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6/7/15 7:24:08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白
浏览次数:
1498
白氏始祖,启自炎黄,溯自白阜公开衍数代,遍布中原,已有5 000余载历史。基,一脉相承,新野县白滩村始敬甫公,自明初由山西洪洞迁居此地,至今也有600多年的历史。在这斗转星移的600余载里,先辈耕读传家,生息26代传人。26代,在宇宙的长河里仅仅沧海一粟,似白驹过隙,我白氏先祖创造的灿烂文化永载史册,优秀美德光照人。据碑文记载,白滩,原名白虎屯,位居于白河之右岸、湍河之左岸,古柳堰渠(今称柳杨河)穿境而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明朝以前,已有白氏先民在此耕织。后来,由于漕运的发达,白滩又成为南北人文交流的重要一站,因此,又有多支白氏派系来此定居。其中由山西洪洞迁来的一支尤为昌盛,这一支的奠基人即我们的始祖敬甫公也。
始祖敬甫公,礼仪待人,教子有方,使吾四世祖威公显赫一时,名垂青史。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壬午年(公元1 402年),威公乡试中举人,授山西解州卫学教谕。时值大旱,民多饿死,威公见状即以民情数事上奏朝廷。朝廷嘉其言,下诏授威公为安邑(今山西夏县)知县。到任后,兴利除弊,劝农劝桑,兴办学校,民心大悦,又转升为监察御史。威公在任中正色立朝,权戚不逼,又任詹事府主薄。因威公在任安邑知县期间,为人耿直,体恤民情,深得民众爱戴。就在威公出任詹事府主薄不久,安邑县有个叫景文质的乡民率3 00民众,亲临白府再三祈求,并给予路途旅费让他继续留任安邑知县,这段小小的插曲足以说明威公的为人和从政。因此,威公被族人尊称为“御史爷”。白滩白氏在威公的感染和熏陶下,承传了良好的家风。白滩村作为新野白氏望族,自明初以来涌现出的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五世祖琮公,明宣德庚戌科(1 430年)登进士第,先任工部给事中,又出任衢州(今浙江衢州市)知府。新野县境内原建有世芳坊一座,以志纪
念琮公之功德。五世爷璟公,任吴桥县(今河北吴桥县东)县丞。五世爷琦公,贡生,任安乐县(今甘肃康乐县)县丞。八世爷璟公之曾孙)松公,明正德庚午科(1 5 1 O年)举人(据白滩碑文记载,松公为进士),历官徽(今安徽歙县)、泰(今江苏泰州市)二州知州。松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五星镇观音寺碑、上港乡高城寺碑都有关于松公参与筹建的记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白滩白氏更有县团(处)级、科局级多人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出力,尤以文科出类拔萃闻名遐迩
新野白氏,源远流长。新野白滩白氏更以翔实的文献史料而彰显这方沃土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白氏祖人严谨良好的风。这一点从现今遗存在村内十几块古碑,和国家的有关档案对白氏族人的记载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搜集整理家史,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寻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鼓舞人们拼搏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至今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国泰民安之时,为
述往昭来,吾白氏宗亲再三疾呼,续理家谱,以免年久失传,沦于烟没。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活动,增强白氏族亲的凝聚力,使各宗亲更加同心同德、敦宗睦族,将我族尊老爱幼、尊圣敬贤、发奋争先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以此缅怀辈,鼓舞当代,激励后人,报本寻源,追念祖德,使吾白氏人才辈出,家道昌盛。
编者
始祖敬甫公,礼仪待人,教子有方,使吾四世祖威公显赫一时,名垂青史。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壬午年(公元1 402年),威公乡试中举人,授山西解州卫学教谕。时值大旱,民多饿死,威公见状即以民情数事上奏朝廷。朝廷嘉其言,下诏授威公为安邑(今山西夏县)知县。到任后,兴利除弊,劝农劝桑,兴办学校,民心大悦,又转升为监察御史。威公在任中正色立朝,权戚不逼,又任詹事府主薄。因威公在任安邑知县期间,为人耿直,体恤民情,深得民众爱戴。就在威公出任詹事府主薄不久,安邑县有个叫景文质的乡民率3 00民众,亲临白府再三祈求,并给予路途旅费让他继续留任安邑知县,这段小小的插曲足以说明威公的为人和从政。因此,威公被族人尊称为“御史爷”。白滩白氏在威公的感染和熏陶下,承传了良好的家风。白滩村作为新野白氏望族,自明初以来涌现出的风流人物数不胜数。五世祖琮公,明宣德庚戌科(1 430年)登进士第,先任工部给事中,又出任衢州(今浙江衢州市)知府。新野县境内原建有世芳坊一座,以志纪
念琮公之功德。五世爷璟公,任吴桥县(今河北吴桥县东)县丞。五世爷琦公,贡生,任安乐县(今甘肃康乐县)县丞。八世爷璟公之曾孙)松公,明正德庚午科(1 5 1 O年)举人(据白滩碑文记载,松公为进士),历官徽(今安徽歙县)、泰(今江苏泰州市)二州知州。松公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五星镇观音寺碑、上港乡高城寺碑都有关于松公参与筹建的记载。历史进入新的时代,白滩白氏更有县团(处)级、科局级多人遍及全国各地,为国家建设贡献出力,尤以文科出类拔萃闻名遐迩
新野白氏,源远流长。新野白滩白氏更以翔实的文献史料而彰显这方沃土厚重的人文历史和白氏祖人严谨良好的风。这一点从现今遗存在村内十几块古碑,和国家的有关档案对白氏族人的记载中看得很清楚。我们搜集整理家史,不仅是对祖先的敬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载体,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寻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鼓舞人们拼搏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社会风尚。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这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至今日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国泰民安之时,为
述往昭来,吾白氏宗亲再三疾呼,续理家谱,以免年久失传,沦于烟没。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活动,增强白氏族亲的凝聚力,使各宗亲更加同心同德、敦宗睦族,将我族尊老爱幼、尊圣敬贤、发奋争先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以此缅怀辈,鼓舞当代,激励后人,报本寻源,追念祖德,使吾白氏人才辈出,家道昌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