因无子绝封。
中山靖王刘胜的第五个儿子刘贞前127年封陆城侯(今涿州),后裔形成中山刘氏的分支--涿县刘氏。前112年,汉武帝实行削藩政策,刘贞降为普通平民。三国刘备是刘贞的第11代孙。刘备共生3子,后裔因此分为3大支。刘备嫡长子刘禅,继位称帝,蜀汉亡国后,刘禅被迁至洛阳居住,被封为安乐公。刘禅8个儿子当中,太子刘璿因蜀将钟会作乱被成都乱兵杀害,三子刘琮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逝,四子北地王刘谌以身殉国。刘禅其余的儿子都随父内迁中原,居住在洛阳一带。刘禅被贬为安乐县公后,蜀汉王室成员也大都受到魏政府的厚待。刘禅去世后,由他的第六子刘恂嗣袭为第二代安乐公。西晋末年,永嘉(307-312)之乱,洛阳一带的蜀国王族也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大一部分在战乱中绝亡,另有一部分则南迁到江南地区。如今湖北监利的彭城郡古柏堂刘氏,就是以刘禅第四子刘谌为发派始祖。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最为重要。蜀汉亡国后,刘永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其中,刘永的一个名叫刘玄的孙子,又逃亡蜀地,被割据四川的李雄封为安乐公。刘永的后裔极为发达,今日东南闽粤及海外刘氏,十之六七是刘永的后裔。 刘备三子刘理于244年去世,传长子刘胤,刘胤传子刘承。刘承无子嗣位,改由刘理的第二个儿子刘辑袭爵为第四任安平王。蜀汉灭亡后,刘辑迁居洛阳,并被废掉王位,贬为乡侯、奉车都尉。
9、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大宗
 在汉家皇室中,长沙王宗族发展迅速、分支众多、人丁兴旺、后裔发达,是王室中最尊贵、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长沙王族的后裔又分为南北两派:南派留居汉代长沙王国,后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国江西、湖南、湖北及广东部分地区刘姓的主体;北派则在西汉时期迁居南阳,后来宗族崛起,一跃而尊为东汉皇族帝系,其后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国各地。
刘发,是汉景帝的第七个儿子,其母亲唐姬,是景帝宠姬程姬身边的丫环。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当时的长沙国,在西汉人看来,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卑湿贫困和充满毒瘴的野蛮之地。刘发的长沙国是在汉初异姓诸侯王吴芮所建的长沙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发的子女众多,见于史载的儿子就有16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外,刘发的其余15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他们是:安城侯刘苍居今江西安福县、宜春侯刘成居今江西宜春县、句容侯刘党居今江苏句容县、容陵侯刘福居今湖南攸县、路陵侯刘童居今河南南阳市、攸舆侯刘则居今河南南阳市、茶陵侯刘居今湖南茶陵县、建成侯刘拾居今今江西省高安县、安众侯刘丹居今河北怀来县、叶平侯刘喜居今叶县、夫夷侯刘义居今邵阳县、舂陵侯刘买居今湖南宁远县、都梁侯刘定居今湖南武冈县、洮阳侯刘狩居今广西全州县、众陵侯刘贤。
刘发传子刘庸、刘庸传子刘鲋鮈、刘鲋鮈传子刘建德、刘建德传子刘旦,刘旦传位于弟弟刘宗、刘宗传子刘鲁人、刘鲁人传子刘舜。王莽篡汉,废除长沙王国。刘秀复汉后,封刘舜的儿子刘兴为长沙王,但后来刘兴因与光武帝血缘关系太远而被削去王位,降封为临湘侯。各任长沙王的儿子,除嫡长子世袭王位外,其余各子则被依例封为列侯。其中,第三代长沙王刘鲋鮈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高城侯刘梁居今湖北松滋县、复阳侯刘延年居今河南桐柏县、钟武侯刘度居今河南信阳市;第四任长沙王刘建德的儿子被封侯的,有昭阳侯刘赏居今湖南邵东县和承阳侯刘景居今湖南邵东县;第六任长沙王刘宗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安平侯刘习和阳山侯刘宗2个;另有一个湘乡侯刘昌居今湖南湘乡市,不知是哪一个长沙王的儿子。
长沙刘氏的这24个分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的只有句容侯刘党和洮阳侯刘狩两支;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的有路陵侯刘童和攸舆侯刘则两支。其余20个分支,有的袭封一代或数代便被削去封国爵位,降为庶民;有的终西汉时期一直保有侯国和爵位;舂陵节侯一支,则更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可见,长沙刘氏的绝大部分分支,均有后裔延续于世。后世著名的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刘氏、南阳沮阳刘氏、安城刘氏、范阳刘氏(今河北省涿州市)等刘氏望族,都是源自长沙刘氏。
刘买是刘发的第十三个儿子,前124年受封为舂陵侯,建侯国于零道县舂陵乡(今湖南省宁远县北)。刘买长子刘熊渠,袭封为第二代舂陵侯;次子刘外,官任郁林(今广西桂平)太守。刘熊渠传位给嫡长子刘仁,刘熊渠的另一个儿子刘利官任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太守。前45年,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率领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湖南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仅留下次子刘昌俘居宁远舂陵故地。刘仁去世后,嫡长子刘敞继位为第四代舂陵侯,不久,舂陵侯国被王莽废除。王莽末年,以南阳刘氏为首的汉朝宗室掀起了大规模的反莽复汉浪潮。更始帝刘玄恢复舂陵国,刘祉被续封为第五代舂陵侯,入关后,刘祉更被升为定陶王。更始政权灭亡后,定陶王刘祉逃回洛阳,随即投奔刘秀,刘秀封刘祉为城阳王。刘祉次子刘坚封为高乡侯;刘祉的嫡长子刘平,原封为蔡阳侯,后被削去侯爵。62年,刘平被汉明帝改封为竟陵侯(今湖北潜江县)。刘平传子刘真、刘真传子刘禹、刘禹传子刘嘉。
除光武帝刘秀一支和舂陵侯嫡干支系外,舂陵宗族又分为三大派:一为第二代舂陵侯刘熊渠的弟弟刘外支派;一为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刘利支派;另一支则是第四代舂陵侯刘敞的弟弟刘庆、刘弘、刘梁、刘宪支派。刘外任郁林太守时,家族仍居湖南舂陵。刘外的儿子刘回,官任钜鹿郡(今河北平乡)都尉,前45年,刘回家族随整个舂陵宗族一起从湖南舂陵北迁到南阳郡的舂陵。刘回生了两个儿子:刘钦、刘良。刘钦,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父亲,官任南顿县(今河南项城县)县令。刘钦生了3个优秀的儿子,即刘縯、刘仲和刘秀,另有刘黄、刘元、刘伯姬等3个女儿。刘良在汉平帝时举孝廉,任萧县(今安徽省萧县)县令。哥哥刘钦去世后,刘良主动承担起抚养侄儿刘縯、刘仲、刘秀3兄弟的重担。新莽末年,刘縯、刘秀兄弟起兵反莽,刘良响应。刘良的妻子和2个儿子在战斗中遇难,只剩下一个儿子刘栩。26年,刘良以皇叔的身份被刘秀封为广阳王,3年后又改封为赵王,建都邯郸。刘良死后,儿子刘栩袭爵为第二代赵王,刘栩的12个儿子也均依例进封为乡侯或亭侯。刘栩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宏、刘宏传子刘乾、刘乾传子刘豫、刘豫传子刘赦、刘赦传子刘珪。曹魏代汉,刘珪被贬为崇德侯,赵藩王族至此衰落。刘利是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的弟弟,45年,刘利的家族也随舂陵侯国一起从湖南北迁到南阳舂陵。刘利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子张,就是更始皇帝刘玄的父亲;刘利的次子佚名,早年去世,只留下2个儿子刘显、刘赐。更始政权推翻新朝后,刘赐官任大司马,成为更始政权中权力最大的大臣。更始败亡之后,刘赐也投奔属于舂陵同宗的刘秀,被刘秀封为慎侯,后来又被光武帝改封为安成侯(今河南汝南县)。刘赐长子刘闵,袭爵为第二代安成侯;次子刘嵩,受封为白牛侯,后贬为庶民。刘闵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昌。
第四代舂陵侯刘敞有4个弟弟,即刘庆、刘弘、刘梁、刘宪。刘庆更始时被封为燕王。赤眉军攻破长安时,刘庆被乱兵所杀。刘庆的儿子刘顺,是刘秀少年时候的好朋友,更始灭亡后,刘顺投奔刘秀,被刘秀任命为南阳郡太守。26年,刘顺又被封为成武侯(今河南省焦作市)。刘顺传子刘遵、刘遵传子刘弇,刘弇无子绝传,侯国废除。刘弘反新莽起义时阵亡,刘弘娶光武帝的姨母樊氏为妻,生子刘敏、刘国。东汉建立后,刘国被封为甘里侯(今河南洛阳市东);刘敏受封为弋阳侯(今河南潢川县)。刘梁和刘宪都去世得早。刘宪有个儿子刘嘉,是个优秀人才,受封为顺阳侯,刘嘉生了2个儿子:长子刘廧,封黄李侯;次子刘参,袭封为第二代顺阳侯,后被降为南乡侯。刘参传子刘循、刘循传子刘章。
 10、汉武帝派下三大藩系
汉武帝刘彻一共生育了6个儿子:刘据、刘闳、刘旦、刘胥、刘髆、刘弗陵。 其中,长子刘据初立为太子,后因巫蛊事件被杀,他的31女也被杀害,独留下嫡长孙刘询,后来承继帝统。刘彻次子刘闳,被封为齐王,在位仅8年就夭折,死后无子绝传。刘彻最小的儿子刘弗陵,以太子身份承继皇位,此即汉昭帝,也因无子绝传。这样,汉武帝仅存一、三、四、五共4房子孙。
刘旦被封为燕王。汉武帝死后,刘弗陵继承皇位,霍光辅政。燕王刘旦与大臣上官桀、桑弘羊勾结,阴谋废掉昭帝,失败后畏罪自杀。6年后,汉宣帝即位,又封刘旦的原太子刘建为广阳王,又封刘旦次子刘庆为新昌侯,三子刘贤为安庆侯。刘建传子刘舜、刘舜传子刘璜、刘璜传子刘嘉。刘嘉被王莽封为扶姜侯。燕王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北京一带。
刘胥,被封为广陵王,建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刘胥生6子:太子刘霸、朝阳侯刘圣、平曲侯刘曾、列猎刘宝、南利侯刘昌、高密王刘弘。刘霸传子刘意,刘意传子王刘护。刘护传位给刘霸的儿子刘守、刘守传子刘宏。王莽篡汉后,广陵王国被取消。高密王刘弘传子刘章、刘章传子刘宽、刘宽传子刘慎。王莽篡汉后,高密王国亡。 汉宗室广陵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河南一带。
刘髆受封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北)。刘髆传位于儿子刘贺,刘贺于前74年汉昭帝死后被霍光迎立为皇帝,即废帝。废帝刘贺荒淫无道,当了27天皇帝,便被废掉,并被废除昌邑王爵,改封为海昏侯,就国于豫章昌邑城(今江西新修县) 刘贺生3子:刘充国、刘奉亲、刘代宗。刘贺传刘代宗、刘代宗传子刘保世、刘保世传子刘会邑。王莽篡汉时,海昏侯国被废。刘秀恢复刘氏天下,刘会邑又被恢复为海昏侯。昌邑王家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西地区。
11、汉宣帝派下三支藩系
汉宣帝刘询生有5个儿子:刘奭、刘钦、刘宇、刘嚣、刘竟。其中,长子刘奭承继帝统,幺子刘竟封中山王后无子绝传,而淮阳宪王刘钦、东平思王刘宇和楚孝王刘嚣3大支系,则子孙绵延。
刘钦,前65年受封为淮阳王,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刘钦传子刘去、刘去传子刘縯。王莽篡位后,淮阳国灭亡。淮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
刘宇,前52年受封为东平王,建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刘宇传子刘玄,刘玄窥凯皇位,事发后自杀。公元1年,王莽封刘玄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并立刘宇之孙、桃乡顷侯刘宜之子刘成都为中山王。东平王刘开明去世,无子嗣位,便由侄子--严乡侯刘信的儿子刘匡为东平王。王莽篡汉后,东平王刘匡、严乡侯刘信与东郡太守联合起兵,欲诛王莽,立刘信为帝。兵败后,东平王族至此灭亡。东平王族后裔在六朝隋唐时期形成刘氏25大郡望之一--东平刘氏。
刘嚣,生母是卫婕妤,受封为定陶王,前50年徙封为楚王,建都彭城(今徐州市)。刘嚣子孙众多,见于记载的有21个。除长子刘文立为楚王太子外,其余各子均被封为列侯,他们是:平陆侯刘衍、广戚侯刘勋、阴平侯刘回、陵乡侯刘曾、武安侯刘愋、郚乡侯刘光、新城侯刘武、宜陵侯刘护、成陵侯刘由、成阳侯刘众、复昌侯刘休、安陆侯刘平、梧安侯刘誉、朝乡侯刘充、扶乡侯刘普、吕乡侯刘尚、李乡侯刘殷、宛乡侯刘隆、寿泉侯刘录、杏山侯刘遵。刘文继位为第二代楚王,无子绝传。汉成帝又改立刘文的弟弟平陆侯刘衍为第三任楚王。刘衍传子刘纡。王莽篡汉后,楚国亡。刘纡生子刘般,刘般被光武帝刘秀封为菑邱侯,后又改封为杼秋侯,属楚国;汉明帝又改封他为居巢侯,地属沛国,回到彭城故地。刘般生2子:刘恺、刘宪。刘宪于98年袭封为第二代居巢侯,刘宪传子刘重。刘恺汉安帝时历任司空、司徒、太尉等要职。刘恺的小儿子刘茂汉桓帝时也官至司空,位列三公要职。后因坚持正义,为司隶校尉李膺辩服而得罪汉桓帝,被罢免。刘茂迁居彭城丛亭里,后裔极为昌盛发达,遂形成后世彭城刘氏中主要支系。
广戚侯刘勋传子刘显,刘显生的儿子刘婴,便是西汉最后一个皇帝孺子婴。孺子婴在王莽败亡后被更始政权所杀。但据湖南郴州秀才乡黄茅刘氏"谱序"和湖南宁远刘氏族谱"源流序"载,刘显的后裔五代时南迁至江西吉安、泰和一带,后又分迁湘、鄂、川等省,构成今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一带刘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刘秀大哥刘縯家族
南顿令刘钦当年共生养了3个儿子:刘縯、刘仲、刘秀。 其中,三子刘秀肇启东汉帝统,而次子刘仲在当年刘秀起兵时遇害绝后,因此刘秀的两个兄弟仅存大哥刘縯一支,这便是东汉宗室的长房齐藩王族。这里的齐藩,包括齐藩和它的分支北海藩族两支。
刘縯早年遇害,留下二子:刘章、刘兴。刘秀分封刘章为太原王、刘兴为鲁王,并令刘章奉刘縯之祀,而刘兴则出嗣叔父刘仲,以奉刘仲之祀。35年,太原王刘章被改封为齐王,建都临淄。刘章生2子:刘石、刘张。刘章死后,长子刘石承嗣为齐王,而次子刘张则被封为下博侯。刘石生3子:长子刘晃,71年继任第四代齐王;次子刘刚,封利侯;三子刘畅,封都乡侯,后被外戚窦氏所害。刘晃传子刘无忌、刘无忌传子刘喜、刘喜传子刘承。206年,曹操将齐、北海、阜陵等8个藩王国废除,齐藩王国灭亡。齐藩刘章一支,后裔王要分布在今山东、河南一带。
刘縯的次子刘兴,被封为鲁王。52年,因汉王朝将鲁国划属东海国,鲁王刘兴被改封为北海王,建都剧县(今山东昌乐县西)。刘兴生4子,长子刘睦继承王位,次子刘復,封临邑侯;另有2个儿子被封为县侯。刘睦生了多个儿子:嫡长子刘基,承嗣王位;另2子封为县侯;还有2个儿子封为乡侯;庶子刘威封斟乡侯;儿子刘毅封平望侯;幼子刘某封亭侯。
刘基绝嗣,汉和帝又封刘睦庶子斟乡侯刘威为北海王。107年,汉安帝又封刘睦的孙子、原寿光侯刘普为北海王。刘普传子刘翼、刘翼传子刘某,刘某绝嗣,北海王国被曹操废除。临邑侯(今山东东阿县)刘復,曾与班固、贾逵一同撰修《汉书》。北海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洪,字元卓,鲁王刘兴第六世裔。鲁王刘兴的庶子被封为县侯,封地为泰山郡龙眼官庄(今蒙阴县召子官庄),刘洪自幼就生活在这里,刘洪年轻时就以校尉应太史蔡邕征,拜郎中,后因数术超绝,担任上计椽,专门从事历法研究。刘洪创造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历法《乾象历》,对历代历法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为后世历朝所沿用。刘洪的另一贡献,是发明了珠算,完成了《九章算术》等著作。刘洪因此被后人尊为算圣。
13、刘秀派下九支皇族
光武帝刘秀共生11个儿子,除四子刘庄承继帝统和临淮公刘衡早逝绝传外,其余9子均被封为藩王,且都后裔绵延,传祚永长。
刘强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嫡长子,43年由皇太子改封为东海王,刘秀对刘强极为优厚恩宠,把原来的鲁郡划归东海国。东海王国统辖东海和鲁郡共229县,成为东汉时期最大的藩国。东海王国定都于原西汉鲁国故都鲁县(今山东曲阜县)。刘强传子刘政、刘政传子刘肃、刘肃传子刘臻、刘臻传子刘祗。刘祗生2子:刘羡、刘琬。刘祗传位给刘羡,而他的次子刘琬则在汉献帝时被封为洛阳侯,官任平原相。220年曹丕篡汉后刘羡被贬为崇德侯,东海国亡。东海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繁衍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26大郡之一的东海刘氏。
刘辅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刘辅,被封为中山王,并兼食常山郡; 44年,又被改封为沛王,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刘辅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正、刘正传子刘广、刘广传子刘荣、刘荣传子刘琮、刘琮传子刘曜、刘曜传嗣子刘契。不久,曹丕贬刘契为崇德侯。沛藩王国灭亡。沛藩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一带,并形成后世刘氏望族--沛国郡刘氏。 有一种可疑的传说,刘辅的裔孙刘进伯官度辽将军,在攻打匈奴时失败,被囚禁于独山(今辽宁海城)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
刘英是刘秀与许美人所生,刘英受封楚王,建都彭城,但楚国是东汉各藩国中最小也是最穷的一个。刘英图谋取代汉明帝,阴谋败露,被废去王位,徙居丹阳泾县(今江苏丹徒县东)。汉章帝刘炟封刘英的儿子刘种为楚侯。刘种后被改封为六侯,遂从彭城迁至今六安。刘种传子刘度、刘度传子刘拘。刘拘之后,直至曹魏时期才被废为县。楚藩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后世彭城刘氏,当有楚藩王族的成份。
刘康,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被封济南王,建都东陵(今山东省章丘县)。刘康传子刘错、刘错传子刘香、刘香传弟弟阜阳侯刘显,刘显传子刘广,刘广绝嗣,济南王国绝灭。济南王族在东汉传国较短,势力较弱,其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一带。
刘延,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阜陵王,建都阜陵(今安徽全椒县),成为东汉初最小的藩国。章帝末年,他从阜陵迁都安徽寿春。刘延传次子刘冲、刘冲传哥哥刘鲂、刘鲂传子刘恢、刘恢传子刘代,刘代传哥哥刘便亲、刘便亲传子刘统、刘统传子刘赦。刘赦绝嗣,阜陵王国绝亡。阜陵王家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安徽一带。
