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及学位注解
2016/7/16 14:21:32
所属分类:
家族文献
作者:
白
浏览次数:
1142
监察御史 :官名。隋朝始置。唐御史台分为三院,其中监察御史属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
整朝议" (《唐六典》),品秩(奉禄)低而权限广。御史台设都察院,通掌弹劾及建言,设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负责,因而分别遵以“某某道"地名。
詹事:官名。秦始置,掌皇后、太子家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历代相沿。为太子官属之长。辽金置詹事院。元亦
置詹事院,或名储政院、储庆使司,变革不常,明清皆置詹事府,设詹事及少詹事,为三、四品官,其下有左右春坊及
司经局等,用备翰林宫的升迁,并无实职。
给事中:官名。秦官,西汉设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候、九卿,以至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均给事殿
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要职,在待中及门下待郎之下,掌驳正政令之违失。唐
一府改称东台舍人,旋复旧称。元代门下省废,给事中又兼修起居住。明代采宋时给事中分治六房之利,定为吏、户、
礼、兵、刑、工六科,每科都设都给事中一人,左右给事中各一人,给事中若干人,钞发章疏,稽查违误,其权颇重。
清代只设六科掌印给事中、给事中,均汉满各一人,雍正时改隶都察院。一般尊称为给柬。
贡生:科举制度中,生员(秀才)一般都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
学员,而称为贡生,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清两代贡生有不同名目。明代有生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
①恩贡:明清定制,凡遇皇室庆典,根据府、州、县学发贡常额,本年加贡一次作为恩贡。清代特许“先贤"后裔
入监生,亦称恩贡。
②拔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
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选考,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③副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以外列入备取的,可直接入国子监读书,称
为副贡。
④岁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明清两代,一般每年或两三年从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
读书,因称岁贡。大都挨次升贡,因此有“挨贡"的俗话。
⑤优贡: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制,每三年由各省学政从儒子生员中考选一次,每省不过数名,
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⑥例贡:捐纳取得的贡生称例贡
国子学:明清时最高学府,为教育管理机关。
正途:清制,官吏出身有正途、异途之分。进士、举人出身者谓之科甲,与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萌生均
为正途。若由捐纳或议叙而得官的称为异途出身。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或皇帝特许。乾隆以前,并加以严格的考课,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后则更仅存虚名,不被重视。至一般所称监生,指由捐纳而取得的。如未入州、府、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