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百家百姓
我国稀有姓氏研究-三
时间: 2015-09-13 07:48:44 所属分类: 百家百姓 作者: 匿名
三、分族姓氏的两条轨迹

    历史上的中华姓氏,一经产生便和语言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用来说的。像张王李赵不同的姓氏,就要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当两个一言不发的人坐在一起时,谁也不明白对方姓什么,只有通过口头表达才能让对方了解自己。有时候只有口头表达还不够,还必须用文字加以表述。由于汉语里同音字很多,而每一个字都可能是姓氏,这就需要把姓氏的字音和它的字形相合。比如当问你姓什么时,你可以说是姓Zhang,但由于读这个音的汉字很多,对方就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个姓氏。同样,读音是Zhang的姓氏也很多,如张、章、漳、彰、樟都是,究竟是哪个Zhang,还必须进一步用用语言描述出字形,如弓长“张”或立早“章”等,让人才能明白。对于那些比较复杂的字,就不能用一句话讲清楚,有时只能写。自然,有时只写不说出读音也不行,因汉字中还有一字多音的现象,当这个多音字的每个读音各代表一个姓氏时,即使写出姓氏,别人还是不知道姓什么。比如:“朝”即音Cháo,又音Zhāo,又都是姓氏;又如“长”,既音Zhǎng,又音cháng ,也都姓氏。对于它们,如果当事人不作说明,别人同样无法通过字形来判断它们的确切读音。

    在姓氏被写出来以后,它要以我们的汉字为载体。如所周知,我国的汉字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形、音、义三位一体。多数情况下,一字一形、一音,表示一个或几个意思。有的一字有多个读音,这便是多音字;有的一音有多个字形,这便是同音字。我们的先人在分族姓氏的活动中,往往都紧紧抓住汉字的基本特征,用字音或字形的变化来确定自己的姓氏:有时候是字形不变,只用它所表示的不同读音分族姓氏,也就是利用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表示不同的姓氏;有时候是读音不变,只用它表示的不同字形分族姓氏,也就是利用同一读音的不同字形表示不同的姓氏。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以山海关孟姜女庙上的那幅著名对联为例,因为它们都是姓氏。

    孟姜女庙上的对联是汉字的字音和字形巧妙结合的典范,相传出自宋朝状元王十朋之手,其中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对联里巧妙地运用了多音字和同音字描写出山海关天海一色、云水相伴、长消应时的撼人景象,其中所用的字及暗含的正字都是姓氏,而且大都是小姓。对此,我们可以分别来看。

    海:海姓是个古老而又为多个民族所共有的姓氏,源流主要由六个:第一,《中国姓氏大辞典》据陈士元《姓觽》、邓献琼《中国姓氏集》注称:“皇帝庶子禺阳之玄孙世居南海(今广东番禺)为海司,后因以为氏。”第二,《姓氏考略》注称:“卫灵公臣海春之后。盖指海为氏。望生薛郡。”海春是春秋时卫国人,卫国距海很远,他的姓氏可能是由祖先的名字而来;第三,《续通志·氏族略》:“明赐元人诺海曰海荣。” 这是说蒙古族也有海姓。另外,蒙古族有人姓海拉苏,后来以它的首字读音为单姓,改成单姓海;第四,《明清云南土司通纂》称,明、清时云南曲靖府平彝县土县丞姓海,彝族;第五,回族中也有海姓,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即是。对此,明朝人梁云龙在他的《海公行状》中记载:“公讳瑞,……其上世以来未详。在国初,以军功世广州卫指挥某者,隶籍番禺,今为番禺人。洪武十六年(1383年),答儿从军南海,着姓于琼,遂为琼山人。”可知海瑞是回族,祖先名叫海答儿,后来就用他名字中的首字为姓;第六,满族也有海姓。据《满族姓氏录》记载,满族皇族姓氏爱新觉罗的一支,在清朝灭亡后有人改为单姓海。

    水:水姓是个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说:“当指水为姓,如河氏、淮氏、湖氏之类。浙江鄞多水姓;或(为)水丘氏所改。”水姓历史上名人不多,明初有水苏民,洪武初邵武知县。又有水桓,景泰甲戌进士。今天,水姓人数不是很多,但分部较广,北京、天津武清,河北景县、黄骅,山东平度,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武昌、老河口,安徽泾县,福建清流,浙江鄞县等地都有所见。