刘苍是刘秀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即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刘苍受封东平王,定都无盐(今山东东平县东)。刘苍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有95女。其中,嫡长子刘忠袭爵为第二代东平王;次子刘尚封为任城王。刘忠传子刘敞、刘敞传子刘端、刘端传子刘凯。曹丕代汉,东平王国被废除,刘凯被贬为崇德侯。任城王刘尚传子刘安、刘安传子刘崇。刘崇绝嗣,汉桓帝封河间孝王刘开的儿子刘博为任城王,让他承奉刘尚的庙祀。刘博绝嗣,汉灵帝又封河间贞王刘建的儿子刘佗为任城王,以奉刘博之后。刘佗因曹魏篡位,被贬为崇德侯。任城王国亡。东平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并构成后世著名的东平刘氏的一个重要来源。
刘荆是刘秀与阴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刘荆原受封为山阳王。58年被汉明帝贬封为广陵王,刘荆死后,汉明帝封刘荆的嫡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刘元寿传子刘商、刘商传子刘条。广陵王刘荆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扬州市地区,并形成后世刘氏著名宗族广陵刘氏和临淮刘氏。
刘焉是刘秀与郭皇后所生的小儿子,被封为中山王,都卢奴(今河北定县)。刘焉传子刘宪、刘宪传子刘弘、刘弘传子刘畅、刘畅传子刘稚。刘稚绝嗣,中山王国亡。中山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
刘京是刘秀最小的儿子,为琅邪王,都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刘京传子刘宇、刘宇传子刘寿、刘寿传子刘尊、刘尊传子刘据、刘据传子刘容。刘容的弟弟刘邈,官任九江太守,与曹操关系密切,于是汉献帝又封刘容之子刘熙为琅邪王。刘熙后来被曹操杀害,琅邪王国灭亡。琅邪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后世著名的琅邪刘氏,当有东汉琅邪王族的成份。
14、汉明帝派下六大藩系
汉明帝刘庄有9个儿子:刘建、刘羡、刘恭、刘党、刘炟、刘衍、刘畅、刘炳、刘长。除第五子刘炟继承帝统(为汉章帝)外,其余8个儿子均被封为藩王。其中大儿子千乘王刘建和小儿子济阴王刘长死后无子绝嗣,因而汉明帝派下只剩有6支藩王族系传续有后。
刘羡,是汉明帝的第二个儿子。被封为陈王,以淮阳郡为食邑,建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刘羡传子刘均、刘均传子刘竦、刘竦传叔父刘崇、刘崇传子刘承、刘承传子刘宠。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宠曾率国中弓箭手镇守藩国,附近民众前往投奔者多达10多万人。袁术因向陈国求取粮食不得,便将刘宠杀害。
刘恭,是汉明帝第三子,封为彭城王,建都彭城。刘恭传子刘道、刘道传子刘嗣、刘嗣传子刘和、刘和传长孙刘祗。东汉灭亡,彭城王国被废,刘祗被贬。 彭城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山东一带,后世著名的彭城刘氏,应该有这一支的成份。
刘党,是汉明帝第四子。被封为乐成王,定都乐成(今河北献县东南)。刘党传子刘崇、刘崇传庶弟刘巡、刘巡传子刘宾继位。刘宾绝嗣,乐成王国灭亡。此后,朝廷又先后以济北惠王之子刘苌和河间孝王之子刘得过继为乐成靖王刘党之后。
刘衍,是汉明帝第六子,受封为下邳王,定都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刘衍传子刘成,刘成传子刘意,刘意传子刘宜。刘宜绝嗣,下邳王国被曹操废除。下邳王族宗室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浙地区。
梁藩王族始祖刘畅,是汉明帝第七子,封为梁王,定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刘畅传子刘坚,刘坚传长子刘匡,刘匡传弟刘成,刘成传子刘元,刘元传子刘弥。220年,曹丕篡汉贬梁王刘弥为崇德侯,梁王国灭亡。 梁藩王族后裔比较兴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宗族兴旺,形成当时刘氏的一大郡望——梁郡刘氏。
刘昞是汉明帝第八子,受封为常山王,定都今河北元氏县。刘昞传小儿子刘侧、刘侧传刘侧哥哥刘防的儿子刘章、刘章传子刘仪、刘仪传子刘豹、刘豹传子刘暠。黄巾起义时,刘暠弃国逃走,常山王国被曹操废除。 常山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区。
15、汉章帝派下四大藩系
汉章帝刘炟生有8个儿子:刘伉、刘全、刘庆、刘肇、刘寿、刘开、刘万岁、刘淑。其中,第四子刘肇承继帝统,即汉和帝,和帝传至第二代(汉殇帝刘隆和平原王刘胜),均因无子而绝传;而平春悼王刘全、广宗殇王刘万岁和城阳怀王刘淑,也均因无子而绝亡。这样,汉章帝名下就仅传4支,即千乘王族、清河王族、济北王族与河间王族。
刘伉为汉章帝长子,受封为千乘王。刘伉传子刘宠,刘宠被改封为乐安王。刘宠生3子:长子刘鸿承嗣王位;次子刘得过继给和帝长子刘胜为子;三子刘延平,则过继给清河愍王刘虎威做儿子。刘鸿又被改封为勃海王,生子刘瓒。刘瓒被窦大庆后拥立为帝,即汉质帝。质帝在位仅2年便夭折,因无子而绝传。 刘得出嗣平原王刘胜,绝嗣。刘延平出嗣清河王刘虎威,死后传位给儿子刘蒜。刘蒜后被诬陷谋反,自杀。这样,千乘王族几个分支便都无后绝传。
刘庆,是汉章帝三子,生母为宋贵人。刘庆初被立为皇太子,因受窦太后的诬陷,被废为清河王,都甘陵(今山东省临清县)。汉和帝诛灭外戚窦宪势力,刘庆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庆生了3个儿子:长子刘祜,承继帝统,即是汉安帝;次子刘虎威,继嗣为王,即清河愍王;少子刘常保,被封为广川王。但刘虎威和刘常保死后都没有儿子继位,清河王族一支实际上也就绝亡无后了。
刘寿,是汉章帝五子,受封为济北王,都卢县(今山东长清县南)。刘寿生有6个儿子:长子刘登承嗣王位;次子刘懿,初被封为北乡侯,后在125年承继帝统,被拥立为汉少帝,不久夭逝;三子刘安国,被封为战乡侯。刘登传子刘多,刘多绝嗣,叔父刘安国继位。刘安国传子刘次,刘次传子刘鸾,刘鸾传子刘政。刘政绝嗣,被曹操废除。济北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山东地区。
刘开,是汉章帝六子,生母为申贵人。刘开受封为河间王,都乐成(今河北献县)。刘开的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16个:长子刘政继位;次子刘翼封平原王,出继和帝长子刘胜之后;三子刘德封安平王,出承明帝之子刘党之后。 刘政传子刘建,刘建传子河间安王刘利,刘利传子刘陔。曹丕篡汉,刘陔被贬,河间王国亡。刘开次子刘翼出嗣刘胜之后,因被奸臣陷害,被贬为蠡吾县侯,居蠡吾(今河北博野县)。刘翼死后传子刘志。刘志后被大将军梁冀拥立为帝,此为汉桓帝。桓帝封桓帝之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206年,平原王国被曹操废除。解渎亭侯刘淑以刘开庶子受封,刘淑传子刘苌,刘苌传子刘宏。刘宏被大将军窦武拥立为帝,即汉灵帝。174年,朝廷改封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康为济南王,主持解渎亭侯刘苌祀事。刘康传子刘斌,刘斌传子刘开。刘开之子刘德封安平王,奉乐成王刘党祀。刘德传位给儿子刘续,刘续于190年被杀,安平王国被废。刘续的弟弟刘理,被梁太后封为甘陵王,奉清河王刘庆之祀。刘理传子刘定,刘定传子刘忠。刘忠绝嗣,甘陵王国被曹操灭亡。河间王族后裔主要颁在今河北省,后来子孙兴旺繁昌,形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的一大郡望--河间刘氏。
16、汉献帝之后--东汉皇族的最后走向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皇后所生,名刘辩;另一个是王美人所生,名刘协。汉献帝刘协,被曹丕贬为山阳公,位在各诸侯王之上,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今河南省修武县东北)。这样,东汉皇室遗民便从洛阳徙居浊鹿。献帝娶皇后伏氏、曹氏,生数子,见于记载的有7个:皇太子刘冯,封南阳王,早逝;皇子刘熙、刘懿、刘邈、刘敦分别被封为济阴王、山阳王、济北王、东海王,东汉灭亡后又一同被贬为列侯;另有伏皇后所生二皇子不知名,被曹操杀害。
刘协去世后,嫡长孙刘康嗣袭为第二任山阳公。285年,刘康的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任山阳公。刘瑾在位4年,儿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刘秋袭爵20年,309年五胡乱华时被胡人所杀,山阳公国灭亡。山阳公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河南一带,部分则迁到日本。289年,当刘秋袭爵为山阳公时,同辈的刘阿知/(汉献帝玄孙)率领他的儿子刘贺都/都贺、舅舅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男女共2040人,离开中国本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来到日本。刘姓移民日本,带去了当时先进生产(如纺织)技术和文化,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刘阿知被天皇赐姓东汉使主,定居于高市郡桧前村(今奈良县桧前村)。刘阿知长子刘贺都,被雄略天皇赐姓为直。372年,仁德天皇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坂上"471年,雄略天皇又改赐刘阿知后裔姓"大藏"。朱雀天皇时(930--946),大藏春实为平定"天庆之乱"立下大功,被封征西将军,大藏家族此后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大藏春实的第9代孙大藏种直,生有5子,后裔形成5姓:长子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大藏()高桥氏;次子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三子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四子大藏种成,分居九州原田城,以原田为氏;五子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
除大藏5姓氏外,其他刘姓后裔姓氏还有:文宿弥氏、文忌寸氏、武生宿弥氏祖先汉高祖刘邦,丰冈连氏祖先汉高祖,下日佐氏、桧前村氏祖先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尾津直氏祖先是汉高祖5世孙大水命,桑原直氏、桑原村主氏祖先汉高祖7世孙刘万德,高村宿弥氏祖先汉景帝第四子鲁恭王刘馀之后青州刺史刘琮,真神宿弥氏祖先汉福德王,台直氏祖先汉释吉王,伊吉连氏祖先长安人刘扬雍,下村主氏、春井连氏、河内造氏、武丘史氏祖先汉光武帝7世孙慎近王,八户史氏、高安造氏祖先东汉章帝,若江造氏祖先东汉灵帝,丹波史氏祖先东汉灵帝8世孙,火抚直氏、本津忌寸氏、池边直氏、火抗直氏、栗栖直氏祖先刘阿知,常宗忌寸氏祖先山阳公刘秋,凡人中家氏、台忌寸氏、河内忌寸氏、山代忌寸氏祖先汉献帝之子鲁国白龙王,志贺穴太村主氏祖先汉献帝之子美波夜王,广原忌寸氏祖先汉献帝之子孝德王,志贺忌寸氏祖先汉献帝。民忌坟、桧原宿祢、坂上大宿弥、山口宿祢、佐太宿弥氏、亩火宿弥氏、内藏宿弥氏、册品宿弥氏、谷宿弥氏、樱井宿弥氏、平田宿弥氏祖先是刘贺都。 
韩国现有250个姓氏,其中祖籍中国的归化姓氏就有136(人口达1000万人),再其中,刘姓人口约20万。朝鲜刘氏开基始祖是刘荃。刘荃,字原甫,号竹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32世孙,在北宋时官任翰林学士和兵部尚书,宋英宗时被贬高丽。刘荃渡海入朝,死后,葬在朝鲜庆北永川郡永川邑绿田洞碑石村。刘荃的后裔在南北朝鲜都非常兴旺发达。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隋唐时期,刘姓最终放下了复兴汉家天下的历史袍袱,完成了从汉帝国皇族到中华大姓的转变。获得新生后的刘姓,在李唐的良好历史文化土壤中,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从而又形成了刘姓发展史上仅次于两汉时期的第二个高潮。
  曾几何时,刘氏一统天下,贵为中华国姓,堂堂皇族,享受着他姓所没有的荣华富贵,皇室特权。然而,尽管有汉朝开国之父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盟誓,也难保刘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万代相传。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400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此后的400年,除西晋的短暂统一外,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处于一种社会大分裂和民族大内战的混乱和融合状态之中。当此之时,各支正统的汉朝皇族后裔以汉室遗民自居,念念不忘自己是帝王之后,念念不忘复辟汉家刘氏天下,梦想恢复早已逝去的荣华富贵。带着这种复兴刘家天下的历史重负,刘姓子孙先后建立了蜀汉、刘宋等多个政权。但时代已变,刘姓毕竟今非夕比,大势已去,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样努力,最多也只是建立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姓割据政权,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 当中国大地结束长期的分裂,历史进入隋唐统一时代之后,广大的刘姓子孙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已经统一的现实,理性地放弃那个背负了400多年的沉重复国抱负。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
心态的调整使刘姓获得了新生。于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刘姓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个时期,刘姓人文蔚起,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既有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又有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这个时期,刘姓无论从政治地位上还是文化地位上抑或是人口数量上,都毫无疑问已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尊贵显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5姓相媲美。贞观元年(627),唐太宗命丞相高士廉、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300多姓1000多宗,其中刘姓有80多宗,定为江南上姓。 当然,这个时候,刘姓族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是汉朝的皇室之后,相反,他们在与人交往、联姻、入仕而报家门出身时,都会以自己出身于汉帝之后为荣。但400多年前的刘氏天下和皇室身份,对于隋唐以来的刘氏子孙们来说,其意义仅仅只是一种遥远而甜美的怀念和追忆。五代乱世,刘氏族姓中的一些精英分子,也积极参加了群雄的争霸、角逐、割据与混战,分别在中原和岭南建立起后汉、北汉和南汉等刘姓政权,作了重建汉家刘氏天下、重温帝王之梦的最后一次努力,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历史告诉人们:刘姓已再不是皇族国姓了,但他仍是堂堂的中华大姓。
这个时期刘姓的大转折、大变迁,则不仅表现在刘姓由汉朝皇族向中国大姓望族的转变,还表现在刘姓本身由昔日彭城刘氏一枝独秀到唐宋时期万紫千红的转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如刘禹锡所描述的那样,魏晋时期许多显贵一时的刘姓旧家族,已经在六朝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中被淘汰出局,到唐朝林宝奉命修《元和姓纂》时,这些昔日望族就已湮没无闻,仅剩郡望空壳。而经过六朝乱世的洗礼和大唐盛世的培育,散处各地的许多普通刘姓家族,却能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刘姓望族。
魏晋到隋唐五代,是刘姓历史上第二个大迁徙的阶段。在此前的刘姓第一次大迁徙时期(两汉时期),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祖籍丰沛地区经长安和洛阳两个首都向全国各地辐射,而魏晋以来,刘姓的迁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动,主要表现在:因为中原动荡,原来居住在中原、华东江北地区的汉室后裔刘姓,纷纷向东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对安定的地区迁徙。其中,原居丰沛一带的楚元王后裔彭城刘氏、原居在河北的中山刘氏、原居在山西的洪洞刘氏向东南江浙闽一带迁移。在刘姓的迁徙运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末年中山刘氏从光州固始一带南下入闽,最后形成今日刘姓中的一个最大的支派----客家刘氏。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7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韵""字条下注释说:"()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广韵》的25望,是指刘姓的25个重要支派。但刘姓的这25个支派,并不是讲的唐时的刘姓支派,而是指魏晋到隋唐初期所出现过或者说在这段时期内曾经兴盛过的刘姓望族。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广韵》一书虽成书于宋代,但它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和唐天宝十年(751)孙愐出版的《唐韵》的基础上重加修订而成的,其姓氏方面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承袭了《唐韵》。
进入唐朝以后,许多新的刘姓宗族相继兴盛起来,成为新的望族。因此,在《唐韵》出版半个世纪之后,林宝在他所著的《元和姓纂》一书中,又对刘姓的发展面貌进行了新的记叙和分析。该书所记载的刘姓支派多达近50支,其中就包括魏晋六朝时期形成的刘氏旧郡望26《元和姓纂》所说的26个旧郡望是: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南阳、高平、广平、东莞、平原、东平、广陵、临淮、琅邪、东海、南郡、高密、竟陵、范阳、东莱、丹阳、兰陵、宣城、陈留。实际上也只有25个,即在《唐韵》25望的基础上去掉高堂、顿丘、长沙、河南4个郡,又加上广平、范阳、东莱、陈留4个郡(摘录刘佑平《中华姓氏通史·刘姓》)

