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少数民族汉字姓中的小姓
我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共有56个民族。由于各民族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有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本来就没有姓氏。在与外部交际中使用汉字,也使用姓氏,这不能不说是受了汉字文化的影响。一般地说,少数民族改用汉字姓,要么音译,要么意译,并多以单字姓的形式承传下来。所用汉字姓如果原本就是大姓,那就使这大姓增添了成员;如果原汉姓中并没这么个字,那就等于添加了一个新姓。比如“钮祜禄”,本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姓氏,原属于金代女真族白姓族群,最初可能是部落名称,也可能是部落的原始图腾,后来就成了族人的姓氏,经数百年而融为满族,成为满洲八旗八大姓之一。清中叶以后,满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热衷于依照汉族习俗在名字前冠上单音节的汉字姓,钮祜禄也是其中之一。他们中的人有的截取钮祜禄的第一个音节,姓钮;有人因为钮祜禄的意思是“狼”,所以就改用“狼”为汉字姓;有的觉得“狼”姓不多见,就改用狼的同音字“郎”为姓。这样一来,一个满族姓就用不同方式分出钮、狼、郎三个姓氏。今天,郎姓的人口相对较多,大约属于大姓之列,钮、狼两个姓仍是小姓。
还有一个“老”姓,也与一些少数民族有关,现在仍然有人姓这个姓,分别属于汉、满、蒙、景颇等民族,人数不多却分布广泛,在辽宁清原,广东新会、高要、乳源,广西平乐等地都有所见。在台湾也有这个姓,甚至还不算小姓,被称为“老小姐”、“老先生”都有一些。至于这个姓氏的来源,相传最早的一支出自颛顼高阳氏。《通志》也说它是“颛顼子老童之后”,以名为姓。另外,还有人说老姓与历史名人老子有关。老子本来姓李名耳,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人尊崇他,称老聃、老子。他的后代中便有人改姓老。
提到老姓,很容易让人想到当代著名文学家老舍,但他与老姓毫无关系。他本是满洲八旗的后代,满族姓是舒穆禄,改汉字单姓舒,名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是由姓氏和笔名变化而来的。舒穆禄本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少数民族姓氏,在许多民族中都有所见。它最早出自回鹘族,后来成为辽朝辽太后的姓,又译作舒噜、舒穆噜,或者汉字姓萧,辽太后的姓就是萧。另外,在金朝女真族也有这个姓,译作石抹、述律;后来融入满族,则译作舒穆禄,后改成汉字单姓舒、徐、宿、萧、肖等。从上述这些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基本上都截取舒穆禄的首音并用相近的汉字舒、徐、宿、萧、肖为姓的,一个少数民族姓氏变成了五个汉字单姓。
同样,蒙古族有个著名姓氏孛儿只斤,一译博尔济锦,是元代国姓,后来也有人改为汉字姓包或鲍,这是截取孛儿只斤的第一个音节而来的。在蒙古族中,包姓是个大姓,他们是成吉思汗的族人。另外,满族的姓氏爱新觉罗是满语的音译,其中“爱新”的汉意指“黄金”,含有至尊的意思;“觉罗”汉意为“姓”。辛亥革命以后,清王朝被推翻,爱新觉罗的后人大都改用汉字单姓。其中有的改姓金,这是对爱新觉罗的意译;有的改姓爱,这是截取爱新觉罗的首音而来;有的则姓罗,这是对爱新觉罗尾音的音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