    朝:一音Zhāo,意即早晨;一音Cháo,也写作晁、鼂。当作第一种读法时,是较罕见姓氏,出现很早,来源不详,名人有商代末年的朝涉、春秋时蔡国大夫朝吾等,今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湖北监利、湖南益阳、广东吴川、云南景谷等地都有分布,汉族、傣族也都有这个姓氏;第二种读法也是较罕见姓氏,来源不一:第一,出自子姓。王符《潜夫论》称:“宋微子后有朝氏。”第二,出自姬姓。《姓氏考略》注引《姓氏急就篇》称:“声子之后。”声子即公孙归生,春秋时蔡文侯之子,字子朝,他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另外,周景王子朝的后代也姓朝,又写作晁、鼂;第三,唐代时日本派使臣来朝贡,后来留居下来,姓复姓朝臣,后又改成单姓朝。今天,上海松江、广西田林、广东高要、四川合江、山东平度、河北尚义、陕西韩城等地都有姓这个姓氏的人,汉、朝鲜、蒙古等民族也都有这个姓氏。

    潮: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安徽贵池、泾县、徽州、淮南、安庆、怀宁,浙江嵊县,台湾台北、台中,以及山东、上海等地有分布,但来源不详。

    落: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汉族。来源不一:第一,《姓氏考略》注引《路史》称:“炎帝参卢之后有落氏,出任姓后。”第二,又注称:“鲜卑姓。檀石槐之西部大人有落罗。”第三,由复姓皋落所改。《通志·氏族略》注引《风俗通》称:“皋落氏,翟国也,此赤翟别种。其地在今山西恒曲县,以国为氏。”第四,《中华姓氏大辞典》据《风俗通》注称:“落姑氏之后有落氏。”落姑,春秋时鲁国大夫的食邑,后以为姓。这一姓氏的名人在东汉时有落皓,中牟令。北魏时有落子渊,虎贲将。今天则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沾化、新泰,浙江余姚,山西太原、长治、交城、朔县、大同,内蒙古乌海、呼市,湖北武汉,河南临颍,河北乐亭等地。另外,落字又读作laò,在内蒙古乌海有这个姓氏,可能因方音异读所致。

    浮: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汉族,来源主要有三个:第一,《姓氏考略》据《古文琐语》注称:“共工臣有浮游。”第二,《姓氏考略》又称:“商莱朱之后有浮氏。”莱朱也就是仲虺,商汤左相;第三,《姓氏考略》据《路史》称:“莱共公浮柔之后有浮姓。”莱,周代诸侯国名,姜姓,子爵,鲁襄六年被齐国灭亡,故址在今山东黄县东南的莱子城。今天,这一姓氏在山西太原、运城、临汾、榆次,陕西韩城,甘肃康县,河南卫辉、修武、获嘉,湖南宁远,广西都安、平果、台湾台北、台中等地都有分布。

    云(雲):云和雲原是不同的两个字(词),而且都是姓氏。现“雲”简化为“云”,但作为姓氏并没有简化。其中,雲姓是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来源主要有五个:第一,《通志》注称:“缙雲氏之后也。黄帝时官名,以雲纪者为缙雲氏。以官为氏。”第二,《姓氏考略》据《路史》注称:“颛顼后妘姓之分有雲氏。”第三,《通志》注又称:“连宥氏改为雲氏”,“悉雲氏亦改为雲氏”,连宥、悉雲都是代北鲜卑姓;第四,《中华姓氏大辞典》据龚萌《明清云南土司通纂》注称:“明清时云南景东直隶厅板桥驿丞为雲氏,系彝族。”第五,蒙古族雲姓出自永谢部,以部落名为姓,把“永谢”的首音改成单姓雲,相传已故蒙古族出身的国家领导人乌兰夫就是雲姓。如今,这个姓氏在汉、蒙、彝等不同民族都有,北京、内蒙古呼市,安徽淮南以及台湾等地也都有分布。

    长:一音Zháng,又音chǎng,都是姓。其中第一种读音是汉族姓氏,现在仍在使用,较为罕见,仅在青海天峻、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及雁北地区有分布,来源大约有三个:第一,《姓氏考略》据《史记》注云:“知养切。晋有长喀鲁,死智伯之难。”第二,《姓氏考略》又注:“一云以长幼之次为氏。” 第三,《中华姓氏大辞典》称:“长孙氏、长儿氏之长,音均为掌,其后人或有改单姓长者。”第二种读音也是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天津武清,内蒙古乌海,山西太原,陕西韩城,新疆塔城,河南扶沟、洛宁、林州,安徽淮南,湖南湘潭,山东新泰,四川安县,贵州普安,台湾台北、台南、屏东、高雄等地有分布,汉族、羌族都有。来源也有三个:第一,《姓氏考略》据《路史》注称:“黄帝子挥之后有长氏。”第二,一种记载说周朝初年的“殷民六族”中有复姓长勺,后改为单姓长;第三,“春秋时卫大夫长牂之后”有以长为姓的。关于这个姓氏的名人,在春秋时有晋国大夫长子武,,宋代有宜州知州长宗道,明代有卫指挥长略,等等。