 

 

 

第二节   远古世系

 

刘氏之先,盖出帝尧陶唐(国名。先住陶,后住唐,统称为陶唐)氏,推而上之,则出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元妃(即第一夫人)曰嫘祖,生少昊(音浩)金天氏。少昊帝生蟜极,蟜极生帝喾高辛氏。帝喾生帝尧,姬姓,名放勋,育于母家伊侯之国(今河南伊阳县),后徙耆(今山西黎城县),故曰伊耆氏,年十三佐帝(辅佐帝王)挚封植(官衔),受封在陶(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后迁到唐(今河北唐县),故为陶唐氏。世系图为:

1世:源明号丹朱,帝尧之子,受封于刘,为刘姓大始祖。妣古氏、巫氏,生子一:永河。 

2世:永河字秉正,妣密氏,生二子:济安、济乐。

3世:济乐字天申,妣甘氏、姚氏,生一子:岁纪。

4世:岁纪名西山,妣藜氏、陆氏,子三:正成、正定、正坤。

5世:正坤字名山,妣池氏、妫氏,生一子:长历。

6世:长历字万年号东山,妣翟氏、有熊氏,子三:德仁、德尧、德科。 

7世:德尧讳乾泰,妣薛氏、姞氏,子二:仁宏、仁发。

8世:仁宏名启明,妣高阳氏、孟氏,子四:廷光、廷绅、廷珍、廷贵。 
9世:廷光号秦贞,妣姒氏、雍氏,子一:爵南。 
10世:爵南号长庾,妣尚氏,子二:行矩、行清。 
11世:行矩名景生,妣慕容氏、宴氏,子三:复盛、复旺、复松。 
12世:复旺讳德顺,妣蒙氏、易氏,子四:茂光、茂清、茂华、茂文。 
13世:茂清字光万,妣史皇氏、丁氏,子一:孔阳。 
14世:孔阳号景丰,妣巢氏,子三:日盛、日永、日贵。 
15世:日永讳元洪,妣西梁氏,子二:得荣、得康(一作德荣、德康)。 
16世:得荣:字洪道,妣逢氏,子一:聚义。 
17世:聚义,妣姞氏、姜氏,子三:累、宗、祖。 
18刘累:生于夏廑帝三年癸未(公元前1898年),卒于夏桀廿七年己巳(公元前1792年)享寿一百零七岁。葬于徐州府沛县同安乡、黄龙岀洞形。累公生时,两手握拳凡三年,张开时两掌现龙纹,并有文在手曰:累,因以为名。公学拢龙于豢龙氏,十岁能拢龙。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帝时天降雌雄双龙于朝,帝令累公饲养,公能饮食之,帝嘉,于孔甲三年甲辰(公元前1877年)晋封累公为右丞相,并赐累公为御龙氏。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赐给累公作为他的封邑。至此,累公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南迁到豕韦。孔甲七年戊申(公元前1873年)一雌龙死。累公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累公再次索求龙肉。累公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一条龙也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累公求要龙肉。累公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避祸,时年廿六岁。

累公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累公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豕韦一带。累公因屠龙事件迁到鲁山后,累公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赐给他们的御龙氏的名号,对外仍以他们原来的旧氏族名称刘氏相称。 这支迁到鲁山的刘氏部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族的始祖。妣赵氏,生于夏廑帝五年乙酉(公元前1896年),卒于夏桀十七年己未(公元前1802年),享年九十五岁。葬于徐州府沛县白良村它罔洞、白象岀槽形。续妣汪氏。子九:大益、万益、永益、洪益、正益、宗益、顺益、昌益、伯益。 

19世:昌益字诚,讳云,又名旭,妣黄氏、张氏,子一:信盛

20世:信盛又名歆,字赐命,妣徐氏、张氏,子三:咏七、咏八、咏九。

21世:咏八豕韦氏,字梅柱,商朝封为威烈侯,妣周氏,子一:相承(淋)。

22世:相承字虞,号玉拔,名保琳,仕商为右师大夫。妣秦氏、农氏,子二:全

福、全禄。 

23世:全禄名麓,妣罗氏,子二:美然、美熏。

24世:美熏字洪适,仕商为贤大夫,妣元氏、景氏,子四:钊胜、钊胎、钊宁、

钊胴。

25世:钊宁字申,仕商为臣大夫,妣熊氏,子二:炳亮、炳宽。 

26世:炳宽字茂高,妣吕氏,子二:文成、文盛。 

27世:文盛字首山,妣贝氏,子一:锦遥。 

28世:锦遥字叨亮,妣曾氏,子三:吉、禧、和。 

29世:吉字先江,妣程氏,子二:瑞明、端明。 

30世:瑞明字坤成,妣程氏,子二:先柱、先扬、先辉

31世:先柱字案喜,妣陈氏,子三:源传、源佼、源福。 
32世:源传字智和,又名浪,妣姒氏,子二:维益、维宗。 
33世:维益字绘,妣姒氏,子二:新兴、新舆。 
34世:新兴字元远,又作朋林,妣芋氏、休氏、屠氏,子三:建吕、建音、建副。 
35世:建吕字观榜,仕商为江陵县尹,妣文氏,子二:文桢、文祥(宝待)。 
36世:宝招字文祯,妣谢氏、吕氏,子二:辰福、辰禄。 
37世:辰禄字符,妣詹氏、张氏,子三:任期、任玉、任授。 
38世:任玉字九玲,妣张氏、姒氏,子二:添祯、添祥。 
39世:添祯字道总,又名秉新,妣甘氏、魏氏,子六:树湖、树涟、 树洤、树

淮、 树江、树鸿。 
40世:树鸿字伯亿,妣卜氏、任氏,子二:登富、登贵。 
41世:登贵字笃庆,妣吕氏,子二:俊通、俊达。 
42世:俊通字楚阳,妣田、曹氏,子二:彦文、彦武。 
43世:彦武字子熊,妣巢氏,子一:标林。 
44世:标林名勇,妣费氏,子三:德暗、德明、德胜。 
45世:刘德明字建平,妣任氏、曾氏,子一:朝良。 
46世:朝良字经,名敬典,妣张氏,子二:廷乐、廷声。 
47世:廷声字昭然,妣毛氏、董氏、张氏,子二:元振、元拔。 
48元振:字文雄,妣古氏、风氏,子二:胜清、胜海。 
49世:胜海字怀技,妣杨氏,子三:试玉、试集、试茂。 
50世:试集字平环,妣孙氏、姒氏,子一:长远。 
51世:长远字良,妣张氏,子三:华封、华泰、华寿。 
52世:华封字世郎,妣古氏、易氏、徐氏,子四:禄清、禄源、禄永、

禄祥。 
53世:禄源字昌允,妣公孙氏,子三:星亮、星辉、星开。 
54世:星亮字万忠,妣任氏,子六:拱和、拱科、拱召、拱贵、拱盛、

拱得。 
55世:拱召字康,妣杨氏,子五:报江、报联、报睦、报淮、报盛。 
56世:报联字福,妣吕氏,子一:杜伯。 
57世:杜伯名恒,字致禄,唐杜氏,仕周为上大夫生于周宣王十二年乙酉(公元前816年),卒于周宣王四十三年丙辰(公元前785年),享寿三十二岁。葬于古冀州龙坪。公为累公三十三世孙,仕周为上大夫,刘氏至此始显其名;封邑于杜,以邑为氏,为杜氏;以邑为名,故号杜伯(陕西长安县有杜城,即为周杜伯之国)。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王将无端杀害杜伯而非其罪,有友佐儒谏王,与争之九,复之而王不许,卒杀杜伯。佐儒宁死不殉君,以正杜伯之无罪也。杜伯死,其子隰叔避难奔晋,后为晋国士师,以官为氏,是为士氏之祖。为唐、杜二氏的始祖。妣西梁氏,子二:隰叔、温叔。

58世:隰叔,   师,生于西周宣王三十四年丁未(公元前794年),卒于周

平王三十年庚子(公元前741年),享寿五十四岁。葬于山西省桃林。公避周难

奔晋,受到晋国礼遇,后为晋国士师(周代司管监察、狱讼之官)。以官为氏,

改为士氏,是为士氏之始。妣逢氏、章氏,子四:士泷、士吉、士云、士和。

59世:士蒍 又名士云,晋大司空生于周桓王四年乙丑(公元前716年),卒

于周惠王十七年辛酉(公元前660年),享寿五十七岁。葬于山西省汾州府南衙,

封士氏。公于周惠王六年(春秋鲁庄王廿三年)庚戌(公元前671年)为晋大夫,

周惠王九年(鲁庄公廿六年)癸丑(公元前668年)为晋大司空,佐晋献公城绎

(绎是晋都城。绎县属山西平阳府),以深其宫,晋君无患,谋略显于当时也。

妣孔氏、张氏,子七:仓棋、仓桔、仓模(士洪)、仓达、仓通、仓道、仓远。 

60世:仓模,妣田氏、邹氏,子十一:荣文、荣武、荣职、荣辰、荣康、荣秀、荣财、荣巨、荣信、荣吉、荣华。 

61世:荣信,妣吴氏、易氏、谢氏,子六:封诰、封璋、封谨、封祥、封谅、封永。

62世:封诰即士谷,名成伯缺,妣喻氏、钟氏,子四:大福、大禄、大祯、大祥。

63世: 会即大禄名会,字季。生于周惠王十五年已未(公元前662年),卒

于周定王二十年甲戌(公元前587年),享寿七十六岁。葬于山西省凤台县白鹭

州山地。周襄王二十年(晋文公五年)己酉(公元前632年)官任晋国大夫,食

邑于隨(山东介休县南),称隨会、隨季,食邑于范,又称范公,以邑为氏,遂

为范氏。周襄王三十二年辛丑(公元前620年),晋赵盾使公同先蔑往秦迎晋公

子雍回国,而赵盾中变,改立夷阜,是以同先蔑复奔秦,居大夫之职。周顷王五

年(春秋鲁文公十三年)丁未(公元前614年),秦伐晋,胜岀自公谋,晋患秦

用士会公,使魏寿余伪以魏叛晋降秦,秦果无疑,使公以魏会,既济晋境,魏人

噪而还,是以公复回晋,秦伯归其妻孥,而子孙留秦者为刘氏。

周定王十四年戊辰(公元前593年)公岀师灭赤狄三国(甲氏、留吁、铎辰),公将中军戎有功,献狄俘于王室,周定王赐公以黻冕之服,位为上卿,升为中军元帅,且加太傅之职,改封于范(河南范县),以邑为氏,是为范氏之始。后又回晋国任大夫。公入秦,其后食采于刘,留晋者姓范氏,子孙还秦者,承尧之后、累公之裔,复姓刘氏。由是而刘氏得一脉之所传也。公初食采于隨,称隨公,号隨武子。后告老归范邑,尊号范武子,为范姓、刘姓共同祖先。妣周氏、潘氏、尤氏,子三:富仙、富仁、富任(即士燮、士鲂、士球)。 

64世:刘富仙即士燮,号范文子,魏大夫,妣彭氏,子四:贵泷、贵文、贵凤、贵舞。 

65世:刘明字贵文,妣胡氏、欧阳氏,子六:得、开、玉、修、闰、斗。 

66世:刘远字得,妣纪氏、朱氏,子三:璋礼、璋秀、璋华。 

67世:刘阳字璋秀,由秦移居江宁南门外长坑,妣洪氏、李氏、丁氏,子二:金盛、金葛。 

68世:刘金盛,妣谢氏、江氏,子四:榜勋、榜炤、榜杰、榜熙。 

69世:刘榜炤,妣郭氏、何氏,子三:显科、显和、显秋。 

70世:刘显科字梦清,妣苏氏、吉氏,子七:思万、思能、思安、思玉、思泷、思开、思茂。 

71世:刘乔字思泷,为魏大夫徙大梁 ,妣段氏、杨氏、吉氏,子四:恩盛、恩春、恩柏、恩桢。 

72世:刘清字恩盛秦灭魏,清公随大梁(开封)居民一起迁徙到泗水郡沛县丰邑,后来落脚于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赵庄金刘砦(zhai)一带,妣李氏、程氏、胡氏、梁氏,子二:荣、发。 

73世:刘荣又名仁,号丰公,妣赵氏、梁氏,子一:煓。 

74世:刘煓名昴,字执嘉,即刘邦之父,太上皇,妣李氏,子四:伯、仲()、邦、交。 

75世:刘邦字季,汉高祖。刘交字游,楚元王。

 

 

 

 

 

 

 

 

 

 

 

 

 

 

 

 

 

 

 

 

 

 

 

 

 

 

 

第二节    源流世系

一、西汉邦公大系

1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刘邦刘肥(齐悼惠王)

(高祖)

刘盈(孝惠皇帝)

如意(赵隐王)

刘恒刘德(河间献王)

(文帝)(景帝 —刘阏(临江王)

—刘馀(鲁恭王)

—刘非—九子—??—??—??—??—??—??—??—??—

(江都易王)

—彭祖(赵敬肃王)

—刘发—刘苍(安成思侯,长沙刘氏南派始祖)

(长沙定王)

        —刘拾—瑞旸—崇祉—回凤—刘诏—刘实—刘素—刘殷—文永—

(建成侯)

 —刘买—刘外—刘回—刘钦—刘秀(东汉光武帝,详后)

(舂陵侯)              

—刘—山拊—毋妨—刘褒—安侯—刘宠—刘松—??—??—

(安众康侯)

—刘端(胶西于王)

—刘胜—刘贞—刘昂—刘禄—刘恋—刘英—刘建—哀华—刘宪—刘雄—

(中山靖王)(陉城侯)

—刘荣(临江闵王)

刘彻刘据—刘进—刘询刘嚣—刘衍—刘纡—刘般—刘恺—刘茂—

(汉武皇帝)     汉宣帝)(楚孝王)

—刘越(广川惠王)

—刘寄(胶东康王)

