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历代教育暨行政官职名词解释

2016/5/10 14:56:14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刘怀友 浏览次数: 1847
历代教育暨行政官职名词解释

教 育 部 分

一、太学和太学生

原始社会的学校,唐尧时称成均,虞舜时叫庠,那时人人都享有受教育权,阶级社会贵族垄断教育,那时的学校是官办的官廷学校。夏时的学校叫序、学、校:商、周时称教、瞽崇,西汉武帝时兴建太学,一直沿用至清。全国最高学府。

自西晋中央最高学府称“国子监”,还有专业学校“太学”、“律学”、“书学”、“算学”、“四门学”。一直到清末。宋增设“武学”、“道学”。明清“国子监”和“太学”合二为一,两称并存。

国子监的学生,来自州、府、县黉学和官宦子弟。唐时,国子监收三品以上大员贵族子弟,太学收五品以上子弟,四门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明清入监的学生称监生或太学生。学生来源有三:品学兼优的生员(秀才)保举入监的称“优监”又称“贡生”:虽不具生员资格,没被保举推荐,而皇帝恩赐入监的称“恩监”、又称“恩贡”:由国子监直接选拔入监的优秀生员称“拔贡”:定期向国子监推举入监的生员称“岁贡”:向政府缴纳钱物捐得的称“例贡”。监生不一定都到国子监就读,只是取得个资格,可参加乡试,考取举人,也可任小官吏。

明清时,太学由礼部主管,国子监具体经办,国子监内专设助教、学正、学录主管。在太学求学的贵族子弟称太学生,这些学子须经科举任士。

二、儒学和儒生

春秋后期(周时)孔子在洙泗交汇处“杏坛设教”开创了民办私学的先例,于是诸子百家争相设坛授徒,这种学校叫坛(讲台),后来把这种讲学的地方叫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先祖,他以儒家思想“克己复礼为仁”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教育学子。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奏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采纳,把儒家经书作为国教,设太学,用五经博士讲授孔孟,儒家经书,各郡国(地方)学校和私塾皆授经书。这时学校叫儒学,学子叫儒生,这是历史上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至南宋朱熹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高潮,统治阶级把儒家经书作为国教内容。这时不仅学校叫儒校,学子叫儒生,经史叫儒书。

三、科举及科举取士制

科举是封建社会考核取士的手段,始于随文帝,终于清末。随文帝杨坚开皇七年(587年岁在丁未),下诏废止世袭九品中正制和推荐举贡,恩荫赐士制,而采用设科推举取士制。

隋文帝首设志行修谨、清平开济两科。炀帝加设进士科,唐增设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后又增一史,二史科,这些是考试科目。武则天登殿过问,用密封卷(密封名字)并加设武举科。宋太祖加设殿()试,叫制科。这样可避免学子感激考官而结党私,改成只谢皇恩的“天子门生”。

唐时知贡举官(推举考官)到贡院(考场),这叫公荐,被推荐者()称举人。宋初废止。唐时,考生须交平时文章叫公卷和考场文章叫试卷两份,宋废公卷。

宋科场始用经义,即“五经”“四书”儒经包括《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 也叫《左氏春秋》或《左传》:“四书”《太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文句,必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的观点而论述。明清又规定文章的格式、字数、形式、结构为八部份,后世称这种文章叫“八股文”。

科举正式的考试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但考前还有一次预选考试,在文庙书院中进行叫院试,这些童子儒生第一次进考场,所以又叫童子式。凡入县、州或府文庙(奉孔子又叫黉学)应试的儒生(不论老幼)被录取者为生员,又叫廪生,相公、俗称“黉门秀才”。生员方称进学,落选者仍称童生或儒生。

生员分为三级:生员取得会试资格。

第一级、廪生、又叫廪膳生(廪生有禄,即生活补助费。廪是粮仓,就是每月政府发给的生活补助,廪膳费,就是食饩)。廪生须经岁(每年平时)(乡试前一年,凡亥、寅、已、申年两试一等,且为具结保证应试童生无身家不清或冒名顶替,这叫补廪即政审)。这样方被录为廪生。第二级,增生又称增广生:第三级称附生。

乡试与举人:凡生员于子、卯、午、酉岁参加省城举行的考试,这次考试叫乡试,时间在秋八月,所以叫秋闱。考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是地方()向中央(会试)推举的人。其中第一名谓解元(唐时举人、用公车解送京城参加会试,所以称解),第二名谓亚元,前三名谓“五经魁”。乡试录取正副两榜,正榜为举人。取得会试资格,副榜称“乡试副榜”,可以任用,没有会试资格。

会试与贡士:会试的时间是乡试后第二年,岁在丑、辰、未、戌、春三月于京城由礼部举行,所以又叫春闱。考取者谓贡士,会试之首,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尚未取得进士资格,只取得殿试资格。官员子弟须加复试。

