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竹汝城刘家坑刘氏寻根认祖记
2017/4/17 13:13:02
所属分类:
寻根问祖
作者:
刘承光
浏览次数:
2962
夫鸿墒者,名勇,系“十户刘”(敦睦堂)富道公二十八世裔孙(德贤公房宗琰公派刘浩公十八世孙),一九七七年四月十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马田镇苏家塘村。其自幼聪颖好学,知数理,素善助人行善,心怀感恩,深得乡邻博爱。尤可颂者,其热衷于宗族及公益事业,达己为人之情操,倍受族人和村民之信赖,堪称贤达之士矣。
时年,四川大竹刘桁江宗亲,寻根溯源心切,有幸加入“十户刘”QQ群,结识鸿墒,甚是投缘。二〇一四年,其托鸿墒帮忙寻找桂阳益将乡热水团横路甲刘家村刘氏,鸿墒领会其意,欣然允诺,视己之要事,旋即四方探寻消息,不久遂成心愿。
然寻根问祖,岂当儿戏,勇未敢草率,处心积虑,耿耿于怀。经汝城好友李建民热心指点,通过鹅颈塘网络平台,得知此地在民国时期已划归汝城县管辖,后又与该村刘胜发宗亲再三联系了解,情况属实。即与板梁上村骏林、曾家冲骏忠一道把此情况向十一修谱局负责人振朝主编作了汇报, 后经板梁上村骏林、金钗坪鸿全、骏林、曾家冲骏忠几位宗亲多次走乡访邻、查阅历记,核实无疑。
据板梁村村史资料记载,明清时期之板梁桥乃永高公之父澄公所居之金钗坪村(因为从板梁至金钗坪有三拱桥,所以金钗坪又称板梁桥)。随即委托贤公房副理事长明德宗长查阅十户刘氏族谱,细致分辨,严格甑别,最终考定为德贤公房宗琳公派板梁桥,属今金钗坪村澄公永高之后裔里居之地。据四川宗亲发来的资料描述,方知其祖始由永兴板梁桥迁移畔塘,复迁郴州秀才乡万岁桥,后迁桂阳益将乡热水团横路甲刘家村,几经辗转,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迁往四川大竹,后又分支重庆垫江、新民等地,人丁兴旺。此脉宗亲于二〇一六年国庆期间来板梁桥金钗坪村认祖归宗,在金钗坪村鸿全、骏林二位宗亲倡议下,阖族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骨肉团聚、互倾衷肠,气氛之热烈,感人肺腑!我十户刘氏(敦睦堂)十一届谱局赠送汝城热水镇刘家坑定富公后裔《十户刘十一届增修族谱》谱首一套,十甲城下洞村骏理(土改)个人赠四川省大竹定公后裔《十户十一届增修族谱》全套、赠重庆垫江县新民刘氏定志公后裔天刘荣宗亲《湖南省刘氏源流史》一套。
在本次寻根溯源的过程中,鸿墒宗亲自始至终是个关键人物,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往来奔波其中,急他人之所急,喜他人之自喜,没有他的无私相助,肯定没有今天这种令人欣慰的结局。故吾今拙笔,欲彰贤能之操德,扬我“十户”之俊杰,鼓掌翘指以赞美。苦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成美文,难表其详以载谱,叙其嘉言懿行,以昭后昆!
时年,四川大竹刘桁江宗亲,寻根溯源心切,有幸加入“十户刘”QQ群,结识鸿墒,甚是投缘。二〇一四年,其托鸿墒帮忙寻找桂阳益将乡热水团横路甲刘家村刘氏,鸿墒领会其意,欣然允诺,视己之要事,旋即四方探寻消息,不久遂成心愿。
然寻根问祖,岂当儿戏,勇未敢草率,处心积虑,耿耿于怀。经汝城好友李建民热心指点,通过鹅颈塘网络平台,得知此地在民国时期已划归汝城县管辖,后又与该村刘胜发宗亲再三联系了解,情况属实。即与板梁上村骏林、曾家冲骏忠一道把此情况向十一修谱局负责人振朝主编作了汇报, 后经板梁上村骏林、金钗坪鸿全、骏林、曾家冲骏忠几位宗亲多次走乡访邻、查阅历记,核实无疑。
据板梁村村史资料记载,明清时期之板梁桥乃永高公之父澄公所居之金钗坪村(因为从板梁至金钗坪有三拱桥,所以金钗坪又称板梁桥)。随即委托贤公房副理事长明德宗长查阅十户刘氏族谱,细致分辨,严格甑别,最终考定为德贤公房宗琳公派板梁桥,属今金钗坪村澄公永高之后裔里居之地。据四川宗亲发来的资料描述,方知其祖始由永兴板梁桥迁移畔塘,复迁郴州秀才乡万岁桥,后迁桂阳益将乡热水团横路甲刘家村,几经辗转,于清康熙五十八年迁往四川大竹,后又分支重庆垫江、新民等地,人丁兴旺。此脉宗亲于二〇一六年国庆期间来板梁桥金钗坪村认祖归宗,在金钗坪村鸿全、骏林二位宗亲倡议下,阖族举行了隆重的接待仪式,骨肉团聚、互倾衷肠,气氛之热烈,感人肺腑!我十户刘氏(敦睦堂)十一届谱局赠送汝城热水镇刘家坑定富公后裔《十户刘十一届增修族谱》谱首一套,十甲城下洞村骏理(土改)个人赠四川省大竹定公后裔《十户十一届增修族谱》全套、赠重庆垫江县新民刘氏定志公后裔天刘荣宗亲《湖南省刘氏源流史》一套。
在本次寻根溯源的过程中,鸿墒宗亲自始至终是个关键人物,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往来奔波其中,急他人之所急,喜他人之自喜,没有他的无私相助,肯定没有今天这种令人欣慰的结局。故吾今拙笔,欲彰贤能之操德,扬我“十户”之俊杰,鼓掌翘指以赞美。苦于本人才疏学浅,不成美文,难表其详以载谱,叙其嘉言懿行,以昭后昆!
九甲礼家池村刘承光
二〇一七年丁酉仲春
二〇一七年丁酉仲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