—刘乘(清河哀王)

—刘舜(泗水王)

—刘武(梁孝王)

—刘参(代孝王)

—刘辑(梁怀王)

—刘友(赵幽王)

—刘恢(赵共王)

—刘建(燕灵王)

—刘长—刘安(淮南王,豆腐的发明者)

淮南厉王)

        —刘勃(济北王)

        —刘赐—刘柯—刘邽—刘通—刘珍—刘实—刘愎—刘儒—刘远—刘极—刘晖—

(衡山王)

1314世  1516世  1718世  1920世  2122世  2324世  25

??—??—??—??—??—??—??—??—永平(易溪刘氏之祖)

                                              —永念(徙居南昌幽兰乡流芳

文永—德广—启泰—刘智—刘恕—刘琏—明道—刘源—建中—刘明—大韶—孟章—刘敏—

刘雄—刘弘—刘备—刘—刘永—刘—乾清—文琥—刘麟—振河—刘雅—瑾升—淳震—

(蜀汉昭烈皇帝)

??—刘掬—刘廙—伯陵—刘又刘璞(字子成号道脱,居衡山奉祀母亲)

(字幼彦)

刘遐—刘—德杰—时济—

(字子嵩江西安福笪桥刘氏开基祖)

刘茂—刘道—刘瑾—刘甝—刘讷—刘畴—刘宪—刘羡—刘敏—刘庆—刘轸—刘通—德威—

刘晖—刘玙—刘贡—自安—秉直—刘禩—刘綵—刘凉—汝鲁—匡周—广德(安义京台始祖)

 

2526世  2728世  2930世  3132世  3334世  3536世  37

刘敏—刘仍—刘宪—有观—刘显—刘经—刘璋—居信—刘鼎—刘德—刘文—时俊—汉鼎—

淳震—坤仁—刘丹—刘昞—珍偦—於政—刘虬—之遴—刘桢—子翼—可寿—尚文—学易—

时济—刘秦—刘延—刘铨—行恕—刘忱—朝宾—刘敬—守文—刘逊—刘赋—刘祺—承勋—

(安福龙云下村始祖)                                  —刘赊—刘祯—承嵩—

      —刘迺(徙安福山庄乡石屋为石屋派基祖)                —刘祥—承贵—

—承宾—

—刘贿—刘禋—承贶—

—承美—

德威—审礼—刘栾—刘高—友文—材中—近仁—隆道—巨容—刘汾(徙弋阳曹溪镇新陂)

刘通—刘练—刘旺—刘琯—

(江西德安县陂溪始祖)

—刘迪

—佺寿—承庆—巨敖—刘诵—昌裔—将魁—刘宸—刘逵—刘綵—暘皇—宗元

(徙抚州南丰双井)          (南丰徙金溪玉田)

3738世  3940世  4142世  4344世  4546世  4748世  49

汉鼎—福庆—东山—世珍—四贤—处智—伯昂—佐国—诚彦—宗辅—子先—平伯

                                                          (徙金沙台之东来苏村)

学易—刘洪—曙道—刘逊—刘贿刘祥—天锡—刘沐—龙图—刘任—若还—参赞—德洪—(客家刘氏入闽始祖)

刘琯—刘珣—刘诚—刘度(高安灰埠筠山刘氏始祖)

宗元—刘瑜—刘广—刘益—刘充—刘春—刘宣—细九—刘安—刘宽—刘礼—梦隆—德铭—

金溪玉田徙临川虎溪

3738世  3940世  4142世             3738世  3940世  41

承勋—知栋(庐陵县清水派祖)                     承美—知顺(居高坊)

承嵩(攸县毛陂派祖)                               —知雋(居东庄)

承贵—刘誌(永新中村后隆派                     —知遂(迁西厅)

—刘諰(丰城铁池塘派                       —知岳(居南岸)

承宾—刘谓(安成石桥派                         —知遇(居北园)

承贶—刘谦(安福上城派祖)                         —知道(迁新喻荻斜今樟树市黄

土岗镇为墨庄刘氏之祖)

4950世  5152世  5354世  5556世  5758世  5960世  61

德洪—月清—刘梅—富山—福高—文平—刘瓒—源远—刘诏—宗臣—贵盛—刘龙—开七

(客家刘氏入粤始祖)

德铭仕良—刘普—胜生—刘达—刘贵(徙新建)

—刘质—志铃(徙新建)

—刘实—志森(徙新建)

 

61

开七—广传(徙瑞金传为入赣客家刘氏始祖)

 

 

 

 

 

 

 

 

 

 

 

 

 

 

 

 

 

 

 

 

 

 

 

 

 

 

 

 

 

 

 

 

 

 

 

二、西汉交公大系

 

1世   2世   3世  4世  5世  6世  7世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

刘交郢客

(楚元王)

—刘礼(江西泰和文塘、吉安值夏、于都等刘氏之祖)

刘富—辟强—刘德—安民南朝刘宋武皇帝刘裕之祖

(红懿侯)         —刘向—刘伋

—刘调                  —刘赐—刘宽—文轩—端仁—安义—子政—泰岱—安定—

(棘乐敬侯)              —刘歆—刘

—刘

—刘

—刘靖—刘龚—刘瑚—刘校—刘官—刘琦—刘韬—

 

1314世  1516世  1718世  1920世  2122世  2324世  25

安定—刘宏—刘昭—刘彰—刘渊—刘衍—修仁—刘夷—元明—刘颖—义禧—文静—刘

(京兆刘氏始祖)                 (字肇仁唐李世民丞相)

刘韬—刘炫—知几—刘栖—刘隐—刘攽—刘定—德秀—刘瑛—赵乙—子美—云青—霄远—

 

2526世  2728世  2930世  3132世  3334世  3536世  37

刘蕃—君复—刘庄—刘昱—刘琥—刘馥—德明—刘籀—至道—刘于—刘沼—刘楚

(丞相)                   (入闽五忠刘氏始祖)

霄远—添寿—仁爱—义广—礼美—智谆—绍文—希贤—执友—征文—邦唯—汝益—世用

(徙新建生米瀝溪)

3738

刘楚—刘翱(徙建阳麻沙号西族北派始祖,传南昌流湍刘氏

—刘翘(徙润州云阳)

—刘翊(徙润州云阳)

—刘丰(徙润州云阳)

—刘翔(徙崇安五夫号东族始祖,传南昌沥坑刘氏

—刘豳(徙建阳马伏号西族南派始祖)

 

 

 

 

 

 

 

 

 

 

三、东汉秀公大系

 

9  10世  11世  1213世  1415世  1617世  1819世  2021

刘秀刘开—刘淑—刘苌—— 刘冯刘康刘瑾阿知于晋太

(孝明帝)(孝章帝)(河间王)  孝灵帝)(孝献帝)  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九月朔日,为避晋乱,率族人东渡日本,徙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阿知宫 后演日本坂上、高桥大藏原田43个多姓氏)

                                              —刘懿—坤定—一清—泰宁—庆云—

                                                                      —庆会

(徙山东临清州)

—刘平—刘彪—刘玄—刘熙—刘述—刘建—刘会—刘错—刘鸿—彦英—隐人—

广陵思王) (仁义侯)          

刘霆道宗—璧温—绪隆—刘征—文度—景先—

(居婺源牧童市)(徙隆兴之新吴(奉新)上富)

 

21 22世  2324世  2526世  272829世  30世  3132世  33

庆云—海宴—调阳—育川—鼎建—刘楫(徙延平府顺昌)

                            —刘梯—景星—位坤—月璧—奎光—钟灵—驭象—刘琼—

隐人—刘焕—刘冕—刘鑫—刘淑—刘—子翼—祎之—

(玉山始祖)

景先—刘述—元谟—刘铨—涣之—刘绎—刘模—刘滂—子敬—夷甫—仲宣—刘祥—政元—

 

33 34世  3536世  3738世  39世  404142世  43世  4445

刘琼—际升—煦育—瑶环—梗材—有庆—齐亨—敷佈—斯基—兆祥—光义—前辉—裕先—

    —际平(徙广东连州)                                (西蜀始祖)

刘壅—明远—刘洌—刘裕—刘秩—刘元—刘洵—允迪—垢之

—城之—继祖—宏菴(徙新建铜源)

刘禋承贶轲轩—宣仪—

(徙昌东钱岗)

—宣教—

—埽之(名从礼南昌梓溪始祖)

政元—廷秀—慎虚—刘麟—刘鑫—刘瓘—刘夯—刘谏—刘炜—刘宏—刘淇—廷芳—刘獬—

45 46世  4748世  49世  5051世  52

裕先后圣(咸宁县令徙湖广武昌府)

—后贤—刘魁—刘城—汝安—刘鑑—志兴—刘椿(徙新建流湖罗桥)

(徙崇仁青云乡山阁里)(徙丰城故县北塔)

—志旺—刘相(徙万载)

                                    —刘林(徙万载)

 

宣仪绍尧—仲茂—时用—尚信—彛简—用璋(南房始祖)

                                  —用瓛—以锦—曰贵—刘桌—刘泉—文炙—维伤(徙奉新)

(东楼祖)

                                  —用頊(西楼祖)

—叔简—用琮(徙南直隶宗阳)

(山下祖)

—济简(山下祖)

—仲简—用广—以铛—曰高(徙湖广夷陵)

宣教—绍禹—仲德—均显—道远—彦端—春方—日封—崇善(徙南昌长旺庙日新)

(徙湖广应山县)

—珪方(东房祖)

—彦昇—冠方(西房祖)

—仲和—均弼(徙湖广)

刘獬—千龄(平江知县后裔居奉新上富

千能(麻城县令,徙上高敖竹筋溪)

—千瑞—九十—仲中—念九—叔远(徙安义长埠霞桥今老下村)

千祥刘愿师尹东叟俊二寿甫朝用宜丰天宝松湾松溪)

(入赘宜丰金源张氏)

  

 

 

 

 

 

 

 

 

 

 

 

 

第二章   豫章刘氏  千支万派

 

第一节  流芳刘氏

江都易王刘非在孝景帝前元二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汝南王。吴、楚七国反叛时,刘非十五岁,有勇有谋,上书天子,志愿领兵攻打吴国。景帝赐给他将军印,令其攻打吴国,吴国被击败后,第二年,改封为江都王,治理吴国原有的封地,因为有军功受赐天子的旌旗。孝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匈奴大举入侵汉境为寇,刘非又上书志愿攻打匈奴,天子没有答应。刘非喜好使弄气力,建造宫殿,招纳各地豪杰侠士,十分骄纵。他在位二十六年去世,儿子刘建继位为王。刘建在位七年自杀而死,封国废除,封地并入朝廷,成为广陵郡。江都王国废灭后121年,到了公元2年,王莽复古,又立刘建的弟弟盱台侯刘蒙之后裔刘宫为广陵王,以接续江都易王刘非的香火。但不久王莽篡汉,广陵王国又被废除。江都王刘非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和山东一带。

江都易王死后在其封地有九处陵墓,一处葬南昌抚河东岸栎门刘村西南方。易王九子由于守墓徙南昌,易王第十八世孙永平徙易溪(今名栎门、永念于绍兴二年(1132年)徙南昌幽兰乡流芳永念三十五世孙国庆、国干兄弟二人于雍正二年(1724年)徙四川邻水县九龙镇打古村用布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迁东阳八都大溪之滨,名其地为流芳,后裔分居于流芳、张庄、徐宅等村。

溯源图

04  05世 ………21

刘非—九子—……—永平(徙易溪

江都易王    —永念

21    5152世  5354世  55565758596061

永念…—兴邦—文发(流芳北刘村始祖)

            —文达—大證—成伏—国庆(雍正二年徙四川邻水县九龙镇打古村

(流芳南刘村始祖)      —国干(雍正二年徙四川邻水县九龙镇打古村

—兴高—文成(流芳南刘村定房始祖)

        —文功(流芳南刘村小房始祖)

第二节  金沙刘氏

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三月,长沙定王刘发第八子刘拾封为建成侯,封地建成(今江西高安市)。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因有贺不去被免侯国为庶民,刘拾遂在锦水之南(今长沙乡信义团)筑台,名“金沙台”,建别墅居住。后人称“金沙刘氏”。

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汉宣帝复刘拾第四世孙刘回凤袭建成侯,传至建成侯第十世刘德广,因豫章太守虞续案,公元145年免侯国。第四十四世孙刘平伯于宋祥符丙辰(1016年)徙“来苏村”(金沙台东边)。 宋元丰中,平伯人称长者,苏轼赴汝南绕道筠州看望弟弟苏辙,仰其高风亮节,盛德鸿才,兄弟二人专程过锦河走访,赠画竹,唱和甚欢苏辙作《访平伯翁》至今仍保留在《金沙刘氏家谱》中。诗曰:待罪东轩仅两秋,催酤事了且夷犹。奖崇善类询舆论,过访仁贤棹小舟。契合通家忘异性,情敦同气迈风流。金沙台上聊舒乐,即景题诗搁酒瓯。后人为纪念二苏之访,于其渡江处建唤渡亭、小碣桥。时人称慕,名贤会聚,名其村曰来苏刘家自汉至今二千一百多年“金沙刘氏”世居建成,唐改筠州、高安,宋改瑞州、高安。“金沙刘氏”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丰城、清江一带。

 

溯源图

48世  4950世  5152世  5354世  5556575859

平伯—允晟—义道—尧咨

(徙来苏村    —尧佐

51世  5253世  5455世  5657世  5859606162

尧咨—德中—虞卿—一之—清甫(高安市金沙诸刘之祖)

—遇甫—南庆—衡叔—齐卿—伯高—原信(赤溪岗下)

—国政—继夫(新建西村始祖)

—国泰—纯夫(新建县松湖镇大路刘家始祖)

尧佐—衢中—舜卿—明之—刘淮—南亮—晦叔—文可—寿伯—原佐—廷真(宜丰右之祖)

—禹卿—源之(新建县松湖镇栗湖始祖)

 

 

 

第三节  梓溪刘氏

南昌梓溪刘氏属于长沙定王刘发的北派后裔,东汉光武帝刘秀,分封子荆为山阳王,东汉永平戊午年(公元58年)被汉明帝贬封为广陵王,谥思王,子孙遂家于广陵。荆子平封俞乡元侯平子彪袭父封,事继母以孝闻,时称仁义侯彪传玄,玄生熙,仕魏为金紫尚书熙子述,守东平述之长子建,仕晋为永城令,由广陵而徙临淮,世成临淮刘氏。建子会,仕晋擢琅琊内史,永嘉元年,暨同宗丹阳尹惔以石勒乱举族扈从晋元帝渡江,居丹阳。子孙由是散居江南,树立桑梓。 会之三世孙彦英,仕宋文帝为给事中、通直散骑常侍,其长子隐人,徙晋陵常之武进;隐人曾孙冕,梁季为睦州剌史,遂因家郡城之东;五世孙子翼,字小心,仕唐元宗为著作郞、宏文馆学士;其次子祎之,字希美,事武则天为宰相。祎之生敬,敬生亮,亮生奭,字升高,慨念睦州之族皆自丹阳而来,遂号丹阳居士,示不忘也。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遭黄巢乱,避患挈家,偕巨容将军长子汾徙信之玉山赖家源而居焉。厥后子孙众多,乡人号曰刘坞。五世孙裕,由刘坞徙官溪之石塘,以勤俭兴家,义居六十余年。宋建炎乙酉,苗刘为变,遂为游骑所毁,于是子孙避难散居。裕之曾孙洵,又由官溪徙峡溪。洵之长子允迪,明书经。宋绍兴甲子,同弟允济领乡荐,次年俱补太学上舍生,隆兴癸未年(1163年)乃登进士第德安令

允迪幼子埽之,字从礼,号云逸,人尊长者”,侍父德安令允迪宦游豫章。宋乾道三年,因朱文公荐至宋儒章克明门下。学乃三年,章公甚器之。因文公为媒,请纳女。报可,遂聘之。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遽由玉山赖家源迁徙南昌梓溪(今南昌县向塘镇剑霞巷口村),是为南昌梓溪刘氏始祖。 

长者公至今世谱凡十三修,世泽相传,子孙繁衍,后裔主要集居南昌、新建、进贤、丰城等县市,族人遍布海内外,故在宋元明清历代向称中州大族。迨至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登甲科者四十余人,乙科者百有余人,相国一人,尚书四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科举,梓溪刘氏同榜考取进士五人,曰太傅刘廷柱、曰太仆刘洪谟、曰御史刘一爌、曰驾部郎中刘一煜、曰太傅刘一璟,一时传为美谈。此其不负梓溪望族之盛也。梓溪始祖长者公奠基之地即有梓山,因山上多有梓树,因名梓山;伴山之水名梓溪。刘氏居于山下溪边,故名梓溪刘氏。梓山、梓溪因修建公路而遭破坏,目前梓溪仅有几分面积,遭破坏后的梓山则成了原老梓溪团(始祖定居处)的祖坟山。