    常:是个较常见的姓氏,分布也很普遍,在汉、满、蒙、回、壮、瑶、彝、哈尼、土家、裕固、柯尔克孜等民族中都有这个姓氏的人。由于它人口较多,实际上是当代大姓中的一个,已不属于本话题的范畴,这里从略。

    消: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四川汉源,安徽淮南,山西太原、忻州,湖北利川,湖南益阳,江西益丰等地有分布,汉族、土家族也都有这个姓氏,但来源不详。据邓献鲸《中国姓氏集》注称:“或系因消息而趋去避凶之故为氏。”

    由上可见,孟姜女庙上这幅用了八个单字的对联共包括12个大小姓氏,再加上它们的不同读音,实际数量还要更多,而多音字与同音字在分族姓氏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当然,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其中的一些是一字多音,另一些是一音多字。对此,我们也可以分别来看。

    首先,关于一字多音的姓氏,如“单”,有四个读音,shàn、chán、dān、tán,而且各自为姓。其中,作第一种读音时并不少见,分布也较广,今北京,河北尚义、阜平,山东平邑、平度、东平,湖北老河口,江西宜丰,福建清流,广东新会,云南陇川、河口等地都有分布,汉、满、蒙、回、壮、土家、达斡尔等民族也都有这个姓氏,在来源上也很广泛。有些出自姬姓,有些出自古代氐族,有些是由满族的都善氏、敖拉氏所改,有些是达斡尔族的德贡氏、克力彻尔氏、敖沃勒氏、索多尔氏、索多理氏等姓的简化;在第二种读音时,姓单的人非常少见,仅见于今湖北洪湖市,可能是由复姓“单于”所改;当第三种读音时,单姓分布较广,今山西綘县,河北阜平、获鹿,江西余干,湖南芷江,贵州紫云等地都有分布,多是历史上少数民族姓氏所改,如北魏时鲜卑族复姓可丹、渴丹、阿單、纥單、渴單,金时女真族复姓徒單,后来都改成了单姓。至于第四种读音,古与“檀”通,实际上是檀字的另一种写法,是春秋时郑国栎邑大夫單伯的后代。可见,一个单字因有四个读音,实际上成了四个不同的姓氏。

    又如朴字,也有四个读音,各表一个姓氏:一音piáo,是个比较常见的朝鲜族姓氏。据朝鲜《三国史记》载,当初朝鲜有所谓辰韩六部,六部之一的高墟村长叫苏茂公。一天,苏茂公远远望见杨山脚下树林间有一匹骏马跪嘶鸣,觉得很奇怪,便想近前看个究竟。还没等他走近,马就不见了。再走几步,看到一个很大的蛋。村长将蛋抱回家,小心翼翼地拿刀剖开,居然从中爬出个小男孩!他很高兴,就收养了这孩子。16年后,孩子已长大成人,出脱成一表人才。六部的人觉得他来历不凡,便拥戴他做君长。因为当地把葫芦称为“朴(瓢)”,而当初那个大蛋很像葫芦,所以便以“朴(瓢)”为姓;二音fǔ,我国秦汉时期南方賨人的姓氏;三音pǔ,三国时魏有巴夷王朴胡;四音pó,郑樵说:“仆氏,亦作樸音,今亦简化作朴。”

