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续修陈氏家谱宣传提纲

2016/5/19 19:06:15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陈 浏览次数: 1480
族之有谱,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国不立法无政,家不立谱弃亲,俗话说;养儿不祭祖,如同养头猪。忘本忘祖、不忠不孝之人,为我族不齿唾之。我港里陈氏后人秉江洲义门家风,视忠、义、孝、悌为其本,历世四百余载,家族繁荣昌隆,皆因历祖历宗教诲之功。我始祖增公(字陛),自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从唐河县陈排湾迁居沙堰西南白河南岸后庄(今陈庄),艰辛备历;允隆公于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1年)南迁港里村,奠立港里基业,子孙繁衍至今已17代。若无家谱,则宗族隔膜。修好家谱,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陈氏家谱,在战乱和动乱中失落。前些年也曾续修,但俱不完善。应广大族人的迫切要求,经讨论再三,决定成立《港里陈氏家谱》编辑委员会,将《陈氏家谱》编辑成书。通过气撰修家谱的方式,把陈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同根基联系起来,把陈氏家族中佼佼者的重大业绩、良好道德风尚记述下来,对子孙后代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部好的家谱不仅是本族光辉历史的写照,更是教育后代的教科书。少年毛泽东就是得益《毛氏家谱》而修身养性,雄心勃勃地投身革命,成为一代伟人 。

家谱是记载姓氏的民系及其人事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在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对家谱是撰写和续修。商代就开始修撰谱谍。西周到战国时,谱谍有了相当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更加重视谱谍,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朝廷选人选官,社会婚嫁娶,都要以谱谍为依据。到了明清时期,几乎发展到家家有谱的境地,修谱之风大兴盛起来。

家谱同时以是族人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能续入一本家谱中,走遍天下都是一家人。难怪一些老人一提起家族事便滔滔不绝,不少人外出都有遇到同姓者被视为上宾,高接远送、酒饭相待的经历,为之排难分忧、解囊相助者乏其人。

续修家谱是本族一件大事,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没有全体族人的通力合作是不行的,为此,港里陈氏家谱编委会特拟此宣传提纲,敬请本族人能踊跃参加,建言献策,完成修谱壮举。

一、指导思想

通过编写《港里陈氏家谱》把陈氏族人的形象风度、人格气节、耕读传家、仁德育人、艰苦创业、为官清正、律己宽人、忠孝礼义、和睦相处、勤劳致富、对国家之贡献写出来,要让世从及子孙后代展卷受益。进一步提高陈氏族人的凝聚力,奋发进取,光宗耀祖。

二、撰修原则

1、实事求是编写族史。

2、嫡长与庶出平等,按门第顺序入谱。

3、官、民平等,废止过去对当官的大树特写、对一般平民疏而不提的做法。

三、征集范围

1、渊源:对陈氏家谱的渊源发展,播迁的演变,给予概括简要的必述。

2、以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迁徙后庄的始祖陈增(字陛)为根基,逐代记录每个人的姓名,以利编写世系表。

3、人物:包括传记、传略、简介、世录。不仅要写专家、教授、工程师、教师、职工、企业家和党政干部,其中中专以上学历和科学种田的现代农民、致富能手更要记述。在陈氏族人中有一技之长、一之事、知书达理者均应立传。


上一条 前言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