 

溯源图

 

41 42世  4344世  454647世  48世  49世  505152世  

埽之—汉杰—亨叔—宗臣—德清—孔华—孟玉—仲新—叔隆(徙山里)

梓溪始祖和叔 (另祥)                                     

汉英(另祥)

—德广—孔仪—孟高—仲宝—叔周—季能—子悦—杰广

(徙北坊)

叔振—季成—子贵—杰闰

(徙棠溪)

仲康—叔登—季符—子海(徙廖坊)

(徙雷渡)(徙雷冈)—子溪(徙廖坊)

—子蕃(徙廖坊)

      —叔露—季渊—子命(徙胡家埠)

—仲才—叔进(徙东湾)

—叔楚(徙桐溪

—孟宗—仲华—叔鲁

(徙南头)

                        —叔信

(徙陈坊)

—德昭—孔友—孟明—仲铿—叔雅(徙南头)

—孟仁—仲越—叔闰—季义—子爱—杰琨

(徙南头)   —子江(徙合山)

                                        —仲敬—叔粹(徙南头)

—宗贤—德顺—孔章—孟广—仲寿—叔观(徙南昌小兰雄溪)

                      —仲成(徙丰城岸西)

                  —仲文—叔澜(徙进贤山东)

                                             —叔喜—季来—子兴—杰雄

(徙进贤垱溪)       (徙板莲

                        —叔诚—季青—子澄—杰用

(徙进贤罗岭)

—孟通—仲远—叔常(徙山里)

—孔祥—孟理—仲先(徙山里)

                  —仲平(徙山里)

—德原—孔正—孟勤—仲安—叔谦(田垅)

                  —叔胜(徙进贤瓦溪)

—孔源—孟实—仲海—叔焕—季朂—子金—杰理

(徙英山)—杰荣

子肇—杰美

(徙英山)

—叔泉—季则(徙黉门头

—孟芳—仲禄—叔霖—季远(徙株树)

—季馨(徙幽兰枫林)

      —季衍(徙渡头荷溪)

—叔茲—季祈—子循(徙潭冈)

            —季我(徙广福宋洲)

—仲珍—叔政—季直—子华—杰章

(徙章山)

子泰

(徙河口)

季权—子伟—杰扬

(徙黄堂)

—季通—子川—杰仪

                  —杰端

(徙石马)

—季濾—子东—杰蘷

(徙南溪)

叔德(徙采坊)

                                             —仲永—叔瓒—子静—

(徙陈坊)

叔亷—季邦—子武(徙周坊)

(徙故里)

—季升—子昭—杰康

—叔达—季友(徙田湖)

—孔明—孟益—仲武—叔道(徙章坊)

孔文孟厚仲鼎(徙黄恩塘)

(徙罗池湖)(徙松林)

            —孟远—仲颖—叔宪(徙牛渡)

            —叔谟—季建—子诏—杰允

(徙城岗)      (徙车上)

—孟进—仲冕叔兖(徙小陂)

(徙竹园)

仲立叔徐(徙桑洲)

(徙罗池中)

仲威—叔季在—子昂—

(徙罗池中) (徙石牌)(徙余家边

叔岱(徙邬山)

德彰—孔俊—孟和—仲范—叔宇(徙上洛)

(徙陈坊西)

—孔烈—孟坚—仲声(徙福州坑齐)

仲刚(徙溉湖)

孟德—仲良—叔载—季洪—子美—杰华

(徙湛洲)  (徙港西)

仲行(徙陈坊西)

—仲冶—叔本—季旸—子进(徙东蒙冈

52  5354世  5556世  57585960616263

杰广(徙廖坊)

杰闰—伯琛—廷诚—仕规—曰文(徙进贤排溪)

(徙桑溪)

杰琨伯慰(徙熊田)

杰用—伯珩—廷?—仕炜(进贤架桥沥东)

杰理(徙枫林)

杰荣(徙枫林)

杰美—伯帀—廷昃—仕向—曰万—一倍—斯善(徙田东)

杰章仁(徙溉湖

徴(徙垱上

                               —一瓒闻(徙田西街

杰扬(徙黄堂)

杰仪伯问(徙关口)

—成万(徙毛园

杰康—伯岱—廷备—仕衍—曰生—一根—斯炀—元埙—起淟—绍耀—成林—于昌

杰华—伯麟—廷声—仕璡—曰铭—一德(徙进贤金溪咀)

63  64656667世  686970

于昌—秉金—锡可—纯禧(徙田湖)

 

41 42世  4344世  454647世  48世  49世  505152埽之—汉杰—和叔—宗泰—

           (徙鲁江)

宗显—德江—孔昭—孟安—仲远—叔彰(徙岗上)

(徙西田) (徙蒋巷北冈)

                                  —孟基—仲钟—叔盛—

(徙东岗)

孟义仲德(徙省城)

(徙口湖)

—孟雍(徙樵石)

52 53世  5455世  565758世  5960世  616263

耀祥(熊家垾里)

 

41 42世  4344世  454647世  48世  49世  505152埽之—汉英—仪叔—宗礼(徙墨山)

 

第四节  客家刘氏

    客家刘氏源出中山靖王刘胜后裔蜀汉刘备。蜀汉亡国后,刘备次子刘永徙居洛阳,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永25世孙刘祥为避黄巢之乱,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刘祥十四世孙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刘开七,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墓葬于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卒后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广传生十四子、八十三孙、三百六十四个重孙,后裔子孙更是千枝万叶,广泛分布在中国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港澳和南洋、欧美等世界各国,成为世界刘氏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后裔主要分布赣州(瑞金)、吉安、抚州、宜春、萍乡等地市。广传公嘱十四子之符节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  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  二七男儿共炽昌

 

溯源图

62 636465世  666768世  69世  70世  717273

广传—巨湶—万三—孟一—万七—惠兴—陈绶—宗文

(入赣始祖)                            —宗武

—宗远

—宗游

—宗周

—宗达

—宗通

—宗迪—李福

—定孙—福崇—刘瑛

—法勇

—法行

—刘琦

—刘琳—文贤—亚二

      —木保

—松敬

73世  74757677世  78世  79世  8081828384

松敬—刘富

—刘贵

—刘溶—以遴

—以通—刘逵

           —以达

—刘璧—绍敬

—绍仁—思祖

—念祖

—焕祖—运平

—运山

运玉(徙梅岭三十六都三分岩)

—运和

—运享

—辉祖

—绳祖

—绍义

 

 

 

 

 

第五节  陂溪刘氏

陂溪刘氏系出汉楚孝王刘嚣,汉楚孝王18唐代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之子刘通,字时亨,号板林,唐散骑常侍,以子定贵诰封金紫光禄大夫祖籍徐州,生唐懿宗咸通乙酉年865年)八月十七酉时,殁于唐明宗天成二年丁亥927年),葬陂溪板林坑西,今江西德安县磨溪乡南田村南田庄。因黄巢之乱避寓广信,鄱阳青鄱阳县凰岗镇清塘村,天祐二年905年)偕侄训敷浅源之西卜居於杉溪峡石塘下杨梅峰之东麓,是时德安蒲塘镇起家四口以农为业,谓硖石刘氏。复迁於白云山之北垅峰之西地名灯草坪,在陂溪之上流,故陂溪刘氏

陂溪之地在德安西乡南寨,山水奇秀冠东南,东关九曲之水,南寺卓笔之峰,西雍章山之门户,北椅高岗为御屏灵秀所钟,户齿日盛起家四口以农为业,乐隐林泉,其曾孙日章公兄弟叔侄辈登第九人,于是子孙潘衍科甲蝉联,皆公积善之报卜筑之吉也,在德安西乡南田堡从兹发迹俱以溪名而传诸族公墓原有碑,岁久剥落在前清康熙丙子由南田嗣孙为首各族歙费重建石坊,至共和文革十年浩劫碑陵俱毁,再由南田茂柱老人为首复修,历尽坎坷拒绝曲折阻挠于一九九三年建成陵墓,换燃一新,在公亩近郊有虾公夹为敏公日章公等茔,巷松古碣世守如故居,祖故址者尚有孙叔勉叔之裔。陂溪刘氏已枝派椒衍,人文蔚起,族众逾百万计,遍布大江南北、海角天涯。“板林祠”为纪念通公而建,历史上几度兴废,如今通公后裔举全族万众之力,2009年再建新祠。高安灰埠镇钧山刘就出自陂溪陂溪刘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西的德安、九江、瑞昌、彭泽、鄱阳、星子、修水、武宁及湖北、安徽等省市。

 

溯源图

33 34世  3536世  373839世  40世  41世  424344

巨容刘汾—汉胜—义洪—刘伯—日升—仁彻—刘通—刘顺—刘定—刘商—吾千

(徙弋阳曹溪镇新陂)        —日新—仁最—刘端—刘德—刘行—三二—望祖

(徙和洲)

—义广—刘逾—彦诚—捷六—刘珪—惟亮—刘清—彦晓—长明

义江刘通景荣????华楠日江刘堡子)

刘通—刘练—刘旺—刘琯—刘珣—刘诚—刘度(高安灰埠筠山刘氏始祖)

(江西德安县陂溪刘氏始祖)  —刘翌—日新—希齐—嘉贵—正平—德旋—仲祖

                            —舍人—申十—永七—刘洞—刘山—刘尚—刘溪              (徙永修)

44 45世  4647世  484950世  51世  52世  535455

吾千—刘旭—刘万—刘绅—刘礼—刘文—高遂—峻山—景湖(岗下始祖)

望祖—益谦—祖偊—仲宽—大用—刘洙—刘锡—成甫—景同(塘头始祖)

—景高—以朋(和洲前房)

—以祥(和洲后房)

长明—师古—文子—仲器—君玉—刘铸—元凤—文仁—守义—国文—庭彦

—献玉(徙汪墩为蒲塘始祖)         (号嘉八)

仲祖—干公—汝楫—朝文—文通—仲泰—希昌—天行—时洁—光德—思安(徙陶湖)

刘溪—刘还—瘦宝—刘珠—成保—刘兵—三三—刘洲—刘绅—刘纯—申九—维瑞

54 55世  5657世  585960世  61世  62世  636465

庭彦—济海(为神仙岭即杨家园玉山塘之祖)

—济宽(徙三塘洞后裔徙云南省蒙化卫)

—济恭(为湖口沙塘之祖)

—济诚(为徐埠港尾、刘直之祖)

—济恒—公积—德振—可范—金带—以华(徙进贤县民和镇院泽刘村)

(徙都昌春桥乡云山村委公积里)

—济安(为北炎排垅、虎山;徐埠三塘洞、堰边都刘之祖)

申九—维瑞—廷彬—国贤(徙南昌池溪今名艾湖刘家)

 

 

 

 

第六节  京台刘氏

安义石鼻镇潦河东有两条流入潦河的潺潺流水,由于这地方水美地肥,风光秀丽,于是就出现了一个由刘李两姓聚居的村庄京台。京台刘氏系出汉高祖刘邦幼子淮南厉王刘长之子衡山王刘赐,初唐衡山王刘赐21世孙刘广德之子宗绪、宗寿始定居此地。刘广德在南朝当过袁州刺史、豫章太守,谢世未葬,停柩家中,有遗嘱云:他日尔辈,当遇津即葬,遇台而居。二子觅至此地,见有津渡台岗,遂遵嘱葬父落户于此。后衍为,故名京台。
      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刘广德八世孙刘中台在太祖庙前建立了门牌坊,明代晚期在原址上重建,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而成气势雄伟、雕工精美的石牌坊,石牌坊上方两面都有汉白玉匾额,下面匾文为绩绍中垒,背后的匾文为荫垂乔木,歌颂先祖刘广德功德无量,庇荫后裔支繁叶茂。石牌坊的后面就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造于清乾隆乙丑(1745)年秋的古戏台。村中还有2006年确认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台刘氏祠,祠堂内有清乾隆进士出身的浙江道监察史、朝议大夫刘氏后裔刘芬所题写,曰:尧舜之道忠恕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京台刘氏后裔主要分布在安义、新建、湾里等县区。

溯源图

23世  2425世  262728世  29世  3031世  323334世  

广德—宗绪—刘垣—循甫—质直—刘諲—懋德—中允隐居庐山

安义京台始祖                        —中恕—蕣夫—衍琮—刘沂—刘琏

—孔夫—文琮—刘湘—大城

—荛夫(隐居濛山)

—世夫—敬琮—刘瀾—性泷

3435世  3637世  383940世  41世  42世  434445

刘琏—志文—刘瑚—以良—成梓—克成—刘焕—必达—仲昭徙景德镇乐马桥

—仲晖—千二—正二—伯霓

—伯雲

仲曦(徙居坽口)

大城—孟春—青泰—忝祥—成德—允彦—刘辉—必贵—仲义—千一—正一—重德

(徙杏树)

性泷—克蕣—安淳—智广—居安—子厚—继祖—致青—仲平—刘稷—承志—元寿

(徙潭源)        徙大屋

元杰

                                                             徙屋场

承德(徙生米镇青岚)

—均祥(徙堎上)

—继宗—致滔—仲真(徙长湖楼厦今属新建石埠镇)

—致澄—仲甫(徙长湖堎上今属新建石埠镇)

4546世  4748世  495051世  52世  53世  545556

伯霓—仕文—仁佐—道贞—希锭—中琏(又名中元徙居赤岸)

伯雲—仕贤—良佐—道亨—希铿—中瓐—太山—本环—元龄—维栢—邦钰—应祥

—太青—本贵—元耀—继美—邦华—应旭

—希钰—中直—太高—本瑚(徙罗溪)

重德—大用—均寿(徙西源今红谷滩新区沙井刘家)

元寿—吉甫—胜才—子方—勉之—可階—刘济—孟雍—仕美—大定(徙店上)

三省—仕华—大振—世和—曰仁

南房支祖

吾省西房支祖

存省东房支祖

时省北房支祖

可宜(徙新建县曹城)

元杰—光伯—胜佐—匀用—常礼—恭辅(徙东源)

—宏甫—胜兴—自书—庭忠—邦贤徙下屋

邦彦—文彪—伯威—东晟(徙谷城)

徙前屋

5758世  5960世  616263世  64世  65世  666768

应祥—立安、立韜、立略、立富(兄弟俱徙建昌县今永修

应旭—立名—成民徙靖安县茂埠村

曰仁—魁时—廷潒—良贤、良员、良贯、良赞、良实(随父徙凤阳府六安州

 

 

 

 

第七节  墨庄刘氏

长沙定王刘发第十子刘丹,孝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三月乙丑封安众康侯,徙沮阳(今河北怀来县南),属南阳郡。后裔徙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魏晋时成为南阳涅阳刘氏望族。安众康侯第十二世孙伯陵,西晋太康中为陈留太守,生子名又,字幼彦,居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娶任城剧阳晋司徒文康公魏元阳舒之女,讳华存,字贤安,号南真。长子璞字子成,为光禄勋东昌男,庾亮司空司马,闻母得道飞升,遂居衡山奉祀,次子遐字子嵩,为长沙公陶侃从事中郎将,镇安城,任满徙安福顺正乡笪桥兴祚庙下(今江西省安福县山庄乡笪桥村刘家港),为安福笪桥刘氏开基祖。

遐祖十世孙刘延,为隋代吏部尚书,因帝被害,而隐居不仕,遂由笪桥迁安福严田乡坛州龙云下村。刘延之孙刘承勋由坛洲迁庐陵清水、刘承嵩由坛洲迁湖南攸县长峰、刘承贵由坛洲迁江西永新三门前、刘承宾迁本县石桥、刘承贶迁江西泰和县上村,刘承美则继续留居坛洲,生六知,六子逵字知道挾地理游新喻荻斜喜灵塘、龟堆二地,龙穴之贵,不忍去,遂择亲于胡氏,由龙云下村卜居新喻擢秀乡十九都荻斜(今樟树市黄土岗镇荻斜刘家村)。逵公生琠,琠三子式字叔度号墨庄,以明经举南唐进士第一,官左赞善大夫、工部侍郎兼太保尚书令。公廉洁自守,家无私蓄,止聚书数千卷,以赠子孙。夫人陈氏,藏书教子,世称墨庄夫人,封万年县君,墨庄刘氏始自式公。式生子五:长下蔡令公立本、次职方公立言、三太傅公立之、四少师公立德、幼金紫公立礼,俱登进士。新喻墨庄刘氏以高文化素质为本宗族特点,领军人物为刘式,五子十六孙俱为北宋名巨。这个家族在7代之内产生了18名进士,孕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考古学家刘敞、史学家刘攽和政治家刘奉世、刘德秀。