    再如覃字,有五个读音,也是各代表一个姓氏:一音qín,分布较广,南北方都有,而以广西、湖南最多,壮、水、土家、布依、汉等民族都有这个姓氏;二音tán,汉、壮、毛难、土家等民族有这个姓氏。其中汉族的覃姓由谭所改,本是国名,以国为姓,后或去掉言字旁而为覃。另一种说法是:“系出自妘。”另外,壮族的覃姓也有谭姓改来的,还有一个传说。西汉初年,韩、谭、谟三家最为要好。后来韩信被害,他们相携逃到现在的广西,变更姓名,融入壮族。其中韩改为韦,谟改为莫,谭改为覃。至于毛难族的覃姓,则是由王姓所改。据《覃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祖叫王龙,字代云,本是住在京城的国舅爷,后来因故被贬到广西怀江一带,改姓覃。土家族的覃姓多生活在湘西,由曋姓所改。至于其他读音,可能因方言异读所致,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贲:也有五个读音,各代表一个姓氏:一音féi,是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北京、湖北老河口有分布。《通志》注称:“(贲)音肥,嬴姓。《风俗通》:‘秦非子之后’。”非子,伯益的后代,是秦朝皇帝的始祖。这支贲姓人与飞、非、蜚、扉、斐、棐等姓同源,而飞、非、斐也都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姓氏;二音bēn,春秋时鲁庄公的一位车夫名叫县贲父,他的后人也以贲为姓,而今汉族、瑶族、布依族有这个姓氏,分布在辽宁清源,山西太原、运城,陕西韩城,湖北老河口、钟祥,安徽贵池,广西灌阳、荔蒲,云南泸水,四川合江等地;三音bí,是现在仍在使用的汉族姓氏,分布在黑龙江嫩江县,广西平乐、荔蒲等地。《续通志·氏族略》称:“《郑志》载有两贲字:一音肥;一音奔。《统谱·五微》收贲字,音肥。此收四寘,读鄙,与郑音异。”四音bì,《中华姓氏大字典》据《姓觽》、《姓氏博考》收载,;五音wéi,《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注称“音微。明贲胜,建宁千户。”另外,贲字还有其他读音,但都不是姓氏。

    从以上的例子看,虽然仅是四个单字,但所表示的姓氏竟有18个之多,足见多音字在分族姓氏中的作用。此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一音多字,在分族姓氏中也同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如gui,以它为音的汉字很多,以这些不同的字为姓的也很多。早在战国末期,有个叫姬桢的人在秦国做博士,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被杀。他的弟弟名叫姬眭,有四个儿子,怕他们也遭株连,便让孩子更名改姓。改姓的依据是他名字中“眭”字的读音,其中老大叫桂奕,老二叫昋突,老三叫炅奖,老四叫炔奘,从而分出四个同音姓氏:桂、昋、炅、炔,它们都是由姬姓分出小姓。

    又如Zeng,以它为读音的姓氏有曾、鄫、缯、增、譄、甑等。其中鄫是国名,姒姓,子爵,是夏少康少子曲烈的后代,故址在今沂州承县东80里的故鄫城。鄫国后为莒国所灭,族人便以国名“鄫”为姓。另外,鄫国的太子巫跑到鲁国做官,又把姓氏中的偏旁去掉,姓曾。再者,鄫又与缯通用。因此,曾、鄫、缯都出自姒姓,是姒姓的分族。今天,三姓中的曾姓已是大姓,鄫、缯则比较少见,都是小姓。至于增、譄、甑,也都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只是来源还不为人知。

    再如Yuan,同音字很多,其中大多是姓氏。对于它们,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组:

    属于第一组的姓氏主要有爰、援、袁、溒、榬、辕,都是由陈姓分族而来。相传,虞舜的裔孙妫满在周武王时封于陈,后代以国为姓。妫满第19代孙名诸字爰伯,爰伯孙涛涂便以祖父字为姓,姓爰。涛涂的后代又进一步分族姓氏,从而有了援、袁、溒、榬、辕五个新姓。

    属于第二组的姓氏有元、阮(yuán)、沅、贠、员、圆、园、洹、垣、原、源、媛、缘、猿,共14个。他们多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小姓,大都源头清楚:

    元姓的历史比较久远,来源不一:第一,相传夏商以前就有元姓。《通志》注引《风俗通》称:“元都,古诸侯国也,子孙以国为氏。”元都,夏商以前的诸侯国,其后以国为姓,省而为“元”;第二,《姓氏考略》注引张澍称:“荒史:帝乙废弃立受辛,太史元铣据法力争。是商时即有元氏。”第三,《姓氏考略》据《风俗通》注:“‘魏武侯公子元之邑,其后为元氏。’出生河南、太原。”第四,出自鲜卑族,北魏复姓拓拔、纥骨、是云都改姓元。现在,姓元的人也有不少,分布在内蒙古乌海、湖北监利及老河口、福建清流、江西金溪、广东吴川、贵州从江等地的汉、蒙古、朝鲜、锡伯、纳西等民族中。

    阮(yuán):古代有一个叫阮山的地方,又有“五阮关”,是汉代的关名,在今河北宣化西南。有人认为,阮姓的来源就与这两个地名有关。现在,黑龙江嫩江县、山东平度、湖北武汉等地汉族中都有人在使用这个姓氏。另外,它还有一个读音是ruán,也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因人数较多,不再属于小姓的范畴。