殿试与进士“庶吉士”:殿试又叫廷试,是在会试后当年的五月(后改为四月),由皇帝亲自在武英殿对贡士对策(口试),由亲王大臣监考。录取者谓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谓殿元,又叫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谓“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其中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明清时进士,经皇帝策试被录用者称“庶吉士”,入翰林院供职,入翰林院者称翰林,作编修、整史、档案工作。其余进士一年后复试,择优录入翰林院,三年后再试,择优录为翰林院编修、检讨。其余未被录者分别授以主事(郎、员),中书或知县。

科举若乡试、会试、殿试、连三第一者称连中三元。

状元在宋时初任“承事郎,签书某某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在文官中是二十八级。明清状元任翰林院编修撰,品秩为从六品。

“举人大挑”:乾隆十七年(1752)对会试举人连应三次而不中的安排。连应三次而不中的举人,由礼部分省造册,咨交史部,派王大臣共挑选,选取者分二等,其一等以知县任之,其二等的教职铨(解释)补,这一官制谓举人大挑。

恩科举人,是被录取举人,恩是敬称,即皇恩浩荡使其被录为举人。贡生、监生是儒生用钱捐的学位,只是地方缙绅,不仕任,拔贡是政府录用的贡生。恩贡生,恩荫贡生:岁贡生,定期捐选的贡生。

行 政 官 职 部 分

品秩:就是品位。封建社会官吏奉禄级别,共九品,分为正从()共十八级。

大学生:大学士是皇帝的秘书,品位不高,以后大学士行丞相事,但根据祖制不能提高品位,所以大学士兼尚书,提高品位以符合执政官的地位。明时,内阁大学士同翰林学士都是正五品,清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翰林大学士是从二品。

总督、巡抚:明时是一省节制军务和地方治安的长官,属从一品。

清总督从一品统属一省文武,无所不理,下属有副将、参将。巡抚正二品,理全省民政,下属有参将、游击等。

学政:明时每省分若干道,其中有“提督学道”,清省设“提督学政”属正二品,是侍郎以下进士出身,负责学校政令。

教授、学正、教谕:明府、州、县专设“儒学”机构,其官名府称教授、州称、学正,县称教谕,从九品,负责教诲所属生员,其下属官员皆称训导。清在府、州、县衙内设儒学、府教授正七品,负责本府儒学:州称学正,正八品,负责本州儒学:县称教谕,正八品,负责本县儒学。每县文庙设教谕,训导两署(俗称东西学)负责宣讲儒经,皇帝训示,举行科举考试,经管一县教政和文庙祭祀。

国子监祭酒:明中央设国子监,最高长官为祭酒司业,从四品或正六品,职掌国学诸生。

布政使:明清皆有,为从二品,明布政使官署叫“承宣布政使司(司是办公地方)”分左、右布政使,负责一省之政。下属左右参政,左右参议,下辖经历司,照磨所、理问所,司狱司及诸库、仓、局等机构。

清布政使从二品,负责一省出纳钱谷,考核官吏。下辖经历,都事,照磨、理问等机构。

按察使:明清相同,官署名“提制按察使司”正三品。负责一省刑名,按劾,(相当于信访)。下辖属副使,佥事。下辖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知事等机构。

都转运盐使司:明设盐政的名字,称“都转运使”分两浙。两淮六所,官属从三品,下属有同知,副使,判官,下辖经历司,盐库、盐场。清设盐运使为从三品负责盐,下属有运同、运副、运判、经历、知事、盐大使等。

地方行政机构:明清省以下均设有府、州、县地方行政机构,且都是一样称谓府。府称知府,从四品,负责一府政务,隶属有同知、通判、经历、知事、照磨等:州称知州,从五品,治理一州,隶属同僚称州同,州判巡检等:县称知县或县令,正七品,负责一县政务,下属称县丞,主薄(相当文秘)、典史,巡检(负责治安)

兵马司:明设“五城兵马指挥司”,分东西南北中五城区,指挥司各一人,属正六品,下有副指挥和吏目等,负责一区巡捕盗贼疏通街道沟渠及管理囚犯,火禁等治安相当警备司令或卫戌区司令的职务。

监察御史和御史中丞

明清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官各一,把右职作为总督巡抚的加衔,明清监察御史,分道进行纠察考核吏治,世称巡按,属正七品。习惯把御史称中丞。

奉祀:藩国有奉祀从九品,职掌一国儒学,启迪教诲生员,最高长官迪功郎。迪里开导,教诲。

郎:郎由廊转化而来,意是侍从官常在廊下候命,为帝王侍从。东汉郎是尚书(帝王秘书)的属官,一年后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郎为尚书各曹的主官称郎中,隋唐后尚书为六部之长,部下有司,郎中为司长,郎中、中郎名异实同。另外编外人员称员外郎,明清时社会上有声誉的士称“郎”,成为士绅的通称。

“文林郎”饱学经史,知识渊博的缙绅。

“修职郎”修建某一工程负责人,上司授命为“修职郎”。

孝廉:由地方官府太守(知府)向中央推荐具有品行端正的人任职,被荐者为孝廉。

 

 

刘怀友整理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