 

 

溯源图

38世  3940世  414243444546世  474849

—刘克德—刘挚—刘球刘冕朝佐(后裔徙丰城)

新喻荻斜          (徙崇仁山阁里)

                                  —朝佑(后裔徙丰城、崇仁)

                              —朝瑞—刘威—刘揀廷俊—德琛—仲先

徙丰城段潭镇白竹

                              —朝旭徙丰城小港北头)

—刘克式立本—刘政—仁世—刘赛—汝韬始居丰城张巷拿岗

叔度号墨庄

—立言—刘敦—相夫—孟因徙建宁平西学背(刘岭南村),后

裔迁桂林阳朔白沙镇蕉芭林观音山村

—立之—刘敬—刘—刘海—汝翼—德秀敏行文华—克绍  

(字真卿迁丰城石滩)

—敏学—文盛—克復

—克礼

—克仁

—文英—克己

—敏文(水口槎山祖)

—敏中—文振克肖

(徙丰城铁路镇远舍)

—克胄(居邑郛之古牛背

—文挹—克昌

—刘派(后裔迁丰城石滩湖山)

—刘敞—奉世—元因—廓之—召伯—德源徙喻东城头即新余新溪

            —敬轩—星叔(徙南昌县岗上镇长湖)

—当时(湖南宁乡华塘、攸县大龟塘之

—安上(新余水西诸刘之祖)

—刘攽(后裔徙樟树新干)

—立德(后裔徙宜春、新干、万载)

—立礼(后裔徙新余、新干)

49世  5051世  5253世  5455世  5657世  585960

仲先—道成—梦麟—孟徵—崇政—显宗—刘清(徙刘家渡)

—刘洙—(徙三江口镇铜城)

光宗—刘文—汉纪(由白竹徙袁渡佛岭)

—刘简—汉藩(徙三江口东湾)

—刘宽—汉刚、汉法、汉度(徙袁渡佛岭

—明政—荣宗(西洛、高车、沿湖和四川纳溪祖)

—承宗—刘盛、刘修(兄弟均徙刘家渡)

—崇近—叔宗—刘章—汉宗—刘谦(徙三江口竹项垱上)

(徙广福镇祝巷)

克绍—应允—信贤—尚忠—得完—选亨—安行—启源—刘宏—继尝—刘钧—汝激

(居新建县石岗镇衙里今名刘家坳)

启荣—刘志—刘锦—刘通—好聪

(居新建县石岗镇东岗背)

—应(徙丰城杜市课瑞)

克復—应乾—贵卿—友谅—学洪—刘(丰城竹溪(孙渡刘河里)

—应艮(丰城白土刘坊)

—应龙(丰城小港铜湖)

克礼应奎—康之—茂堂(徙丰城洛市洛湖刘家)

          —容之—孟智—仲熙—季阅—兴义—秉哲—本昌—时行—彦青(徙丰城洛市田心)

—应辰(迁丰城桥东三门坑)

克仁应巽—贵爵—友相—学海(迁丰城张巷瑶溪(瑶上))

—友佐—学洲—刘—倾文—广颍—曰瓘—刘义—廷昭应贵

克己应运—刘坤—重和—昭仲均善—益恭—绍玙—景昇—致凰—紫龚—源海

(徙临川清远驿即今站头              进贤前途金井)

—应会—刘泽—邦周—方远—尚经—叔芳—肇魁—知新(徙丰城张巷石坑)

克肖—应煃—绍文—朝凤—日宁—国祥—仲玉—孟诚—自强—季宽—子齐—伯璋

(丰城铁路镇卫东对门刘家始祖)

伯瓒

(丰城铁路镇卫东竹山刘家始祖)

—绍武希望庙背(今为荷湖乡))

—绍周(丰城丽村镇城前刘家祖)

绍孔更名绍沛徙城溪

克昌—应灿—绍钦—源远徙清江市背

60世  6162世  6364世  6566世  6768世  697071

汝激—国宾—朝荷(徙上庄

好聪—天禄—仕龙—运贵—为祬—善棏—永保—諛德—懋绅—庆云、庆松(徙湖北沙市刘家厂

应贵—斯铭—世?—运夫(徙丰城张巷麥园)

源海—显明—刘旺—世稀—运贤进贤文港判穴渡)

 

 

 

 

 

 

 

第八节  五忠刘氏

五忠刘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中垒校慰刘向之后,刘向十四世孙刘衍徙居京兆府万年县洪固乡(今西安市),为京兆刘氏始祖,至唐代有刘楚者,官为镇国大将军、吏部尚书,晚年至闽视其子,殁于闽。楚公之子翱、翔、豳三人皆在闽地为官。翱之后人居建阳之麻沙称西族;翔之后人居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之五夫里屏山麓之潭溪,称东族;豳之后人居建阳之马铺称伏楚。至宋代翱、翔、豳之后人,忠良贤哲辈出,有抗金名将,有著书立说的学者,宋史有其传记。福建建阳崇安五夫里三忠:刘韐谥“忠显”、子羽谥“忠定”、刘珙谥“忠肃”,福建建州麻沙里二忠:刘颌谥“忠简”、刘纯谥“忠烈”。故自宋以来,本族号称“五忠刘氏”,这一家族中的刘子翚和刘勉之(10901149)两人都是朱熹的老师。五忠刘氏在中国的文学史、哲学史和抗御外敌等方面均有一席之地。

刘翔,字图南,北宋初人,精通儒家经典,尤其对《易经》颇有研究,著有《经进易解》。曾历任蕲春县尉、福州教授、潭州教授。刘翔第六代孙刘太素时,族人开始"崇礼文,笃经术,谨游从,厚风化。是载是循,久而弗怠"。正是这种重视读书治学的家风,使崇安五夫刘氏后来人文蔚起,成为宋代文化望族。刘太素自己终生"以儒学教授乡里",虽没有做官,但后来却以孙贵,被朝廷追赠为朝议大夫。他所生的两个儿子刘民先、刘民觉兄弟,就是北宋中期闽中知名的学者。刘民先,娶妻黄氏,封彭城郡夫人,有3个儿子:刘韐、刘韡、刘韫。其中,刘韐是宋代一位著名的大忠臣,刘韐(1067-1127),字仲偃,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早期历任县令、知府。靖康元年(1126),金人大举南下,入侵中原,北宋王朝形势危急。刘韐奉钦宗之命出使金军大营议和。金军派仆射韩正劝降,刘韐不从,然后沐浴更衣,投南行跪拜礼,在驿馆上吊自杀成仁。刘韐舍身取义、为国尽忠的壮举,受到朝野的一片歌颂赞扬。南宋高宗下诏追赠他为资政殿大学土、太师,尊谥"忠显",宋孝宗亲笔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建州崇安五夫刘氏也因他而名闻天下。

 

 

 

 

 

 

 

 

 

 

 

溯源图

37世  3839世  4041世  4243世  4445世  464748刘楚南夫大成

建阳麻沙号西族北派始祖                                      忠简

崇之

刘翔—刘庸—光位—刘玉—文广—太素—民先子羽—刘珙(忠肃

崇安五夫号东族始祖                    忠显)(忠定        

—刘豳(徙建阳马伏号西族南派始祖

—子翼—刘瑺—学孝

—子翚—刘瑜—大松

48世  4950世  5152世  5354世  5556世  585960崇之文秀平彰—世富—均显(徙西岗山石五刘家)

忠烈(南昌蒋巷流湍刘氏之祖)

            —平彬(徙建昌)

            —平彩(徙瑞昌)

—刘迁居湖南常德

均政汉鼎—孟本—太廓—宗俶—朝亨—尚能

(南房始祖)             (徙进贤架桥)

        —孟威(南房刘东房始祖)

孟舟—太质(东大房始祖)

         —太朴(东中房始祖)

—太巔(东小房始祖)

—汉文—孟旭—太望—宗罕—朝仙(石矶)

                  (下房)

—朝圣—尚昭

一朝臣

—朝序—尚诚

                                              —太齐(莘野始祖)

—太清—宗杰—朝楚—尚华

—太源(后房楼前滁槎始祖)

—太伯(徙口湖

                                        —孟诚—太初—宗载(滁北三姓祖)

(徙桥首)

             —宗涣—朝昆—尚镇

                                                          —朝雍—尚敏

                                              —太烈(桥首、联圩张家祖)

                                              —太鑑鑑房始祖)

—汉武—孟春(徙南边)

—汉明—孟高(徙港下)

                                        —孟实—太全—宗浪(徙旗杆

                                        —孟信(徙东房)

—世华—均道—汉贤—孟翰(徙大埠口)

—汉南—孟端(徙鹊湖南北岸)

                  —孟和(徙二房)

—汉源—孟怡(徙鹊湖西头前村)

—孟初(曲湾祖)

汉用孟祥—太致—宗遥—朝珍—尚文

(徙中村

                                        —孟瑞(徙中村

学孝—刘廪—公辅绍先—仁山—慎庵—秋芳—清甫—汝從—友直—尚雅—孟仁丰城正信乡青洲今袁渡前刘刘氏始祖                       (徙进贤金山)

大松梦得(徙洪恩庄牌楼)

    —梦桂—烈祖(徙塔城店头)

—昭祖(徙水南洪峦庄后居南山)

梦回—益祖(徙南昌武阳沥坑今泗洪刘家)

60世  6162世  6364世  6566世  6768世  697071

尚昭—国和—启益—光大(徙鸭婆洲)

尚诚—国蒸—启艮—光梧—从湍—与旈—懋盛—敬杏(石矶祖)

                                        —敬梅(徙鸭婆洲)

                                        —敬松(徙鸭婆洲)

                                        —敬槐(石矶祖)

尚华国熙—启辉—光程—从欗—与耀—懋城—敬鑑—以淋—宏楷—天禄—德发

尚镇—国郁—启任—光祥—从孜—与礽—懋钊—敬宽(徙梘头)

尚敏—国髠—启洪—光海—从鼎—与初—懋赏(徙细枧

懋宰(徙细枧

尚文—国华—启美—光红(徙楼下

717273世  7475世  76777879世  808182

德发—元(徙滁北

 

第九节  上富刘氏

上富刘氏属于长沙定王刘发的北派后裔,东汉光武帝刘秀,分封子荆为山阳王,东汉永平戊午年(公元58年)被汉明帝贬封为广陵王,谥思王,子孙遂家于广陵。荆子平封俞乡元侯平子彪袭父封,事继母以孝闻,时称仁义侯彪传玄,玄生熙,仕魏为金紫尚书熙子述,守东平,传玉山赖家源与南昌梓溪刘氏,之后裔霆字德隆,仕吴散骑常侍居徽州婺源牧童市(今上饶市婺源县城)。因遭时乱,德隆携子道成(陈州剌史)、道崇(西晋兵部侍郎)南迁至豫章新吴(今奉新县)城之刘仙福地,西晋惠帝永平元年(291道崇举家徙奉新县上富(今上富镇庄田村),至今1700多年,传60多代,世人称“上富刘氏”。道崇二十四世孙夯字志坚(上富一世祖),后周时举贤良方正,仕至中书侍郎自夯以后,族谱初修于宋宝佑五年(1257年),以夯为一世祖至今已十三修之多。

上富刘氏遵循祖训以耕读为本,崇文尚武,精忠报国,代有贤人,至清末,出进士10人,举人11人。道崇十九世孙眘(慎)虚字全乙,8岁能属文,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进士。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有文集五卷。郑处晦《明皇杂录》把他和王昌龄、常建、李白、杜甫等人并列盛唐著名诗人之一。他和孟浩然交谊甚深,有《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阙题又名《归桃源乡》道由白云尽一首,是他的代表作品,《全唐诗》收其诗15首。慎虚墓在江西靖安县水口乡青山村云山垴的山坡上距县城16公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碑上方刻崇祀乡贤四字,正中竖刻唐进士刘讳慎虚字全乙号易轩大人墓,右边刻有晚唐礼部侍郎刘允章写的《题赞》:公登黄甲,博学宏词;盛唐乐府,先生倡之;杰立江表,谪仙并驰,前有长卿,共祖相知。后有梦得,奉以为师。桃源高卧,身世巢羲。德配项氏,巾帼贤姬。宾文旅文,二美争奇。于戏先生,千载芳垂。左边刻有:由腾空、长岗、上共支裔孙重立。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岁1873年)寒食日公立等字样。

十一世孙獬宋绍圣丁丑年(1097年)进士,历官潭州通判,生四子:刘千龄(平江知县)、刘千能(麻城县令)、刘千瑞(万安县簿)和刘千祥(入赘宜丰金源张氏,为天宝松溪、浏阳永安等刘氏之祖。千瑞五世孙叔远徙安义霞桥(今安义长埠镇老下村),创南昌安义霞桥刘氏。安义霞桥刘氏字辈派文:

念淑庆可,世彦孟处,太斋()()怀(),正()()()()。秉中宣德,起敬懋功,成宪允定,保世光宗,攀龙附凤,翼佐明聪,家修国献,赐福维洪。

 

 

 

溯源图

16世  1718世  1920世  2122世  2324世  252627道宗—璧温—绪隆—刘征—文度—景先—刘述—元谟—刘铨—涣之—刘绎—刘模

(上富始祖)

27世  2829世  3031世  3233世  3435世  363738刘模—刘滂—子敬—夷甫—仲宣—刘祥—政元—廷秀—慎虚—善继—刘麟—刘鑫38世  3940世  4142世  4344世  4546世  474849刘鑫—刘瓘—刘夯—刘谏—刘炜—刘宏—刘淇—廷芳—刘獬—千瑞—九十—仲中

(上富一世祖)

4950

仲中—念九

 

 

 

 

 

 

 

 

 

 

 

 

 

5051世  5253世  5455世  5657世  5859世  6061

念九叔远—天荣(居奉新上富)

(徙安义长埠霞桥今老下村)                                  

          —天定(居奉新上富)

庆一—荣可—世贤—忠成—玉四—益谦—自泰—景清—应相—日英

(徙安义枧溪南昌曲港祖)               (徙陂溪)   —胜清—应和—日柏

                                                                —日相

—用谦—自得—守宪—汉广—胜纪

(居安义枧溪) —守裕—汉淇—汝政

               —守德—汉祥(徙樟坑)

—尚谦—自安—天禄—廷用(徙奉新

从善乡蓝塘)

            —天爵—廷相—文科

      —自招—为方—宪英(徙奉新

从善乡三塘)

            —贵方—宪明—文定

—宪玉—文龙

                              —正谦—自荣(徙新建)

                              —贵谦(徙万埠)

                              —仲谦—自怡—表璧—钟庆—必显

(徙安义岗下)

—好谦(徙坪源口))

                —进可—世义—舜一—立五(徙古垅)

—庆二—??—世昌(徙湖广麻城县,后裔分居金溪山下)

          —庆三—??—世义(徙湖广兴国州,其后八世孙守绪字克承明正德

丁丑进士奉新宰,秩满到霞桥敦叙族谊及祭祀先祖)

—庆四(转下页)

 

 

 

5051世  5253世  5455世  5657世  5859世  6061

庆四—通可—世亮—彦彰—均兴—廷祥—善轻(徙江南鲟鱼嘴)

(徙修水马藏)

—世通—彦仕—均得—旭伦—刘瓒—禹一(徙官塘)

—禹二(徙都昌)

                                              —禹四(徙星子)

                —世宽—彦文—孟常—处敬—右三—刘重(入赘大津周姓)

—孟成—处礼、处恭(均徙星子洋瀾,后分一都下岸)

—孟哲(徙德安)

孟辉—处仁—太敬—景辉—凤仪—公信

(徙湾里南源)       (徙田埠)

—处智—太金—景清—凤羽—公显

—世高—彦明—孟宗—处悌—太清(徙维城)

           (徙新建港南罗城)       

             —处良—太明(居新建港南罗城)

—时可—世华—朝俊—一政(徙夏家埠并港南后徙武宁、南昌)

—立政—本深(居店下)

—资深—大郅—达后—天滔—凤锠(徙南昌武阳黄岗郭上)

                        —德深(后裔徙柘下、恒岗)

                        —静深(徙老下村)

                  —中政(徙安义长埠车田併胡家边)

—朝逊—秉政—浩深—本源—曰敬(徙新建赤海

岗头垅(今新建溪霞))

—德政(徙建昌梅湾复徙兆源(南坑)

—朝彰(奉新燥溪、天然徙新建陈坑、天缘徙建

昌新义坪、西昌新兴街、沙湖白颈湾、罗田先岗、南洲武沙、新建新石街之祖,传七世天寿徙吴城、天禄徙湖广)

                —俊可—世美—宁叔—龙四—才六—贵通(徙星子龙溪嘴)

—才八—以宁、以泰(徙建昌白坑)

 