    沅(yuán):现在仍在使用的姓氏,湖南攸县、浙江江山、安徽淮南、广东顺德、江西永修、山西朔州、台湾台北、台南的地的汉族人中都有分布,来源有两个:第一,《姓解》注称:“以国名为姓氏,源于风姓,古沅国,伏羲之后。”第二,《姓谱》注称:“以水名为姓氏。沅江在湖南西部。”又称:“沅江发源于贵州,流入湖南,当以水名为氏。”

    员、贠:是同源姓氏,音yuán,又音yǔn,是春秋末期伍子胥的后代。伍子胥又叫伍员,员也写作贠,字子胥,本是楚国公族,芈姓。由于楚平王残暴好杀,他的父、兄都被杀害,他则投奔吴国。他的后代在后来便有人以他的名字为姓,分别写作员、贠。

    源:出自古鲜卑族。《通志·氏族略》总论称:“章仇、秃发氏归后魏,太武赐源氏。”秃发是由拓跋部分出来的,拓跋匹孤从塞北迁居河西,妻子胡掖氏在被窝里生下儿子寿阗,便让儿子姓“秃发”,在鲜卑语中就是用被覆盖的意思。寿阗的后人秃发破羌归降后魏,魏太武帝说:“我同你都是拓跋氏的后人,本出同源,你就姓‘源’吧。”便改姓名为源贺。今天,广东德、乳源、新会,山西大同、汾阳、介休、长治,台湾台北以及香港、澳门等地都有这一姓氏的人。

    圆、园:据说都是由圈姓所改,来源有两个。其中之一是楚国国君熊鬻的后代。楚国本是芈姓国家,因此圆、园也都源于芈姓,也有人说出自有熊氏。另一支是春秋时郑穆公的儿子公子圈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后又改为园。郑国是一个姬姓国家,所以由此圈所改的园、圆出自姬姓。如今,圆姓人在北京、山西忻州及雁北地区有分布,园姓在四川成都、湖北武汉、山西太原、大同、长治、朔州及吕梁地区有分布。

    洹(yuán):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姓氏,山西太原有。本是河流的名称,在今山西上党地区,住在附近的人便以它为姓。

    垣(yuán):现在仍在使用的罕见汉族姓氏,北京、山东利津、陕西韩城有分布,来源主要有四个:第一,《续通志·氏族略》注引《风俗通》称:“垣,秦邑也,因以为氏。”第二,《中华姓氏大辞典》据《姓源》注称:“战国时魏侯支庶新垣氏之后。”新垣是复姓,又作辛垣,现在仍在使用。《姓氏考略》据《陈留风俗传》称:“毕公封于新垣,后因氏焉。”毕公即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看来,新垣和辛垣、垣都是姬姓的分支;第三,据《姓解》称:“秦始皇将垣齮之后。”第四,《姓氏考略》据胡三省称:“垣,氐姓,隨宋武南归,累世为将家。”宋武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当时有一位将领叫垣护之,略阳垣通氐人,累官青、翼二州刺史,封益阳县侯。

    原:今北京、河北尚义、围场,山东平度、平邑、昌乐、东平,山西太原、内蒙古乌海,湖北老河口,广东高要等地都有分布,汉族、壮族也都有这个姓氏。其中汉族的原姓来源有两个:第一,《通志·氏族略》载:“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后,封于原河内,今泽州沁水是其地也。周有原庄公,世为周卿士,故以邑为氏。往往其族散在他国而以本国为氏者。”这是以邑(国)为姓,出自姬姓;第二,《姓氏考略》据《姓氏急就篇》注称:“周文王封子于原,为原伯。晋灭之,封先轸,号原轸,其后并姓原。”先轸是隰叔的后代,出自姜姓。壮族的原姓待考。

    媛、猿、缘:都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姓氏。媛,山西太原有分布;猿,山西临汾有分布;缘,山西太原、阳泉、长治、运城等地有分布。姓氏源流不详。

    最后,当读音是yuan时,属于第三组的姓氏有邧、厵、榬、杬四个,但都是只见于古书记载,出处和现在的使用或分布情况尚待证明。

    由上可见,仅仅一个yuan音,就可以分化出20多个姓氏,它们中大多又都是小姓,并且仍在有人使用。但对我们许多人来说,可能都是见未所见、闻所未闻的,从而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我国小姓的情况是多么地多彩多姿。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