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甲遗闻轶事
传甲字绍元,邓北芳千庄人。生于清乾隆39年(公元1774年),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去世,享年五十五岁。是始祖普明之十二世孙芳千之四子,体格健壮,是个身高六尺的彪形大汉聪颖谨厚,志存高远。幼时尊师训,勤奋上进,闻鸡起舞,习文习武,文韬武略兼备,为老师所钟爱。
清乾隆壬子年,皇王开科。它与同窗到河南开封府参加会试,金榜题名,中壬子科武举。捷报传来,轰动邓州周边十里八乡。成为清王乾隆的栋梁之材,从此走上仕途之路。
传说传甲武艺高超,身怀绝技。跑马射箭,刀枪剑戟,无不通晓尤其是刀功娴熟(他使用的大刀重一百二十斤),耍起刀来,刀下生风,水泼不进,枪戟不入。脚下功夫是他的绝招。据说在会试校场,骑高头大马。马上挥刀如飞,如履平川。突然故意失手,刀落地上。他飞身下马,用大脚将大刀踢起,随手握住刀柄,跃身上马舞起刀来。校场上观看的人眼花缭乱,目瞪口呆,继而鼓掌叫好。校场考官问话:“你的刀术为何名堂?”传甲随口答道:“此刀术乃二龙戏珠也”!考官赞口啧啧曰:“真绝技也!”传甲以此绝技中乾隆壬子科武举人,轰动了开封府。
再说传甲在开封参加会试期间,结识了刘统勋的三个儿子,刘成,刘泰,刘墉,因同姓同根,遂结拜为兄弟。三个儿子在刘统勋面前夸传甲的文功武略,使传甲有机会多次到京城拜见宰相刘统勋。传甲一表人材,懂礼仪,举止合度,言语得体,又是举人,使刘统勋更加喜爱,即奏本乾隆皇上,正好符合他笼络器重纳贤汉人的策略,乾隆又是十全武功皇帝,经过殿试,非常赏识传甲,准奏下旨传甲为山西平阳府守府。因政绩显赫,不久皇上降旨册封传甲江河联运口岸江苏督运府。负责长江航道西粮东输,京杭运河航道南粮北上保驾护航重任,是当时全国唯一的水路交通大动脉,供应清京城皇宫贵族,边关军营粮漕给养线。现在族人代代相传刘传甲是大清王朝赫赫有名的运粮官,感到自豪骄傲。
传甲文韬武略齐备,有智略。任职期间,忠于职守,勤政爱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他身为高官,清廉自律,两袖清风。没有给子孙留下万贯家产,仅有三十亩薄田,长子殿隆一生靠种田为生,次子殿卿一生教书度日。由于传甲政绩显彰,清宰相刘统勋上奏大清皇帝为传甲报功,龙颜大悦,颁旨授传甲的大夫人张氏,二夫人金氏为皇王二品诰命夫人。特授传甲为德骑尉。赠诰封四副,分黄、白、绿、绛四色,用高级丝绸织成满文和汉文图案,为清嘉庆十六年所颁,上盖嘉庆皇帝御印。清代及民国时期坡刘家族办喜事。都要把诰封挂在客厅上,以示刘氏家族的荣耀。以后随历史变迁,诰封已分别散失。传甲后人多次查寻,均下落不明,无法考证。
传甲在外地做官期间,每年都要回来,看望父老乡亲。回乡期间,出门马匹,八抬大轿,卫士兵丁留在宅院。不穿官服不戴官帽。身穿粗布衣,脚穿棉鞋,随乡就俗,如普通的庄稼人一样。一次,传甲领长子殿隆进邓州城……,城东关大街车水马龙,人流穿梭如织,忽听一阵锣响……,护随兵丁高喊:“清街!南阳巡抚大人驾临!”当时一街两边行人站立街道两边,鸦雀无声,气氛肃穆。巡抚大人坐在八抬大轿上昂首挺胸,忽然抬头向外一望,看见刘传甲垂手站立在街旁石阶上。巡抚大人传令:“停轿!”巡抚大人下轿,步行到刘传甲跟前,一把拉住刘传甲双手,笑容满面地大声说:“年弟,请上轿!到察院一叙。”这就是流传邓州十里八乡的——“手拉手下八抬”的一桩往事。
巡抚大人和刘传甲在察院一边品茶,一边闲聊。看了一眼传甲身边的殿隆,笑嘻嘻的说:“贤侄人品出众,必有后果。要勤奋上进,将来做个大官。”并玩笑的说:“贤侄,你过来,我的官帽让你戴上看看!”随手把官帽戴在殿隆头上。殿隆把头一歪,官帽把殿隆压成了一个歪脖子,直到终生。
有关“山”的传说,邓北人都知道芳千庄出了个举人刘传甲,是大清赫赫有名的运粮官。屋后有一罕世珍宝——花石山。此山是个活山,年年岁岁生长。专供花园种花使用。在花石山四周修筑水池,活水能上升到山石的各个部位,所以称为活山。因石头中间有许多大小不同的洞洞,洞中撒上不同的花种,就生长出不同的花来。每逢花季,鲜花竞放,千姿百态,鲜艳夺目,是蝴蝶会的天然会场。是芳千庄的一大自然景观,因此,花石山又叫万花山。
举人谢世后,芳千庄后人的家境日见萧条,后人埋怨花石山影响了芳千庄的风水,每天用开水来浇灌花石,都能听见凄惨的啊啊声,结果把活山浇死了,不再生长。
死山的遗骸现弃放在芳千庄西北角房后,清乾隆十五年,芳千离开曾祖云阳,祖父从礼,父亲浩字其天,从坡刘营老家迁到营西三里庄子上定居,曰西庄。芳千之四子传甲中了举人,出任了清朝的运粮官,授过皇王三次诰封。从此西庄兴隆起来,成为邓北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为纪念芳千,后人改西庄为“芳千庄”。
芳千后人传甲玄孙刘齐湍供稿,刘泽万整理
2007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