6162世  6364世  6566世  6768世  6970世  7172

日英—再兴—国亮(徙湖广周家湖)

日柏—再舜—国宾—朝佐—宏宝(徙浮梁)

—再用—国选—朝国—宏武(徙安庆怀宁县张家港)

—朝栋—宏恭—秉来(徙彭泽龙水桥)

—国宝—朝豹—宏魁—秉圣(徙重庆府巴县)

—和孟—国泰(徙新建大喜土库里)

日相—再贵—国富—朝发—宏惠—秉礼—镒中(随父徙陕西延安定边县砖井驿)

胜纪—和亮—寰达(徙奉新曾埠街头)

汝政—和静(徙上保)

文科—和蛟—寰纲—倬宣—宏智、宏信(兄弟均徙安庆宿松县东乡豆溪庄桐子敦)

文定—和宾—寰成—必达—宏鼎—秉武(徙奉新新安乡三重金)

文龙—和晨—寰夔(徙南昌武阳渡徐家桥)

必显—国瑞—寰凤—士达—宏远—秉臣—彩中(随父徙彭泽湖西垅)

公信—天相—廷高—云集—宏蛰—秉寿—定中—宣先(徙招贤镇上保)

公显—天祥—廷诰—??—宏明—秉圣—道中(徙太平镇何家)

 

 

 

 

 

 

 

 

 

 

 

 

第三章   南昌刘氏   源远流长

 

南昌市历史沿革

 

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南昌为江西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南昌市位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鄱阳湖西南岸,东经115°27′~116°35′,北纬28°09′~29°11′。北邻九江市,东毗上饶市,南接抚州市,西连宜春市。南昌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总面积7402平方公里,人口503.31全市通行赣语。
夏、商、周南昌隶属扬州,秦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析九江郡置豫章郡,并设南昌县为附郭县,属扬州,南昌之名始此。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颍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史称灌婴筑城。次年(公元前201),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1084步、辟有6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莽新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复故。晋属江州。南朝梁称豫章王国,陈复为豫章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罢郡置洪州,大业三年(607年)复为豫章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复为洪州,贞观初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江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改洪州为豫章郡,至德元年(756年)豫章郡更名为章郡,乾元元年(758年)再称洪州。五代南唐中主交泰二年(959年)升洪州为南昌府。宋开宝八年(975年)复名洪州,天禧四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隆兴元年(1163年)为隆兴府,辖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奉新、靖安、武宁、分宁8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隆兴路,二十一年更名龙兴路,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改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辖南昌、新建、进贤、丰城、奉新、靖安、武宁、宁州8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南昌、新建2县同城而治。清沿明制。1914年为豫章道。1926年撤道,析南昌、新建县治置南昌市,由省直辖。
1949年南昌市为江西省辖市,江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1955年南昌市设东湖、西湖、胜利、抚河4区。1958年增设青云谱区,南昌专区南昌(驻莲塘镇)、新建(驻生米镇)2县交由南昌市领导。1961年增设郊区,南昌、新建2县划归宜春专区。1971年南昌、新建(驻长堎镇)2县再次划入。1980年撤销胜利、抚河2区。1981年增设湾里区。1983年宜春地区安义县、抚州地区进贤县来属。2002年,南昌市郊区更名为青山湖区。2003年底,总人口445.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3.1万人。

全市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4个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青山湖区、湾里区5个区,以及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开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江西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南昌英雄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29个街道、47个镇、33个乡,499个社区、1141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29个街道、10个镇、2个乡,389个社区、167个行政村。南昌市人民政府驻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全境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平原面积占35.8%,水域面积占29.8%,岗地、低丘面积占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平均海拔22米。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为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主要河流有赣江、抚河、锦江、潦河等,主要湖泊有军山湖、金溪湖、青岚湖、瑶湖、艾溪湖、青山湖、贤士湖、象湖、黄家湖(含礼步湖、蝶子湖)、东湖、南湖、西湖和北湖等。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湿润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年平均气温17.5℃,日照率为43%。年降雨量1600-1700毫米,年日照时间1723-1820小时,年无霜期251-272天。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

 

 

 

 

 

 

 

 

 

第一节   东湖区

东湖区历史沿革

 

东湖区是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中心城区,位于南昌市东北部,是全省政治、经济、商业、交通、文化、教育、科技、信息、医疗卫生的中心,是南昌市的一个重要行政区。面积18.35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4327/平方公里,下辖公园、滕王阁、百花洲、八一桥、墩子塘、豫章、大院、董家窑、彭家桥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贤士湖管理处,共79 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7个家委会,6个村委会。区人民政府驻叠山路136号。

东湖区地处东经115°1′--35′,北纬28°40′--44′之间,区划调整后的东湖行政区域呈不规则扇面,东以北京西路与洪都大道的交会点、洪都北大道、青山湖西岸线、青山北路、青山湖闸与富大有堤交会点为界;南以北京西路、八一广场南端、八一大道、中山路、中山桥、中山西路为界;西、北均以赣江南航道中心线为界。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海拔27.2米,最低16.4米。气候为盆地气候。

北魏年间,郦道元著《水经注》中,即有东太湖的记载,唐宋以后至今,均称东湖。清代南昌旧城的五门——章江门、德胜门、永和门、广润门和顺化门的一部分地区以及三条大街(中大街、西大街、东大街)均在辖区内。 1926年南昌正式改市后,开始改为区、保建置。南昌市第一条马路,是区内的民德路。1949年解放初期为第一区、第二区。同年10月撤区。1951年恢复第一区、第二区。1955年分别称名东湖区、胜利区。1980年两区合并统称东湖区。因区内有著名风景湖东湖而得名。199791日,设立南昌市东湖区沙井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沙井。管辖原豫章街道办事处的昌北街第一至第四、庐山南大道居委会和新建县长堎镇卫东行政村的陶家舍、沙井、西源刘家村小组构成的行政区域(赣民字[1997]179号批复)。1997年,东湖区位于市区东部。面积19平方千米,人口44.1万,辖14个街道:董家窑街道、彭家桥街道、公园街道、子固路街道、豫章街道、百花洲街道、杨家厂街道、胜利路街道、大院街道、墩子塘街道、滕王阁街道、八一桥街道、青山路街道、沙井街道。2002913日,撤销子固路、杨家厂、胜利路街道办事处。2002年底,东湖区辖11个街道,127个居委会,1个行政村。区政府驻叠山路26号。

东湖区有许多名胜古迹和闻名遐迩的人文景观。南昌著名的豫章十景胜迹就有滕阁秋风苏圃春蔬东湖晓月章江晓月龙沙夕照、人民公园(建于1932年,原名湖滨公园,1946年改为正中(介石)公园,1949年正式命名为现名。公园由东湖、百花洲及东湖东岸陆地组成。早在唐初,东湖、百花洲就是著名的风景游览地。园内有水木清华馆苏圃九曲桥柳堤等著名景点和建筑。豫章十景中的东湖月夜苏圃春蔬就在园中)、老动物园、百花洲(位于东湖湖心 , 自古有名,在豫章十景中,这里有东湖夜月苏圃春蔬两景。百花洲由北、南、东三个小洲组成,始名于宋代,欧阳修有五绝诗《酬圣俞百花洲》,向子堙《蝶恋花》词序中有百花洲老桂盛开句。盛唐诗人张九龄、中唐诗人李绅、晚唐诗人杜牧和宋朝诗人辛弃疾等,均留有咏百花洲的诗词文章。南宋绍兴年间,豫章节度使张澄在此建讲武堂以习水军 , 清乾隆十一年(1746 年)布政使彭家屏书立百花洲三字巨碑后断损。198311月重新勒石,并建石质碑亭一座)、青山湖游乐场、古代名刹佑民寺、江南名楼滕王阁、八一起义和八一广场旧址;还有大安寺、杏花楼(水观音亭位于市区南湖之中。始建于唐代,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曾为宁王朱宸濠之妻娄妃的梳妆台。内设闲云馆,汤显祖、刘应秋、吴应宾等人在此多有吟咏。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重修,改称观音亭。亭高二层,傍湖挺立,四面环水,有一桥与湖岸相通。现辟为南昌画院”)、钟鼓楼、宁王府、八一大桥、贺龙指挥部、叶挺指挥部、朱德军官教导团、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省博物馆、省科技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民德路茶文化一条街

 

 

 

 

 

 

 

 

西源刘村

西源刘家是南昌市红谷滩新区沙井街办丰和花园社区的一个自然村,又名沙井刘家,村民主要分配在凤凰中大道与金融大街之间的丰和花园、乌石桥卫东花园三期等小区居住,人口约1300人。晋代,此地有德王庙,庙旁有一深井,地处沙丘,故名沙井

西源刘家属安义“京台刘氏”,京台始祖广德二十世孙仲义徙杏树,仲义来孙均寿徙西源(今红谷滩新区沙井刘家)。

字辈派文:良此日遇,名彝敦德,品行端方,绥斯福履,长毓麟祥,

嗣孙蔚起,玉质金香,傅于万亿,永继书香。

 

 

溯源图

(接??页)广德(京台始祖)—宗绪—刘垣—循铺—质直—刘諲—懋德—中恕—孔夫—文琮—刘湘—大城—孟春—青泰—忝祥—成德—允彦—刘辉—必贵—仲义(徙杏树)—千一—正一—重德—大用—均寿(徙西源今红谷滩新区沙井刘家)

 

 

 

 

鸭塘刘家

鸭塘刘家是东湖区贤士湖管理处长巷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又名谌家坊,旧名沙头,位于长巷街南侧,东紧邻青山湖湖滨西路,北紧邻中大南路,西邻洪都北大道,现有人口约400人。从礼十世孙季让因为经商,于元延祐间(13141320年)由梓溪徙鸭塘。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贤—德厚—孔源—孟芳—仲永—叔达—季让(徙鸭塘)

 

 

 

 

鸭塘刘家

鸭塘刘家是东湖区贤士湖管理处长巷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又名谌家坊,旧名沙头,位于长巷街南侧,东紧邻青山湖湖滨西路,北紧邻中大南路,西邻洪都北大道,现有人口约400人。从礼十世孙季让因为经商,于元延祐间(13141320年)由梓溪徙鸭塘。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贤—德厚—孔源—孟芳—仲永—叔达—季让(徙鸭塘)

 

第二节   西湖区

 

 

德胜门刘家

德胜门刘家是西湖区绳金塔街办绳金塔社区的一个小区,原居德胜门后迁绳金塔,现有人口约60人。从礼十世孙季让徙鸭塘,廷诅来孙徙流湍,德胜门始祖起兴于1790年由流湍迁入。名人有南昌市粮食局调研员刘方大,江西电视台主任记者刘方华,作家刘仁斌。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贤—德厚—孔源—孟芳—仲永—叔达—季让(徙鸭塘)—子?—杰?—伯?—廷诅(徙流湍—仕沙—曰镟—一淮—斯桢—元臣—起兴(徙德胜门)

 

 

 

 

 

 

 

 

 

 

第三节  青云谱区

 

白水溪刘家

白水溪刘家村是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镇胡家村委会的个自然村,旧属南昌府进外又四图,位于青山湖区最南端,和南昌县八一乡交界,在昌南大道以北,高新大道以东,朱桥路以南,东升大道以西。旧属南昌县罗家集镇,人口约1500人。因此地莅临“白水溪”,故名“白水溪刘家”。

白水溪刘家祖源失考,始祖淑衡字三聘,号日素又号任菴生于明洪武己酉年(1369年)12月初3日戌时,世居四川省成都府成都县,于明建文己卯年(1399年)中举,永乐癸未年(1403年)中进士,终江西广信知府,在任19年,职中宪大夫, 永乐壬寅年(1422年)929日巳时殁。淑衡之子刘宏字腾度号坦斋,葬父于南昌城松阳门(即进贤门)外南关口东蒋子山,并定居于墓侧半里处。

淑衡八世孙显良,清顺治戊子年(1648年)举家避乱于瑞州(高安)旱塘三年,殁后五子扶柩归葬南昌。刘氏祖上留有田庄1300多亩分为两庄,白水溪为上庄,白马庙为下庄,戊子(1648年)兵乱,房舍尽毁,故原居南关口,叔侄兄弟均徙上庄而居,上庄后分为南刘、田刘、西刘与北刘,四村位于四方,衡宇相望,承前启后,历代相传。

名人有明进士广信知府刘淑衡;湖北阳新县委书记刘嘉壹;中国优秀书法家刘谟锶。

字辈派文:思德光添汉,显一允士宗,世敬经怀信,嘉谟定克崇,

诗书仁义重,富贵吉祥同,五福传洪范,三多祝华封。

 

溯源图

淑衡—刘宏—思纪—德裕—光晟—添本—汉芳—显文—一栋(居松阳门外

—显武—一朝(居松阳门外

—一翰(居松阳门外

—显良—一辅(居白水溪)

—一佐(居白水溪)

—一佑—允泰(徙白马庙祖)

—一俊(居白水溪)

—一俨(居白水溪)

 

艾湖刘家

艾湖刘家是青山湖昌东镇青湖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旧名南昌池溪,现分老刘、新刘两村,位于京东大道以西,高新六路以东,火炬二路以北,人口约600人。艾湖刘家属德安陂溪刘氏,刘通字时亨五世孙舍人徙永修凰岸东山,始祖国贤于明末清初由永修白槎徙南昌池溪,今名艾湖刘家。

字辈派文:万人英杰名声彰,元会继承衍庆昌,爵禄公侯诚富贵,

诗书礼义振家邦,华夏神龙泽明君,民见尧天日正升,

祖育群星开新纪,鹏程全球志英豪。

 

溯源图

(接?页)刘通—刘练—刘旺—刘琯—舍人(徙永修)—申十三—永七—刘洞—刘山—刘尚—刘溪—刘还—瘦宝—刘珠—成保—刘兵—三十三—刘洲—刘绅—刘纯—申九—维瑞—廷彬—国贤(徙南昌池溪今名艾湖刘家)

 

 

 

 

岭永刘家

岭永刘家是南昌高新开发区昌东镇滁槎管理处的一个自然村,又名花溪港北刘家,位于滁槎的东北边,南近赵围村,北隔赣江支流中河与蒋巷镇吉里相依,有人口3000余人。

岭永刘家属金溪土口刘氏先祖将魁徙抚州南丰双井,将魁六世孙宗元于后周显德四年(957行医抚州金溪由南丰徙金溪玉田(今琅琚镇枫山土口村),宗元后人刘和徙临川新陂,刘和孙本源徙芗溪,本源次子汉彦(智伯)由芗溪之省后寓于新建花溪港北(今岭永刘家)。汉彦十二世孙刘士虎,清雍正年间因守墓,徙余干县小箬山。

名人有清甲午举人武德将军刘立彪,《著勺亭草集》作者清京学生刘立炟,南昌铁路段副段长刘金根,德兴铜矿土地管理处处长刘长工,国网宜宾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文俊,国家统计局科长刘巍,心血管医学博士刘江。

字辈派文:汉德珍文,金秉水木,火育一士,胥立纯朴,正大光华,

持遵习服,以是承家,百世之福,恭信仁惠,启后隆昌,

连绵祚永,遂志和中。

 

溯源图

(接?页)宗元(抚州南丰徙金溪玉田)—刘瑜—刘广—…信臣—刘璋

—刘玠—思履—

—刘侁—刘和徙临川新陂—永义—本源(芗溪—旭升(徙南塘改名朱埠)—智伯(徙赵家围港北)

 

石五刘家

石五刘家是青山湖区昌东镇阳门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又名西岗山刘家。位于天祥大道以东,南邻城中一路,北邻西岗山周家,东邻八斗陈家,始祖均显花钱买下土地一石五分(约五亩),从此定居下来,时人称石五刘,并沿用至今,现有人口约100人。

石五刘家属福建“五忠刘氏”,福建建阳麻沙西族刘氏始祖刘翱十四世孙平彰徙南昌流湍今蒋巷联圩,平彰三世孙均显于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由桥首迁徙西岗山石五刘家。

字辈派文:平世均汉孟,太宗朝上国,启光从与懋,敬以宏天德,

元士献廷言,迏守承先则,纯懿显名扬,美盛兴贤伯,

邦运应昌期,远代昭成烈

 

溯源图

(接?页)平彰(徙南昌流湍)—世富—均显(徙西岗山石五刘家)

 

 

义坊刘家

义坊刘家是青山湖区昌东镇工业园区义坊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东为昌东大道,南近义坊路,西近东升大道,北近罗城公路,原属罗家镇。人口约1600人。从礼七世孙孟广于宋末明初迁港西,越四世叔溢由港西在元代迁义坊,叔溢为义坊刘家始祖。名人有清道光己亥武举授左营营长龙肖官刘成侑。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德?—孔?—孟广(徙港西)—仲?—叔溢(徙义坊)

 

