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文献

代序

2016/7/8 8:17:20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魏 浏览次数: 1356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谱录等,统称谱牒。谱牒之学,发源于商周,盛极于魏晋南北朝。至宋代,寻常百姓家已开始编写宗谱,到明清,修谱追缅先祖几乎成了全民性的文化活动,30年代,是中国学者用现代科学方法整理国政的重要时期。进入五十年代,打破旧的宗法关系,成了时代的主旋律。代表“族权”的家谱,视为“封建糟粕’’。直至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旋即恢复青春。    
         家谱、地方志、正史,被誉为_中_国历史研究的三大史料宝库。历史是全息的,它的每一个鳞片往往可以反映整体的信息。家谱即是这样。它的内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徒、人口兴替、土地沿革、人物事迹、家法族规、风土人情等等。中国人一向认为家国一体,国是家的扩大,对家的“细胞分析",可以弥补官修正史和方志的许多缺憾。
    王鹤呜先生是l 96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大学毕业后,去了安微,一直在社科院地方志办公室进行历史研究工作。1 9 9 5年,调回上海,担任上海图书馆这家国内第二大图书馆的副馆长。书库,让这个搞了30年历史研究的学者流连忘返。王鹤鸣如获至宝,一个想法在他脑海里升腾:解冻这笔文化遗产,把“上图“建成中国家谱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这扇被梁启超誉为“史学研究待开发的宝藏’’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机会,只预留给有眼光的人。在“上图’’馆长顾廷龙先生收藏、整理、研究、保管中国现存3万种家谱中的l万3千余种、l O多万册家谱的基础上,l 995年底,由王鹤鸣提出上海市政府批准专门拨款的‘‘‘家谱抢救工程’’正式启动。1 996年l 2月,“上图’’成立了“家谱阅览室”。l 997年11月,又由已担任党委书记的王鹤鸣挂帅,成立了“谱牒研究中心"。近悦远至,“家谱阅览室",既吸引了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也吸引来寻根问祖的百姓。连美国收藏家谱最多的哥伦比亚图书馆、犹他州家谱学会,也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在王鹤鸣领导下,“上图”的陈建华、陈宁宁等谱牒研究骨干,几年里发表了大量论文,在国内已绝灭近半个世纪的谱牒研究,又重新开启。    
         “上图”馆藏l 0余万册家谱中,名人家谱中有李鸿章、左宗棠、盛宣怀、蒋介石、包玉刚等人的家谱都保存完整。国家领导人刘少奇、朱镕基,胡锦涛的家谱,也在此收藏。更多的是鲁迅、胡适、钱钟书等文化名人的家谱。上海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依据家谱史料,编写出版了《中国的家法族规》、《上海名望门族》、《上海百家姓》等著作,填补了
研究空白。王鹤鸣说,现在的历史研究已从宏观转向微观,专门史研究、经济史研究将是热点,“家谱在这些方面,史料价值也许优于正史和方志。家谱史料,是描绘中国古人生活图卷所必不可少的王鹤呜完成了“化藏为用"的质变,但他认为家谱的文化还远未被挖掘出来。“家谱有教化作用。‘家训’、‘族规’、‘家法’三类内容,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其中敬老、尊师、尚俭、戒奢、禁赌等伦理规范,对我们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将起着激励作用。去年香港回归,林则徐族人大会倡言在族内禁毒,是一很好的例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寻根问同’促进祖国统一。我们现在收藏的家谱,有很大部分在毒外都有后人。王鹤鸣准备在现有馆藏的基础上,与国外收藏机构交换中国家谱微缩资料,同时,再积极进行民间收购,接受损赠,让上海成为中国家谱资源中心和研究中心。l 999年l O月,-上图"已完成了200万字《上海图书馆已藏家谱提要》后,准备着手编出《馆藏家谱目录》。在此基础上,就可编篡出《世界中国家谱联合目录》。王先生说:“这个工程量非常浩大,但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不可低估。’’他的学生们则更进一步,打算将家谱上因特网,让人们可以从网上谒祖问宗。陈宁宁说:“这仅是个构想,但我们想肯定能够实
现。”


上一条 中篇 序
下一条 前言
联系我们: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