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赐姓、改姓与小姓
本来,姓氏是家族的符号,并没有多少特殊的地方,但在过去,有时还被打上政治络印,进而导致其发展方向的变化,或者由大姓变成小姓,或者出现新的姓氏。在这些情况中,有一些是由于帝王的原因而引起的,他们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利使臣下改变姓氏,或是荣升腾达,或是辱为贱姓,其中的例子都很多。甚至出身少数民族的清朝皇帝,也把自己的姓氏爱新觉罗赐给别人。据《清通志·氏族略》载:吴拜本姓瓜尔佳,纳木泰本姓舒穆禄,扈尔汉本姓佟佳,卓纳本姓纳喇,满平阿本姓兆佳,“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赐姓觉罗氏。”该书还记载,车克本姓瓜尔佳,带翰本姓刘,“皆太宗文皇帝(皇太极)赐姓觉罗氏。”总计在历代皇帝的赐姓中,所赐的姓氏在后来有些融入大姓,如刘、李、赵、朱,有些则成为小姓。这类的小姓有时也被称为“凶德之姓”,是要惩罚有罪之人的。如隋朝有个杨玄感,因谋反作乱被隋炀帝镇压,不仅被杀,他的族人也被改姓“枭”。又如唐代武则天为惩罚萧良娣,也命她改姓“枭”。枭与鸮同类,是毛头鹰一类的猛禽,俗称“夜猫子”,多被看成不祥之鸟,俗话说“夜猫子近宅,无事不来”,上述两例都有惩罚的意思。同样的情况,蝮、虺、蛸等字也都曾被赐为姓氏,现在的北京、武汉等地还有蛸姓。
在上述这样的小姓来源中,还有一个“骂”姓,是在清朝出现的。相传,雍正时山东有个姓马的人家,不知为何招惹了雍正皇帝。皇帝便下令不准他们再姓马,要改姓“骂”,意思是让人骂他们,世世代代沦为贱民,他们也只好改姓。直到民国初年,骂姓人才敢改姓,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左右结构,左边一个人旁,右边一个马字,以示自己重新站了起来,与人不同。这样以来,实际上是用同音字创造了另一个姓。
当然,有些小姓的来源不是由上述帝王赐姓而来,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改来的,所改的姓氏往往还与原来的姓氏有联系。其中,“氏”姓改为“是”姓就有一定的代表性。氏姓原是一较早产生的姓氏,《姓氏考略》据《路史》注称:“(春秋)齐大夫之后有氏氏。”东汉末年有个叫氏仪的人,与大名士孔融关系较好,时常在一起相互嘲讽。一天,孔融故意吓他说:“你这个姓里包藏着杀身之祸。”氏仪见他说得很认真,便追问原因,他仍板着脸说:“你姓氏,‘民无头为氏’,民的头不就是皇上吗?”氏仪一听原来如此,想想也有道理,便要他帮助改姓。于是,他建议氏仪把“氏”改成它的同音字“是”。后来,氏仪采纳了他的建议,改姓“是”,自己的名字也由氏仪改成是仪。
与上述改姓的情况类似,还有一个方姓的例子,发生在明朝时。明朝初年,明成祖通过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在登基时让名士方孝儒代拟诏书。方孝儒认为他是非法夺权,有悖祖制,因此拒绝接受,结果被处死,族人也被株连,只有很少的人因逃难而得以幸免。在这些逃难的人中,有的为了躲避追杀而改姓六,有的改姓施。其实,这两个新改的姓氏都是有深意的:姓六,只是改变了“方”字右下边的笔画,把横下折笔改为一捺;姓施,不过是“方人也”的组合,而“方人也”也就是“方家人”,可见都有良苦用心。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小姓“客”,有两个读音,各表示一个姓氏。其中一个读音是kè,是一个常见姓氏,人数虽少但分布很广,今天津武清,山西太原、忻州,新疆塔城,广东吴川,广西荔浦、永福等地都有。它的来源也很早,古书上记载汉代有个叫客孙的人,说明它的得姓不会晚于汉朝。南北朝时人何承天所编的《姓苑》中也收有客姓;另一个读音是qiè,犹如北京方言中所说客人或亲戚的qiè,在今河北固安也有这个姓。该县的独流乡四树村及树林庄南村有21户84位客姓人(1991年统计),他们的家谱上记载祖先名瑞,汉族,是从河北容城县潭城镇迁到独流的,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七代170多年了。另外,传说明熹宗朱由校的奶妈就姓客,还被封为奉圣夫人;在严嵩的小妾中,有位也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