 

广阳刘家

广阳刘家是青山湖区艾溪湖管理处广阳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原名孙家里,位于艾溪湖东南岸,东邻创新一路,西邻昌东大道,南近艾溪湖南路,北邻紫阳大道。人口约130人,从礼九世孙叔亷徙故里,始祖秉发于1820年由故里徙广阳。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贤—德原—孔源—孟芳—仲永—叔亷(徙故里)—季?——杰?—发(徙广阳)

 

 

钱岗刘家

钱岗刘家是南昌县昌东镇钱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南昌城西北15公里,北紧邻赣江支流,由于政府正在钱岗搞开发区,所以钱岗刘家正在迁移中,现有人口约2300人。

先祖丹阳居士刘奭公避乱居玉山县赖家源,壅、明远、冽居刘坞,裕、秩、元由刘坞徙居峡溪,洵、允迪居峡溪。允迪生子三,次子从义本族远祖居赣州,三子从礼迁南昌梓溪。从义生子刘禋,禋生子三,长子承贶本族远祖,次子承崇徙居湖广竹排门,三子承美徙居宁州三滩沧,明万历迁九江德化断腰,维祺字号永年,明万历八年迁九江,维祚字号永锡迁九江。承贶生轲轩(官名世觐),为钱岗始祖,宋景定庚申(1260)由贡举领洪城主簿,历官宣义郎,大理寺左评事。祥兴卯年(1279)避乱相士于来南昌城北30里钱岗山。堂号“忠义堂”。

名人有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系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专家刘希远,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数信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刘福窑,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刘建文。

字辈派文:文维元运永,武定国朝昌,熙明扬世美,继述劲华芳,

承先崇正学,裕后振宗祊,由斯辉祖德,奕代起贤良。

 

 

溯源图

 

(接?页)允迪城之刘禋承贶轲轩—宣仪—绍尧—仲茂—时用—尚信—

(钱岗)          —仲义—时齐—尚辅—

—宣教—绍禹—仲德—均显—道正—

                        —道立—

—道远—

                  —均瑞—道善

—道昂

—道原

(父子四人均徙宗阳)

—仲和—均弼(徙湖广)

尚信—彛简—用璋(南房始祖)

          —用瓛—以锦—曰贵—刘桌—刘泉—文炙—维伤(徙奉新)

(东楼祖)

          —用頊(西楼祖)

叔简—用琮(徙南直隶宗阳)

(山下祖)

济简—用玺—以鏻—曰象(徙湖广荆州府江陵县)

(山下祖)      —以銊(徙湖广应山县)

—仲简—用广—以铛—曰高(徙湖广夷陵州)

尚辅—孟简—用忠—以德(随父徙省城)—玉贵(徙窑头街)

道正—彦清—用信—孟武—曰缙(徙万饩)

道立—彦庆—荣方(居山西中屯卫军)

—彦关(居山西中屯卫军)

道远—彦端—春方—日封—崇善(徙南昌日新)

(徙湖广应山县)

—珪方(东房祖)

—彦昇—冠方(西房祖)

 

 

南房刘家

南房刘家是青山湖区昌东镇钱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南昌城西北15公里,北紧邻赣江支流,东紧邻钱岗村。由于政府正在钱岗搞开发区,所以南房刘家正在迁移中,现有人口约750人。

先祖丹阳居士刘奭公避乱居玉山县赖家源,壅、明远、冽居刘坞,裕、秩、元由刘坞徙居峡溪,洵、允迪居峡溪。允迪生子三,次子从义本族远祖居赣州,三子从礼迁南昌梓溪。从义生子刘禋,禋生子三,长子承贶本族远祖,承贶生轲轩(官名世觐)徙钱岗,轲轩八世孙用璋由钱岗徙南房。堂号“忠义堂”。

字辈派文:文维元运永,武定国朝昌,熙明扬世美,继述劲华芳,

承先崇正学,裕后振宗祊,由斯辉祖德,奕代起贤良。

 

溯源图

 

(接?页)允迪城之刘禋承贶轲轩(钱岗)—宣仪—绍尧—仲茂—时用—尚信—彛简—用璋(南房始祖)

 

 

 

 

安溪刘家

安溪刘家是青山湖区昌东镇钱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南昌城西北15公里,北邻赣江支流,东邻G70福银高速,南邻瑶湖,由于政府正在钱岗搞开发区,所以安溪刘家正在迁移之中,现有人口约750人。

先祖丹阳居士刘奭公避乱居玉山县赖家源,壅、明远、冽居刘坞,裕、秩、元由刘坞徙居峡溪,洵、允迪居峡溪。允迪生子三,次子从义本族远祖居赣州,三子从礼迁南昌梓溪。从义生子刘禋,禋生子三,长子承贶本族远祖,承贶生轲轩(官名世觐)徙钱岗,轲轩八世孙冠方由钱岗徙西房。堂号“忠义堂”。

字辈派文:文维元运永,武定国朝昌,熙明扬世美,继述劲华芳,

承先崇正学,裕后振宗祊,由斯辉祖德,奕代起贤良。

 

溯源图

 

(接?页)允迪—城之—刘禋承贶轲轩(钱岗)—宣教—绍禹—仲德—均显—道远—彦昇—冠方(西房始祖)

 

 

 

日新刘家

日新刘家是南昌高新开发区昌东镇日新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又称长旺庙日新刘家,旧属南昌县尤口乡,该村位于长旺庙东南方,紫阳大道以南,天祥大道以西,艾溪湖南路附近,人口约1200人。

钱岗始祖轲轩八世孙春方徙湖广应山县,春方孙崇善于明宏治壬戌年(1502年)从湖广应山迁徙南昌顺化门外二十里长旺乡,现已20世,爱此地山清水秀,田畴开坦,名人有清武举人刘定坤。

字辈派文:文维元运永,武定国朝昌,熙明扬世美,继述劲华芳,

承先崇正学,裕后振宗祊,由斯辉祖德,奕代起贤良。

 

溯源图

 

(接?页)允迪—城之—刘禋承贶轲轩(钱岗)—宣教—绍禹—仲德—均显—道远—彦端—春方(徙湖广应山县)—日封—崇善(徙日新)

 

 

 

龙王庙刘家

龙王庙刘家是青山湖区湖坊镇塔子桥村委会的一个城中村,旧属南昌府南昌县二都二图,又名塔子桥刘家,位于湖坊镇1公里,小区东南近玉带河,西邻明轩家园孙村,北近中大子都,人口约210人。从礼七世孙孟广于元末明初迁港西,越?世叔溢由港西在元代迁义坊,塔子桥始祖伯达因经商于明成化年间由义坊迁入。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德?—孔?—孟广(徙港西)—仲?—叔溢(徙义坊)—季?—子?—杰?—伯达(徙塔子桥)

 

 

谱子塘刘家

谱子塘刘家是青山湖区湖坊镇胡坊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上海路东侧,东南为玉带河,南为上海路,西为顺外路,北近玉带河,人口约680人。从礼五世孙德明由梓溪徙石马,始祖一桥由石马迁居谱子塘。

字辈派文:从宗德孔孟仲伯廷仕曰一斯元起

绍成于秉锡纯懋仁方序本立则家定夫乃延光美

锦昭沐万世,长厚达鸿纪。

 

溯源图

(接??页)从礼—汉杰—亨叔—宗贤—德明(徙石马)—孔融—孟平—仲盒—叔向—季良—子杰—杰华—伯光—廷议—仕宦—曰和—一桥(徙谱子塘)

 

 

 

刘堡子

刘堡子刘家是青山湖区塘山镇南镇村委会的一个然自然村,旧名南昌府南昌 县灌城乡九都九图永和门外桃溪塘分路口刘把子村,东近青山湖大道,南邻创业路,北紧邻国威路,西紧邻南镇路,人口约650人。

始祖日江字淮樟,生于五代后梁乾化壬申年912,卒于北宋乾德乙丑年(965年)待授自奔省来徙居豫章郡永和门外桃溪塘分路口九都九图。族谱经兵乱遗漏甚多,”至“”辈相差近500年,遗漏十几代人,无谱缺考。

字辈派文:永士钦国宪云仍绍大兴三朝齐贵显万叶耀宗支

诗礼家声久忠良世代垂端方敦祖德品行重伦彛

 

 

 

溯源图

刘汾汉胜义江刘通景荣????华楠日江(刘堡子始祖)

日江(912965年刘堡子始祖)永桥(938972年)士远()

永穗(940975年)士观(1098—1184年)钦玺(1174—1225年)国安(1600—1636年)

士远钦仲(1173—121038岁)国祥(1596—163136岁)

 

 

 

 

 

汝罗湖村

汝罗湖刘家是青山湖区经开区白水湖管理处黄堂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紧邻赣江西北岸,位于福银高速西南侧,昌北机场南5公里。原属新建县七里岗镇黄堂村汝罗湖小组,现划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白水湖管理处黄堂村委会管辖。人口约230人。另有迁徙乐化80余人。

汝罗湖刘家祖源不详,二十八世天锦于明嘉靖年间,从湖北迁居新建县七里岗镇黄堂村汝罗湖。三十五世起辉清道光年间徙乐化。堂号为“正本堂”。名人有深圳市福田区副区长博士刘家宝。

字辈派文:天文仕曰世,斯元起绍承,宪家兴远志,治国召贤臣,

崇德恢先绪,宏功庆焕新。

 

 

溯源图

 

彦汉—刘显—刘仁—刘度—刘鸣—朝庠—太堂—克昌—刘达—良佐—刘修—刘才—刘起—刘晋—昌茂—刘源—刘亮—刘琳—刘注—刘威—刘吉—光明—德昭—伯真—孟镇—允贵—刘瑞—天锦(徙汝罗湖)

 

 

 

第四节  湾里区

 

湾里区历史沿革

 

湾里区地处南昌城西北部的西山山脉中段,北邻永修县,南连新建县,西接安义县,东邻红谷滩新区、桑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湾里区区位优势明显。距南昌市区18公里,距昌北国际机场23公里,云湾、昌湾、红湾三条公路直通南昌,西外环高速公路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铁路西环线穿境而过,幸洗、蛟万、省店、店罗等公路构建了四通八达的梅岭风景区旅游交通网络,交通条件十分便捷。全区总面积251平方千米。总人口84199人(2006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7274人。截至201012月,全区辖2个街道、4个镇:站前街道、幸福街道、招贤镇、梅岭镇、罗亭镇、太平。共有12个社区(居委会)其中:站前街道办事处有居委会4个,幸福街道办事处有居委会6个,梅岭镇有居委会1个,太平镇有居委会1个。35个行政村垦殖场分场9个,其中:招贤镇有19个村委会;梅岭镇有5个村委会、3个垦殖场分场;罗亭镇有5个村委会、1个垦殖场分场;太平镇有6个村委会、5个垦殖场分场。区政府驻招贤镇。

湾里建区前,分属新建县、安义县和永修县,为三县相交之地。1969年11月,当时南昌市革委设立临时派出机构“湾里地区战备外迁指挥部”,指定南昌市内部分企事业单位“战备外迁”到梅岭南侧的湾里地区。同年12月,经江西省革委批准,决定“为落实战备,加快梅岭山区建设”,以南昌市北郊的梅岭山区为中心,划拨邻近的新建县梅岭垦殖场和安义县太平垦殖场,永修县马口公社的罗亭、上坂2个大队,合并成立南昌市梅岭管理区。此后,陆续将新建县梅岭公社风景大队,望城公社的招贤、佘牟、湾里3个大队,安义县万埠公社名山大队划归梅岭管理区管辖。1981年3月,设立南昌市湾里区。1985年3月15日,将湾里区梅岭乡的群众村、罗亭乡的赤海村划归新建县乐化乡管辖。1986年11月7日,梅岭乡改为梅岭镇。1995年12月12日,撤销湾里乡,设立湾里镇。1996年9月13日,湾里镇更名为招贤镇。全区辖3个街道、2个镇、3个乡:站前街道、向阳街道、幸福街道、招贤镇、梅岭镇、罗亭乡、太平乡、红星乡。1997年,面积271平方千米,人口7.9万,辖3个街道2镇3乡,区政府驻湾里镇。1999年12月31日,南昌市湾里区撤销罗亭乡,设立罗亭镇。2000年,全区辖3个街道、3个镇、2个乡,全区总人口65130人;其中:站前街道10713人、向阳街道4230人、幸福街道2955人、招贤镇16075人、梅岭镇11371人、罗亭镇8330人、太平乡7647人、红星乡3809人。2001年11月15日,撤销红星乡,划归招贤镇。200295日,撤销向阳街道办事处2004年底,全区辖2个街道、4个镇、35个村委会、居委会10个:站前街道、幸福街道、招贤镇、梅岭镇、罗亭镇、太平乡。

湾里区地处南昌城西北部的西山山脉中段。主要河流有锦江、赣江尾闾和修水支流潦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丰富,年降水量17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5℃17.6℃。古“豫章十景”之一的“洪崖丹井”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景点有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天宁古寺,洗药湖避暑山庄等。岳飞、 王安石、 欧阳修等230多位历史名人曾到此游历,留下名诗佳作480多篇。“洪崖丹井”为黄帝乐臣伶伦炼丹之处,是中华民族音乐发祥地,南昌“洪都”称谓亦由此而来。“西山积翠”更是历代名人墨客吟诵不已的绝佳景致。梅岭拥有大小山峰99座,天然和人工湖泊50余个,为全市唯一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素有“小庐山”和南昌“后花园”之称,适宜观光度假、避暑休闲、会议洽商、文化探源、宗教寻根、历史教育、科普科考等活动。

 

 

 

 

 

 

 

 

 

 

 

 

 

 

 

南源刘家

    南源刘家是太平镇南源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该村旧时称南康府安义县太平乡西山南源村,它位于太平至药湖公路1.5公里处。距湾里区16公里,距安义县20公里,东起太平镇,西临洗药湖,北靠安义县万埠镇,现有人口二百余人。先祖孟辉由安义县长埠乡老下村(古名霞桥)迁居南源。

    字辈派文:念淑庆可,世彦孟处,太斋()()怀(),正()()()()。秉中宣德,起敬懋功,成宪允定,保世光宗,攀龙附凤,翼佐明聪,家修国献,赐福维洪。

 

 

溯源图

 

(接??页)淑远(安义长埠霞桥—庆四—通可—世宽—彦文—孟辉

(南源始祖)

 

 

 

 

 

何家刘家

    何家刘家村是太平镇团山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古时又称南康府安义县太平乡何家刘家,该村位于湾里区梅岭风景区太平镇至洗药湖公路七公里处,人口约80人。

    先祖孟辉三世孙景清,由太平南源村刘家自然村迁往太平团山村委会的张家山基败,后景清八世孙道中,由张家山迁往今何家刘家。何家刘家名人有刘国长大校。

字辈派文:念淑庆可,世彦孟处,太斋()()怀(),正()()()()。秉中宣德,起敬懋功,成宪允定,保世光宗,攀龙附凤,翼佐明聪,家修国献,赐福维洪。

 

 

溯源图

(接??页)淑远(安义长埠霞桥—庆四—通可—世宽—彦文—孟辉(南源始祖)—处智—太金—景清—凤羽—公显—天祥—廷诰—云?—宏明—秉圣—道中                      

(何家刘家始祖)

 

 

 

 

 

田埠刘家

田埠刘家是湾里区太平镇团山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湾里区梅岭风景区内。距太平镇洗药湖公路10公里,人口约170人。

田埠刘家属奉新上富刘氏,旧时是隶属于南康府安义县,南源始祖孟辉四世孙孙景辉由太平镇南源刘家村迁居田埠,寝盛分居。景辉为田埠刘家始祖。

字辈派文:念淑庆可,世彦孟处,太斋()()怀(),正()()()()。秉中宣德,起敬懋功,成宪允定,保世光宗,攀龙附凤,翼佐明聪,家修国献,赐福维洪。

溯源图

(接??页)淑远(安义长埠霞桥—庆四—通可—世宽—彦文—孟辉(南源始祖)—处仁—太敬—景辉(徙田埠)

 

 

 

 

 

 

上保刘家

    上保刘家是湾里区招贤镇乌井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招贤镇乌井水库旁,人口约有八十余人。上保刘家自然村旧时隶属于南昌府新建县洪崖乡。

    先祖景辉九世孙宣显由湾里区太平镇团山村田埠迁入湾里区招贤镇乌井村上保,宣显为上保刘家始祖。

字辈派文:念淑庆可,世彦孟处,太斋()()怀(),正()()()()。秉中宣德,起敬懋功,成宪允定,保世光宗,攀龙附凤,翼佐明聪,家修国献,赐福维洪。

 

 


(接??页)景辉(湾里田埠始祖)—凤仪—公信—天相—廷高—云集—宏蛰—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