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前言

2016/5/19 19:08:40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陈 浏览次数: 1219


应汉



    港里村,位于新野县城北8公里老白河东岸,西北临汉光武台。东在南临李湖村,东依南新公路,土地肥沃,交通方便。关于港里村名来历,据县志载,明代时港里村西白河有一港口,便以地势取名港里,港里村文化历史悠久,出现过众多的名人文士,因此被誉为富邦美称,为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迷人的光彩。

舜帝是陈姓公认的血缘鼻祖。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虞舜帝的后人妫满于陈州。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即为陈胡公,其后裔子孙以国为氏。

港里陈氏先祖为江西德安义门陈氏,自唐朝开元19年(公元731年)义门陈氏迁租陈旺迁居江西省德安县车轿镇,前后历时332年创造了全家15代,聚族人口3900余不分家的人类发展奇观。

北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义门陈氏奉旨分迁全国各地334个庄。义门陈十五世族继全公迁居江南江宁府上元庄(今南京市江宁区上元县),传十世而有鼎(字兴)鼐(字盛)兄弟。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避战乱,鼎公携夫人骆氏、弟弟鼐公乘水路木排逆水而上到唐河西南80公里的高李叶洼村落户,后改村名为陈排湾。明嘉靖年间,唐河屡遭水患,河床不断东滚,陈排湾土地逐年减少。明朝政府提倡移民屯田垦荒,陈排湾族众开始陆续迁往外地求发展。鼎公之第七世孙增公(字陛)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迁徙至沙堰西南白河南岸召父渠旁后庄(今陈庄)。由增公传三世允隆公,于明代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初南迁港村,在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至今已历时390余年,后世子孙兴旺,枝繁叶茂培育出不少杰出的人士,谱写了许多壮丽的篇章。清代受到皇上敇封的海晏、风阁、庭卓祖孙三代就是港里村陈氏优秀的代表。近代成功名者亦不乏其人。民国《新野县志》、《新野文史资料》、《今日新野》等史书和杂志,对港里陈氏名人均有记载和报道。390余年来,港村陈氏共繁衍16代人,其子孙有迁居到本县潦口和邓州、湖北武汉、嘉峪河、南漳、丹江、襄樊以及四川、新疆等地,计有1000多人。

自允隆公迁居港里村以来,每年春节港里村都有族人代表去老家上坟祭祖。清代,港里村曾由族人代表去陈排湾参加清明祭奠活动。陈排湾宗亲陈书义、陈大伟等人多次来新野,开展宗亲联谊活动。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其中家谱其实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族谱中一代又一代族谱的排列,构成的就是一个宗族整齐有序的历史。因此,族谱与国史、地方史一道,共同承载着先人们的不朽功业和优秀品德,起着褒先贤,兴风俗,倡教化的重要作用。后来的族人看族谱,可以从中受到特别亲切的教育,并感受到无可言状的力量。所以家族不可无谱。陈氏家谱经续排,但在战乱及文化大革命中失落。为使家族支属分明,排列有序,再续家谱势在必行。19928月,光敏和景堂、同兴、国胜、跃亭、元申、元胜、元惠等8人,在族人的支持下,第1次组成了家谱编写小组,开始着手续修家谱。经多方查询,凭老辈族人按记忆中祠堂碑续写,历时1年多,于199310月完成了每次港里《陈氏家谱》。2003年秋,在曹营村原曹湖扬水站挖出的港里村重修祠堂碑和功德碑续写,1993年续谱中前三世有错,其余无误。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20043月,由光敏、国胜、文亮、文斌、元申、元胜、元亭、聚亭、保谦、光德和丁四等11人,第2次组成家谱续修编写小组,对家谱进行完善续修。为掌握更多全面的资料,光敏等人多次到陈排湾、陈庄、水牛清、潦口、杨庄和陈河等地,同宗亲切磋,广征资料,反复考证,于20054月第二整理出了《陈氏家谱》。近年来承随着历史资料的进一步挖掘,在全村族人及外地工作的族人支持下决定重修港里村陈氏祠堂和再修家谱。光敏等17人组成了续修《陈氏家谱》编委会。这次续修家谱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力求内容准确,资料翔实,使之具有科学性、资料性和实用性。

满腔热血为陈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编辑人员的勤奋工作和族人的共同努力,终于使新族谱大功告竣。这是陈氏家族值得高兴的大事。此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积善之举,亦是继承先辈遗志,弘扬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如今,景堂、同兴、元胜、元慧4位已作古,但他们为续修家谱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载入《陈氏家谱》中。我们感谢元胜,他凭着惊人的非凡记忆,几无差错地将祠堂族谱碑上的世系序列及先祖名字记了下来,实乃我族人之大兴!我们更应该感谢的是光敏,他自1992年至今,历时20年,为搜集、整理和编写陈氏家谱奔波不停,为陈氏家谱的核对、审核、充实和出版不辞辛苦,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全身心投入到续修家谱这项艰苦而细致的工作中。他任劳任怨,坚韧不拔,呕心沥血,受到族人一致赞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光敏的无私奉献和不懈努力,就没有今天这部《陈氏家谱》的问世。功不可没功德无量。现将《陈氏家谱》付梓,以便族人瞻仰阅览,从而激励全族人继承先祖的优秀品德和精神财富,在振兴中华,建设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开拓进取,建功立业,为陈氏宗族争取更大的光荣,谱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在这里,我们谨向三次参加续修《称氏家谱》的全体成员,向大力支持续修《称氏家谱》的《中国建设报》记者、河南省陈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陈大伟宗亲,向热情帮助我们的作家、文史学者、新野县民协副主席葛磊先生,向满腔热忱为续修《陈氏家谱》积极奉献的杨庄宗亲陈国兴等,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我们编写水平有限,缺乏撰谱经验,书中不足或错误之处,热切希望族人和同仁阅后批评指正。



陈增公第14世孙陈宝印(应汉)敬撰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